登陆注册
15197000000031

第31章 传略篇(6)

工作队下乡,最基本的任务是严格执行党的政策,既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反映群众的要求,又要保护好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做到合情合理,实事求是。比如,清理干部宕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当时,基层干部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利用职权宕欠集体的钱,群众很有意见,对清理宕款很关心,强烈要求干部退赔。如果不认真清理、退赔,将会脱离群众,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但不严格按政策办事,过了头,也会挫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总之,不能凭感情用事,这当中的分寸很难掌握,又一定掌握好。有一个生产队干部宕了队里一笔钱,数字还不小。群众很气愤,一定要他很快吐出来。有的人说,他家里有一张大床,可用来顶债,他本人也表示愿意。我们考虑好久,认为不是很妥。他宕了集体的钱,无疑要还。群众有要求,他自己也同意。但我们想办一件事都要合情合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人性化。后经过反复研究,做群众工作,最后确定,床就不要拿来顶了,而是把他家刚买不久的自行车,正要出圈的肥猪等,这些不是生活必须的东西,用来顶债比较好。我们想,如果把全家人正在睡的床搬来,马上老老小小就无处睡觉,这似乎不太合乎情理。全家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人都是懂道理的。如真这样做,很多群众也不一定都支持。由于我们对此事处理得当,干部满意,群众也说好。相反,有的队在这方面就不是太妥。有一个队是某大学的老师负责清理宕款。他们见到基层干部欠款多,民愤大,把某干部“扫地出门”,一时群众说好,真正这样做了,许多群众也不从内心拥护,有的甚至同情了。结果,加大了干群之间的矛盾。工作队前脚走,后脚又派人去解决这锅“夹生饭”。

这一年正是我们国家出了几件大事的一年。先是周恩来总理逝世,后是朱德委员长逝世,然后又是毛主席逝世。不巧,又遇上唐山大地震。更具有决定我们国家命运的是,这年十月初粉碎了“四人邦”。农民群众与党心连心,爱憎分明。他们对领袖无恨热爱,对“四人邦”无比仇恨,对我们这些人也是很好的教育。他们对党、对国家,是那么的忠诚,是他们深深感到没有共产党,没有共和国政府,就没有他们的一切。他们把一切希望寄托于中国共产党,这就是一切力量源泉的所在。至今在我的脑海里,仍铭记着农民兄弟的这些朴实的思想感情。

发扬传统不忘“新华”

《新华日报》是一张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报纸,是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党报。1938年就在武汉出版发行,抗日战争年代,从武汉迁移到大后方重庆出版发行。当时的《新华日报》,是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喉舌,它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人们由此听到了党中央的声音,使各界人士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它也是我党藏在国民党心脏里的一把尖刀,用具体事实不断揭露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动面目。因此,国民党对《新华日报》恨之入骨,欲置于死地而后快。在当时的中共南方局及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新华日报》的同仁与各界人士,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逢相对的坚决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决定在南京出版发行《新华日报》,可是国民党却百般阻挠,一直没有能如期出版。解放后,党中央决定在南京出版发行《新华日报》。这时的南京已经是人民的南京了,蒋家王朝已经推翻了。这是人民革命的胜利,《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才成为现实。当刊登南京解放新闻的《新华日报》送到北京时,毛主席在百忙中亲自阅读,共祝南京解放。新华社记者曾为此拍下了一张主席在阅看《新华目报》时的历史性的照片。解放后,毛泽东同志对《新华日报》非常重视和关心,先后亲笔为《新华日报》题写了三次报头。作为“新华人”这是很光荣的事,我们分享了毛主席给《新华日报》的荣誉,是一辈子不会忘记的。我们一定要发扬《新华日报》的优良传统,时刻不忘是“新华人”,即使调出现在也不应忘记曾是“新华人”,努力保持好这一荣誉。

