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3400000008

第8章 姜夔《过垂虹》诗和“十四桥”试释

在20世纪70年代初一个肃杀的晚秋,余秋雨先生所在学校的近千名大学毕业生,被派往江苏吴江县松陵镇西南的太湖之滨,去从事筑堤围垦的农田劳动,“用劳役和汗水,洗去身上的污浊”。

在那阶级斗争无处不在的“文化大革命”岁月,什么样的悲剧都会随时发生。一天,有位“漂亮热情、善于交际的女学生”,突然被怀疑组织“反动小集团”而受到审查。傍晚,人们在太湖边发现了她的纱头巾,并从湖里打捞起她的遗体。随后,便派了几位男同学连夜用航船送往苏州。

那天晚上,年仅20多岁的余先生亲眼目睹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在短暂的愕然、木然之后,他究竟想了些什么呢?没有人能够知道。若干年后,已经成为文化名人的他,终于提起笔来,把当时深藏在心底的一些独特想法,写进了《文化苦旅·吴江船》中:

这次夜航,要经过著名的垂虹桥,垂虹桥历时久远,早已老态龙钟,但十四桥孔仍在,不知夜航船会从哪个桥孔通过。

宋代大词人姜夔对垂虹桥最是偏爱,有一次,他在那里与挚友范成大告别,与他所爱的姑娘小红坐船远去,留下诗作一首:

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今夜,烟波桥下,没有歌声箫声,只有橹声嘎嘎。

这段文字,写到了松陵镇畔著名的垂虹古桥,写到了运载遗体的夜航船会从它的哪个桥孔通过,也写到了南宋词人姜夔和歌妓小红的那则令人艳羡的风流韵事,洋溢着淡淡的诗意和浓浓的柔情,写得确实很美。但这些联想,跟刚刚过去的悲剧和女大学生屈死的冤魂能够协调得起来吗?余先生的书袋,也真掉得不是地方!

好了,闲话表过,言归正传。评析余先生的思想,不是本书的主要任务,还是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他这次掉弄的书袋中,有没有什么文史细节的差错。

下面讨论三个问题:

姜夔与范成大是在垂虹桥那里分手的吗?

余先生说:“宋代大词人姜夔对垂虹桥最是偏爱,有一次,他在那里与挚友范成大告别”。这种说法,根据何在呢?

大家知道,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晚年从政坛退出以后,长期住在吴县(今属苏州)西南的石湖别墅,因此号称石湖居士。姜夔(号白石道人)是他的好朋友,比他约小30岁,两人可算忘年之交。姜夔在《暗香》、《疏影》两首长调的小序中说:

辛亥(宋光宗绍熙二年)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徵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伎隶(一本作“肄”)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此外,他还在《庆宫春》词的小序中写道:

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桥),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即垂虹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这两篇内容和时间前后相承的序言告诉我们:姜夔是在绍熙二年的仲冬(当公元1191年末)冒雪前往石湖拜访范成大的。他在那里住了一个多月,应范的请求,填了两首新词,并配制了曲谱,题名《暗香》和《疏影》。范成大看后非常赞赏,让歌妓反复练习弹唱。到了除夕那天,姜夔终于告别范成大,只身乘船返回吴兴(今浙江湖州)。我认为,两人的这次分手,可以肯定不在垂虹桥那里,理由如下:

地处吴县西南的石湖跟位于松陵镇畔的垂虹桥,两者相距约40华里,古代乘船往返,少说也得近四五个小时。这一年,范成大已是66岁的衰病之身(再过两年就去世了),不太可能冒着隆冬的风雪严寒,亲自远出送客;即便他笃于友情想要这么做,作为晚辈的姜夔也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姜夔自己在《庆宫春》词序中说得很清楚:“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可见他确是先在石湖告别范成大,冒雪乘船南行,再在夜晚雪停之后经过垂虹桥的。而且序末所引的小诗也说“只有诗人一舸归”,正好互相印证。一舸归,就是孤身一人从石湖乘船回去,没有谁给他送行。所以,说姜夔在垂虹桥那里与范成大告别,是没有根据的。

姜夔在除夕那天返回吴兴,小红有没有和他乘船同行?《过垂虹》诗是不是他俩恋情的赞歌?

