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都是亲王级别的一字王,大方得很。我吃苹果你吃皮,皇上吃肉臣喝汤。本来应该是多方皆大欢喜:小县令坐龙庭了,小军官成上将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是那些将军们个个都不省油,他们“恃功恣横,好专诛杀”。这让萧铣很不安,他生怕这些人有一天会把自己也杀了。为了遏制军界将领的权力,防止他们势力做大做强,萧铣决定出台一项新政策:“乃宣言罢兵营农。”
“罢兵营农”不是户口非转农,而是继续保留军籍,身份亦军亦农,平时在农场种稻子小麦、栽萝卜白菜,战争时一声呼哨就将锄头犁耙换成刀剑枪弓,说白了就是打仗兼打工,也就是梁国的生产建设兵团。
这招釜底抽薪够狠的,萧铣的这种军队体制改革目的很明确:“实欲夺诸将之权。”比赵匡胤拐弯抹角想出来的杯酒释兵权实用多了。被剥夺了军权的将军不但不能拿百分之百的工资回家养老享福,还得干比以前更累的活,住比以前更差的房,将军们肯定不乐意,除了萧铣,傻子才会乐意呢。董景珍的弟弟就很不乐意,他准备组织造反,推翻萧铣,但结果是四个字:“事泄,伏诛。”
董景珍当时镇守长沙,萧铣杀了他的弟弟之后,紧接着下了一道特赦诏书,诏书主要有两点内容:
一、董弟弟谋反和董哥哥无关,赦晋王董景珍无罪。
二、请晋王即日返回江陵。
萧铣也太弱智化董景珍了,杀了弟弟,还想诳死哥哥。以萧铣的为人,如果董景珍应诏回到江陵,必然会一去不返,给他的弟弟陪葬。萧铣他肯定是担心董景珍发长沙之兵替弟弟报仇。董景珍当然不会上当,见萧铣惦记上了自己,他在恐惧之中以长沙作为见面礼,投降了唐朝李渊。
董景珍投降李渊后,萧铣派遣其齐王张绣领兵攻打长沙。张、董二人以前一直在一个锅里吃饭,见张绣来和自己对阵厮杀,董景珍对他进行战地现场宣传。
他提醒张绣说:“‘前年醢彭越,往年杀韩信’,卿不见之乎,何为相攻!”
彭越和韩信都是汉高祖刘邦手下战功赫赫的诸侯王,和英布一起并称西汉三大名将,但最后都死于刘邦之手,特别是彭、韩二人,完全是刘邦功成位固后的政治迫害下的牺牲品,其中彭越被杀死后还被刘邦剁碎制成了肉酱,分发给大臣一一品尝,以期起到杀鸡给猴看的警示作用。“前年醢彭越”中的“醢(hǎi)”指的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具体意思就是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董景珍以彭越与韩信的实例提醒张绣,希望他不要和自己互相攻杀,以免将来因为功高成为萧铣刀下之鬼。张绣拒绝他的劝说,进兵包围了长沙。长沙城当时兵力和张绣军队相差悬殊,无力和讨伐的梁军抗衡。唐军收到董景珍的请降消息时,远在三峡的湖北方面军总指挥李孝恭立即命令离长沙最近的峡州(今湖北省宜昌市一带)刺史许绍出兵接应董景珍。但由于山水阻隔,援军无法及时赶到。董景珍在准备突围时,被部下所杀。董景珍没想到,自己这个当初第一个提出拥立萧铣的首功之臣,三年过后就不明不白地死于皇帝之手,他可能至死也想不到,其实也不是皇帝寡情,而是皇帝这个位置寡情。
张绣平定老同事董景珍后,被萧铣加封为尚书令。按唐制,尚书令属于统率百官的宰相之首,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李世民就被李渊封过尚书令一职,这个职务自李世民以后的很多年里都没有再授过别人。手握重权后,张绣变成张扬了,他“恃功骄横”,不把萧铣放在眼里。这人有点脑液量偏少,也不想想自己的干部身份是谁聘任的。跟皇帝摆谱那就是太没谱了,最终结果只能是快速进入家族“先人谱”。
萧铣岂能忍受张绣的飞扬跋扈,随便找了个机会把他杀了。张绣果然被董景珍言中,下场和韩、彭一样。从萧铣斩杀功臣的水平看,他的脑液量比张绣多不到哪去,如果皇帝总是过河拆桥,那些还没被拆的桥当然惶惶紧张了,他们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被无缘无故拆解了。所以,萧铣的滥杀带来了极坏的恶果:“于是大臣旧将皆疑间,多叛去,铣不能禁,由此愈弱。”
