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成语,叫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想法,他们认为,深思熟虑也有失算的时候,而愚蠢平庸的人往往也有过人的发现。
但是,实际上,中国人在实践中却并没有遵循这一成语。更多的情况,是很多自以为聪明,或者却是很聪明的人整天精打细算,面对一个问题时反复论证、考虑,但是往往没有什么好的方案;而面对那些一闪而过的灵感,他们却又嗤之以鼻,认为那过于冒失,根本不可行。
事实上,有的时候,刹那间一闪而过的灵感,往往就会开创出一个全新的局面。
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鲁班因草叶划破手而发明了锯。无独有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个叫杰福斯的牧童因玫瑰花的启发而发明了带刺铁丝。杰福斯的工作是每天早晨把羊赶到牧场,监视羊群不越过牧场的铁丝到相邻的菜园吃菜就行了。但是常常有意外发生,杰福斯也因此而受到责骂。他想,应该做个羊绝对无法越过的栅栏。
牧场上有一片玫瑰花,羊从来不敢越过,因为玫瑰花刺挡住了羊。由此,杰福斯受到启发:“如果在铁丝上做个刺是不是就可以挡住羊群了呢?”于是,他先将铁丝用铁钳剪成5厘米左右一段,然后把它结在铁丝上做个刺。不到5天他就把全部栅栏都做成了带刺的铁丝。他再放羊的时候,躲在一边看羊的动静。羊见杰福斯不在,便结队走向铁丝网,试着要闯过去。有些羊被刺疼后惊恐地站在一边,发出咩咩的叫声,再也不敢越过栅栏。杰福斯申请了这项专利。不久,带刺的铁丝网便风行世界。
杰福斯的发明,就来自于他一刹那间的灵感,这种灵感的产生,是没有经过细致考虑和论证的,但是,这种灵感,来自他平时的生活经验与工作实践,所以说,这种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灵感,不但可贵,而且可行。
这样的例子并非绝无仅有,事实上,很多在生活和工作中积累了经验的人,往往在瞬间产生一种灵感,解决了在平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这样的灵感,是在日常认知基础上的升华,虽然看似可遇而不可求,但实际上并不难做到。
六十年代以前的白方糖是使用具有防湿性的纸张密封的。然而不管多厚的纸包多少层,时间一久,里面的方糖仍是照湿不误。为了解决方糖的潮湿问题,各公司便竞相邀请专家来研究不潮湿的方法,费尽心机也无所获。于是,制糖公司悬赏百万美金以求解决办法。
一个制糖厂的工人拿回方糖时不小心把包装纸刮了一个小孔,当他用的时候发现方糖没有潮湿,这是怎么回事呢?凯卢萨百思不解,拿着翻来覆去的检查,可是除了包装纸上有一个小孔以外,什么也没发现,他忽然灵机一动,明白了:“封密式的包装会潮湿,把包装纸开一个小孔,里面的方糖就不会再潮湿了。”这位能够违反常规想办法的工人,把他的专利卖给制糖公司,得到美金100万元。
如果说刹那间的灵感是擦亮夜空的闪电,那么,珍惜这种灵感,并且把灵感转化为一种更为可行、更加细密化的理论,则是闪电过后涤荡大地的春雨。
波义耳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哲学、神学,无所不爱,无所不去研究。他的父亲是一位保皇的伯爵,死后留给他一大笔财产。他就用这些钱买来瓶瓶罐罐,并雇来工人、秘书。他一般不做实验,都是精心设计好后由别人做,然后他来分析记录,研究规律,口授论文。
有一天,波义耳正在实验室里巡视,助手威廉报告刚从国外买来两瓶盐酸。他让助手拿来看看。这时,老花匠刚刚采来一大篮子紫罗兰,扎成一束束正向各房间里分插。波义耳闻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就取了一束拿在手里一边玩,一边看威廉往一个烧瓶里倒盐酸,盐酸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挥发性的酸。波义耳和助手都感到一阵刺鼻的难受,他忙用花束下意识地扑打了几下,又把花举到鼻下。
等看过新买的盐酸后,他举着花束又回到书房。这时,他才发现花上沾了盐酸的飞沫。他赶紧将花浸到一个盛水的玻璃盆里,然后开始给秘书口授文章。他偶尔一抬头,突然发现玻璃盆里的花变成了红色,波义耳以为是玻璃与阳光的作用,他就将花拿出来,可是花还是红色的。他觉得很奇怪,刚刚花明明是蓝色的,怎么转眼就变成了红色?难道盐酸能使紫罗兰变成红色,那么对其他花草会怎么样呢?
