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过且过,从不精益求精
一个富人同情同村的一位穷人,于是送给他一头牛,希望他能够开垦出一块致富的黄金地。
穷人满怀希望地开始奋斗。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很难。过了一段日子,穷人想,这样致富太慢了,如果既可以解决一下当前的困境,又可以迅速致富就好了。
于是,他把牛卖了,买了几只羊,吃了一只,剩下的几只来生小羊。可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
穷人又把羊卖了,买了几只鸡。想让鸡生蛋赚钱为生,这样不但可以致富,而且还可以经常有鸡蛋吃。
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当到来年庄稼成熟的时候,穷人只剩下了最后的一只鸡。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了,从此听天由命,认为自己一辈子就该这样,不相信会有什么改变。
最后,穷人把最后的一只鸡也卖了,买了一瓶酒和一碟小菜。当富人满怀希望来看望他的时候,发现穷人正醉倒在破茅棚中。
这类“得过且过”型员工的自律意识比较薄弱,工作能力较差。在现实生活中,老板仅仅是提供给员工一个进行工作的基本工具,提出一个长远的工作目标,但若不能及时鼓励和帮助员工渡过难关,员工就会产生自我懈怠,甚至想要放弃的心理。在他们的主观意识中还没有创业的概念,他们认定了“打工”的命运,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
在日常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不懈吸取他人长处的胸怀。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工作者,这种精神更是缺乏。
要做到工作精益求精,就需要做到:全心全意爱上你的工作;要充满激情地去做事;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人的责任感很难改变,但也可以在生活中逐渐感悟与提升。
前两天一个老朋友跟我感叹,现在员工的“打工心态”实在是令他头痛不已。他从前也是打工者,一直担任一家大型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前几年开始自己创业,如今也拥有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广告公司。他说,以前自己打工的时候,总是尽自己做大的努力,拿出自己最满意的方案交给老板呈现给客户,把公司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而为何现在的很多员工总是有着严重的“打工心态”。比方说,工作被动,总是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明明只要多动一下脑筋就有能力做出最好的东西,却总是先拿一个草草了事的东西来敷衍;等到出了问题,先不是想办法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推卸自己的责任;遇到困难先想着如何绕道而行,或者就干脆往后拖,直到把事情拖黄,最后不了了之;做事只求能在老板或者上司那里应付得过去,所以对老板能看得见的事情就多做些,老板看不见的就少做,甚至干脆不做。
其实像他所说的“打工心态”现象还有很多,比如,为了获得职业的安全感,恪守“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原则;或者走另一个极端,现在的工作永远是下一个工作的过渡,频繁跳槽,成了所谓的“跳槽族”。
做事半途而废,不能品尝成功的喜悦
东汉时,有个名叫乐羊子的人,没有远大志向。他有一个贤惠聪明的妻子,经常勉励他上进。
有一天,乐羊子拾到一块黄金,他欢喜地拿给妻子看。妻子非常生气地说:“这块金子是别人掉在路上的,我们应该靠劳动挣钱啊!”乐羊子连忙拿起黄金,跑回原处,等待失主前来认领。有一位朋友劝乐羊子应该去求学。乐羊子回家跟妻子商议,妻子很高兴,鼓励他前去。
乐羊子在外面读了一年书,总是想家,于是向老师请了假回家探望。当妻子得知乐羊子并没完成学业时,非常伤心,拿起剪刀,把自己辛辛苦苦织的布剪成两截。乐羊子大惊,问妻子这是为什么?妻子说:“你求学应该是靠日积月累、刻苦钻研才能学有所成,现在你中途回来,不是和这块布一样半途而废了吗?”
乐羊子听了,深深受到感动,明白了妻子的苦心。从此,他发愤求学,整整过了7年,直到学业圆满完成,才回家探望妻子。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工作中的困难也是如此,如果每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都选择绕道而行,那么你就做了工作中的逃兵,这样的员工是哪个老板也不愿意要的。
遇到困难没有坚持下去的勇气,没有敢于挑战的毅力,经常选择逃避,半途而废,那么你将永远不可能知道如何战胜困难,战胜困难后的那种酣畅淋漓的喜悦你更不会了解。
当然,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了解成功是多么不易,也才能更加的珍惜成功。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只看你如何选择。
办事拖拉,效率低下
有的员工在上司把工作交办下来很久后,甚至到了预定时间还总是没有办法完成,一拖再拖。有为数不少的员工喜欢把工作放到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再做,于是,由于赶工,工作质量无法保证。办事拖拉不是无伤大局的坏习惯,而是足以让我们抱负落空,幸福遭破坏的敌人。
别让加班成习惯
西方的许多国家里,员工和老板的心里都有这样的共识:能在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做完所有包括计划外的工作,到了下班的时间就离开办公室,这才是有工作能力的员工。
比如,英国的运输公司,会在卡车上装上定时制动,强迫卡车司机准时收车。因为他们觉得,超过规定工作时间的卡车司机,再继续工作下去的危险成本和健康成本过大,从长远上看很不划算。
但是,这个观点在许多中国人的心里却不那么容易理解。许多中国员工认为,不光8小时都在办公室里工作,下班以后还要“努力”加班,回家还要想着明天的工作,这样才是肯奉献、爱岗敬业的员工。
其实,在现代社会,热爱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到有效率、出效果,而不是奉献的加班时间有多长。
国内某公众健康集团首席执行官、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李智金先生说,工作效率是许多中国员工的弱项。他们做事不善于计划、不会细化工作内容,每天做什么有些随意,可能会想起哪件事就干哪件事,结果到了下班时才发现,该干的没干,不是今天必须干的却都干完了。这样下去很容易让自己养成工作拖拉的习惯,养成加班的习惯。
李先生说,外国人工作很讲究效率和日常的绩效考核,领导们通常会赞赏那些能干好本职工作,而且到点就能完成工作而下班的员工。
领导们还会向员工强调,他们不愿意为员工付加班费,但是会很慷慨地对一年都不请病假,健康体检结果优秀的员工给予相当数量的物质奖励。
李先生向中国员工们建议,我们可以适当学习一下外国人的规划能力,在工作之前、工作过程中要尽量细化自己的工作安排。
我们可以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一个长远的目标,然后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目标,每个目标要怎么实现,每个目标所要花的时间、物质、精力等,最好能一直细到每月、每周、每天要做什么。因为人这一辈子做的事情实在是很有限,如果你能在做事前多点儿思考,人生就会少出现一些后悔和遗憾。
克服拖拉的四类建议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其实老板并不希望员工经常加班的,经常提醒员工要好好管理自己的时间,却还是没有什么效果,拖延的情况仍不见任何的改善,员工经常处于加班的疲倦状态中。原因到底出在哪里?
