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49500000004

第4章 诸子略说(1)

讲论诸子,当先分疏诸子流别。论诸子流别者,《庄子·天下篇》、《淮南·要略训》、太史公《论六家要指》及《汉书·艺文志》是已。此四篇中,《艺文志》所述最备,而《庄子》所论多与后三家不同,今且比较而说明之。

《天下篇》论儒家,但云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而不加批判。其论墨家,列宋钘、尹文;而《艺文志》以宋钘入小说家,以尹文入名家。盖宋钘以禁攻寝兵以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周行天下,上说下教,故近于小说;而尹文之名学,不尚坚白同异之辨,觭偶不仵之辞,故与相里勤、五侯之徒——南方之墨异趣。其次论彭蒙、田骈、慎到,都近法家;《艺文志》则以慎到入法家,以田骈入道家,是道家、法家合流也。田骈当时号为天口骈,今《尹文子》又有彭蒙语,是道家、名家合流也。道家所以流为法家者,即老子、韩非同传可以知之。《老子》云:“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此二语是法家之根本,惟韩非能解老、喻老,故成其为法家矣。其次论老聃、关尹同为道家,而己之道术又与异趣。盖老子之言,鲜有超过人格者,而庄子则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故有别矣。惠施本与庄周相善,而庄子讥之曰:“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与物何庸?”即此可知尹文、惠施同属名家,而庄子别论之故。盖尹文之名,不过正名之大体,循名责实,可施于为政,与荀子正名之旨相同;若惠施、公孙龙之诡辩,与别墨一派,都无关于政治也。然则庄子之论名家,视《艺文志》为精审矣。其时荀子未出,故不见著录。若邓析者,变乱是非,民献襦裤而学讼,殆与后世讼师一流,故庄子不屑论及之欤?

《要略》首论太公之谋为道家,次论周、孔之训为儒家,又次论墨家,又次论管子之书为道家,晏子之谏为儒家,又次论申子刑名之书、商鞅之法为法家。比于《天下篇》,独少名家一流。

太史公论六家要指,于阴阳、儒、墨、名、法五家,各有短长,而以黄老之术为依归。此由身为史官,明于成败利钝之效,故独有取于虚无因循之说也。昔老聃著五千言,为道家之大宗,固尝为柱下史矣。故曰道家者流,出于史官。

《艺文志》列九流,其实十家。其纵横家在七国力政之际,应运而起,统一之后,其学自废。农家播百谷、勤耕桑,则《吕览》亦载其说;至于君臣并耕,如孟子所称许行之学,殆为后出,然其说亦不能见之实事。杂家集他人之长,以为己有,《吕览》是已;此在后代,即《群书治要》之比,再扩充之,则《图书集成》亦是也。小说家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固不可尽信;然宋钘之流,亦自有其主张,虞初九百,则后来方志之滥觞。是故纵横、农、杂、小说四家,自史公以前,都不数也。

虽然,纵横之名,起于七国。外交专对,自春秋已重之。又汜胜之区田之法,本自伊尹,是伊尹即农家之发端。田蚡所学盘盂书,出自孔甲,是孔甲即杂家之发端。方志者,《周官》土训、诵训之事。今更就《艺文志》所言九流所从出而推论之。

《艺文志》云:儒家出于司徒之官。此特以周官司徒掌邦教,而儒者主于明教化,故知其源流如此。又云道家出于史官者,老子固尝为柱下史,伊尹、太公、管子,则皆非史也;惟管子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论卑而易行,此诚合于道家南面之术耳。又云墨家出于清庙之守者,墨家祖尹佚,《洛诰》言:“蒸祭文王、武王,逸祝册。”逸固清庙之守也。又《吕览》云:“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是尤为墨学出于清庙之确证。又云,名家出于礼官。此特就名位礼数推论而知之。又云法家出于理官者,理官莫尚于皋陶。皋陶曰:“余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此颇近道家言矣。赞者,老子所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襄者,因也,即老子所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也。庄子称慎到无用贤圣、块不失道,此即理官引律断案之法矣。然《艺文志》法家首列李悝,以悝作《法经》,为后来法律之根本。自昔夏刑三千,周刑二千五百,皆当有其书,子产亦铸刑书,今悉不可见,独《法经》六篇,萧何广之为九章,遂为历代刑法所祖述。后世律书,有名例,本于曹魏之刑名法例,其原即《法经》九章之具律也。持法最重名例,故法家必与名家相依。又云: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今案,管子称述阴阳之言颇多,《左传》载苌弘之语,亦阴阳家言也。又云:农家出于农稷之官。此自不足深论。又云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者,此非必行人著书传之后代,特外交成案,有可稽考者尔。《张仪传》称仪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风俗通》云:“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更不知鬼谷之学何从受之。又云杂家出于议官者,汉官有议郎,即所谓议官也,于古无征。又云小说家出于稗官者,如淳曰:“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是稗官为小官近民者。

