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的日常生活有太多的无奈,日复一日的为稻粱谋,渐渐消解了曾经有过的纯真和幻想。只是偶然在半夜三更辗转反侧之际,还能隐隐听到诘问:一颗普通的灵魂,能够走多远?这时候,我就会想起一部伟大的交响曲,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
2010年看电视直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仪程一项接一项走过,当主持人宣布:升国际展览局旗奏国际展览局曲,铜管乐队奏起了一段非常熟悉的进行曲。我耳朵一亮,心里窃喜:原来国际展览局曲就是这一段!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四乐章的主部主题。
熟悉德沃夏克的乐迷知道,这部交响曲正是完成于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举办的前后。当时作曲家正在美国,他还参加了世博会捷克日活动。鉴于这个背景,再从乐曲的主题、风格来联系世博会的主旨,选用这段作为国际展览局曲,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关于此曲的译名,20世纪80年代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在清华大学作讲座时曾说到过,“From the New World”应直译为《自新世界》,但在过去,“新世界”只能形容社会主义新中国,用来形容德沃夏克所指的美国,不妥。因此,《自新大陆》一直沿用下来。
这部交响曲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旋律优美动听,而且非常通俗,入耳入心,是一部入门级的交响曲,很多乐迷自此步入交响曲殿堂。有一次午休,我在办公室电脑播放这部曲子,一位陌生人,估计他是外单位来办事的,路过我旁边,特地跟我打声招呼:“哇,《自新大陆》嘛!”我点点头,很会意他的惊喜。想起以前我刚入门初期,对这部交响曲也是非常着迷。前不久,网络上一位老同学突然冒出一句“你还会对《自新大陆》感动吗?”我一愣,马上记起,原来以前我们曾经多次热烈地讨论过这部交响曲,并且以此乐曲作为启示,互相励志,走过我们的青春。
每一首感人的音乐作品诞生,都有耐人寻味的故事蕴含其间。而每一位赏乐者与此曲有关的往事,无论多么琐碎,回想起来都津津有味。
偶遇这部交响曲是在资讯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一个乍暖还冷的初春夜晚,一部日本电影《火红的第五乐章》在小镇的影剧院放映。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乐团的生存故事。随着剧情的推进,银幕上出现乐团演奏的乐曲曲名的字幕。感谢电影译制者的细心,从此,我记住了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很多年过去,电影的情节已经模糊,只留下一些片段影像:女主角红色的风衣、秋天满地翻飞的黄叶、恋人的热泪,更有那激动人心的音乐……交响曲一般只有四个乐章,电影起名《火红的第五乐章》,其寓意在于:面临艰难困苦,没有退路,只有锐意进取,才能达到事业的成功。这,就是这个乐团谱写出的火红的第五乐章。有很多人到现在还在怀念这部电影,有人写信给央视电影频道要求播放,但不知何故,一直未能如愿。
长久的聆赏,使我对这部交响曲非常熟悉,从任何一个片段开始默想,或者不经意耳边飘过一段乐句,我都能在脑中连绵不绝地接续下去,直到全曲终。
第一乐章引子,弦乐和木管交替奏出低缓的旋律,似乎是长途航程中坚韧的等待。引子主题具有庄严、史诗般宏伟的气质,一开始就抓住了听众。长笛吹出的第一主题像牧歌般恬淡,给人安慰。接着,管乐骚动起来,定音鼓频频敲响,似乎有人远远看见曼哈顿的自由女神雕像,高喊出来,美国到了。1892年年底,受纽约国家音乐学院创办人的高薪聘请,德沃夏克携全家离开捷克布拉格,乘船到达纽约,就任音乐学院院长一职。港湾里密密麻麻的船只,高耸的雕像,给这位享誉欧洲的作曲家强烈的震撼。长笛和双簧管呈现的第二主题带有不安的附点节奏,极具抒情性。据考证,两个主题都融入了作曲家在美国采风得到的黑人和印第安人音乐的特征。当然,对于普通的聆赏者,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随着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依次展开,引子主题那冥想式的田园诗,逐渐演变成英勇的戏剧性格。英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强烈,纵横捭阖,大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舍我其谁的气概。第一乐章的感人处,正在于此。
第二乐章最慢板被一致公认是最感人的交响乐章。中音双簧管的旋律,由作曲家的学生填上词,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念故乡》,这首歌有独唱、合唱,其中童声合唱最优美动听,天使般纯洁明净的歌声,像一缕透过密密云层的阳光,照彻听众的心房。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李叔同先生填上中文词:“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我愿意回故乡,重返旧家园,众亲友,聚一堂,同享从前乐。”歌词古意盎然,很“信雅达”。接下来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忽高忽低,优美的旋律随各种乐器次第呈现,极尽变化。作曲家置身新大陆,思念故乡,回首平生,往事历历,百感交集,从心底流淌而出,化作哀婉悱恻、催人泪下的音符。德沃夏克不像很多家学渊源的德奥音乐家,他的父亲是一名屠夫兼旅馆业主,他自小也学会了熟练的屠技。他13岁在附近小镇学习德语时,遇到了一位音乐教师,这位教师看到小德沃夏克的音乐天赋,终于说服了家长,使他能够在16岁“高龄”时进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毕业后,他在私人管弦乐队拉中提琴,一干就是十一年,那些默默无闻、贫穷困厄的日子里,他靠租钢琴来作曲。长期的底层经历,使德沃夏克的音乐质朴通俗,易被接受,直达人心,第二乐章正是体现了这个特点。
