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31600000132

第132章 经解诸序及书后(3)

季真为深山先生之子,盘涧先生之从子,受学于双湖胡氏、勿轩熊氏。胡之学本于其父玉斋,玉斋师毅斋沈氏,沈学于介轩董氏,董学于勉斋黄氏。熊之学本于进斋徐氏,徐学于节斋蔡氏,蔡又为勉斋之友。当时师弟子授受渊源可考,皆本于程、朱子者也。其曰:“程子主理义,朱子主象占。求朱子象数之《易》得其旨,因朱子以求程子理义之《易》,又于诸家之《易》,理之所聚而不可遗,理之所行而无所碍者,相与发明之。”故虽林黄中、袁机仲之说,双湖诋为惑世诬民者,季真或有取焉,其亦善于言《易》者矣。

雷思齐二种《易》序

《易图通变》五卷,《易筮通变》三卷,元?临川道士雷思齐著。《易图》世有传本,《易筮》则得之《道藏》中。二书固相为表里,宜并行者也。思齐字齐贤,别号空山,居钟湖观,授玄教讲师,乐与士大夫游。吴文正赠以诗,有“钩深十翼象外易,罗络三苍篇内文”句。《十翼》即指二书,《三苍》者,岂思齐于六书之学亦有撰著欤?思齐虽羽流,实当时高士。其游于黄冠,盖亦有托而逃,若梁隆吉、邓牧心辈,非寻常道流比,其所撰宜吾儒所不摈也。世所传二氏之藏,惟道家最多牵合,举夫名、法、兵、形、医、卜诸家,咸以为出于黄老,遂援而取之,以增广其类。而《易》为三圣人之书,凡言图书象数者亦入焉,至与其所谓符箓科仪荒谬诞妄者同汇而藏之,然前人之遗书或借以传,则亦未可尽罪也。嗟乎!彼二氏虽为吾儒所不道,然为其徒者,犹能世守其所传于琳宫梵宇之中,而儒家者流,举所谓淹中柱下之藏,盖无有也。岂不重可慨也欤!

《〈周易〉参义》序

新喻梁孟敬先生,元季用荐为集庆路儒学训导,居二载,念亲老,谢归。入明,郡守刘真辟教授临江府。明太祖既定天下,稽古礼文,召名儒修述,定一代之制。于是先生征诣金陵,年已六十矣。时分礼、律、制三局,先生在礼局中,讨论精审,诸儒皆推伏之。书成,不受官,赐金还乡里。筑室蒙山,为书庄以藏所著书,《周易参义》其一也。是书盖分教集庆时所作,以程朱《传》《义》学者所宗,然程主于玩辞,而朱主于观象,一本于理,一尚其占,其说遂殊,《参义》者,融会二家之旨合而一之也。先生于六籍咸有述,当时目为梁五经。《春秋》曰《考义》,《书》曰《纂义》,《礼》与《周官》曰《类》,《礼》曰《考注》,《诗》曰《演义》。《易》、《春秋》作于元季,他皆蒙峰退隐后所成。其卒也在建文二年,年八十有七。嗟乎!当时被召诸儒如青田、金华、新安、义乌,身非不显,名非不著,而或以谗死,或以身殉,或遭迁谪,或不享年,求如先生优游终老,著作垂于后世,岂非幸哉!先生之论,以言忠信行笃敬为天德;不伤财不害民为王道,其言纯以正。《记》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耄期称道不乱者,其殆斯人也欤!