诸子之起,孰先孰后,史公、刘、班都未论及,《淮南》所叙,先后倒置,亦不足以考时代。今但以战国诸家为次,则儒家宗师仲尼,道家传于老子,此为最先。墨子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案墨子亟说鲁阳文子,当楚惠王时。惠王之卒,在鲁悼公时。盖墨子去孔子亦四五十年矣。观墨子之论辩,大抵质朴迟钝,独经说为异。意者,经说别墨所传,又出墨子之后。法家李悝,当魏文侯时;名家尹文,当齐宣王时;阴阳家邹衍,当齐湣王、燕昭王时,皆稍稍晚出。纵横家苏秦,当周显王时;小说家淳于髡,当梁惠王时:此皆与孟子并世者。杂家当以《吕览》为大宗,《吕览》集诸书而成,备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盖前此无吕氏之权势者,亦无由办此。

然更上征之春秋之世,则儒家有晏子,道家有管子,墨家则鲁之臧氏近之。观于哀伯之谏,首称清庙,已似墨道;及文仲纵逆祀、祀爰居,则明鬼之效也;妾织蒲则节用之法也。武仲见称圣人,盖以钜子自任矣。至如师服之论名,即名家之发端。子产之铸刑书,得法家之大本;其存郑于晋楚之间,则亦尽纵横之能事。若烛之武之退秦师,是纯为纵横家。梓慎、裨灶,皆知天道,是纯为阴阳家。蔡墨之述畜龙,盖近于小说矣。惟农家、杂家,不见于春秋。

以上论九流大旨。今复分别论之,先论儒家:

《汉书·艺文志》谓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大旨是也。《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六德、六行、六艺。六德者,智、仁、圣、义、中、和,此为普遍之德,无对象。六行者,孝、友、睦、姻、任、恤,此为各别之行,有对象(如孝对父母、友对兄弟、睦姻对戚党、任恤对他人)。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射御为体育之事,书数则寻常日用之要,于是智育、德育、体育俱备。又师氏以三德教国子,曰,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盖以六德、六行概括言之也。又,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祇庸孝友。大宗伯亦称中礼和乐。可知古人教士,以礼乐为重。后人推而广之,或云中和,或云中庸。孔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联称,不始于子思,至子思乃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其始殆由中和祇庸孝友一语出也。

儒者之书,《大学》是至德以为道本(明明德止于至善,至德也),《儒行》是敏德以为行本,《孝经》是孝德以知逆恶,此三书实儒家之总持。刘、班言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固然。然亦有出于大司乐者,中庸二字是也。以儒家主教化,故谓其源于教官。

《荀子·儒效》称周公为大儒,然则儒以周公为首,《周礼》云:“师以贤得民,儒以道得氏。”师之与儒殆如后世所称经师、人师。师以贤得民者,郑注谓以道行教民;儒以道得民者,郑注谓以六艺教民。此盖互言之也。

儒之含义綦广。《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术士之义亦广矣,草昧初开,人性强暴,施以教育,渐渐摧刚为柔。柔者,受教育而驯扰之谓,非谓儒以柔为美也。受教育而驯扰,不惟儒家为然,道家、墨家未尝不然,等而下之,凡宗教家莫不皆然,非可以专称儒也。又《庄子·说剑》:“先生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道家,亦服儒服。司马相如《大人赋》:“列仙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臞。”仙亦可称为儒。而《宏明集》复有九流皆儒之说,则宗教家亦可称儒矣。今所论者,出于司徒之儒家,非广义之术士也。