由定音鼓、三角铁、铜管齐奏开头的第三乐章,音乐形象犹如一位跃上骏马的骑士,恣意挥洒着明快、跳跃的情绪,心潮逐浪高。速度较慢的中段分别由长笛、双簧管和木管群呈现沉思的主题,配上声声敲击、犹如铜铃声的三角铁,好像骑士在击节叹赏,十分自得。
第四乐章主部主题是铜管乐奏出的进行曲,热烈而威武,气势凌厉,横扫一切愁云阴霾;副部主题则柔美、静谧,有歌唱性旋律,单簧管奏出。在这个乐章,前面乐章中各主题都依次呈示,并且不断发展变化,最后到达辉煌的顶点。这是一位站在高山巅上的英雄,面带笑容,在细细检视来时走过的路径。英雄快意,一览众山小。
1893年12月17日的《先驱报》,这样描述前一天在卡内基音乐厅首演这部交响曲的成功:“大厅四周传来‘德沃夏克!德沃夏克’的叫喊声。当作曲家鞠躬时,我们可以看见这位感动广大听众心灵的声音诗人。”
《自新大陆》问世一百多年来,几乎所有的指挥家都会指挥这部交响曲,唱片也有几十种版本,风格大体相同,局部细节各有不同风貌。较常被提及的有:卡拉扬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库贝利克和柏林爱乐乐团,莱纳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克尔提斯和伦敦交响乐团,等等。
我独钟爱中国唱片广州公司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索尔蒂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这个版本,这是我拥有的第一批磁带之一。大多数国内爱乐人接触《自新大陆》,都是从这个版本开始。有将近十年时间,在无数个夜晚,我正襟危坐在黑暗中的斗室,反复听这盒磁带,以致到最后磁粉剥落,噪声雷动,无法再听。我还恋恋不舍保存了很久,最终因为搬家,才不得不丢掉。至今我还怀念这盒老磁带,它给了我多少温暖,多少鼓励,陪伴我度过人生中最艰难时世。以后又有十多年时间,我听不到这一版。这期间听了很多种版本,领略了不同指挥的风格和特色,对这部伟大作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但是,无论哪一种推荐版本,都取代不了索尔蒂指挥的这一版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直到去年,终于在网络上找到了这个版本,犹如他乡遇故知,分外亲切。
相比于卡拉扬的刻意平面化、莱纳的热烈火爆、库贝利克的抒情感人,索尔蒂指挥的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速度均衡,外表有一种整体的平衡、收敛,内核的炽热节制有度。在慢板乐章,他并不刻意渲染柔肠寸断,他哀而不伤,不汲汲于旧情,但也不草率收场;在快板乐章,他的激烈奋发虽然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但是不疾言厉色,仍保持着一种高贵的风度。整部交响曲听来,戏剧性的激情得到充分发挥,还加入了理性的因素,抑扬顿挫之际,细腻中见真情。国外有乐评家概括索尔蒂的指挥风格是“银色的尖锐”,这种说法很耐人寻味。用视觉、触觉来形容听觉,需要长期细细品尝才能体会得到。
我还聆听过《自新大陆》的现场演奏,那是一次愉悦的享受。2007年5月,德国西南爱乐乐团在宁波大剧院献演,曲目的分量很足,上半场是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下半场是《自新大陆》。我是冲着贝小去的,果然,正宗德奥乐团演绎贝多芬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特别是第一乐章小提琴华彩乐段,小提琴家有极其高难的炫技发挥,第二乐章慢板有沉思冥想的哲理性,末乐章的速度快得超过一般,稍稍有点意外,使人对这位小提琴家刮目相看。西莫斯·帕帕纳斯的演奏使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展现出一种新时代的风采,这种特征有别于以往的各种唱片,给人别样的清新。对《自新大陆》,乐团的表现令人惊讶,特别是第四乐章,年轻的指挥家施瑞斯托波罗斯的处理是连绵不断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激烈,热力四射,令人血脉贲张,大呼过瘾。这样的演奏也是对这部伟大交响曲的一种诠释。正可谓,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而我的理解是,一颗普通的灵魂,能够走很远很远。
天道酬勤,31岁那年,德沃夏克一部爱国题材大合唱的演出取得巨大成功,他一举成名。1883年起,他先后九次应邀赴英国指挥自己的作品。英国音乐界对他的音乐评价极高,1891年剑桥大学授予他荣誉音乐博士学位。音乐界通常把德沃夏克的名字,和捷克另一位音乐家斯美塔那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视他们为捷克民族音乐最杰出的代表。
与他同时代的一些作曲家,在作曲才能的广博,作品体裁的广阔方面,无人能够和他媲美。他的音乐体裁类型包括了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器乐、歌剧、圣乐、声乐等,每一种体裁,他都有完整、成功的作品存世。评论家认为,他的音乐,可以说是整整一个多世纪器乐和声乐的集大成者,而且还包含了他对音乐传统的继承和提高。
一位平民子弟,始终坚守自己的音乐天才,不管目标多么遥远,道路多么险阻,他都矢志不渝朝着灵魂的纵深处前进,终于到达人生的顶点。这,就是德沃夏克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