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做“饥”、做“事”、做“善”和做“传”。在不同的阶段,成功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一阶段:做“饥”
什么是做“饥”?其实就是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温饱这一基本问题,也就意味着大学生从一个纯粹的消费者转变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整个大学时代就是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我们想要赢得人生的第一场考试,就需要有一份工作,能够养活自己,而不是做“啃老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理论素养,增加动手能力、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为将来的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当我们步入社会,找到理想的工作,生活无忧,有房有车,孝敬父母,培养子女,等等,这已经是取得很大的成功了,但仅仅是只停留在这一阶段,那也只能是一般人的成功。
做“饥”只是解决温饱,只是显示人生的历练刚刚开始。
第二阶段:做“事”
什么是做“事”?就是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并把它做大做强。
什么是事业?事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一个人可以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努力。
人生中能寻找到一个愿为其奋斗一辈子的事业何其难也,而即使寻找到了,要想获得最后的事业成功也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你就像在下一盘棋,每一步都会影响你今后的事业发展,关键时刻,错一步,满盘皆输。
来看一个成功进入第二阶段的人物——王永庆。他从白手起家到成为著名的企业家,被人尊称为台湾省的“经营之神”,他的创业之路没有太多的巧合,靠的是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双手,那么他究竟是怎样运用他的才智把事业一步步做大的呢?
1917年,王永庆生于台北近郊的直潭。他的高祖母许雪娘在清道光年间,携子王天来与媳妇林谨渡台,定居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几代人都以种茶维持生计。9岁那年,父亲王长庚不幸患病,只能卧床休养,他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也正是这样,练就了王永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王永庆10岁时,他的爷爷对他说:“希望你们这一辈人不要靠茶业为生,不要困在山谷里,最好出去闯天下!”这样的家庭氛围刺激着王永庆之后的创业梦想。
15岁的王永庆在小学毕业后,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台湾省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做学徒,他暗下决心将来自己要当老板。第二年,16岁的王永庆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这是王永庆人生第一个重要决定。可是,问题随之而来,小店开张后没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日本人开的米店具有竞争优势,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顾客。为了挽回这一局面,王永庆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掏陈米、洗米缸,这种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服务,在维系客户关系上逐渐占了上风。当时大米加工技术落后,出售的大米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头,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却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了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起初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卖米不到12斗,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同时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省经济开始发展,建筑业势头良好。王永庆敏锐地发现这一点,便抓住时机,经营木材生意,结果获利颇丰。这时,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王永庆看到这一点,便毅然退出木材行业。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省急需发展的几大行业,是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当时,化学工业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企业家是何义,可是何义到国外考察后,认为台湾省的塑胶产品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所以不愿向塑胶工业投资。出人意料的是,王永庆主动表示愿意投资塑胶业。消息传出后,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