周公、孔子之间,有儒家乎?曰:有。晏子是也。柳子厚称晏子为墨家,余谓晏子一狐裘三十年,尚俭与墨子同,此外皆不同墨道。春秋之末,尚俭之心,人人共有,孔子云:“礼,与其奢也,宁俭。”老子有三宝,二曰俭。盖春秋时繁文缛礼,流于奢华,故老、墨、儒三家,皆以俭为美,不得谓尚俭即为墨家也。且晏子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墨家明鬼,而晏子轻视祭祀如此,使墨子见之,必颦蹙而去。墨子节葬,改三年服为三月服,而晏子丧亲尽礼,亦与墨子相反。可见晏子非墨家也。又儒家慎独之言,晏子先发之,所谓“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是也。当时晏子与管子并称,晏之功不如管,而人顾并称之,非晏以重儒学而何?故孔子以前,周公之后,惟晏子为儒家。蘧伯玉虽似儒家,而不见有书,无可称也。

孔子之道,所包者广,非晏子之比矣。夫儒者之业,本不过大司徒之言,专以修己、治人为务。《大学》、《儒行》、《孝经》三书,可见其大概。然《论语》之言,与此三书有异。孔子平居教人,多修己、治人之言;及自道所得,则不限于此。修己、治人,不求超出人格;孔子自得之言,盖有超出人格之外者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者,意非意识之意,乃佛法之意根也。有生之本,佛说谓之阿赖耶识。阿赖耶无分彼我,意根执之以为我,而其作用在恒审思量。有意根即有我,有我即堕入生死。颠狂之人,事事不记,惟不忘我。常人作止语默,绝不自问谁行谁说,此即意根之力。欲除我见,必先断意根。毋必者,必即恒审思量之审。毋固者,固即意根之念念执著。无恒审思量,无念念执著,斯无我见矣。然则绝四即是超出三界之说。六朝僧人好以佛老孔比量,谓老孔远不如佛;玄奘亦云。皆非知言之论也。(然此意以之讲说则可,以之解经则不可。何者?讲说可以通论,解经务守家法耳。)儒者之业,在修己、治人。以此教人,而不以此为至。孔门弟子独颜子闻克己之说。克己者,破我执之谓。孔子以四科设教,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然孔子语仲弓,仅言“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而已。可知超出人格之语,不轻告人也。颜子之事不甚著,独庄子所称心斋、坐忘,能传其意。然《论语》记颜子之语曰:“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盖颜子始犹以为如有物焉,卓然而立。经孔子之教,乃谓“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如”当作假设之辞,不训似。)此即本来无物,无修无得之意。然老子亦见到此,故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德”者“得”也。有所得非也,有所见亦非也。杨子云则见不到此,故云颜苦孔子卓。实则孔颜自道之语,皆超出人格语。孟子亦能见到,故有“望道而未之见”语。既不见则不必望,而犹曰望者,行文不得不尔也。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此亦非谦词。张横渠谓“洪钟无声,待叩乃有声;圣人无知,待问乃有知”。其实答问者有依他心,无自依心。待问而知之知,非真知也,依他而为知耳。佛法谓一念不起,此即等于无知。人来问我,我以彼心照我之心,据彼心而为答,乌得谓之有知哉?横渠待问有知之语犹未谛也。佛法立人我、法我二执:觉自己有主宰,即为人我执;信佛而执著佛,信圣人而执著圣人,即为法我执,推而至于信道而执著道,亦法我执也。绝四之说,人我、法我俱尽。“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者,亦除法我执矣。此等自得之语,孔颜之后,无第三人能道(佛、庄不论)。

