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3400000016

第16章 朱熹之死不在1199年

日前,我从书店里买回来一本湖南大学出版社的新书:《智者的声音——在岳麓书院听演讲》。装帧淡雅而爽心的封面上,印着十位海内外著名文史学家、自然科学家、艺术家以及其他学者的照片,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余秋雨先生。

翻过目录和前言,与封面照片的排名相对应,列在第一篇的是余先生的主题演讲《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人》。怀着先睹为快的心情,我立即聚精会神地细读下去,谁知在这篇演讲的开场白中,就读到了一段让我发愣的文字:

今年是1999年,正好800年前,也就是1199年,我们中国可以称得上世界级的哲学大师朱熹先生去世了。不管哪一种理由,在他去世800年之后,我们的后代学人应该到这儿来朝拜他,来纪念他。

余先生在这里两次强调了800年这个数字,一下子引起了听众的注意,抓住了人心。800年,就是整整八个世纪。当年余先生在长沙岳麓书院这个千年学府里设坛演讲的时候,不正处于新世纪的前夜吗?巧合产生了动人的魅力,足见余先生不愧为精于演讲的高手。但是,巧合必须是自然形成的,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人为杜撰出来的“巧合”,一经揭穿,不仅毫无魅力可言,而且还会激起反感,贻笑大方。

宋代大儒朱熹的去世,我清楚地记得是在公元1200年,跟余先生的说法相差一年。我能记住这个年份,并非由于记忆力超人,倒可以说是一种巧合。二十多年前的“文革”后期,社会上正在评法批儒。一天,我偶然翻查“辞海”(当时还只有1965年版的内部试行本),看见“朱熹”条下注着的生卒年份是公元1130——1200年。众所周知,整百的数字是特别好记的。于是朱熹去世的1200年,从此便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按照常理,除了文献阙如无法考定者外,同一个历史人物只能有一个卒年。现在余先生的说法,跟我的记忆出现了矛盾,孰是孰非,就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查核和考证来确定了。

我逐一查检了《辞海》(1999年修订版)、《辞源》(1988年修订版缩印本)、《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中国文学大辞典》和《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等几部权威的大型工具书。它们对于朱熹的生卒年份,都一无例外定为公元1130——1200年,显然证实了我的记忆,否定了余先生的说法。但是严格说来,工具书的权威性再高,它们的释文毕竟是通过对原始文献的分析归纳写出来的,仍然属于第二手资料。用来应付知识不多的中学生,可以;但要以此为根据否定余先生的说法,就显得不够了。所以,我又仔细查阅了清人王懋竑所著的《朱熹年谱》,从中摘录了两条经常为学者征引的可靠资料:

《宋史·朱熹传》:

[宋宁宗庆元]四年(1128),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告老退休)。五年(1129),依所请。明年(1130)卒,年七十一。

按:《宋史》是元朝末年官修的正史。其记事所据资料,一般来自两宋的公私著述。但因修撰成书的年代,上距朱熹去世毕竟已有140多年。故就其可靠程度而言,不如下面一条。

黄榦《朝奉大夫、文华阁待制、赠宝谟阁学士、通议大夫、谥文、朱先生行状》:

先生姓朱氏,讳熹,字用晦……以建炎四年(1130)九月十五日午时,生南剑尤溪之寓舍……[庆元]四年十二月,以来岁年及七十,申乞致仕。五年(1199),依所请。六年(1200)三月甲子,终于正寝。

按:“行状”是指为死者所撰写的记述其世系、籍贯、生卒年月、谥号及生平行历的文章。黄榦是朱熹生前最信赖的弟子之一,曾经在老师身边侍疾送终,并接受为其“修正遗书”的重托。由他执笔撰写的这篇行状,其中关于朱熹临终前的生活和卒年的记载,应当是最可靠的信史。从行文的语句看,甚至可以说,黄榦所撰的行状,还是《宋史·朱熹传》有关材料的直接来源。

通过以上的引证,我想余先生所谓朱熹死于公元1199年的说法,可以彻底否定了。

不过还有个问题始终让人弄不明白。这个折腾了我老半天的“1199年”说,查遍了所有的人名辞典和有关的学术著作,我还没有发现别人曾经提出过。看来这是余先生为了凑齐800年的整数以吸引听众而杜撰出来的。作为一个学者,这种做法实在不可取。记得余光中先生在《金陵子弟江湖客》中写道:

2000年10月3日,正是重九之前三日,与我存乘机抵南京。过了半个世纪再加一年,我们终于回到了这六朝故都,少年前尘。(《收获》2002年第1期第130页)