余先生说:“〔姜夔〕在那里(垂虹桥)与挚友范成大告别,与他所爱的姑娘小红坐船远去,留下诗作一首……”这种说法,是对古代文献的误读,并不符合史实。

关于姜夔和歌妓小红的艳情故事,让我们先来看看明人张羽的《白石道人传》是怎样记载的:

时范成大方致政居吴中,〔姜夔〕载雪诣之,馆诸石湖月余,徵新声,夔为制两曲,音节清婉,曰《暗香》、《疏影》。范有妓小红,尤喜其声,比归苕(吴兴别称苕溪),范举以属夔。过垂虹,大雪,红为歌其词,夔吹洞箫和之,人羡之如登仙云。

从这则记载来看,范成大把歌妓小红送给姜夔,是在这位词人离开石湖以前。因此,姜夔返回吴兴时,也就理所当然地带着小红一起乘船同行。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张羽记载的这则故事,不是原始资料,其最早出处,来自元人陆友的《砚北杂志》。该书卷下写道:

小红,顺阳公(范成大)青衣也,有色艺。顺阳公之请老,姜尧章(姜夔)诣之。一日,授简徵新声,尧章制《暗香》、《疏影》两曲。公使二妓肄习之,音节清婉。姜尧章归吴兴,公寻以小红赠之。其夕大雪,过垂虹赋诗曰:“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以上引文中的“姜尧章归吴兴,公寻以小红赠之”一句,“寻”是个关键的字眼。如果范成大早在姜夔离开石湖前把小红送给了他,那么这里只要说“姜尧章归吴兴,公以小红赠之”就可以了,根本用不到那个“寻”字。现在,陆友特地把它加上,绝非无意的赘笔。他是要明确无误地告诉读者:范成大是在姜夔回家之后,没过多久派人把小红送去的。我们理应依据最早的史料,来确定小红归属姜夔的时间。既然姜夔返回吴兴以前,范成大还没有把小红赠给他,那么,所谓姜夔“与他所爱的姑娘小红坐船远去”的说法,便是无稽之谈了。

关于姜夔此次只身孤舟夜过垂虹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诗歌中找到一些旁证,例如《除夕自石湖归苕溪(即吴兴)十绝句》。这一组诗,大概是他返回吴兴的途中或到家以后不久写下的,属于即兴、随感之类的作品。请看以下各句:

应是不眠非守岁,小窗春色入灯花。(第四首)

百年草草都如此,自琢春词剪烛看。(第六首)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第七首)

但得明年少行役,只裁白苎作春衫。(第八首)

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第九首)

从这些沉郁低回的吟咏中,透露出来的是无限的孤寂、落寞和伤感。古语说:言为心声。此时此刻,如果姜夔身边真有一位他所喜爱的小红姑娘朝夕相伴的话,他的心情怎么会如此凄凉和消沉?尤其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两句,写的不正是他“雪后夜过垂虹”的情景吗?然而除了难耐的寂寞和彻骨的春寒,又哪里能看见小红倩丽的身影,听到她那低唱的歌声呢!

