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以能力为主,自然是方向明确。但能力层级与文本的关系,应当先明确层级及考点,再来考虑文本的选择对应,而不必不同类别的文本下都列出能力层次来,使得表述过于重复。本当有所侧重的,却又往往顾此失彼。
能力层级分别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筛选探究、鉴赏评价、表达应用。这其中,探究是新增的能力层级,即对文本中某些问题,可展开探讨。其实筛选也可独立,而不必附属于分析综合。因为筛选是按要求在文本中提取信息,可在文本中确定阅读区间,再将信息提取出来。此外阅读能力的考试中也有表达应用的问题,则此一层级不可忽略。表达应用有口语与书面语之分,而书面语的表达运用就是读与写。阅读题中的文字表述也是有讲究的。至于表达运用的准则或衡量,仍旧是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前者侧重于选词用字,后者侧重于语句组织,大可用来衡量。对应于题型,填空题的文字较少,简答题可以关键词及要点为主,论述题的文字就要多一些,比如鉴赏与探究就应当多一些表述。
再来看文本的对应。在文言文中,识记与理解层面,可考实词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句子并能翻译(句式可体现于翻译中)。其他能力层级可降低难度,这是考虑到还要过语言关。至于古诗,应侧重于考鉴赏。古诗文的考查中,也可考名句名篇的识记。比如考李白的诗,就要求写一些李白的名句。再如考写梅的诗,则可写一些咏梅的名句。
现代文阅读,有类别之分。文本分类,教材中采用的是文体分类,这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文体分类之上是否还要加上过于弹性的学科分类,是值得深思的。换言之,不管是从前的社科类、科技类、文学类,还是现在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对于阅读能力的考查帮助不大。且此种分类并不见得科学,比如论述类与文学类、实用类是不宜并列的。论述类不管论述什么,就其有实用价值而言,也许仍在实用类之内。论述类,既作为必考部分单列出来,但又只考两个能力层级,即理解与分析综合,其重要性与分值都没有得到强调。文学类与实用类设为选考,能力层级都是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及探究,则忽略了较基础的识记与理解,似不妥当。再就是考查趋向大都交叉重复,体现不出文本特色。有的表述也不恰当,比如“分析语言特色”放在实用类文本中,其实文学类文本的语言才更值得品味。
必考与选考对应于教材中的必修与选修,此说法也欠妥,因为文本上并不是对应关系。要保持类别区分,不如缩三类为两类,即文学类与实用类。此种分法,强调了审美与实用。对应于思维,形象与抽象或感性与理性,二者各有一种文本,就足以考查思维了。若要选考,也是在这二者之中再选其一,从中可看出思维趋向,即长于形象思维的可考文学类,长于抽象思维的可考实用类。当然实用类中也有偏于形象的,如传记、新闻、通讯,但如杂文、科普、论说则偏于抽象,介于其间的还有报告等。就思维的角度来看,只要能见出趋向即可。换言之,文学类以考形象思维为主,则实用类中可侧重抽象思维。一份试卷中不见得要出现很多文本,不妨古诗文各有其一,现代文中形象文本与抽象文本各有其一。与此相应,文本之下的题目则可多一些,即各能力层级都应有对应的题目。这样的考查,覆盖面更广。再考虑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还可各有侧重。比如文言文中考对语词的理解,现代文中就考对概念的理解。时下的做法是文本多,但文本之下的题目少。其实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对多样的文本都做到整体感知,若只为做题而在文本中找寻信息,很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