萧铣只想着挥霍皇帝无上的权力,却没想到他这是严重的高息透支,到了一定时候,必须连本带息一次性偿还。历史上皇帝大肆虐杀功臣的事例很多,刘邦和朱元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他们对功臣下手的时间都是在革命成功以后,其时天下大局已定,他们想杀的人想跑也没处跑,躲到哪儿都是皇帝家的客厅和院子。而萧铣所处的年代则是群雄纷起,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没你萧铣,还有王铣、赵铣、李铣。因此,萧铣的残杀行为太不明智,他将许多人推给了自己的对手李渊同学。
公元621年十月,在灭掉窦建德和王世充后不久,唐高祖李渊下诏对江陵的萧铣政权发起水陆全面攻击,希望一战扫平萧铣,正式统一天下。
针对萧铣的伐梁之战是李渊政权初期的一场重大战役。
在翦除群雄的国内统一战争中,李唐共进行了五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分别是和薛氏父子、刘武周、王世充和窦建德、萧铣以及刘黑闼的搏斗拼杀。这五大战役共灭掉六个国家,歼灭了近两百万敌人。伐梁之战的总指挥是李氏宗室郡王李孝恭和名将李靖。这是五大战役中惟一一场没有李世民参加的战斗。
李渊对拥有南方大片疆土的萧铣可以说是向往已久,一直想找机会吃掉梁国。而萧铣也是富不嫌钱多,虽然疆域很广,但还是想从李唐那边捞点稻田菜地过来。所以唐梁之间几年来一直小摩擦、小攻击不断。特别是当唐军主力在东北及中部进行大战无暇顾及南方时,萧铣就曾多次派遣水军溯江而上,想趁机夺取峡州和巴蜀州县,但都被唐军打败。特别是峡州刺史许绍,像一块坚固无比的礁石,带领唐军将欲沿江直上的梁军舟师阻隔在今天的宜昌、荆门一带寸步难行。
李渊的脑液量比萧铣多得多,为了对付据有长江天险的萧铣,李渊很早就提前筹划,周密安排破敌之计。在登基的第二年,李渊就任命堂侄李孝恭为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总管,“令大造舟楫,教习水战,以图萧铣。”可见萧铣是早就上了李渊的暗杀黑名单了的。
经过长时间的策划准备,一场灭梁大戏上演了。
总导演李渊亲自参与制订了作战计划。这场战斗确实声势浩大,唐军动用了国内所有精锐水军和众多野战军,分东西南北四路包抄梁国首都江陵。
李孝恭和李靖亲自指挥西路军从夔州顺流而下,快速扑向下游;
东路军由黄州总管周法明从夏口道(今湖北省武汉市境内)进行侧击;
庐江王李瑗指挥北路军由襄州道(今湖北省襄樊市)下压;
北路军则由黔州刺史田世康率领,从辰州道(今湖南省沅陵市)上行,斜插江陵。
这场战役是唐建国以来首次大规模的陆军和海军协同配合作战,方案精密,无懈可击。四路大军从四个不同方向合围梁国都城,对萧铣实施跨越湖南、湖北、重庆三省的“跨省追捕”行动。
就在一切准备妥当、冲锋号角即将吹响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当时正值长江秋汛,江水突然暴涨,水流湍急,浊浪滔天,这样复杂的水文条件下,舟舰很容易翻沉,造成船毁人亡的水上交通事故。众多将领建议等水势稍落时再发舟东进。而李靖却主张兵贵神速,趁涨水时出奇兵而进,他对李孝恭分析说,萧铣目前还不知道唐军集结攻梁的消息,“若乘江涨,倏忽抵其城下,掩其不备,此必成擒,不可失也”!
李靖在这场灭梁战争中身份有点特殊,在军事上他是负总责的,因为李渊任命他为行军总管,这个名字看上去有点土的职务权力却是很大的,相当于方面军司令,任命的组织文件上说得很明确:“三军之任,一以委靖。”但李靖在军事上其实是做不了主的,没有拍板权,只有建议权。因为他的搭档李孝恭太强势了,是李唐宗室成员。
李孝恭是李渊的侄子,封爵赵郡王。请朋友们注意,这里的“赵郡”是地名,“郡”字和后面的“王”字不是连在一起的,他的爵位是郡王。赵郡就是现在河北石家庄附近的赵县,著名的赵州桥就建在那个地方。在李唐皇室成员中,李孝恭算是很能打的,比淮安王李神通强多了,但在战场达人李靖这个大虾面前,他也只能算菜鸟级的。然而,他的身份尊贵,李靖的这个总管在他面前也只是一个管家角色。
好在这个主人对管家的话很重视。李孝恭听从了李靖兵贵神速的建议,在江水汹涌咆哮的时刻,率领两千多艘唐军战舰向东急进。梁军果然被李靖猜中,“萧铣以江水方涨,殊不为备”。凶猛上涨的秋汛麻痹了萧铣及其部下的神经,沿江一线的梁军丝毫没有战斗准备,被突然而至的唐朝海军舰队打了个措手不及。没怎么费力淌汗,唐军就连克荆门、宜都两城(均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直抵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