这里如果要讨巧的话,余光中先生也可以说“正是重九那天”、“正好过了半个世纪”,读起来不是“更有味道”吗?但他没有那样做。他还是按照实际的时间表,在“重九”后面加上“之前三日”,在“半个世纪”后面写了“再加一年”。因为,历史是不能任意改变的。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报告中完全可以这样说:“今年是1999年,正好800年前还差一年,也就是1200年……朱熹先生去世了。”这既不违反史实,又同样可以出效果,为什么非要去做那种削足适履的蠢事呢?联系他在许多文章中经常不把历史记载的年月当一回事,喜欢一刀切便一刀切,想怎么改便怎么改,就可以知道他离开一个“严肃的学者”有多远了。

余秋雨先生对朱熹卒年的擅改,即便出于一时的误记,其影响也是很不好的。因为我听说,在那次演讲会上,似乎没有一个人针对“1199年”说进行过质疑和辩驳。以至直到今天,这个谬误的观点,还被原封不动地印在新出版的演讲文集《智者的声音》中。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和热心的读者,我有责任提醒余先生,赶快想办法改正吧,别再让它以讹传讹、误人子弟了!

古代地名的今注今译,是一门比较专深的学问。刚刚涉足历史研究的学者和创作历史小说的作家,经常会遇到这类令人头痛的问题。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或者心里没有把握也不去认真查一下专门的工具书,那么,错误就是难以避免的了。

读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两书以后,我发现余秋雨先生在这方面的差错似乎不多。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两个:

其一,他在文章中提到的地名,大多是亲身游历过的,而且每到一地,热情的主人也会向他提供必要的资料,所以一般不会出错。

例如你们问我:清朝流放犯人的宁古塔在哪里?我可能一时答不上来,因为我没有去过宁古塔,还得查一下《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但这难不倒余秋雨先生。他在《山居笔记·流放者的土地》一文中就潇洒地写道:

……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被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

你看,宁古塔都踩在他的脚底下了,就是现在黑龙江省的宁安市,他哪里还会说错呢?至于那些享誉海内外的名胜古迹,什么庐山、九华山啊,太湖、洞庭湖啊,敦煌莫高窟、长沙岳麓书院啊,古今的称呼全都一样,就更不会出错了。

其二,对于那些故址或名称已几经变迁,不知道今天属于哪省哪县的古地名,干脆不作今注今译,只按古书上的写法一抄了事。俗话说: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我一个字都不动,看你怎么抓辫子!所以余先生“在这方面的差错似乎不多”,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但是,“差错不多”不等于没有差错。我从余先生的书里还是发现了几处。有时他通过查检工具书,知道了某个古地名就是今天的某省某市或某县,就顺手用现代汉语把它们翻译了出来。其用意绝对是好的:想使文章更加通俗,想让读者获得一点古今地名的知识。然而,他大概不了解学术界的通例,一般的做法是在古地名后面用括号加注今地名,如: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白帝城(1989年版《辞海》注:“在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山上。”1999年版《辞海》注:“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这里需要指出,给上面第2例的“白帝城”加注,还应当懂得一点历史沿革的知识。由于1997年3月14日八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撤销原来属于四川省的重庆市,设立重庆直辖市。原来四川省的奉节县,也划归重庆直辖市管辖。因此,《辞海》的1989年版和1999年版关于“白帝城”的今地名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注法。从重庆直辖市设置之日起,如果再把“奉节”说成四川省的一个县,那就是错误的了。这些知识,我想作为“文化史学家”的余先生是应该学习和弄懂的。

余先生的主要问题在于:他老是不按规则或通例办事,喜欢“自出机杼”,把古今地名杂糅在一起,翻译得不伦不类,不合章法。下面我就举集中出现在《山居笔记·遥远的绝响》一文中的三个例子来说一说。

“山东的东平”。

余先生写道:

有一次他(阮籍)漫不经心地对司马昭说:“我曾经到山东的东平游玩过,很喜欢那儿的风土人情。”司马昭一听,就让他到东平去做官了。(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这段话的原文出在《晋书·阮籍传》中:

籍尝从容言于帝(司马昭,死后追尊庙号为文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

《晋书·阮籍传》只说了“东平”二字,没有说“山东的东平”。因为三国魏时的“东平”称“东平国”。“国”和“郡”当时是同等级别的行政区,隶属于州。“郡”的行政长官称“守”,“国”的行政长官称“相”。这些名称都是从汉代沿袭下来的。“东平国”的治所设在寿张县。寿张县今已撤销,旧址在今山东省阳谷县寿张镇。在阮籍生活的年代,根本没有今天的山东省,他在跟司马昭对话时,怎么会说“山东的东平”呢?余先生这种古今杂糅的翻译法,真让人感到有点滑稽。

“河南焦作的山阳”。

余先生又写道:

