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门,又字乐祖,号船山。此外,另有老船、蜀山老猿、豸冠仙史、宝莲亭主、乐庵退守、群仙之不欲升天者等别号。祖籍四川遂宁。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嘉庆十年由检讨改御史,巡视南城。复改吏部郎中。嘉庆十五年,出知莱州府,忤上官意,遂于嘉庆十六年(1811)乞病辞官,侨寓吴县(今苏州)虎丘。嘉庆十九年(1814)病卒于吴门。张问陶文才俊逸,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尤以诗名世。与李调元、彭端淑并称四川三大诗人,有“青莲再世”1之目,被誉为“太白少陵复出”2,论者谓“国朝三百年来蜀中诗人以问陶为最”3。著有《船山诗草》420卷,《船山诗草补遗》56卷,另存世有《船山删剩诗文钞》6。
张问陶以诗得名,书画亦俱胜,画近徐渭,书近米芾。蜀中从清代后期起就有“家无船山画,不算书香门”、“家无船山字,枉为读书人”之说。可见,船山诗书画三绝,风行宇内,“四海骚人,靡不倾仰”7。
张问陶生平与家世
张问陶出身世代官宦之家。从清初张鹏翮入仕到清中叶张问陶为宦,百余年间,遂宁张氏家族中为官者数十人,既有文官也有武将,上至宰相,下至知县,五代相传,可谓满门生辉。张氏世代为官都廉洁清正,故又世代清贫。
科甲连绵四五世累世皆以清节著
高祖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康熙九年进士,选庶吉士。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越而被推荐,于康熙十二年由兖州(今山东兖州县)知府擢升河东盐运使,到康熙三十七年已升任刑部尚书,旋迁福建主事,转山西司员外郎。在处理四川陕西总督吴赫等“侵蚀贫民籽粒银两”案中,张鹏翮公正详审、秉公执法,拟罪如律,严惩贪吏。报奏后康熙甚为满意,与诸大学士评说:“鹏翮往陕西,朕留意访察,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8后张鹏翮任河道总督,治河得法有功,工部的同行却弹劾其乱花银子,请求依法惩办。康熙说:“如谓鹏翮以十三万入己,必无之事。”又对诸大学士赞赏说:“鹏翮自到河工,日乘马巡视堤岸,不惮劳苦。居官如鹏翮,更有何议?”9。1688年,他奉命为副使,随索额图率团至俄国商定中俄边界,为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作出了积极贡献。《大清统一志》说他:“扬厉中外,以清节著。”康熙帝赏识张鹏翮的情操,曾称赞道:“从前清官惟宋文清一人,近日张鹏翮堪与匹。”并赐“廷推,政绩斐然,时人称为贤相。清代著名文学家彭端淑评他:“公自弱冠入仕为相,凡五十余年,名满天下,主上不疑,同官不忌,考诸史册,往往难之。”
曾祖父张懋诚,历官安徽怀宁知县、奉天辽阳知州、通政使司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郎,诰授通奉大夫。性忠直,有气节。为政谨慎勤恳,人称“有乃父之风”12。
祖父张勤望,为张鹏翮冢孙。曾随张鹏翮一道治理淮、黄,竣工后回到北京,升户部郎中。历官安徽宁国知府、山东登州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诰授中宪大夫。所至著有循声,无愧贤良,时人誉其“不愧天下清官张相国之孙。”
父亲张顾鉴历官河南安阳知县、山东馆陶知县、湖北均州知州、荆门州知州、汉阳府同知、云南开化府知府,诰授朝议大夫。张顾鉴任馆陶知县期间,吏不为奸,官不为讼。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年),张顾鉴以十年俸满,推升湖北襄阳府均州知州。“去县日,箧中不满百金,阖县村民聚钱来助,或数十钱,或百钱不等。行之日,焚香载酒,送者塞途,马不能进,咸相向而泣。淹留三日,乃出境”13。时人颂其“厘奸剔弊,积习一空”、“有西门豹、梁彦光之风”的遗韵。14乾隆四十三年,有人告张顾鉴荆门知州任内过分宽厚,造成“失出”15而被议离任。年近六十的张顾鉴不久又患软脚病,滞留云南五年,不能赴部,因而致仕。