现在再来解读一下被不少人(也包括余先生)误读的那首著名的《过垂虹》诗:

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的前两句并不难懂,说的是:“自己写了新词配上了柔美的乐曲,让小红伴着我的洞箫低声歌唱。”这样的情景,自然充满欢乐的气氛。但它出现在什么地方呢?对此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说,是在范成大的石湖别墅里;另一种说,从石湖开始,一直延续到小红和姜夔共同返回吴兴的船上。联系到“过垂虹”的诗题,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小红低唱我吹箫”一句,还是这对情侣坐船驶过垂虹桥下的特写镜头呢!我看,余秋雨先生就是这样来理解的。

由于我在前面已经考定,范成大把小红送给姜夔,是在这位词人回到吴兴以后。这个结论,就是对后一种说法的彻底否定。一曲完了,只要人在一起,还可以再奏再唱;两个人分手后天各一方,这洞箫伴奏的歌唱,还怎么能继续下去呢!因此,第三句开头的“曲终”二字,不应解释成“一曲奏罢或唱完”,而应当理解为“除夕以前那段欢乐生活的终结”。这样,诗的后半部分就只能是作者怀着对往事的无限眷恋,抒写自己难以排遣的离愁别恨。全诗从欢乐转向哀愁,其基调是低沉而伤感的。如果把它当作一首描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来引用和发挥,那就背离了作者的原意,是一种不应有的误读。

当然,后人的误读,跟陆友《砚北杂志》在表达上的不够严密有些关系。现在我把它的个别语句略作修改和调整,误读就可以避免了。改文如下:

……尧章制《暗香》、《疏影》两曲,音节清婉。公使小红等二妓肄习之。小红尤喜其声。尧章归吴兴,其夕大雪,过垂虹赋诗曰:“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公寻以小红赠之。

(三)“十四桥”是垂虹桥的别名吗?余先生“十四桥孔”的说法根据何在?

“回首烟波十四桥”是姜夔《过垂虹》诗的最后一句。将句中的“十四桥”同诗题联系起来考虑,它只能是指垂虹桥。但是,我查遍了手头所有古今桥梁研究的学术专著和专科工具书,都没有提到“十四桥”是垂虹桥的别名。看来这一点应当加以否定。

那么,垂虹桥到底有多少桥孔呢?由于这座始建于北宋时代的历史名桥几经坍圮重建,文献资料也缺乏详尽的记载,一时难以考定。这里摘录两条,以供讨论: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吴江县”:“长桥……一名利往桥,又名垂虹桥。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县尉王廷坚建。以木为之,长百三十丈,窦六十有四,中为垂虹亭……元泰定二年(1325),判官张显祖始甃以石,开七十二洞。顺帝至元二年(1336),元帅宁玉再建,开八十五洞。……自是亦数有修举,而桥窦或开或塞。”

朱惠勇《中国古桥录·江苏吴江垂虹桥》:“民国4年(1915),这座长500余米的七十二孔古拱桥圮坍,仅存四十四孔及石狮,护栏无存。桥因年久失修,1967年5月又坍圮,仅存东西两端十几个桥孔。”

根据以上资料,可知垂虹桥自北宋始建以来,其桥孔曾经有过64孔、72孔、85孔,到民国四年坍圮前为72孔,坍圮后剩下44孔。1967年最近的一次坍圮,只剩“东西两端十几个桥孔”。确切的数字,连研究桥梁史的专家也已说不清楚。几年以后余先生在松陵镇看到垂虹桥时,说是“十四桥孔仍在”。这个数字,不知道是他实地观察所得,还是从姜夔“回首烟波十四桥”这句诗中套用过来的,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如果属于后者,那就有点想当然了。因为我在前面提到,垂虹桥(即利往桥)始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当时的桥孔有64个。到了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王象之在他所著的《舆地纪胜·两浙西路·景物下》记载说:

垂虹亭,在吴县利往桥。东西千余尺,用木以万计。前临具区(太湖),横绝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乃三吴之绝景。桥有亭,曰垂虹。

由此可以看出,这座“前临具区,横绝松陵”的名桥,在经历了170多年的风雨沧桑之后,依然气势如虹,不见有丝毫颓败坍圯的迹象。而姜夔“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的时间,比起王象之的记载来,大约还要早30年。因此他所看到的桥孔应当绝大部分完好无损,即便有所堵塞,也肯定远远不止14个。那么这“十四桥”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个人揣测,在南宋时代从石湖到垂虹桥长达40华里的河道上,可能桥梁较多。当年除夕之夜姜夔乘船南行,孤寂的心情百无聊赖,便凭舱眺望沿途的桥梁,一座一座地数下来,数到垂虹桥时正好14座,于是便把它写进了诗里。“十四桥”指的就是石湖以南的第十四座桥。此说我并无根据和把握,只是在没有其他可靠的正解以前,提出来聊备一格而已。

