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幸运,这次可以近水楼台,成为《缔造优势》正式出版前的第一批读者,同时也有机会能够在该书出版的第一时间将我的一些感受与读者分享。
正如本书前言中提到的,这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也是一个港口时代。如何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成为企业破浪前行、谋求发展的关键。我在与本书编著者的对话中,沿着40年投身天津港建设的心路历程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天津港的发展轨迹,总结归纳出了天津港如何缔造优势的点滴心得。从缔造战略优势、体制优势、团队优势,到形成文化优势、人才优势、实力优势、持续优势共七个方面与大家分享天津港“发展、人本、卓越、和谐”的企业哲学。
我个人认为,《缔造优势》是一本很“本色”的书,不仅因为采取了比较自然的“对话”形式,还在于其内容的原汁原味,既没有刻意追求语言和文字的华美,也没有把更多的案例提升到理论层面。因为我觉得天津港的改革仍在路上,一些经验还有待于更长时间地打磨。我只是想通过鲜活的故事和真实的感受,让所有天津港人在重温企业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中,进一步学会自省、学会感悟;让想了解天津港发展的人,看到天津港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变危机为生机、变劣势为强势的发展中蕴含着怎样的生机与活力。
也许是因为书中纪录的太多事件,我都是亲历者,特别是企业发展几个重要阶段的重大改革,亦是发起者和执行者,所以,当我一次次重读这些书稿时,总有些许情怀萦绕心间,感恩、自省、期待……
第一份感激应该献给天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丽书记、兴国市长及相龙老市长曾多次亲临视察和指导,举全市之力发展港口的政策支持是天津港走向成功的前提。可以说,如果没有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地领航和护航,天津港这艘大船何以能乘风破浪、快速前行;
第二份感激应该献给与我并肩作战的经营管理团队、广大员工和家属。回想天津港历次改革,并非没有瑕疵、并非绝对公平,但是,每到关键时刻,全体干部和员工都能以企业发展的大局为重,以支持开始以成功告终。让我在一次次自省和感动中体味到了儒家思想“和为贵”的精髓,在一次次犹豫和彷徨中坚定了不言放弃、不言失败的信心。可以说,如果没有经营管理团队的更加智慧与更加默契,没有员工的更加理性与更加包容,书中所述的“天津港速度”与“天津港奇迹”将无从谈起;
第三份感激应该献给我的家人——母亲、夫人……,勤劳与仁爱是母亲留给我最大的财富,在我的人生道路中,也始终践行着母亲的这一教诲,这也是我多年来能够迈过一个个台阶的重要法宝。每逢新年,我都会给集团的经理夫人写亲笔信,送去感谢与祝福,但是我从未给自己的夫人写过只言片语,也很少给以关爱,而她却为我分担了太多对家庭的责任,每每想起,深感愧疚。可以说,如果没有家人的鞭策和理解,无论我的人生还是职业生涯,都不会如此充实。
还有一份感谢应该献给与这本书有关的朋友们:中国企联尹援平执行副会长,中国企联宣委会迟惠玲秘书长、祝慧烨常务副秘书长、陈西主任、肖震东主任、宣兴章博士、李德洁研究员,以及为这本书作序的中国企联王忠禹会长、北京大学张国有校长,为这本书的资料整理付出很多辛苦的我的同事:安卫兵、李增军、王建、刘瑞卿、秦昕等,感谢大家给了我这个温故知新的机会。另外还有《缔造优势》的诸多读者,感谢你们对天津港的关注,同时也恳请对书中的疏漏或不正之处给予批评指正。
从表面上看,《缔造优势》介绍的是天津港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天津港会独享这些优势,更何况目前面临的经济形势是如此复杂和多变。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港口行业首当其冲。尽管天津港从四大货类向四大产业转移的战略布局会从某种程度上化解一些风险,但从长远来看,影响不可小视。与此同时,国内港口业的竞争正在升级,特别是环渤海地区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天津港在货源结构方面还有待改善……这些都令我时时不敢懈怠、刻刻如履薄冰,因为这些难关都是天津港迈入世界一流大港行列必须面临的考验。天津港的压力很大、我的压力很大。
从19岁在码头做装卸工到后来任技术员、公司经理……,母亲一直教育我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得最好。40年来,我时刻告诉自己要做最好的工人、最好的技术员、最好的公司经理、最好的董事长。因此,尽管我深知天津港的前行之路并非坦途,但我依然有信心让天津港与世界一流大港的距离近些、再近些。因为天津港3万多名干部和员工给了我太多乐观的理由;因为我深信,我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签字:
二〇〇九年二月于天津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