人与动物不一样的是,人是很重感情的。我对《新华日报》社的感情是很深很深的,有着特殊的感情。离开报社虽已几十年,当一提到《新华日报》报名字,我的心就沸腾了。我一生干工作四十三年,而在《新华日报》社工作,连头带尾一干就是二十四年,占整个工作年限的一半多。是《新华日报》哺育了我,我的成长、我的成人、我的成才,都是与《新华日报》这个集体名字紧密相联的。是《新华日报》社把我培养成人,是《新华日报》社把我培养成大学生,是《新华日报》社把我培养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是《新华日报》社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多少个“是”,归结为一句:没有《新华日报》,就没有我的今天!报社的许多老领导都是我最尊敬的领导,也是我的指路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至今还是我们学习的标杆。

后来,我离开了《新华日报》社,为了能在报社留下“根”,1983年,儿子从部队转业,按照当时的政策加上报社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他就顺利地转到新华日报社工作,这也是“子承父业”吧。这小孩没有忘记他是新华人的后代,干得很不错,工作干得很出色,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报社破格公开选拔为一名副处长。从一名驾驶员提升为处级干部,这是很不容易的。这是他自己的努力,更是领导的关心和培养。他的出色表现,也是我的光彩,我为他的成就而高兴,心里上得到了很大的宽慰,他真不愧是新华人的后人。

再“赶考”的新思考

随着年龄的增长,政治的进步,职务的升迁,客观环境的改变,党对我的要求也更高、更严了,这是党的事业的需要,也是自己的要求,这一点,我是很知的,深知去新的岗位身上的担子是很重的。就我一生来说,新的环境,则是又一次赶考。

再次“赶考”

人生有几个30年?人们常说:三十而立。这个“立”,从年岁上说,我早已过了。下一个30年,是事业上再奋斗的30年。前30年,我基本上是搞新闻的,特别是从上海回到报社,更是直接从事新闻业务,而且经过多年的磨练,还是很顺手的,写了不少有一定影响的新闻报道,也可以说是业务骨干了。下一个30年,是从调入省政府开始的。1980年7月中旬,领导找我谈话说,要把我调到省政府,这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忘的转折。

说实话,我对新闻工作是很热爱的,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有很深的感情。应当说我是真正的“科班”出身,是一流的名牌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苦读了五年,现要我改行,我一时思想不通。如果说是我不适应搞新闻,改一下行也是好的,而我那时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政治、业务最成熟的“黄金期”,是有所作为的时候,这时要我改行,我思想不通。好长时间我思想很苦闷,疙瘩老是解不开。领导同我谈话时明确说,你调动的事并非今日,4月份就来了调令,我们硬是把它压下来,想拖拖再说。可省政府三天两天来人要调人,他们逼得太紧,省政府有领导批示的“尚方宝剑”,看来拖不下去了,你要有走的思想准备。当时,我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处理才好。我同爱人商量来商量去,也没有一个好的办法。有天,我找老朋友、老同事,一道前去找时任省政府办公厅主管人事的副秘书长,想向他说说“情”,也同时了解了解省政府的工作情况。可这位领导则反来做上门人的思想工作。本来是去“求请”的,相反被他“策反”了。我当时一时也难说什么,头脑里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临走时只好表示回来想想,再给他一个回答。我同爱人说,看来不去不行了,不要“请酒”不吃吃“罚酒”,看来还是“识相”一点好。再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还能与党组织讨价还价吗?一个共产党员总应服从党的组织分配,这也是对我的一个考验啊!于是,就下定决心“逼”着去报到。话又说回头来,嘴上说去,但思想还是不那么通,只是服从组织,服从纪律,还不是真正从思想上通。这件事对我来说,确实终身难忘,从思想深处说,我是不能得高分的。