同类推荐
  • 第三条道路:21世纪中国第一个诗歌流派

    第三条道路:21世纪中国第一个诗歌流派

    《第3条道路》21世纪中国第一个诗歌流派,收集了诗歌、将要或正在进行转换时,我们必须警惕纯粹的技术。打个比方吧:当我们在思想的大海里邀游时,最好是脱掉学术的外衣。“我们并不是生就做学者的,而且说不定正是对我们器官机能的一种滥用,才使我们变成了学者;而对这一点国家是应该负责的,国家豢养了一批四体不勤的人,而虚荣又美其名为哲学家。”
  • 林语堂文集:啼笑皆非

    林语堂文集:啼笑皆非

    本书原名BetweenTearsandLaughter,作于1943年2月。当时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盖一感于吾国遭人封锁,声援无方,再感于强权政治种族偏见,尚未泯除,三感于和平之精神基础未立,大战之宗旨未明,大西洋宪章之适用范围未定,自由与帝国之冲突难关未破。
  • 幽草寸心集

    幽草寸心集

    本书为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分三辑。第一辑为作者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课题进行研究的心得;第二辑为茅盾研究专论;第三辑为现代作家论。
  • 好时光

    好时光

    自2006年出版第一本个人诗集,已过去六年。光阴荏苒,恍然如梦。这六年是青春岁月最真实的见证。生命中珍贵的善缘被一一遇见,疼痛和锤炼一一经历。也许得到和失去了些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心灵和智慧开启——瞬间的灵感,犹如冥冥之中不可言说神灵的指引和护佑、仁慈智慧的光芒顷刻注满,将我从黯淡、琐碎、奔波的尘世生活中提升、擦亮,看见那些“看不见的金黄”,听见“下午的麦田”的心跳……于是有了这本诗集,你所触摸到的呼吸……
  • 机智人物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西域民间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丛书之一。该丛书中的民间故事记录了口述者、记录者、翻译者的姓名,保留了最初讲述者所使用的通俗而生活化的俚语,原汁原味。故事通过对人物语言、地方礼仪、服饰和饮食的描绘,让人们领略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对长期生活于新疆大地的读者更有着阅读的亲切感。有的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的经典之选,具有新疆民间文学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保持了原初的味道和浓郁的地哉特色。
热门推荐
  • 网王之哀伤之后的幸福

    网王之哀伤之后的幸福

    四岁时的阴霾,就如同从小在心底生长的种子,根须早已深不见底,不管如何,都无法忘怀。八岁时的分别,让她学会了向路人一样回顾过去。不悲不喜,不愠不火,总是像天使一样淡淡地微笑着。十二岁,隐藏了八年的秘密终于浮出水面,当这一切得谜底揭开,她又将何去何从。十二岁的生命,就如同盛夏里的浮云,一去不回。青春的狂傲,童年的青涩,还有成长的艰辛,这一切,都是幸福的奠基石。
  • 帝血妖瞳

    帝血妖瞳

    那日,素袍翩飞,他坐在水中央的冰凰之上,墨发随风飞舞,水汽氤氲。她狼狈的像是硬闯入仙境中的败笔。他对她轻笑:“你是我的情劫。而我,注定要当你的情郎。”那天,古灵精怪,邪魅妖娆的他一身紫莽琉璃金玟锦袍,凭天而降,慵懒闲适。却带着上位者的王者的霸气天成。他看着她,凤眸微眯,素手如玉,掩唇咯咯的笑出声”谙儿~我来接你。““我以为我可以善始善终。却原来是自己一厢情愿。”“你说我是妖女?你可知道,妖女也有她相对于柔软的一面。只是……这一面于你也是冷硬的。”“就因为我是六道之外啊,所以可杀敌三千万而不造杀业。轻沅,你一日不说爱我,我就杀一人,你百日不说爱我,我就杀百人。我的生命无穷溃。我,等得起。”
  • 最强公会之妖精的翅翼

