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1700000039

第39章 学科研究评述(22)

这里不妨举几个例子。本书好几篇论文都谈到端木蕻良先生“几乎从创作的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思想性”,他一再强调:“文章的深度就是思想的深度”,一个作家如果“没有一个精纯的思想系统,而想写出了不起的作品,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没有思想的人绝不会体验身受的生活是什么。过去一般指示者,多说什么从实现生活来体验哪……之类的话,其实没有思想的体验是完全无用的,一个农夫想让他说明自己的生活为不可能,但是一种刻苦的观察,可以得到这些”。因此,他可以说是完全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眼光来烛照他的描写对象的;他这样提示:“我很想让读者在看《科尔沁旗草原》的时候,能注意到它背后的一种特定的经济结构来”,如曹革成先生所说,他的这部小说“很明显有马克思的政治思想理论在里面,他是把政治小说做成文学艺术作品很成功的作家之一”④。这些方面都是很能显示左翼文学创作的特点的,但也正是最容易引起批评的地方。

多年来学术界一直盛行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仿佛明确的理性介入,对④逄增玉:《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两种追求与风格》。

端木蕻良:《文学的宽度,深度和强度》,1937年12月16日《七月》第5期。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后记》。

转引自马伟业:《论端木蕻良文学创作的深度和强度》。

作为左翼作家的端木蕻良253现实政治问题的关注,思想性的自觉追求就必然地导致文学性的削弱,这其实是缺乏分析的。理性分析如果不能与“结实的生活血肉统一起来”,确实可能出现“作品的形象不堪承受作者理性思考所赋予的意义”的问题,但这并不是一种必然,就端木的创作而言,固然有些作品不同程度存在这方面的缺憾,但理性之光的烛照在更多的方面,使端木的创作得到升华,获得了他所追求的文学的“宽度,深度和强度”,获得了论者所说的特殊价值:他的作品对“特定历史时期原生态的文化形貌”,“对当时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世俗生活、家庭生活状态”的极为精细的刻画,“特别是对社会历史和经济活动的细节描绘蕴涵着各式各样的物化信息,具有经济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认识意义,是近代东北经济生活的形象的切片”———这也许是一个更值得重视的文学事实。端木蕻良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作家“对原生态社会存在的经验直觉、体悟”和“感性描绘”与“知性分析”是可以统一的;对社会人生、政治、经济的现实关怀与对人的生命存在的超越性关怀是可以统一的;对具体形象刻画的写实主义的“真”与追索形象背后的意蕴与意义的象征主义的“深”是可以统一的;或如作家自己所说,“诗的想象跟哲学的理解以及心理的观察”是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在这方面,端木蕻良先生是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的,值得认真总结。

这里,实际是包含了某些理论问题与历史的经验教训的。诚然,我们曾片面强调理性、理论的作用和对思想性的追求,而忽视以至根本否认非理性的直觉、感悟与感性描绘、艺术追求,但是否可以反过来不加分析地否认理性、理论的介入,忽视或否认作品的思想力呢?说到底,这是关涉到我们对“文学与文学性”的理解与想象:文学难道真的就是“绝对非理性,纯个人性”的,那种与社会绝缘、将思想逐出的“纯文学”是真实的存在吗?文学的功能难道仅限于审美,而可以忽视或否认文学的认识作用吗?等等。这些看起来都是常识,但如不从理论上加以澄清,在我看来,是很难对包括端木蕻良在内的左翼作家及其文学作出科学的评价的,而且也不可能对其确实存在的历史教训作出真正触及要害这是我在《四十年代小说研读札记》一文中对端木创作所提出的批评。现在看来,我也许过分地强调了这一方面,而忽略了理性介入对端木创作的积极意义,这也多少反映了前述流行理论的影响。

