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打鱼,三天晒网”不是真正的勤奋,勤奋是一种坚持一生的习惯,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实践着这句话,这才是勤奋的精神。
“江郎才尽”的故事,是讲述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个金紫光禄大夫名字叫作江淹的人的故事。
江淹年轻时家境贫寒,好学不倦,诗和文章都写得很好,成为当时负有盛誉的作家,中年为官以后,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我的五彩笔在你处多年,请你还给我吧!”江淹听了这话以后,到自己怀中去摸,摸到了五彩笔便还给了郭璞,从此后,江淹再写诗文便再也没有优美的句于了。因而后世便有了“江郎才尽”的成语。
虽然,这只是传说的梦呓而已,但江淹做官以后,脱离群众,脱离生活,不认真学习,恐怕是他在文坛上从此湮没无闻的主要原因。纵观古今中外,人在青年时代所获得的成就往往比壮年老年时期要多得多。苏东坡少时文章议论纵横飞动,冠绝一世。而进入中年后,便逐渐委顿了。这些例子,说明人只有学习不停,才会才华不尽。勤学不辍,就不用怕“江郎才尽”。
王国维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古诗词创立了有名的“三境界说”,他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比较这“三种镜界”,季羡林先生真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季羡林先生曾评价自己说:
我一生都在教育界和学术界里“混”。这是通俗的说法。用文雅而又不免过于现实的说法,则是“谋生”。这也并不是一条平坦的阳关大道,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回忆过去60年的学术生涯,不能说没有一点经验和教训。迷惑与信心并举,勤奋与机遇同存。把这些东西写了出来,对有志于学的青年们,估计不会没有用处的。这就是“一拍即合”的根本原因。
季羡林先生具有超人的治学禀赋,学识广博,季老的学识不但广而且还深,可谓边活边学,不言放弃。拿他研究过的《浮屠与佛》来说,他曾用汉、英两种文字发表此文,其中有些问题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感觉不太满意。直到1989年,历时40年,不断搜集资料,又写一篇《再谈“浮屠与佛”》,直至解决了那些问题。
季羡林先生这种坚持学习的精神,在他60年的学习和研究中从未间断过,在其研究吐火罗文的历史过程中,便可见一斑。
时至今日,这位耄耋老人依然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不断学习、进步,真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为我们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也为北大的“勤奋”之校风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编者点评]
最大的道理往往是最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要勤奋,并且能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坚持不懈,可以说这个人就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