王永庆做出这个大胆的决定,难道是心血来潮?当然不是,他事先就周密地分析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去讨教,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过。他认为,烧碱生产遍布台湾省,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省内只销出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纷纷要求退出。面对这一情况,王永庆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他相信自己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事情的发展,证明王永庆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的100万吨,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当时,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台湾省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
根据《天下杂志》2001年对台湾岛内2000家大企业实力状况的调查,台塑集团跃居各企业集团的龙头老大,王永庆也以54亿美元的身价登上《福布斯》全球顶级富人榜。
王永庆于美国时间2008年10月15日凌晨在睡眠中安祥辞世,享年92岁。
王永庆的一生是一段传奇历程,他幼时并没有创业的条件,环境也十分艰苦,但他志向高远,不甘做一个小小的茶园杂工,遇到挫折敢于抵挡舆论压力,并且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最终将自己的事业做大。
但遗憾的是,王永庆并没有将脚步真正迈入第三阶段——做“善”。
第三阶段:做“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得志时就要造福于天下百姓”。
当自己有能力回报社会时就应当奉献社会。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若是成功,必是离不开社会的锻炼和培育,我们也应当反哺社会。人,必须怀有感恩之心,才能真正立于成功之地。
慈善,是个人或群体通过某种途径自愿地向社会及受益人提供无偿的援助。做慈善,首先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态度,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奉行一生的准则,不是只有大富大贵的人才可以做慈善。
四川汶川地震后,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祥青与夫人张荣华一起捐助9000万元人民币;香港的邵逸夫及家族企业捐1亿元港币;以广东为基地的大型专业饮料生产及销售企业加多宝集团捐款1亿元……企业家亲身参与抗灾与灾区重建,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志愿者服务的进程,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最能体现慈善捐赠效力的便是应对突发性灾难,这也是对民间慈善的一个基本需求。
美国,现今是世界第一强国,它的慈善事业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但其发展也是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并积累了许多的经验。据不完全统计,95%的一流大学学生,在高中时代就开始当社会志愿者。以2000年为例,在参加志愿活动上,信教者比非信教者的比例高出23%,在慈善捐款上高出25%。实际上,美国政府从一战以后才开始介入慈善,从政策上去鼓励慈善事业。对于乐善好施的普通民众,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给予免税奖励。而美国的高遗产税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人们捐款。
延伸阅读
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绿卡持有人)死亡时,不管他的遗产位于世界上哪个角落,其继承人均要将扣除各类减免和豁免额后的遗产总额按照不同税率交给联邦政府。同时,一部分外国人如果被判定是属于在美国正式居住,去世后在美国的财产也要缴遗产税。美国遗产税的起征点较高,并按物价指数浮动。1999年的起征点为65万美元,税率实行超额累进制,最高税率达55%。
《经济增长与税收救济协调法》规定,如果在2009年之前没有出台新的法案,遗产税于2011年恢复征收,也就是说在这期间去世的富人后代继承的任何遗产都不需要缴税。对于美国的有钱人而言,可谓既幸运又悲哀,幸运的是他们的近一半万贯家财可以不用再交给政府,分分厘厘只要愿意都可以留给自己的后代;而悲哀的是要想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在2010年离世。2011年,遗产税的个人豁免额大幅提高到500万美元,最高税率降至35%。2012年,遗产税的个人豁免额略微提高到508万美元,最高税率为35%。2011年和2012年这两年,就遗产税来说,政府“让利”给过世的富人做到了尽心尽力,豁免额高、税率低,那些一心想把财富留给后人的富人,当可含笑九泉了。而到了2013年,如果没有新的立法出现,遗产税则会风云大变,个人豁免额下降为100万美元,最高税率则恢复到55%。因此,有人戏称2010年是富人快乐的死亡年。
所以,大多数的美国人为了逃避高额的遗产税,基本上会及早订立自己的遗嘱,明确指定遗产分配方式,比如多少比例留给配偶或子女,多少比例捐给社会,等等。总之,合法地逃避遗产税的办法有很多,堪称花样百出。
对于遗产税是否应该存在,美国巨富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曾这样说过:“遗产就如一桶自己一时饮不完的水,如果留给儿女饮用,日久变质会使他们拉肚子。”
2001年,120名顶级富翁联名在《纽约时报》的社论版以广告方式刊登请愿书,要求国会继续保留遗产税。被誉为“股神”的美国著名投资家、大保险集团Berkshire Hathaw ay的大股东沃伦·巴菲特,是签署和支持这份请愿书的人士之一。他拥有公司36%的股份,每年获得巨额的投资回报,以305亿美元个人资产的身价雄踞全球富豪排行第二名。他曾经在公司股东大会上公开地说:“那种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观念。”他在请愿书中更进一步表示:取消遗产税是个大错误,是极其愚蠢的。在自己的遗嘱里,他准备将个人财产的99%捐献给慈善事业,用于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及为计划生育方面的医学研究提供资金。
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巨富们力主实施遗产税,认为取消遗产税会加剧贫富差距,使富翁的孩子不劳而获,使富人永远富有,穷人永远贫穷。这些人信仰个人奋斗,更相信白手起家。因为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原本都不是富家子弟,前文提到的沃伦·巴菲特就是在60年代靠13万美元起家的。据统计,美国百万富翁的财产只有10%来自继承。富豪们普遍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让子孙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是一个人一生中能够做的最愚蠢的一件事。欧洲金融世家罗斯柴尔德家族23岁的继承人拉斐尔因吸毒暴死街头,至今还是美国富人们教育子女的警训。