张问陶自乾隆五十五年中进士,点翰林,在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里,牢记祖训,16为官清正廉洁。他曾作《二月十九日庆元山拜扫先文端公祠墓二首》17,其一云:“五世承余泽,瞻依倍凛然。家风贫尚守,相业史重编”。表达了自己一方面立志作一个正直廉洁的好官,要继承“家风贫尚守”的流风美德;另—方面又不忘奋发努力,创立“相业史重编”的辉煌事业。诗的第二首有句云:“有德留黄沁,无财累子孙”。叙述了高祖张鹏翮治理准、黄,解除淮河和黄河两岸人民免于灾难的丰功伟绩,而且更以高祖“无财累子孙”的高尚情操自豪。由于船山一生南船北马,加上“性辟谋生拙”,虽然身为京官,却常常“堕地先营避债台”,“敝车羸马向风尘”,甚至于“最怜天万里,忍冻索羊裘”,及至后来连仅有的奴仆也告假辞去。源于他为人真诚,冬日无衣御寒,友人刘松岚赠之以皮衣;出门无辇,恩师范摄生则赠之以白骡;离任莱州知府,依然两袖清风,病逝后家徒四壁,无资举丧,后经诗友查小山、廖复堂等多方筹措,方得以安葬于苏州玄墓山,其穷愁较先辈有过之而无不及。遂宁张氏“贫尚守”的家风,乃廉洁清正之风,具有铮铮正气,浩然屹立于世间。“家风贫尚守”的美德一直为张氏世代所秉承,及至张鹏翮的第九世传人、重修《遂宁张氏族谱》的张清廉老人,仍为纪念家风而名。
穷愁困苦、辗转应试的青少年时期
张问陶祖籍四川遂宁黑柏沟,18即今遂宁市蓬溪县翰林村19。但他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出生于山东省东昌府馆陶县署。“问陶”,表达了张顾鉴对馆陶以及馆陶百姓的深情厚意。20在随父亲生活在馆陶的五年中,孔孟之邦的山山水水养育了问陶幼年的生命,齐鲁文化浸润了问陶的心灵。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性格在五岁以前铸型,五岁以后基本定型,而一旦定型,终生难改。所以,张问陶秉承了山东人宽厚仁义而又豪放耿直的性格。后张顾鉴擢升湖北襄阳府均州知州,全家由山东迁至湖北,先后居于湖北均州、荆门直隶州、汉阳等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张顾鉴升授云南开化府知府,由于滇地遥远,不能携家眷同行,遂将全家托于王廷璋(奉斋)先生。王廷璋敬佩于张顾鉴“君子也,宦而贫”,对其眷属典质相助七年有余。张问陶一家居湖北汉阳八年,生活贫愁,困苦异常。他在《汉阳卖饼李叟》21一诗里记述了当时的困苦情形。诗之小序记载:“辛丑癸卯之间,全家流寓汉阳,恒数日不举火。叟怜之,时时以饼来馈问。与之值,必强之乃受。八口饥寒,至今无恙,叟与有功焉。”生活上的窘迫,使青年张问陶明白,自己别无选择,只有像父辈那样选择仕途,摆脱困境,施展抱负。当然,品洁性傲的张问陶是断不会走封荫或捐官之路的,他决心通过科举取得功名。于是,乾隆四十九年、乾隆五十三年、五十五年,张问陶负书担囊,仆仆风尘,不辞辛苦,跋涉关河,义无反顾地辗转于京师应试途中。
曲折坎坷、忧时忧民的官宦生涯