程泰之《〈禹贡〉图论》序

宋?新安程泰之尚书以该洽直谅见知于孝宗。尝侍光宗潜邸讲读,及即位,以吏部尚书进龙图阁学士致仕。公老而得谢于家,著书立言,尽发所蕴。今所传《演繁露》、《考古编》、《雍录》诸书,辨证古今之讹谬,订正书传之得失,多卓然可观者。《〈禹贡〉论》五十二篇,亦公所著,辩江、河、淮、汉、济、黑水、弱水七大川甚悉,凡诸儒舍经泥传注者,一一正之。又专论河、汴二水之患为《后论》八篇。又为《山川地理图》,因《禹贡》而备论历代山川郡县名称改易,以唐世地书为正,总为四卷。汪端明应辰见而叹为不可及。淳熙四年,公为刑部侍郎,因进讲黑水,陈其素所辩论,孝宗嘉赏,命进其全书付秘阁。其后公出知泉州,同年舶使彭椿年始命教授陈应行校而刊之。图本三十有一,今仅存《序说》,兼有所缺。考归熙甫为跋时,图已不及见,况又百余年乎!夫古今之宇宙,疆域大矣,自非身所亲历,安必其无讹?

《经》所纪,皆禹随山刊木所身历也。后世为传注者,乃欲以一己见闻举而核之,诚不能无误。公之为是书也,尽屏训传,独取经文而熟复之。于一言一字间有意指可以总括后先者,则主以为据,而后采历世载籍以证之。其用志可谓勤矣。虽其谓鸟鼠同穴为二山,亦拘于一隅之见,然而弘肆淹雅,不诡随传注,固经说之杰也。尝考南宋诸儒称博洽者凡三人,一为鄱阳洪景卢迈,一为四明王伯厚应麟,其一则公。洪之《容斋随笔》,博矣而未核;王之《困学纪闻》,精且核矣;而援经证史,解驳尽致,则于公是书见之。公复尝考究《书》之历代地理,为谱二十卷,取五十八篇互相发明,篇为一论。周益公称其抉隐正讹,有功学者,嗟乎,安得并传之为快欤!

新昌黄氏《尚书说》序

宋?新昌黄宣献公经学博通,著《诗说》三十卷,《周礼说》五卷。其《易传》未成而殁,今惟《尚书说》七卷仅存。吴兴陈氏谓公“晚年制阃江淮,著述不辍。时得新意,则晨夜叩书塾为友朋道之。”盖其穷经老而不倦若是。夫说《书》亦难矣,九峰之《传》,程直方辨之,余芑舒疑之,袁仁砭之,明太祖集诸儒更定之。公之说,诸儒未有议之者,由其义之纯而辞之约也。惟于《书》终《秦誓》,公以为夫子知其终必得志于天下,推其效自穆公垂创之为可继,故录其书,使与《费誓》自为后先。窃以为不然。周公、鲁公皆周卿士,周公之《诰》录于《书》,鲁公之《誓》亦录于《书》,无以异也。夏之书终以《嗣征》,周之书终以《秦誓》,无以异也。而谓夫子序《书》以秦承周,以《肴誓》继《典》、《谟》、《命》,其旨则微,毋乃近于谶纬之说,不若九峰比于《诗》之录《鲁颂》、《商颂》,犹未害于义也。

时氏《增修东莱书说》序

宋?乾、淳中,东莱吕成公讲道金华,四方从游者千人。公同年进士时铸寿卿与其弟长卿,率其家子弟曰沄、曰澜、曰泾,悉从公学。公尝辑《书说》,先之《秦誓》、《费誓》,上至《洛诰》,凡一十三卷。阅再岁而公殁。澜增修之,成二十二卷,合为三十五卷,于是《书说》乃全。予考成公实受业于林少颖之门,少颖有《拙斋书集解》五十八卷。朱子谓《洛诰》以后非其所解,则亦门人续成之者。夫林氏之书既以《召诰》终,公之书因以《洛诰》始,是公之用意,本以续其师说。而门人莫喻厥旨,忾其书之未就,辄补其余,其用心则勤,而公之意未免因之反晦矣。虽然,澜,公之高弟子也。其所补缀,一本师说。学者取林氏之书暨先生讲论,与澜所增修合而观之,匪独见今古文正摄义蕴之全,而丽泽书院师友之渊源亦可睹矣。