尹建明:《端木蕻良小说的文化视界》,马伟业:《论端木蕻良创作的深度和强度》。

端木蕻良:《〈曹雪芹〉前言》,可参看尹建民:《端木蕻良小说的文化视界》,马伟业:《论端木蕻良创作的深度和强度》。

的科学的总结。

这里还需要提及一种似是而非的评价:仿佛左翼文学对思想的追求压倒了对艺术的追求,因而在艺术上总是粗糙的。对所谓艺术的“粗糙”,其实也是应该作具体的分析的:有的确是由于急促而缺少艺术的从容运思带来的某种艺术上的缺憾,这种情况即使在端木蕻良的创作中也时有出现,某些左翼作家的创作中则更为严重,这都是无须讳言的;但这也并非左翼作家所专有,被许多研究者看好的非左翼作家也有粗糙之作,可见艺术的粗糙和左翼作家对思想性与文学社会功能的重视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或许更为重要的是,被一些研究者批评的“粗糙”其实是左翼作家对不同于传统艺术趣味的新的美学风格的一种追求与实验。如一些研究者所注意到的那样,端木蕻良自称“性格的本质上有一种繁华的热情”,自己与故乡人民双重的奴隶地位“形成一种心灵的重压和性情的奔流”,也就着力追求艺术上的“强度”:人物塑造上的“强动作”、“直立感”,小说意境的阔大,节奏的急促,语言的力度与独特修辞,等等,从而形成了“重,粗,大”的艺术风格。许多左翼作家的作品也有类似的风格,如果用传统的审美眼光看,是很难被接受的;因此,鲁迅特意提醒人们:“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这里所显示的,正是左翼文学在艺术上的反叛性、异质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创造性。在我看来,左翼作家(左翼知识分子)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鲁迅所说的永远“不满足于现状”④,由此而形成了其永远的批判性(反叛④端木蕻良:《我的创作态度》。

参看逄增玉:《日神文化与东北作家群的创作》,马伟业:《论端木蕻良文学创作的深度和强度》。近年来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一些研究者都比较注意端木蕻良创作中的“两副笔墨”,这对揭示其创作风格的丰富性是有意义的;但这不应该导致价值判断上的倾斜,应该说无论是“重,粗,大”,还是“轻,细,小”,都是各有其美学意义与价值的,而且端木蕻良创作的主体风格还是偏于“重,粗,大”的。

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

参看鲁迅:《关于知识阶级》。鲁迅是在界定“真的知识阶级”时提出这一标尺的,同时提出的还有永远“为平民说话”。在我看来,左翼作家(左翼知识分子)就是这样的“真的知识阶级”。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为平民说话”就是站在被压迫的工农群众这一边,因此,鲁迅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革命的劳苦大众是在受一样的压迫,一样的残杀,作一样的战斗,有一样的运命,是革命的劳苦大众的文学”(《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以为这是对30年代的左翼文学的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端木蕻良创作的倾向性表明,他的文学无疑是属于左翼文学的。

作为左翼作家的端木蕻良255性,异质性,非主流性)。而这样的批判、反叛必然是全面而彻底的:不仅表现为一种激进的思想倾向、政治立场,而且也反映在对既成的艺术秩序的反叛与不循常规的创造。因此,前述“左翼文学不注重艺术形式”的说法完全是一种成见与误解:左翼文学的一个本质特征即是它的艺术上的“实验性”。很多论者都谈到端木蕻良在小说艺术与文学语言上的探索所显示的“野性”即“非正统倾向”:在这方面端木蕻良在左翼作家中也是有代表性的。

当然,对代表性也即共性的强调,并非要否定端木蕻良在左翼作家中的个体的存在及其鲜明的个性。左翼作家本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一部分是鲁迅这样的“五四”老将,他们大都有中国传统士大夫家庭背景与文化传承(或如鲁迅说的“因袭的重担”);另一部分年轻的左翼作家,相当多的人是出身于社会的底层,或有着复杂的底层生活经验的,像端木蕻良这样出身于豪门巨族、流淌着贵族血液的,并不多见:这或许就是端木蕻良在同辈左翼作家中多少显得有些特殊之处吧。更重要的是,特殊的家庭背景所形成的端木蕻良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更使得他显得有些异样:正像研究者所分析的那样,一方面,父辈传下来的“莽原子民的奔放、剽悍”之风培育了他“繁华的热情”与堂吉诃德式的拯救天下苍生的英雄梦;另一方面,“大草原的空旷与寂寞、母亲的悒郁、走向没落的士大夫的大家族生活”又赋予他“细腻与善感的本性”,“彻骨的忧郁”与孤傲,哈姆雷特式的优柔寡断,“长于沉思、冥想,迟疑于行动”。在《科尔沁旗草原》里,有一个小说主人公丁宁的性格组合公式:“民粹主义(虚无主义)+利己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感伤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丁宁主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端木蕻良对自己庞杂的思想体系与多重精神气质的一个概括,在我看来,是相当准确的。正是这样的庞杂的思想与多重气质内在地决定了他既倾向革命,成为一个左翼作家,又与革命格格不入,终于是左翼作家中的另类。应该说左翼作家中也有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思想与精神气质的矛盾,有的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逐步自觉不自觉地克服(或压抑)了革命所不容的思想与气参看孔质,终被革命所接纳;也有的则本性难改,与革命始终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端木蕻良大概就是其中的一位:尽管他也曾努力地调整自己,却始终坚守着固有的自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我看来,就是他无法摆脱自己更为内在的彻骨的孤傲的贵族气。这样,端木蕻良在同辈左翼作家中始终处于“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认同的孤独”状态,遭遇到“被抛出群体之外的冷落”,就是不难理解的:这正是隐藏在种种人事纠葛背后的更为重要的历史内容。

这样,作家端木蕻良自身的精神历程与境遇就具有了一种“史”的意义;而研究者尤其感兴趣的是,这样的精神史已经外化为端木蕻良作品中的“丁宁———兰柱———石龙(我觉得也许还要加上曹雪芹)”“自我形象”发展史,这是构成了端木蕻良创作的一个重要底蕴的,这方面的研究也才开始。这或许表明,端木蕻良的研究还孕育着新的可能性,现有的研究成果,打开了思路,开拓了广阔的研究前景,我们应该向所有的默默耕耘的作者表示敬意。我的这篇读后感,正是由他们的研究引发的,也应该道一声“谢谢”!