自二十一岁开始,张问陶南船北马,三赴京师应试,七载求功名,两次名落孙山,终于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举贡士,殿试”,但船山始终严守“廉吏儿孙贫不讳,先人清白世原知”23的祖训,决不同流合污。闲任翰林,每日面对寂寞和清贫,船山须臾未曾忘记国家与百姓,始终心存社稷,心系于民。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今湖北襄樊一带的白莲教以王聪儿为首,揭举义旗,是年九月至十二月,四川达州(今达川)、东乡(今宣汉)、通江、巴州(今巴中)等地的徐天德、冷天禄、王三槐、冉文俦、冉天元、罗其清等举行大起义。从此,汉水南北的大巴山、终南山都烽火燃起。船山对川楚战区的情况甚为关心,吟诗《岁暮杂感》一首,流露出拳拳报国之心,更抒发了自己身居庙堂却无能为力的郁闷:“思乡有梦惊烽火,报国无文愧俸钱”。“故人寂寞多新鬼,古戍荒寒半夕阳”,战乱凄惨让船山无比寒心。“马革总疑非上策,重臣何须死沙场”,则表明了他对清政府的残酷镇压和疯狂屠杀的极大不满。五月,白莲教起义军入川会师,拥众数万,扎营三十里,清军调集了四余万大军镇压,但起义火焰愈烧愈旺。船山由京师返蜀守制,九月抵战火纷飞的陕西,九日抵宝鸡,入栈,作有《九月褒斜道中即事》二首,认为白莲教起义乃“祸始征苗役”,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嘉庆三年正月,船山出成都北上京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一路上满眼“磷火飞残新战垒,骷髅吹断旧人烟”的凄凉景象。所见所闻,深有感触,不能自已,昂扬激愤之下,写下组诗《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一时传诵天下。以“元戎谁有书生胆,快马轻刀自远游”的亲身经历,同情民生疾苦,痛斥地方官吏涂炭生灵。船山不畏权贵,揭露清政府的暴政:“豺虎纵横随地有”。《宝鸡题壁》以其史诗般的笔触见证了白莲教起义,其高度的思想价值、现实性受到历代人们的赞誉。崔旭《念堂诗话》卷二云:“船山师《宝鸡题壁诗》十八首,一时盛传天下。”王培荀《听雨楼随笔》云:“嘉庆己末,有人钞《宝鸡题壁诗》十八首传观,忧心家国,豪宕感激,始知有船山先生。”尚镕《三家诗话》云:“《宝鸡题壁十八首》,力抵将帅养痈,与云松《拟老杜〈诸将〉》同一忠愤。”
嘉庆十年(1805年)九月二十八日,闲居翰林一十五年的张问陶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下车伊始,不顾丛怨,连上三疏,弹劾六部、九卿,甚至劝皇上省巡幸,不惜开罪各方,说明了他以社稷为己任,对朝廷政治腐朽、官僚腐败的清醒认识与高度的责任感。其不畏权贵、公正严明,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有所记载:
遂宁张船山先生问陶,大学士文端公之孙也。性伉爽,无城府,书画妙一时。与先大夫最善。由检讨迁御史,连上三疏,一劾六部、九卿,一劾天下各督抚,一劾河漕、盐政。先大夫问之曰:“子不虑丛怨中外乎?”先生笑曰:“我所责难者,皆大臣、名臣事业。其思为大臣、名臣者,方且感我为达其意;若无志于此者,将他身份抬得如此高,惭愧不暇,何暇怨我乎?”先生尝画一鹰,赠先大夫。上题云:“奇鹰瞥然来,身在高树,风劲乍低头,沉思击何处。”可想见其风采矣。张问陶恪尽职守、嫉恶如仇、蔑视公卿,颇有剑锋出鞘,啸呼风雨之势。
嘉庆十二年春,船山逢派巡视南城履任。以翰苑词臣来做风尘俗吏之事,船山心有不愿,口占有云:“自笑书生寒乞相,也来小试执金吾”24。张问陶虽心有不甘,仍尽职尽责。他爱民如子,感慨民生多艰,甚至每日夙兴夜寐,亲至安国寺饭厂监督施粥。正当张问陶心灰意冷之时,嘉庆十五年七月(1810年),经吏部铨选,四十七岁的张问陶授山东莱州府知府。四川遂宁张氏家族自高祖张鹏翮起到玄孙张问陶,除曾祖父张懋诚外,一门四世,出仕山东。如此巧合,令人惊叹!故船山离京出守莱州前赋诗《出守莱州九月二十二日出都留别旧雨》25,云:“一门四世宦山东,曾为趋庭念祖风。生小齐人惯齐语,此方原在梦魂中。”其兄亥白亦欣然赋诗《喜船山出守莱州》,云:“泰岱云开露远村,双旌五马出都门。廿年台省声华好,四世金章宦辙存。兖水尚留贤相庙,卫河犹有使君恩。似闻夹道看新守,原是登州旧子孙。”对一个人来说,幼年生活往往是终其一生都难以抹去的记忆。