子思之学,于佛注入天趣一流。超出人格而不能断灭,此之谓天趣。其书发端即曰“天命之谓性”,结尾亦曰“与天地参,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佛法未入中土时,人皆以天为绝顶。佛法既入,乃知天尚非其至者。谢灵运言:成佛生天,居然有高下。如以佛法衡量,子思乃中国之婆罗门。婆罗门者,崇拜梵天王者也。然犹视基督教为进。观基督教述马利亚生耶稣事,可知基督教之上常,乃欲界天,与汉儒所称感生帝无别。(佛法所谓三界者:无色界天、色界天、欲界天。欲界天在人之上而在色界天之下)而子思所称之“无声无臭”,相当于佛法之色界天,适与印度婆罗门相等。子思之后有孟子。孟子之学,高于子思。孟子不言天,以我为最高,故曰“万物皆备于我”。孟子觉一切万物,皆由我出。如一转而入佛法,即三界皆由心造之说,而孟子只是数论。数论立神我为最高,一切万物,皆由神我流出。孟子之语,与之相契,又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者,反观身心,觉万物确然皆备于我,故为可乐。孟子虽不言天,然仍入天界。盖由色界而入无色界天。较之子思,高出一层耳。夫有神我之见者,以我为最尊,易起我慢。孟子生平夸大,说大人则藐之。又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塞乎天地之间”。其我慢如此。何者?有神我之见在,不自觉其夸大耳。以故孟子之学,较孔颜为不逮。要之,子思、孟子均超出人格,而不能超出天界,其所得与婆罗门、数论相等。然二家于修己治人之道,并不抛弃,则异于婆罗门、数论诸家。子思作《中庸》,孟子作七篇,皆论学而及政治者也。子思、孟子既入天趣,若不转身,必不能到孔、颜之地,惟庄子为得颜子之意耳。

荀子语语平实,但务修己治人,不求高远。论至极之道,固非荀子所及。荀子最反对言天者,《天论》云:“圣人不求知天。”又云:“星坠木鸣,日月有蚀,怪星常见,牛马相生,六畜为妖:怪之,可也;畏之,非也。”揆荀子之意,盖反对当时阴阳家一流(邹衍之说及后之《洪范五行传》一流)。其意以为天与人实不相关。

同类推荐
  • 撕开社会的假面(鲁迅杂文代表作品选)

    撕开社会的假面(鲁迅杂文代表作品选)

    鲁迅的改革思想,集中于两个时期:一个是1907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驾崩之前的预备立宪时期,一个是“五四”前后到大革命期间。1927年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由一个进化论者转变成为一个彻底革命论者。然而革命与改良,并非水火不相容.二者有轻重缓急的不同。因此,鲁迅关于革命的一些意见,与他的改革思想一样,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和开放,仍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2006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

    2006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

    本书所选文章均为我国2006年度最有代表性的美文。选录追求挑选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 汉魏六朝小赋骈文选

    汉魏六朝小赋骈文选

    《汉魏六朝小赋骈文选》是应三晋出版社之邀作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综合选集卷”之一种而编写的。本书精选了从汉初至隋初的许多优秀的骈文、赋文作品,旨在引导广大读者学习辞赋骈文语言骈俪的艺术技巧,并批判地继承这一传统的文学表现形式。
  • 铭人铭言:读人心得

    铭人铭言:读人心得

    本书为黄宝铭的诗歌散文集,共分三册,其中《读人心得》则是其散文随笔集。通过解读历史人物,得出发人深省的哲理。
  • 利比亚战地日记

    利比亚战地日记

    本书讲述的是记者闾丘露薇在当地每一天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的方式呈现,每一天遇到不同的人,事态也在不断的发展,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每一天也在不断的变化。《利比亚战地日记》透过这些记叙,作者希望向读者呈现,在纷繁的国际事务中,不同的国家,特别是西方,如何在利比亚以及中东的变革中,来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也希望让读者看到,稳定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如何的重要,战乱,冲突,人民总是最大的受害者。
热门推荐
  • 源来只想做你的守护星