注:乾、淳分别为宋孝宗的年号乾道、淳熙。《书说》全书共三十五卷,前二十二卷由南宋吕祖谦的门人时澜所增修,后十三卷为祖谦原书,即起自《洛诰》而终于《泰誓》部分。

《书集传或问》序

宋?东阳陈大猷作《尚书集传》,用朱子释经,法吕氏读诗记例,采辑群言,附以己意成编。宋季其书盛行,学者多宗之。《集传》而外,复成《或问》二卷,明《集传》去取之意,亦犹紫阳《论孟集说》别为《或问》之旨也。《集传》未及见,而《或问》偶有传本。尝取而读之,其中变难往说,著其从违,使治经者有所依归,无岐途之惑,其便于学者甚钜。惜全编不可得见,然因此以推,则其搜辑之博,持择之精,信乎可传也矣。大猷登绍定二年进士,由从仕郎历六部架阁,官不甚显,故《宋史》无传。同时有都昌陈大猷者,号东斋,常师饶双峰,仕为黄州军州判官,亦著《书传会通》,实元?陈澔之父,与东阳别为一人,世人往往混而一之。故举而并著之,使校雠《四库》者有所考焉。

王鲁斋《书疑》序

《书疑》九卷,宋?金华王文宪公柏所著。《书》自伏、孔二家传出,于是有今文、古文之别,由唐以前未有疑之者。有宋诸儒始疑古文后出,非尽孔壁之旧,然于今文固未有拟议也。其并今文而疑之,则自公始。公高明绝识,于群经穿穴钻研,不狃于训诂之旧。故虽以二千年相传口授壁藏之书,汉、唐诸儒所服习者,犹有缺佚脱误之疑,至谓《大诰》宁王遗我大宝龟,西土有大艰,人亦不靖之语,无异于唐德宗奉天之难委之于定数。圣如姬公宁肯为此语?《洛诰》复辟之事,谓成王幼,周公代王为政。成王长,周公归政于王。苏氏所谓归政,初无害义,何所嫌而避此名乎?其不苟为同如此。

元?吴礼部师道言,公初见何北山,北山谦抑,不敢以弟子视之。公宏论英辩,质疑往复,一事或十数过。公之为此书也,岂有得于北山与?是书之最善者,如订正皇极之经传,谓《论语》咨尔舜二十二言,《孟子》劳来匡直数语,宜补《尧典》缺文;《禹贡》叙一事之终始,《尧典》叙一代之终始,《禹贡》当继《尧典》之后,居《三谟》之前。皆卓然伟论,即以补伏、孔所未逮,可也。

杏溪傅氏《禹贡集解》序

义乌傅寅同叔徙居东阳之杏溪,著《禹贡集解》二卷,乔文惠行简序之。其书先以山川总会之图,次九河、三江、九江之图,次及诸家说。断其言谓:禹之治水,皆自下而上。曰治水者,必使其下能容而有余,易泄而无碍,然后可以安受上流,而不至于冲激以生怒。又曰治其最下而速其行,通其傍流而使其中无停积之患,则河之大体无足忧矣。吾于其言默然有取焉。惜乎是编流传者寡,不见采于董氏之《纂注》。而焦氏《经籍志》,西亭王孙《授经图》,或以为说,或以为论,盖未尝见此书而著于录者。是本为吴人王止仲藏书,其后归于都少卿穆,其第一卷阙三十有七版,第二卷又阙其四版。验少卿前后私印,则知当日已非足本,亟刊行之,俟求其完者嗣补入焉。

梅浦王氏《尚书纂传》序

梅浦王氏《尚书纂传》四十六卷,先引汉、唐二孔氏之说,次收诸家传注,而一以晦庵朱子、西山真氏为归,与其乡先生彭翼夫往复考正十五年而后成。大德中,鄞人臧梦解为宪使,以其书上于朝,得授临江路儒学教授。其子振板行之。予所见者即至大锓本也。吉安自宋季文信公谋兴复不遂,被执以死,其门人宾客咸以忠义自奋,乡曲之士多知自好,恒绝意仕进,潜心经义。于《易》,则有龙仁夫之《集传》,刘霖之《太极图解》、《〈易〉本义童子说》;于《诗》,则有刘瑾之《通释》;于《礼》,则有彭丝之《集说》;于《春秋》,则有丝之《辨疑》,李廉之《会通》。《书》自梅浦而外,则耕野王氏其撰述多有得者。梅浦是书,其抄撮也博,而甄综也简。其心似薄蔡氏而不攻其非,间亦采摭其说,择焉可谓精矣。彭翼夫者,尝仕于宋,为江陵府教授,即丝之父也。