1980年7月8日,我去省政府报到,人事部门介绍我到综合处,一见就是老熟人某处长在办公室,两人一见如故,这就应对了我的预想。她接待很热情,没有说几句话,就叫我8月1日上班,实在急乎乎的,说明当时他们确实急需要人。本来想利用调动工作的机会,能在家休息几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好说:行!就这样,8月1日正式到省政府上班了。

人的思想总会有反复,这也是正常现象。到了省政府后,工作一个时候总感到不适应,思想又有些回潮。特别是看到研究室一位从省电台调来的一女同事,干了一个时候重新调回电台,这时我的心又“痒”了,急忙去找领导,理由是她能调回原单位,我也想调回《新华日报》社。《新华日报》社的领导也曾对我许诺:只要省政府同意放人,你回来我们也欢迎。而省政府的领导说:各人情况不一样。你要回去也可以,叫报社选一个与你相当的同志来调换,这不是明明给我为难吗!这又不是做买卖,这个交换条件对我来说太苛刻了。我说:什么人来,这是组织上的事,怎么能调换!领导说:这话挑明就是要你办不成,让你定下心来好好干工作。你还是安下心来好好干事吧,好容易调来,我们怎么能放?实际上,这次没走成,相反碰了一鼻子灰。我想下次要变“聪明”了,不能再胡思乱想,弄不好人没有走成,相反给领导形成一个很坏的印象,这才叫“聪明反被聪明误”,得不偿失。从此后,我就学“乖”了,下定决心不走了,铁下心来在省政府干下去了。这样,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离休养老,死了也要做省政府的“鬼”。

放宽视野

省政府是全省的一个高级领导机关。旧社会称之为“衙门”,如今则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过去只听说“衙门”,可没进去,也进不去。现在,自己进了“衙门”,而且还弄到了一官半职,对我这样一个农民的子弟来说,是过去想也不能想的事。老实说,进这样的“衙门”很难,想走也不容易。既然来了,就要下决心干下去,更应当珍惜,为能到这样的机关而自豪。因此,拿出吃奶的力气,把工作干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但要真正能胜任省政府的工作,还得靠自己的努力,还得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还得靠勤奋学习和钻研。当然,这要有一个过程,太急了也不行。

我来省政府之后,的的确确感到好多个不适应,这不是谦虚,而是事实。与新闻工作相比,最大的不适应,一是省政府面对的是全省、全局,考虑的是宏观大事,人的视野大大拓宽,而我们当记者则想的是微观,想的都是具体稿件的事;二是省政府出来的文件、文稿、会议材料、领导讲话等,都是指示性的,需要各地贯彻执行的,这样对文稿的要求更高,责任更大,而记者写的报道,只是舆论宣传,用事实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没有行政约束性;三是新闻报道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文责自负(当然也不是自由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政府出来的文件、文稿和资料,必须有根有据,要事出有因;四是文字功底要深,语言表达要严谨、准确,有逻辑性,等等。这些都是我去后遇到的工作难题。过去,在一定程度上还自感不错,有时写了一些好的报道还沾沾自喜,有得意感。而到了新的岗位,深感不适应,有时很不适应。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怕盲目乐观。一个人没有自知之明,就必然会落后。这一点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到省政府办公厅,具体又分在综合处。综合处是干什么事的?有人说,这是一个西方国家的一个“不管部”,什么都要管,又什么都不管;别人不管的事,它们都要管。省政府的综合处与上面说的既同又不同,顾名思义,就是综合,工、农、财、文、政,凡是与老百姓相关的事,省政府要管的事,综合处也都管。它是一个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文字班子。当然,这里说的管,不是去领导,也不能去领导,而是要知道这些方面的事,了解这方面的情,才能真正综合。这样,就要求每个人能“眼观世界,耳听八方”要上懂天文地理,下知群众心声,不要求每个人是“专家”,但你要“杂”,力争成为知识面宽的“杂家”。当然,你如果真正是那个方面的专家,也就更好了。因此,有人说综合处是一个“杂货店”,这句话有点形象,但也不完全是一样,它毕竟不是卖东西的店铺,而是一帮“文字商贩”,他们在这里专门从事文字“批发”工作。