    源来只想做你的守护星

    当红少年偶像TFBOYS进入小说角色你知道见到自己喜欢了两年的人的感觉么?你知道身世成谜的那种绝望么?你知道和自己最好的朋友瓦解的那种失落么?你又知道她和他的故事么?记得那是个春天,她就这样毫无预兆地出现在他面前。他们的故事,就从那年开始。没什么惊天动地,那只是他们的故事而已。—如果有一天,我消失在远方,请不要悲伤,即使你不能忘。(注: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为梦想为三小只努力的四叶草们。)
  • 冥王狠狠爱:娃娃本无罪

    冥王狠狠爱:娃娃本无罪

    【冥夜枭:就让我长眠于梦中,梦中有我最爱的娃娃。】欢迎加入QQ群:193135916敲门砖:本书任何人物姓名。新浪微博:一只萌萌瑶(男女主身心干净放心观看)本文在火星小说网重新发布,请观看!
  • 反正我根本喜欢被你浪费

    反正我根本喜欢被你浪费

    当两个互相暗恋的人互诉衷肠是一种幸福,但当你苦苦爱着一个人却由于太多的错过而无法将那句憋了一整个青春的话讲出,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这是一个爱面子的女生努力去爱却又遍体鳞伤的故事。
  • 给女孩看的公主故事(下册)

    给女孩看的公主故事(下册)

    故事是孩子最好的伙伴,也是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本书是一本专为女孩量身打造的故事书,编者精挑细选了数十余个适合女孩阅读的、温馨动人的公主故事,在满足女孩那些美妙奇幻的公主情结之余,让女孩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让阅读与“悦读”在女孩的世界中共舞。
  • 世界思想与教育历史纵横谈

    世界思想与教育历史纵横谈

    本书从古代文明、世界宗教、探索与发现、科学与技术、医学、古代武器与战争等若干方面,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文字简洁,集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身,体例编排得当,每一部分的知识形成系统、科学的有机整体,方便读者高效、全面地获得相应知识储备。
  • 因为我爱你,鹿晗,所以对不起

    因为我爱你,鹿晗,所以对不起

    她,是鹿晗的队友张艺兴的妹妹,因为,吴张艺兴成了明星,家里的集团,只能交给她一个人打理,然而,她在张艺兴的生日上,遇见了命中注定的他。他,是谁呢?哈哈,他就是鹿晗!后面的事情……慢慢说
  • 绝宠王妃之王爷太邪魅

    绝宠王妃之王爷太邪魅

    她是二十七世纪的妖瞳美人古武传人,一朝穿越成为相门的无能大小姐,懦弱无知,身为嫡系血脉却被未婚夫当天下之面当场羞辱,本是天骄之女,岂容尔等轻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再度崛起!令天下之人谈之变色!但。。不就是顺手救了他,有靠山却没想到救了一只。。。易了容的某女一脸茫然的说着:“这位帅哥,你找谁。”某男一脸冷漠却一把捞起某女:“娘子,该回去生包子了”某女一边挣扎着说:“起开,谁要给你生!”
  • 调笑令:追捕娇妻

    调笑令:追捕娇妻

    作为一个相貌好、家世好、人品好的三好单身男青年,唐天远家的门槛几乎被媒人踏破。娶媳妇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在做这件事之前,唐天远要先修理一个人。就是那个写话本子编排他的妙、妙、生。
  • 嫡女猖狂:棺材里爬出的王妃

    嫡女猖狂:棺材里爬出的王妃

    沫茹馨,21世纪王牌杀手,又是华夏医学世家传人,谁能不羡慕嫉妒恨呢?冷酷无情,是她的招牌,她,无事不做,只有要足够的钱,任何任务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翻云覆雨,唯我独王”是她的宗旨,谁知,当她挑战终极任务时,遭到挚爱的陷害,夺取她毕生创作的医学大典。谁知……
  • 花本无色不倾城

    花本无色不倾城

    她说:我此生跨越千年来赴你白头偕老的诺言,你待如何?他答:纵今世仍是诛仙台上被天火焚烧的结局,我亦无悔。不是说他们俩生下来就是为了完成前世的羁绊么?可当她一步步爱上他时,为何命运又如此捉弄人?既然这世界要与她为敌,那就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也要留在他身边!转世燕还故榻,为你衔来二月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