2010年,忘年之交的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两人联名发出倡议,号召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公开承诺在有生之年或死后将半数以上的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这也叫做“日落条款”,即规定捐赠人应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届时他们或其继承人必须将资产直接支付给慈善机构。根据当时美国《财富》杂志的估算,如果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取得成功,那么将募得近6000亿美元,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募款活动,这将大大改变美国的慈善事业,成为一股强劲的慈善风暴,席卷全球。
2013年4月25日,比尔·盖茨进一步募捐15亿美元,以便在2018年根除小儿麻痹症,使之成为1979年天花绝迹以来的第二个被根除的传染病。为了今后六年内在全球根除小儿麻痹症,盖茨将通过“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赠18亿美元,并说服富人向“2013—2018年脊髓灰质炎根除与收尾战略计划”捐金。盖茨表示,小儿麻痹症根除计划目前资金大约60%来自政府,其余来自沙特塔拉尔王子等个人慈善家。
盖茨的新事业具有历史性重大意义:这位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如果不是因为已经捐出了这么多钱,他还会是世界首富,仍年富力强,声望如日中天,掌握海量资源,且一心一意要消灭传染病。盖茨曾言:“如果在今后25年内无法实现将传染病致死人数降低80%的目标,那我会非常失望,因为那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做得不怎么样。”
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像比尔·盖茨一样,赚再多的钱,创造再多的财富都用于慈善事业,不是为了躲避高额的遗产税,只是因为想要帮助别人,这样的人最后才不会成为金钱的奴隶,通过做慈善事业,成为金钱的主人。如果一个人有再多的钱,去世后可能还会引发家庭内部的遗产纷争,就像前边所述的王永庆那样,就不能算作是较为完整的成功人士。
行善是一门艺术,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行善也需要智慧。这里让我们分享一位中国义工和美国义工一起去卢旺达做志愿者的故事。
卢旺达的贫寒场面非一般人能够想象,当中国的义工下了卡车以后,看到一位瘦骨嶙峋、衣不蔽体的黑人男孩朝他们跑来时,他动了怜悯之心,转身就拿了车上的物品向小男孩走去。
“你要干什么?”美国义工大声呵斥,“放下!”中国义工愣住了,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我们不是要来做慈善工作吗?
美国义工朝小男孩俯下身子说:“你好,我们从很远的地方来,车上有很多东西,你能帮我们搬下来吗?我们会付报酬的。”
小男孩迟疑在原地,这时又有不少孩子跑来,美国义工又对他们说了一遍相同的话。有个孩子就尝试从车上往下搬了一桶饼干。美国义工拿起一床棉被和一桶饼干递给他,说:“非常感谢你,这是奖励你的,其他人愿意一起帮忙吗?”其他孩子也都劲头十足一拥而上,没多久就卸货完毕,美国义工给每个孩子一份救济物品。
这时又来了一个孩子,看到卡车上已经没有货物可以帮忙搬了,觉得十分失望。美国义工对他说:“你看,大家都干累了,你可以为我们唱首歌吗?你的歌声会让我们快乐的!”孩子唱了首当地的歌,义工照样也给了他一份物品,说:“谢谢,你的歌声很美妙!”
中国义工看着这些若有所思。晚上,美国义工对他说:“对不起,我为早上的态度向你道歉,我不该那么大声对你说话,但你知道吗?这里的孩子陷在贫穷里,不是他们的过错,可如果因为你轻而易举就把东西给他们,让他们以为贫穷可以成为不劳而获的谋生手段,因而更加贫穷,这就是你的错!”
也许我们都觉得做义工很幸福,把爱心传递给别人很光荣,很开心,但是这真的是为了帮助他们吗?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热心甚至是虚荣心?这并不是行善,而是一种变相的施舍,它不能真正地帮助他人,反而会助长他人不劳而获的心理。
上述故事中,这位美国义工其实还是把东西给孩子了,可他要求他们劳动,然后取得报酬。照样,上天的恩典和爱也是白白给我们的,但也要求我们努力奔跑。
做“善”这一阶段,是在我们有了足够的能力之时去帮助别人,回馈社会,但是也需要我们动用智慧去行善,这不是单纯的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虚荣心,更是为了能真正帮助别人,要减少或防止被帮助者的投机取巧的心理。
第四阶段:做“传”
做“善”是否已经到达成功的顶峰呢?还不是。
清代诗人张英的《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中有这样一句话:“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万里长城是何等壮观,对于后世来说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但是,造出这伟大长城的秦始皇,也还是躲不过死亡的命运,早已埋葬于黄土之中。他的功绩虽大,但却是用成千上万百姓的鲜血换来的,这样的帝王妄想以他为始,千秋万代相传,可事实上是二代而国亡。
老子、孔子、庄子等大思想家,他们在世时未享受荣华富贵,有时连温饱都大成问题。但千百年来,他们却一直存活在我们心中,原因就在于他们传播了伟大的思想,并用他们的思想哺育了我们中华民族,而且还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拿出钱来帮助别人只是“授人以鱼”,而教别人如何走向成功是“授人以渔”。成功人士通过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承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来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成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