《今文尚书纂言》序

《今文尚书纂言》四卷,元?草庐先生吴澄所辑。《尚书》既遭秦火,汉初济南伏生以所忆二十八篇教授齐鲁间,即今书是也。其后孔壁书出,增多二十五篇,谓之《古文〈尚书〉》,而目伏生所授者为《今文》。自东汉及魏世所行者,惟伏生之书而已。《古文》旧藏于官,人不及见,迄东晋始复出。唐?孔颖达因安国《传》而作《正义》,《书》以盛行,于是伏生之书遂为其所乱。有宋诸儒始疑其文体不协,朱子亦曰:“孔书至东晋方出,前此诸儒皆未见,可疑之甚。”又曰:“《孔传》及《序》不类西京文字。”则疑古文者非一人矣。至先生序录群经,始分而出之。取伏生之二十八篇序于前以还其旧,而以孔壁所出之《古文》别序于后。至为纂言,则独有《今文》,《古文》置而不释,其见可谓卓矣。

而说者或谓先生果于自信,轻于非圣经。余以为非也。孔氏壁书已不可见,至东晋所上之书,出于梅赜一手,其非安国原本明甚。至重华之名虽见于太史公《本纪》,彼姚方兴者,岂遂不能援以自实其所撰耶?固未可知也。呜呼!圣人之经灿若日星,甲是乙非,未能遽定。而先生是编考据详博,厘正错简,咸皆确当。学者将以明经祛惑,其于是书必有取尔矣。

《〈尚书〉通考》序

宋元之际,闽之樵川儒学蔚起,若严粲明卿之于《诗》,黄清老子肃之于《春秋》,黄镇成元镇之于《易》于《书》,《易》有《通义》,《书》有《通考》,各十卷。予所见者惟严氏之《〈诗〉缉》,黄氏之《〈尚书〉通考》而已。《通考》纪《尚书》名物度数,举夫七政、九畴、六宗、五礼,方州之贡赋、水土,律吕之长短、忽微,皆著其说,说有未尽,复系以图。汇集诸家而衷以己意,详且备矣。夫《书》以载道,二帝三王之大经大法存焉。度数名物,靡非经法之所寓,稍有未晰,则无以措诸事而施于用,何以免不学墙面之讥乎!是编由器而寓夫道,由数以达其义,学者能详考精察,于以定礼乐,设制度,有裕如者矣。元镇书成,执政因荐为江西路儒学提举。命下,禄不及而卒。集贤议谥曰贞文处士以旌之。当时如元好问、安熙亦皆以下僚布衣得与易名之典,于以见元节惠之锡,不视爵位为予夺,亦可录也。

王鲁斋《诗疑》序

金华王文宪公于六经四子之书论说最富,《诗》则有《读诗纪》十卷,《诗可言》二十卷,《诗辨说》二卷,见吴礼部正传节录《行实》中。今所传《诗疑》则《行实》未载,卷帙不分。绎其辞殆即《诗辨说》。因公于《书》有《书疑》,遂比而同之也。古之说《诗》者率本大小《序》,自晦庵朱子去《序》言《诗》,遂以列国之风多指为男女期会赠答之作。公师事何文定,文定学于黄文肃,文肃受业朱子之门,宜其以郑、卫诸诗信为淫奔者所作。且疑三百五篇岂尽夫子之旧,容或有删去之诗存于闾巷之口,汉初诸儒各出所记,以补其缺佚者。又以《二南》各十有一篇,两两相配,于是削去“野有死麕”一篇,退“何彼秾矣”《甘棠》于《王风》,其自信之坚,过于朱子。此则汉唐以来群儒莫之敢为者也。文定尝语公矣:诸经既经朱子订定,且当谨守,不必又多起疑论。有欲为后学言者,谨之又谨可也。昔贤之善诲人盖如此。