参看前文与孔海立:《端木蕻良和他的小说(1933—1943)中的自我形象》。

参看前引陈悦与孔海立的文章。

令人大开眼界的文学史景观257令人大开眼界的文学史景观———读《20世纪贵州文学史书系》这些年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出了不少的专著,但像《书系》这样系统、全面地叙述一个地区的20世纪文学发展历史的,我还从未见过,这是自有开拓的意义的。而我最为看重的还不是这一点,而是这套书的写作,对我们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启示。

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源头。这些年,晚清文学、民国初期文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目前这类研究大都限于少数中心城市,这就多少有些遗憾。这回一打开《书系》,每部著作的开篇第一章都有关于从晚清到五四的贵州文学现象的梳理与研究,这在我至少是大开眼界的。于是我因此知道了1907年7月17日贵州第一份报纸《黔报》问世,并辟有发表文学作品的“杂俎”、“谐谈”、“短篇小说”栏目;作者说:“若与京、沪等地报纸出现的时间相比,却几乎晚了近半个世纪”,但我却愿意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一事实。现代报刊的出现,无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新质因素,对现代思想、文化、文学的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从在京、沪等城市出现,到在贵州山区落户,是一个由中心向边缘逐渐扩展的过程,看似很慢,意义却非同小可:历史变革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往往是要看它对边远地区的蔓延、渗透程度的。因此,1905年,贵州最早的铅印印刷厂遵义官书局创办;1908年,贵州最早的白话小说《越南亡国史》(未署名)在《自治学社杂志》创刊号发表;1913年10月,贵州第一部新剧作品《维新梦》(黄齐生等著)在贵阳达德学堂公演;1919年1月,新剧《人道引》(即《黑奴吁天录》)在贵阳公演;1919年3月,少年贵州会创办白话文报纸《少年贵州日报》,成为宣传科学、民主新思潮的重要阵258中国现代文学史论地;1919年6、7月贵州报刊上出现了第一批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的新小说……这样一些史实的发掘与考订,以及各专著所描述的:梁启超与贵州政治文化界的深远关系与影响(《散文史》);这一时期贵州的以“达德戏班子”为中心的新剧创作与演出,魏香庭的改革川剧(《戏剧史》);小说创作中的“文白并存”的格局(《小说史》);“古典诗歌向现代新诗转型的缓慢历程”(《诗歌史》)……都能够丰富与深化我们对世纪初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文学变革图景的认识。在这方面,似乎还存在着一个相当大的研究空间,目前这样的偏于史的发展线索的梳理,还只是一个开始。

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年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外延与内涵的认识都有新的拓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汉民族文学中心”的破除,引入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叙述;“新文学中心”的破除,引入了曾作为新文学(新小说,新诗,话剧)对立面的通俗小说、旧体诗词、戏曲发展历史的叙述。对这样的变化也有朋友持不同意见,他们仍然坚持“现代文学”的研究应是“新文学”的研究。这里确实涉及对“现代文学”(包括20世纪中国文学)的理解:“现代”(“20世纪”)它只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是同时有某种质的规定性,这又同时引出了现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这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范围……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些问题确实重大,应充分展开讨论与争辩,同时也不忙作结论,持不同观点的朋友完全可以按自己的主张去进行研究,无须求统一。而且,在我看来,将少数民族文学、通俗文学、旧体诗词与戏曲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叙述,这绝不是简单的拼盘式的“1+1”,它所引起的是研究格局的根本变化:不再是孤立的分别的研究,而是从“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新小说”与“通俗小说”,“新诗”与“旧体诗词”,“话剧”与“戏曲”……二者的既对立、竞争、制约,又相互渗透、影响的“关系”中去把握作为多民族文学的20世纪中国文学,以及20世纪小说史、诗歌史、戏剧史的生态发展,由此将会出现一个新的文学史景观。———我曾在好几个场合与文章里,鼓吹这一设想;但我知道,真正实行起来,会有许多的困难,单是原始材料的发掘、梳理,就非一日之功。

同类推荐
  • 郁达夫作品集(1)

    郁达夫作品集(1)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著名的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的“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相传古时候,在古阿拉伯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继续讲。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会是些什么样感动人的故事呢?
  • 这样的人也该千载难逢

