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成功的方式与途径都不是唯一的。审视古今中外伟大的成功人士,看他们是如何走向成功会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我们身边有无数成功人士的经历都可以拿来借鉴,它是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指南针。站上巨人的肩膀,我们可以离成功更近一步。大凡能称得上“巨人”的人,他一定是为社会做出了令世人公认的成就,值得大家敬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为了超越巨人、跨越巨人,这是历史和社会所赋予大学生的使命。
范蠡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作为春秋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大商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范蠡更是经商者崇拜的偶像,被尊为“商圣”。他的成功之道,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阵亡,吴越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吴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人待期时”。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范蠡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洗雪了会稽之耻。他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私自与他的部属乘船渡海而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
范蠡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他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所谓“持盈者与天”,就是当国运昌盛、满盈时,能够保持原来心态,这就要顺应“天道”,他对勾践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即“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所谓“定倾者与人”,就是当危殆、将倾时,能够安定,这是顺应“人道”,遵循人事规律;所谓“节事者与地”,就是处置各种世事时,要能有理,有所“节制”,这是要顺应“地道”,遵循“地”所包容的“万物”规律。
范蠡顺应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对当今社会追求“成功人生”的我们仍有重要的启迪。“持盈”亦可称可持续发展,即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协调地发展。“定倾”可以理解为不断纠正存在的问题,拨乱反正,克服缺点,做好工作。而“节事”可以理解为脚踏实地,扎扎实实,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范蠡做事讲究火候,全面考虑问题,不急功近利,不轻举妄动,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范蠡在从政、打仗、经商活动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他处处占据主动,稳操胜券。
延伸阅读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有方”。范蠡这一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
“商圣”范蠡,字少伯,汉族,春秋楚国宛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约于公元前448年无疾而终。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乃中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是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根据陶朱公的经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陶朱公生意经》,又称《陶朱公商经》、《陶朱公商训》或《陶朱公经商十八则》,至今仍在定陶一带流传。
《陶朱公生意经》
生意要勤快,懒惰百事废。
用度要节俭,奢华钱财竭。
价格要证明,含糊争执多。
赊欠要证人,滥欠血本亏。
货物要面验,滥入质价减。
出入要谦慎,潦草错误多。
用人要方正,歪斜托付难。
优劣要细分,混淆耗用大。
货物要修正,散漫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马虎失信用。
买卖要随时,拖延失良机。
钱财要明慎,糊涂弊端生。
临事要尽责,委托受害大。
账目要稽查,懈怠资本滞。
接纳要谦和,暴躁交易少。
主心要宁静,妄动误事多。
说话要规矩,浮躁失事多。
工作要精细,粗糙出劣品。
在官为本的时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禄,而范蠡坦然改变身份,潜心从事生产,埋头苦干,迅速致富,对传统观念做出了大胆的挑战,仅此一点对后人的启迪是极其深刻的。其次,范蠡丰富的经商理念,对今天发展市场经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范蠡主张把握商机,侯时转物。他遵循经济丰歉循环论经商,提出“待乏论”,不要人等货,应让货等人。要准备别人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货物,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再比如,范蠡主张“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