《诗传遗说》序

子明于《易说》外复取文集、语录论诗者为书六卷,一、二卷纲领及序辩,三卷六义与思无邪问答,四、五、六卷论四诗之旨,末附以逸诗、诗乐谱叶韵,皆《集传》所不载者,名曰《诗传遗说》。时为端平乙未,子明官承议郎、权知兴国军事所成也。

按公凡三子,长曰塾,字受之,以荫补将仕郎,为子明之父,与弟野皆受业于吕东莱,先文公十年卒,公请陈同父志其墓者也。仲即野,字文之,淳祐间荫补迪功郎,差监德清县户部赡军酒库,后公十一年卒,黄直卿诔之,称其在家之贤。季曰在,字敬之,一字叔敬,亦以荫补官,累至焕章阁待制,知袁州。野之子钜,南康丞,铨知登闻鼓院;在之子铉,两浙转运判官;名皆见黄直卿所为行状中。再传曰溥者,浙西提举;湜,知丹徒县;淮,泉州路推官;沂,考亭书院山长;行状不载,盖皆后公卒而生者。若泉州于宋为军州,至元始改为路。岂淮与沂又已入元欤?若鉴之子浚,行状亦不载其名,尝尚宋理宗公主,官两浙转运使兼吏部侍郎。元兵入建宁,浚与公主走福州。知府王刚中以城降于阿剌罕。浚谓公主曰:“君帝室王姬,吾大儒世胄,不可辱人手!”夫妇仰药死,其事尤烈。浚之子林,官甘肃提举。林之子炣,延平路照磨;焰,武平簿;耿,邵武路照磨。林弟彬之子炜,济宁路同知。林之孙堂,建宁路照磨;壑,屏山书院山长。壑之子銮。銮之子淞。淞之子梴,明景泰壬申诏录文公后,得世袭五经博士,主建宁祠祀。其在婺源者曰稳,于公为十世孙,举明?天顺丁丑进士,官福建盐运使,以廉称。弟懋,永年丞;桢,本县训导。

正德中,给事中戴铣等请朱氏比孔氏,衢州例增一博士,以主婺源祀事,以十一世孙墅为之。嗟乎!我徽国文公著书明道,上继二程、周、张诸子之后而集其大成,盖孔子后一人也。故其垂裕之泽长且久者如此。而子若孙如鉴者,能采葺公之所著以开示来学;其子浚能执节守义,不愧乃祖,他小说或讥其作书与贾似道称万拜,诚诬诋不足道也。鉴父塾之卒,公贻书同父及题其诗卷,有深痛焉在。当理宗朝请进曾子为公,崇祀二程及横渠,而黜扬雄、王雱之祀,数者皆有关于人伦世教之大,咸出于公之子若孙,何其多贤哲欤!噫!斯又周、程、张、邵所不逮也夫!

《毛诗名物解》序

同类推荐
  • 有思文丛:坐公交车的人

    有思文丛:坐公交车的人

    本书是小说家魏微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文学纪”“年代祭”“人物记”3辑共32篇文章。本书回顾了作者走过的文学道路,并对文学、对写作提出了匠心独具的见解;记录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并对作为成长背景的20世纪80年代做了提纲挈领的描述;回忆了作者的家人朋友,并对亲情、友情进行了基于个人视角的阐发。
  • 西滢闲话

    西滢闲话

    《西滢闲话》是陈源通伯先生在五四时期的主要作品结集。身为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他的这些随笔本来确为"闲话",但他忍不住要对时事发表议论的作法,使这些文章成为与大是大非相关的论题,绝非一个"闲"字可以了得。文集中的部分篇什确为无关"大局"的"闲话"
  • 唐宋八大家(第三册)