嵇康是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长期隐居在河南焦作的山阳,后来到了洛阳城外,竟然开了个铁匠铺,每天在大树下打铁。(同上,第273页)

这里的“山阳”是三国魏的一个县名,位于今河南焦作市东南。余先生其实可以用括注的办法写成“山阳(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东南)”,读者一看就懂了。但他偏偏不守章法,硬要说成“河南焦作的山阳”。焦作在解放以前本是修武县的一个小镇,因为煤矿业的发展而兴起,到1956年才以矿区设市。嵇康那个时代怎么会有“焦作”呢?而且山阳属于河内郡,也跟当时的“河南”无干。这种错误,同上一个例子一样,都是余先生缺乏历史地理常识的反映。

“洛水之西”和“华阳”。

余先生还写道:

他(嵇康)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同上,第280页)

这里的错误,比上两例要严重。我在《此曲何止一脉传,嵇康死后未绝响》一文中已经指出,余先生这段文字的蓝本是《晋书·嵇康传》:

同类推荐
  • 在海外,我们不是传说

    在海外,我们不是传说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地质工程集团公司利用自身多年开拓海外市场,涌现出大量海外群英的优势,以宣传海外群英为抓手,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为了让中地集团这些长年在海外战天斗地的功臣的事迹生动起来,鲜活起来,进而推动活动,促进工作,中地集团采集了“中地海外英雄谱系列”,收录了在海外的37位中地英雄的先进事迹,17载海外开拓,铸就对祖国、对事业无限忠诚的加纳经理部总经理丰年、亲历打通亚欧大陆桥关口,疏通现代丝绸之路历史一刻的哈萨克经理部总经理黄涛等在列。本书作家陈宏光,深入海外工地,大漠荒野,专访英雄,撰写的报告文学。
  •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1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1

    美文是文学中的一枝奇葩。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不仅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能够在精神上获得启迪和昭示。作家以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美文经典,在人类灿烂的文明史上描绘了一幅幅耀眼夺目的篇章,是人类永恒的印迹。阅读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途径,人类80%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青少年的阅读开始得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阅读对智力的发展就越有效。本书收录的数百篇读者喜爱的美文,其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它们有的睿智凝练,让心灵为之震撼;有的灵气十足,宛如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心田。本书既是文学爱好者的必备读物,也是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
  • 毛泽东笔下的诗文典故

    毛泽东笔下的诗文典故

    全书基本以一句(个)诗文典故为题分篇;在两句(个)以上诗文典故出现在一段话中,其意义又难以分述时,合为一篇,以“/”分隔。篇目排列,基本按诗文典故出现于作者著作中的时间顺序编次,见于原著两处以上者合并成文,按首次出现的时间为序列次。为便于读者查找,还将这些诗文典故按首字笔画顺序做出索引,附于书后。
  • 世界百年传世文学精品·哲理美文·社会底蕴

    世界百年传世文学精品·哲理美文·社会底蕴

    本套书系荟萃了近百年来中外广泛流传的名家名作。这些名家大多在历史上都有了明确的崇高定位,许多都享有大师、巨匠、泰斗等美誉,是一代宗师,为世界人民广泛传颂。这些名作大多经受了历史的洗礼和时间的考验,代表了名家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世界的最高顶峰,非常具有可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具有极高的价值,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刘船词典

    刘船词典

    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十月》、《北京文学》等报刊上发表的散文、随笔、报告文学,共48篇。在书中,作者以自然、朴素、简洁的语言,描写了在生活、工作、交际的点点滴滴。
热门推荐
  • 卿本杀手奈何黑萌

    卿本杀手奈何黑萌

    她是华夏黑暗组织之王,一朝穿越至不受宠的苏家大小姐身上。欺我?利用我?一朝崛起,异能激发,风华独绽。独行在幽暗的地狱,他是盛放在黄泉路旁的彼岸之花,看起来缥缈若仙,傲骨天成。实则妖娆魅惑,狠辣毒戾。遇见她之前,他只想呆在地狱狠狠复仇。遇见她之后,他才明白,什么叫唯一的救赎,什么又是他戒不掉的毒……她想寻回家的路,却惊觉她的穿越并不是偶然。被宿命控制?那我就逆天而行,踏出一条光明大道!可是,你这家伙干嘛?“听闻爱妃要杀人,本殿来帮忙,顺便递刀子!”(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别动我的记忆