他忙对秘书说:“快到花园里再采来一些紫罗兰,还有药草、苔藓、五倍子,各种花草树皮都采一点来。”波义耳将各种花草制成浸液,然后用酸碱一一去试,果然有的遇碱变色,有的遇酸变色,而更有趣的是用石蕊苔藓制成的一种紫色浸液遇酸时变红,遇碱时变蓝。
于是波义耳用这种浸液将纸泡湿,然后再烘干,以后不论遇到的新溶液是酸还是碱,只要剪上一条这种试纸,投入溶液,酸、碱立见分晓。化学上用的指示剂就这样发明了。
对波义耳来说,突然之间产生的灵感,促进了他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知,而他并不完全停留在简单的认知程度,而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做实验,并且推导出了稳定的、具有规律性的结论。他珍视自己一刹那发现的现象,并且因此产生了灵感,同时又把灵感作为继续探索的动力和起点,这就让灵感升华为科学研究。如果他并不珍惜自己一闪而过的灵感,就不会有后面的研究过程了。
三国时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则也是灵感一闪而过,产生的一种科学思维。
当时,曹操是汉朝的丞相,孙权有一年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大象生在南方,北方人只是听说过而从来没见过。所以,曹操很高兴,就带领儿子和大臣们一同观赏。称赞之余,曹操问道:“你们谁能称出这只大象有多重?”
“这……这得造一杆大秤……”有人说。马上有人反问:“谁有那么大力气把纽提起来呢?”又有个官员出了个蠢主意:“干脆把象宰了,一块一块称……”就在这时,有一个孩子胸有成竹地说:“我有办法。”曹操和众大臣回头一看,说话的原来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他当时只有6岁,也跟着大家看象来了。
小曹冲慢条斯理地说:“把大象牵到一条大船上,船就要沉下去一些,在船身开水的地方画一条线。把大象赶上岸,船又会浮起来一些,再把石头一筐一筐地抬到船上,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石头一筐一筐称过,这些石头的总重就跟大象一样重。”曹操满意地点头微笑,派人照着曹冲出的主意去做,把大象有多重称出来了。
曹冲称象的办法,因为符合了浮力的原理,所以这种灵感性的感悟成为后来人们沿用的科学方法。而中国古代“舟浮牛出”的事例,则是对曹冲这一灵感的改进与妙用。
1066年,我国宋朝的河中府地方(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汹涌的洪水冲断了河中府的一座浮桥,8只用来固定浮桥的几万斤重的大铁牛也被冲到下游,陷入淤泥中了。洪水退走以后,铁牛还沉在河底里,要修复这座桥,就得把铁牛捞出来。这么重的铁牛,怎么把它捞上来呢?官府贴出了“招贤榜”,招请能把铁牛捞出来的“贤人”。榜前围了许多人,大家议论纷纷,谁有那么大的神力?忽然,人群中走出一个人,伸手把“招贤榜”揭了。大家一看,揭榜人原来是个和尚。有人好奇地问和尚,是不是要施“法术”请“神仙”来助他一臂之力?那和尚不慌不忙地微笑着说:“铁牛是让水冲走的,我就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那和尚叫人找来两艘大木船,把大船拴在一起,装满沙子,并在两艘船上搭了结实的木架。然后,他带人把船撑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派人潜入水底,用绳索把铁牛牢牢地绑住。把绳索的另一头拉紧以后,牢牢地拴在船的木架上。一切准备就绪,和尚招呼大家把船上的沙子一锹一锹地扔到河里。船缓慢地往上浮升。绳索也拉着铁牛慢慢地从淤泥中升起来。
那和尚就是我国古代的工程家怀丙。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打捞水底沉没物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事实上,他的办法,就是对曹冲称象原理的改进。为了打捞沉到海底的船或重物,人们先把打捞工程船开到沉船的地方,利用容积很大的密封钢筒——浮筒来打捞。打捞时,先往浮筒里灌满水,让浮筒下沉,潜水员潜入海底,用钢缆把浮筒和沉船牢牢地拴在一起。准备妥当以后,开动空气压缩机把筒里的水排出,就像怀丙让人把船上的沙子扔出去一样,利用巨大的浮力,把沉船或重物打捞上来。
灵感不但能够在一时间令你茅塞顿开,而且还可以让真正有心的人对灵感的不断揣摩与印证中寻找到更深邃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