    唐宋八大家(第三册)

    “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他们的作品在许多方面给现、当代散文写作以深远的影响。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编者精选了八位大家的著名篇章合做而成《唐宋八大家》一书,希望读者面对纷繁复杂,文字艰深的古书之苦,能够直面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一边学习,一边就可以运用。
  • 孟子原解

    孟子原解

    《孟子》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 石然札记

    石然札记

    《石然札记》是作者本人将近40年的生活、学习、实践中的所闻所见、所学所想、所经历一一记下的资料(心得、感想等)。怀旧忆往,谈古论今,真知灼见,字里行间经验和性情交相辉映。历经沧桑的耿直感悟,深厚博大的处世哲学尽在其中。可喻为:思极深而不晦,情极衷而不伤。
热门推荐
  • 我和救世有个约会

    我和救世有个约会

    这是一个唯(丧)美(心)真(病)挚(狂)的末日故事她原是一名扎入实验室埋头苦干的大学生,这场围绕着她最亲近的人的灾难,势必会将她卷入其中他是来自异世界的天外之客,他用上帝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浩劫,又是什么时候让自己的心遗留在此?当末日来临之际一场由菜刀引发的情缘,一个超越三生的约定就此展开ps:女主卷开篇,故事更加扑朔迷离,真相只在结局
  • 终结之幻剑

    终结之幻剑

    兄长!一决胜负吧!少年凌枫惨遭灭门之祸,真正的凶手居然是他的亲兄弟。为了复仇,凌枫另辟蹊径,踏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强者之路。诛群魔,镇万族,闯神域,威四海。凭借一把幻神剑,走向了万界的顶端。
  •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本书共分为8章,70多节,记录了超过240个家庭亲子教育案例。作者既从教育者的角度阐述了科学的教育观,又从妈妈的视角讲解该如何处理孩子在成长路上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为父母培养孩子,提供了一个全新而又典型的标本式的案例集合。有着极强的实用性,贴近生活、来源生活,是父母开启了解孩子大门的书。
  • 时空赏金

    时空赏金

    无限的宇宙中蕴藏着无穷的秘密和诱惑,但时间与空间永远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在最强意志的驾驭下,两股庞大的势力——时间领主与空间领主之间相互试探、相互碰撞、相互交战,而这一切的一切,只为了那最后的……融合!
  • 极品全能狂少

    极品全能狂少

    家族弃子周辰重回都市,立誓拿回自己的一切,踩纨绔,收徒弟;偶得邪神魔血,为活命,修法术、悟天道,踏上逆天改命之路。狂少至尊,魔血附体,一代邪神,法宝全收。家族秘法,身份之谜,踏入修仙,逆天改命。
  • 血王怒

    血王怒

    睥睨天下的杀神一朝战死沙场,历经千年轮回杀神重归。然今天下已不复当初盛世,大陆尽被神族占据。既然这天下不容我,那么就由我来颠覆大陆,改写天下。
  • 农家商户之女当家

    农家商户之女当家

    万年受气包莫愁悲苦一世幸得上天垂帘,得到新生,却是在一个极度轻视女子的乡村,这一次她定不会退缩不会忍耐,我已经不再是前世打落牙齿混血吞的受气包了,要叫那帮迂腐看看,女人当自强。感情?男人?有,当然有!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之沦为绝色祸天下

    穿越之沦为绝色祸天下

    被好友推下山崖并且穿越到这个知名的时空,被他改变了容貌,从此灌上了别人的名字生活,他的残暴让她害怕,却不能使她屈服!为了自己,自己苍生,她决定用尽一切力量改变他!本故事纯属虚构,切勿模仿。
  • 养一斋李杜诗话

    养一斋李杜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暗之临

    暗之临

    当黑暗降临、瘟疫滋生、怪物遍地、恐惧笼罩之时,世界将变得更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