    别动我的记忆

    一、所有一切都是一些很神秘的人讲给我听的,我只是记录下来,然后慢慢试着整理出来…二、在这个宇宙中,我们一点都不孤单…三、在这个星球上,我们不是唯一的高级生命,有些人一直在与其它高级生命相互沟通、冲突…四、其实,非本土高级生命一直在参与地球文明的进程,建设或是毁坏,有时他们是故意的,有时,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五、不只是人类,高级生命与低级生命的主要区别就是记忆——思考、经验、感觉、创造等都不过是记忆的沉淀、重组、延伸…六、本人有幸是少部分人中的一分子,至于我是人类还是非本土高级生命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生活在这里,而不是别处。七、写这些,其实是冥冥中是有安排的,因为现在,正是时候。
  • 君已寝,夜已深

    君已寝,夜已深

    千笙回到千万年前再爱。为自己的儿子找后爹~“女人,你招惹到我了,还想跑!”某男黑着脸,看着某个扒了他衣服的女人,“呵呵,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嘛!我只是想看看你肩膀上有没有胎记啦!”“哦~结果呢!”“谁知道真有!”某女小声嘀咕道,“那竟然看到了,你是不是该补偿一下我呢!”“唔!”还没来得及反驳,某女就被某男拆入腹中。“爹娘在干嘛呢!”某宝趴在门上问道,另一宝黑黑着脸捂住她的耳朵“人家在造人!”
  • 雨桐树沐凡尘

    雨桐树沐凡尘

    苏雨桐和兰沐凡高中同学,毕业后,苏雨桐上了不理想大学的不理想专业历史,兰沐凡继续复读,爱情萌芽。苏大二的时候,兰去了韩国学音乐,两人确定为情侣。兰被星探发现,却并未去试镜,回国受到苏雨桐劝告,之后,兰顺利通过选秀做练习生。两人几乎失去联系。大学毕业后,苏找了份兼职继续跨专业考研,一年后,考上中文系,几乎同时兰在韩国成功出道。因为避嫌,三年时间,兰没有和苏交往。苏上研三年和张弘毅同桌,临毕业前夕因醉酒被张玷污。而这时,兰与公司解约,见到苏求婚,却被告知八年后再相见。苏走进军营,见了豪门公子赵留洋。赵对苏一见倾心。这时的兰已成立个人工作室,并传出了和韩国红星金贤花的绯闻……
  • 总裁王朝的覆灭

    总裁王朝的覆灭

    所谓狼性精神,原来是蒙蔽初入职场的你;所谓百万年薪原来是吞噬人性的深渊;所谓民企儒商原来是披着羊皮的狼。首部曝光民企王朝内部的职场小说!告诉初入职场的你:民企王朝台前幕后你不知道而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这是一部初入职场的女大学生的血泪史!本书用事实深度解剖中国企业中存在的种种独裁与专制现象,以及给个人和家庭、公司和员工所带来的伤害和损失。故事以“山木事件”为原型,讲述刚毕业女大学生进入民企的故事,以第一人称记录了民企泯灭人性的管理方式。“儒商”总裁儒雅背后的卑鄙行为,同事之间激烈的利益之争,职场中脆弱飘摇的爱情……
  • 九曲神图之郡主归来

    九曲神图之郡主归来

    重生太子遗孤,开始了保护至亲的皇权争斗,本是青梅竹马的未婚夫君,一朝战死后,改头换面成了帝师,而且还入了敌人阵营,是相爱相杀。还是互相帮助?得九曲神图得天下,是真是假?当重生女遇上穿越男,谁强谁弱?
  • 中国历史文化古城——太谷之名人太谷文化太谷

    中国历史文化古城——太谷之名人太谷文化太谷

    由县政协倡议,太谷县晋商商都策划传媒部搜集、整理、编印的《中国历史文化古城——太谷》一书,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这是县政协本着“让世界了解太谷让太谷走向世界”的宗旨,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开发古城旅游宣传上做的一件大好事。
  • 死灵剑舞

    死灵剑舞

    带着满腔的信念,李一城重生了,带着各种各样的攻略记忆李一城开始了他的游戏生涯。只是:“我是双职业你怕不怕!”“我升级一次获得两个技能点你怕不怕!”“我会异能你怕不怕!”……原本成为游戏小BOSS的理想悄然飞散,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雄心壮志!!!这次,一定改变世界!注:里面有着大量攻略,想玩《上古世纪》的童鞋不看绝对会可惜哒~
  • 勾勾手指说永不分开

    勾勾手指说永不分开

    在莫年莫月莫日莫时莫秒,我们许下了一个承诺是彼此最有价值的,还记得吗?我们勾勾手指说过要永远在一起那是我们小时候想风一般的相遇,那承诺会不会像星星一样永恒呢?
  • 我的玫瑰爱人

    我的玫瑰爱人

    他是冷冽而又遥远的她的仰望,他是执着而又沉默的她的前方,他从来不说对她于他怎样,只是沉默地注视着,她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