要说综合处“杂”,依我的观察与实践认为,能在综合胜任工作,最起码的条件,一是要上知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熟悉其有关的政策措施,就是说要吃透“上头”;二是要知识面要宽广,越宽广越好。这方面的内容就多了,比如你对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等演变历史应有所了解,最好能了如指掌。你对全省行政区划范围的市、县,甚至主要的乡镇的方位及周边环境,主要工作情况等,也都应了解;三是要对全省主要河流、交通等自然概况,也尽可能多了解些;四是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等等。文字功底、概括能力就不用说了。当然,这是一个实践、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这儿讲的都是比较高的标准,不等于都一定要达到,但一定要为此而努力,缩短距离。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那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就能下笔如有神。说神也不神,关键是要下苦功夫,要做有心人,注意材料的积累,年长月久也就行了。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对情况的熟悉、材料的积累是相对的,它是一个动态过程,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我们就得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不断“充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与时俱进,不能吃老本,否则今天你还可以,明天就不行了,跟不上新形势,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是经过挑选的优秀生,文字功底也不错,但这些同志来综合处,一下子工作不顺手,本来不到一两重的笔,在他手上却有好几斤,就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也还用不上。这并非说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缺少实际工作的锻炼,绝非是一个文字功底好坏问题。当然,我们对新来的同志不能太苛刻,而要热情相帮,要换位思考,当年我们这些人也是如此过来的。

同类推荐
  • 让兰辉告诉世界(习近平号召学习的好干部)

    让兰辉告诉世界(习近平号召学习的好干部)

    哲学家叔本华认为:死亡可以结束我们的生命,却无法结束我们的存在。笔者踏上北川大地,多次与兰辉的亲人、朋友和普通老百姓倾心交谈,在山山水水中寻觅兰辉的足迹,能时刻感觉到兰辉的存在。
  • 历史的倒影

    历史的倒影

    本书收录的30余篇文章,是作者近些年发表在《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同舟共进》《国家人文历史》《看历史》以及腾讯“大家”专栏等报刊、网站上的历史随笔。这些历史随笔的特点是从历史的纵深来看历史的渊源和发展、演进的逻辑,给读者提供一个宏大叙事的思考角度。
  • 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名人脸谱

    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名人脸谱

    不及格的政治家——王春榆点评李自成;投机分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柏杨眼中的吴三桂;伊非寻常女,境界堪绝伦——阎崇年眼中的孝庄;慎之又慎解难题——阎崇年解读康熙……本书收录百篇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的评论。
  • 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

    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

    曾国藩拥有如此辉煌的人生,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努力成就人生,又或许还有不为人知的诀窍?曾国藩经营人生的智慧一直是人们苦苦探寻的。本书将曾国藩的处世之道和成功谋略加以总结和提炼,对曾国藩经营人生的智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如果你想深入地了解曾国藩,了解曾国藩经营人生的大智慧、大谋略,就请打开此书,相信它对你人生事业的成功会大有裨益。
  • 雕弓天狼:成吉思汗传

    雕弓天狼:成吉思汗传

    本书从身世、磨难、婚姻、情义、征战、方略、用人、志向、亲情、功过十个方面对成吉思汗的一生进行了概括,试图从不同侧面挖掘成吉思汗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深刻剖析人物心理,还原历史事实,通过一个一个小故事,向读者展现一个完整的成吉思汗形象。
热门推荐
  • 机械天才

    机械天才

    “白金型机甲、多功能运输舰、太空巡航舰、星途战舰、巨无霸航母……无论是最新款,还是最陈旧的古董机械,对我来说,都如同驾驶自动档的电动摩托车一般简单。”“你们听——是英雄的声音。”
  • 最后一位无限主神