其实,员工永远无法准时完成工作的问题,可能不在于不懂得如何管理时间,而是心理的因素。加州大学安德森商学院教授史蒂芬·博格莱斯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要解决时间控制总是出状况的员工的问题,不是告诉他们如何有效率地运用时间,而是要了解他们内心的焦虑或是恐惧,设法帮助他们化解这些负面的感受,才能真正地达到效果。博格莱斯将工作时间造成自己与团队干扰的人分为四大类,并且剖析他们内心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应对的建议。
一是先发制人(Preemptive)。这类型的员工非常有纪律,对时间斤斤计较。总是要求自己一定要在规定的期限之前完成工作,而且是大幅地提前完成,这样可以让他们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当中。
他们不喜欢混乱、不确定或是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但也因此缺乏弹性,更不喜欢团队合作的方式,因为这样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会让他们很没有安全感。他们的眼里永远只有自己,往往不顾其他人的感受或是团队的需求。而且,认为提早完成工作的行为,会引来同事的不满,认为这是他们用来邀功、拍马屁的计谋。
面对这类型的员工,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直接面对内心对于混乱或不确定的恐惧。你可以让他担任某个项目或是工作小组的领导人,学习如何为别人承担责任、顾虑到他人的需求,如何接受不在预期范围内、来自其他人的要求,让他们变得更有弹性。
二是讨好别人(People pleaser)。这些人对于他人的要求常常是来者不拒,因此严重耽误了自己的工作进度。这类型的员工缺乏自信,希望能够做得更多,赢得别人的肯定、受到喜爱。然而,虽然表面上答应别人的要求,长期下来心里却累积了许多的不满。最常见的情况就是进行跨部门的项目时,这类型的员工常常不懂得拒绝来自其他部门的要求,做了太多不是自己分内的工作。
对于主管来说,必须时常注意这些人的工作情形。一旦发现上述的情形,一方面主动找其他部门的主管厘清彼此的工作职责;一方面让部属知道这样做是不必要的,他们有权拒绝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你也应该多多给予鼓励或是赞美,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他们也不需要藉由做得更多来得到他人的肯定。
三是完美主义(Perfectionist)。这些人为了达成心目中完美的标准,总是一再地拖延时间,永远也无法确切回答完成的时间。而且为了追求完美,他们无视于一切的规则或规矩。完美主义的人认为,必须有非常突出的表现才能成功或是被组织所接受。他们非常害怕被批评,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个人的否定,所以一定要做到最好,才肯出手。
你可以鼓励他们在完成工作之前,尽量找其他的同事讨论,或是随时随地作进度报告,请主管或是其他人给予一些改进的建议。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方面,通过频繁的讨论,让他们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避免产生抗拒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及早作出调整,以免等到最后完成时,结果发现不符合你所要求的,反而挫折感更大。
四是惯性拖延(Procrastinator)。这是最常见的时间运用不当的类型。这些人总是习惯拖到最后一刻,才熬夜加班赶进度。惯性拖延的人与完美主义者有一个共同点,对于自己拖延的行为一点儿也不觉得有错,他们可是有理由的,只是理由各有不同。完美主义者是为了让工作做到最好,达到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标准。但是惯性拖延的人是因为害怕自己无法达到所要求的标准,害怕因此受到责骂,所以一拖再拖。
面对惯性拖延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消除他们担心做不好的恐惧。主管应事先沟通准时完成工作的重要性,并提醒他们哪些地方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无法做到最好,可以事后再调整,这样的做法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时间运用不当,其实只是表面的症状,而非真正的问题所在。事实上,在面对员工的任何问题时,都不应只看外在的行为,而是深入了解心理层面的因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