问陶对山东怀有浓的化不开的情结,他在《咏怀旧游》中,对幼年曾居住过的山东表达了深深的眷恋之情:“虮虱生来亦帝臣,陶山常恐是前身。曾游庄岳通齐语,共拟乖崖似鲁人。风景至今犹可念,模糊入梦苦难真。几时重做东平客,马颊河干访旧邻。”对山东天然的亲切感,使他“后来遇山东居官者,每称同乡”26。出知莱州府是张问陶踏上仕途二十年中第一次外任有一定实权的地方官,这使他的落寞心境多少有些改观,重新激起他治国、平天下的激情。无奈欢欣未能维持多久,又化为忡忡忧虑和无尽的遗憾,并且让他余生都难以释怀。船山从京师赴莱州途中,所见万物萧条,人民流离。“沟洫何时废,民因旱涝穷。频年伤积雨,逐处见哀鸿”27。此情此景令他深感责任重大,恐自己不能救斯民于灾难之中:“凭谁兴水利,能来事想英雄。”清代莱州府地域广阔,所辖二州(胶州、平度州)五县(掖县、潍县、高密、即墨、昌邑),向称繁难。热河陛见时,嘉庆帝告曰莱州府“民刁默化难”,要取得治理实效,需施以严刑酷法。对此,船山难以苟同,有诗云:“霸才思管晏,律意窘申韩”28。为了改变现状,船山秉烛伏案,以求良策,苦思冥想中竟至夜不能寐。面对诸多棘手问题,不知“何日挽狂澜”。但是,他还是倾全力而为。下车伊始,访查民隐,清理积案。其判案以法为准,不徇私情,量刑准确,公平合理,为一方百姓颂扬。
“庚午夏秋,莱郡所属七邑中之平度、昌邑、高密、潍、胶五州县被水,而毗连之掖与即墨亦复歉收”29,五县灾涝,两县减产。目睹百姓民不聊生,船山痛如切肤。他一面亲临莱州所辖七邑实地考察(灾情),一面上疏要求减免粮赋。又急弛济南,向山东巡抚面呈灾情,请求开仓放粮,赈济饥民。次年又多次去济南面求借粜兼施,然大吏迟迟不决,淹留济南一月之久,苦无结果,返莱州府。“是年夏雨愆时,秋收复欠,奉天之粮不至,民愈惶惶,百计图维,终无长策。”30哀鸿遍野,民心惶恐。船山首倡捐谷七百石,分布七城,煮粥施赈,暂缓饥民燃眉之急。但是连年灾荒不绝,所涉范围之广,非常力所能解决。施粥乃杯水车薪,州县已无回天之力。船山寄希望于上司的体察民情,故再去济南陈情,上宪大吏却置若罔闻。救灾济民的措施不予采纳,船山感到“救荒无策愧临民”。加之同僚中有飞语讥其“癖酒耽诗”,上官根本不问青红皂白,听信流言,船山与其发生龃龉。出知莱州,船山对人民的疾苦了解得更广泛,对统治阶级勾心斗角、不恤民众、腐朽无能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诗中写道:“年来阅世深,真幻识所以”31。船山清楚,救民济世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长此以往,只会“繁华梦少官逾冷”32。于是,反观自省:“平生物外心,悔与风尘抗”33,决心归隐田园,骨肉团聚:“至乐在团栾,浮名何足喜”34。他曾作有《画鹰自题》诗:“红叶萧疏剩几枝,秋风无力雨丝丝。草间狐兔纵横极,正是苍鹰侧目时。”几句题语,对“草间狐兔纵横极”的社会现实,充满了愤激之情。清政府的腐朽没落,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生活上的捉襟见肘,尤其是可有可无的看客身份,这一切的一切,使船山对仕宦济世不再抱任何希望,故托疾罢郡。嘉庆十七年正月十七日,船山辞郡文书稿成。有句云:“云衣久已轻如叶,虎背抽身也不难”,表达了自己远离污浊官场的决心。
船山才气超人,志行高洁,在京城时不肯攀权附贵,以致久不得重用。来山东后,仍不肯屈节奉上,遭受排挤和打击也是难免的。仕途受挫后,他决心学习陶渊明,远离官场。于是,在正直和妥协中,他选择了正直;在诗人和官位中,他选择了诗人。他的《壬申三月四日去郡口占》35一诗,强烈地表达出这种悲壮之情:
角巾西笑赋还乡,佳句依然在锦囊。
野鸟一声呼晓梦,林花五色绣春光。
鱼龙怪幻洪涛远,车马平安古道长。
绝口不谈官里事,头衔重整旧诗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