    最强公会之妖精的翅翼

    第三次圣战结束之后,魔法与机械彻底分裂机械帝国德尔弗雷与魔法帝国瓦尔圣加仑常年征战不休,这不仅仅是机械与魔法的碰撞,也是军政与贵族碰撞,更是整个大陆生物的碰撞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廷实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乎成为的大陆的实际掌控者与此同时佣兵公会蓬勃发展,魔法师、格斗家、剑士、枪手……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作者提示:本书属于故事流,我要向大家倾诉的是一个人成长的故事,书中等级概念比较淡薄,以实际战斗为主,作者第一次写书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望大家谅解。
  • 婚后再爱:酷少缠冷妻

    婚后再爱:酷少缠冷妻

    他偿还她对他的救命之恩,便是偷了她的户口簿,拿了结婚证,将她直接扑倒强占!如果时间能够重来,她发誓,她绝对不会把那个半夜扑到自己身上的男人拖回家救活!就算再来一次追杀,他笃定,他肯定愿意站在那里挨几枪,然后逃到她的身边让她救治!打死她也不相信家里的男人竟是传说中冷酷高傲的慕家三少,他,简直就是无赖一个!聒噪都不足以能够形容他的话之多,厚颜无耻也比不上他的脸皮之厚!离开之前强要了她,偷偷拿她的户口办了结婚证,在她家登堂入室,要她做饭,要她洗衣,最后竟然还——
  • 拜见九千岁

    拜见九千岁

    才刚穿越过来就要给只剩下半条命的病秧子冲喜?要是病秧子死了自己还得陪葬?救命!满堂宾客众目睽睽之下,某女抓出其中最帅地位最高的那个,声泪俱下,“我爱慕的人是大人啊!我生是大人的人,死是大人的鬼!”诡异的安静!随后被一道意味深长的声音打破,“哦?你爱慕……杂家?”某女默,杂家是个什么鬼?!“放肆,敢对九千岁无礼!”某女再默,九千岁……?!某女泪流,不可置信的抬头,那人凤目微眯,艳如丹朱的唇上扯出一抹笑,“杂家不过是个官宦而已,何来九千岁。”某女裂……妈、妈蛋,玩儿她的吧!☆楠竹真腹黑假太监
  • 斩刀

    斩刀

    魂刀这是个精彩缤纷的大世界千奇百怪的妖修、飞天遁地的灵修、力拔千钧的体修。。。神秘莫测的上古洞府、变化目测的玄技、生死一线的争斗。。。这里集结了各种族的天才妖孽——纪元大陆
  • 林府嫡女纪实

    林府嫡女纪实

    重生了志愿将宅斗进行到底。唉,对手太强大后台硬,心计重,是只打不死的小强。我忍。暗自谋划,寻找后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鬼校求生

    鬼校求生

    普通的大学生活,因一个包裹所改变,巨大阴谋笼罩,竭尽全力求生。
  • EXO灿白勋鹿之恋你成瘾

    EXO灿白勋鹿之恋你成瘾

    是不是每一片枯叶都要被秋风吹落是不是每一段爱恨都要见证岁月的蹉跎是不是每一条道路都有不同的坎坷是不是每一句誓言都要被时间吞没是不是爱一个人注定有无可奈何是不是被爱也会有伤心难过是不是没有双脚的鸟儿而至死都无法降落是不是对错永远没有结果是不是每份天真都要饱受成长的折磨是不是缘分里没有写清那两个名字不是你也不是我...by.若千灿
  • 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探索改革

    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探索改革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2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