    最后一位无限主神

    这是一篇另类的无限文,非传统的空间建设流,亦非影视掠夺流。你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篇特异的玄幻文。余坤见证无限空间的崩溃,由此获得一枚残破的主神中枢。从最开始的独自摸索,到组建团队充当爪牙,再到尝试重建主神空间。余坤穿梭不同的世界,一点一滴收集资源,最终成长为执掌数十亿轮回者的无限主神。主神缘何而生?主神缘何而灭?区区凡人如何从一穷二白积累成神?敬请赏阅。PS:1、本书为大完满结局。2、作者不会花费过多笔墨,描绘无关紧要的事物。如果你觉得某段情节没有意义,不妨往下多读几章,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3、作者喜欢埋设惊喜,但读者不用动脑,也能轻松了解故事。只需要你往下多读几章。
  • 倾世婚宠之总裁请慢走

    倾世婚宠之总裁请慢走

    罗言奈,一个小阶级层人物,却和京都赫赫有名的顾三少突然闪婚,这一爆炸性消息让名媛明星模特闻着心碎气愤……可是又怎样,老公撑腰,天不怕地不怕,想当小三小四的一边儿去!
  • 家国一梦

    家国一梦

    人失其鹿,天下共逐。化家为国,南柯一梦。天元大陆,强大的帝国一旦崩塌,蛮族骑兵横扫中原,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个人权欲与家族命运的抉择之中,一个百家世家在乱世之中兴衰起落的历史。
  • 国术演义之拳问苍天

    国术演义之拳问苍天

    孤儿王嵩偶然踏入国术界,开始波澜壮阔的登顶之路!“两脚任从行处来,一灵常与气相随,有时四大熏熏醉,借问青天我是谁?”不屈不挠,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拳道!
  • EXO之永恒爱

    EXO之永恒爱

    作者词汇量少,作品不是特别好,但,是我用心写出来的.
  • 从关键词读经典·大巧若拙

    从关键词读经典·大巧若拙

    中国历来有向学的传统,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书痴"不仅书读得好,人生也很成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崇尚读书,尊重读书人,乃至习惯于对读书人高看一筹,这是烙在中国人灵魂中深深的印记,永远都抹不掉。今人读经典,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 魔女逆天:帝君不好惹

    魔女逆天:帝君不好惹

    叶翎,金牌杀手。五姐妹各有其长,有“杀手之王”之称。遭人算计,却一朝穿越,成了智障。什么?智障?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驭兽师?双系灵根?那就让你看看什么叫天才!奈何某帝君死缠烂打“丫头,你怎么能不要为夫呢?”“丫头,为夫可以给你暖床。”“丫头来,人生路漫漫咱们造几个包子玩玩!”某魔女耐心消耗殆尽“…………圆润的走开”看叶门嫡女,如何玩转异世,逆天改命!
  • 天宇战神

    天宇战神

    无尽的地底深渊、浩瀚的地下水系、生命的禁区、邪恶的真菌森林、诡异的上古遗迹。衍生出了血气与意念交修的斗者,他们掌握洞天、探究神秘。一拳,上达天元;一念,下探九幽。在这里,血气与意志构建出独特的双螺旋,而位于螺旋对立面的却是由神权传统垒砌而成的叹息之璧。万古以来无数追寻真意的斗者被叹息之璧强行镇压,可歌可泣的斗争史每一次都被尘土所掩盖。且看异界魂穿而来的张天宇,凭借自身的自由意念与超绝的求生意志,裹挟上古斗者传承拂去尘土,击破穹顶。你以为老子是谁!我的拳头可是突破天际的拳头!
  • 噬血女王

    噬血女王

    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不为人所知,他们徘徊在生死边缘,他们为捍卫人类的生命与传说中的种族斗争,他们是吸血鬼猎人。她没有家人,没有名字,有的只是无心这个代号。她是猎人组织最强大的杀戮机器,她存在的意义就是屠光这世界上所有的吸血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