    这样的人也该千载难逢

    用一首歌的时间来纪念一个人用一盏茶的冥想来回忆一个人,我坐在菩提树下静静地观望,流年在我和他之间只打了个照面前世,今生,来世菩提树下红莲花静静绽放开合之间佛光闪现
  • 西方音乐中的文学

    西方音乐中的文学

    本书以西方文学发展的时代更替为主线,以与音乐关系密切的经典文学为主体,通过文学简史、作品欣赏、音乐链接等环节,展示西方音乐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 1980年的物质女孩

    1980年的物质女孩

    我们诞生在八十年代,被人从七十年代的末政车里挤出。从此,这一生,都要以八十年代自居。当八零后的写手越来越烂漫张扬的时候,我们要承担下这个年代带给我们某些事加的标签,然后以虚弱的声音辩解:我们是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过渡的一代,在我们身上,没有八十年代最鲜明的个性特征,却握有七十年代的怀旧情结;没有七址年代最清晰的愤青语言,却相信八十年代最昂扬的个人奋斗;我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生的一代,也是最后经历过凭票供应生活的一代;我们是可以普遍享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代,也是最先面临更多竞争与打击的一代……总之,我们这一代人,因为这样独特的地位与经历,而拥有了更加独特的特性与符号。
热门推荐
  • 所属良人

    所属良人

    叶离只知道,在遇到苏格焱的那刻起,他便是今生所寻的良人。大八岁,又怎样呢?爱了就是爱了,无关乎年纪的爱情。苏格焱,你是我叶离心头的刺,一拔就毁掉心脏的刺。
  • 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心理

    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心理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 滴水禅思

    滴水禅思

    本书以散文随笔的笔调,诠释了关于人生的许多道理。收入的文章包括《圈内圈外》、《学会快乐》、《朋友》等。
  • 神师录

    神师录

    “你看,又一个纪元要开始了。”无尽虚空之中,一个青年指着前方道。话语中,轰的一声,一道道光芒迅速的扩散开,开始照亮这片寂静的虚空,这一片虚空之中,刹那间有了些许生机。青年忽的笑了起来:“宇宙初开,先天神灵自中而生,这一次神师之责,就由你来担当如何?”“老师,你……”中年男子意外的抬起头来。“天若有情天亦老,我是真的倦了,这也给你吧。”青年男子淡然笑道,时空扭曲,一个黑暗的空间打开了,那里中的空间无边无际,但里面却只有简简单单的几样物品,一个案桌,一个香炉,一本书,青年伸手一抓,就见这空间迅速的缩小……
  • 斩天玄帝

    斩天玄帝

    世上有仙,我欲夺之。是彗星崛起,还是王者归来?千秋万代遍地庸才!万古诸圣,谁敢一战?
  • 畅销楼盘

    畅销楼盘

    从事记者工作的赵聪灵经不住高薪的诱惑,虚造履历应聘到江边市首个千亩阳光国际城项目公司担任推广部经理。阳光国际城项目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开发企业对其寄望很高,而新任推广部经理的赵聪灵又没有从业经验,这个楼盘该如何运作,怎样去实现开发商的预期品牌效应,实现暴利目标呢?《畅销楼盘》从“楼盘的品牌炒作”入手,别开生面地揭露了开发商的炒作伎俩,把一处偏僻的楼盘炒成了畅销,卖出高价,并揭秘楼市风云背后鲜为人知的营销圈套内幕,展示了一个大楼盘的营销轨迹,同时见证了近年楼市轨迹的起伏兴衰。
  • 那些令人感动的故事

    那些令人感动的故事

    本书分为“有一种爱你无法回报”、“最完美的单相思”、“给梦想开花的机会”、“善行需要回报”四辑。收录了《门缝里的风景》、《初恋最美的瞬间》、《你是优等生》、《美丽的谎言》等文章。
  • 穿越之残王独宠替嫁王妃

    穿越之残王独宠替嫁王妃

    残月是二十一世纪的特工杀手,却在一次任务中穿越到了古代,替嫁给了一个残疾王爷,她本以为可以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可事事不如人愿……
  • 神女传:蝶凌天下

    神女传:蝶凌天下

    新历7235年,平静的蓝光时代结束,第二纪元沉落于冰海之下,第三纪元开始,迎来新一轮的风波时期——暴风时代,这是继异能时代过后的第一大神话时代,又称神女再现时代。千年前,神女与帝王打开时空的大门,带领着上万拥有异能的人们去往另一个时空,而如今,传说中的神女再现,时空的大门也将要再次打开……
  • 我和他们有个约定

    我和他们有个约定

    你们都说现在没有真挚的感情但是有些事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我们的兄弟情是时间磨不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