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茶产于地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两句赞扬蒙顶茶的诗句,寓意很深。传说扬子江心水味甘鲜美,用这种水泡蒙山顶上的仙茶,是人间最美的佳饮,常人不可得。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蒙顶茶爱慕之至,赞语不绝。
唐代茶叶已具相当规模,茶区遍及中国南方13省,出现了许多名茶。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渚第二。”顾渚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陆羽著《茶经》,就是在顾渚茶区一带写作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酷爱茶叶,亲自种茶、采茶、烹茶、品茶,以“药团茶园为产业”,自称“别茶人”,写了很多有关茶事的诗篇。白居易在《琴茶诗》咏道:“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把蒙顶茶和最有名的古典“渌水”曲牌相提并赞,可见对蒙顶茶评价之高。据与陆羽同时代的查晔在《膳夫经》中说:“始蜀茶得名蒙顶。”白居易在《肖员外寄新蜀茶》中咏道:“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北宋诗人梅尧臣曾有“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的诗句。范成大也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诗情,赞美蒙顶茶。文彦博在《谢人惠寄蒙顶茶》诗中赞道:“茶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腋胜醍醐。”赵怀《试蒙山茶》诗中,还有“色淡香长味自仙”之句。如此赞语佳句不胜枚举,足见蒙顶茶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声誉。
古有“仙茶”之称的蒙顶茶,关于其由来,有不少神话传说。
传说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把病治好。有一天,一位老翁跑来告诉老和尚,说春分前后春蕾初发时,采得蒙山中顶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这位老和尚听了老翁的话,便在蒙山上清峰筑起石屋,请了一些人住在这里,遵照老翁所传授的方法,采得蒙顶茶。煎服后,老和尚病果然好了。眉发绀绿,体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30多岁的人。于是,蒙顶茶可以返老还童的神话遂之传开。
五代毛文锡在自己所著的《茶谱》(935年前后)曾说,蒙山有五顶,上有茶园,中顶称上清峰。如中顶茶一两,可治宿疾;二两可保无病;三两能固肌肤;四两即成“地仙”。毛文锡的这个记载有虚有实,喝四两蒙山中顶茶,即可成“地仙”,想来也是受上面那个神话故事的影响所致。
据记载,西汉时蜀郡栽培茶树相当普遍,沿邛崃山脉的一些地方皆出名茶。蒙山地处四川成都盆地帝绿,属于邛崃山脉尾脊,风土又很适宜茶树生长,故早在西汉时代,便是茶叶产地、出产名茶之乡。
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说:“西汉有僧从岭表来,以茶实植于蒙山……今蒙顶茶盖自名师所植也。”明代杨慎在《游蒙山记》中也说:“名山之普慧大师自岭表来,流寓蒙山。按碑,西汉僧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杨慎死后不久的天启壬戌年(1622年)所立的《重修甘露灵宇碑》碑记中记明:“西汉有吴氏子,名理真,俗奉甘露大师者,自岭表来,挂锡兹土,随带灵茗之种而植之五峰。”
《名山县志》记载,西汉时有甘露普慧禅师,植茶七株于五峰之间,树高盈尺,不称为“凡种”。根据以上记载和传说,蒙山产茶的历史已有2 000多年了。
“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远在东汉,人们就称蒙顶茶为“圣扬花”、“吉祥蕊”,奉献地方官。从唐代开始作为贡茶,一直沿至清代,1 000多年间,年年岁岁皆为贡品。
“漏天常泄雨,蒙顶半藏云”,这是北宋晁说之在1098年写的诗句,对蒙顶茶所处的生态环境作了高度概括。雨多、雾多、云多,是蒙山的最大特点,经常云雾茫茫,烟雨漾漾,蒙山因之得名。雅安古称“漏天”,蒙山尤其多雨,故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的说法。入春后,常常细雨连绵,很难得有晴天,古人有诗云:“一漏天难望蔚蓝明,十日曾无一日晴,刚得曦阳来借照,阴云又已漫空生。”每年降雨天数多达220多天,其中夜雨量又占总降雨量70%以上,真可谓“漏天中心夜雨多”。冬季和春季,山下暖流和山顶冷气流会合,常在山腰形成大雾,故“蒙顶半藏云”,十分形象逼真。夏季峪地水汽上升,与下沉山风相碰,常凝成雨滴,布成雾帐,一片朦胧。据统计,蒙山平均每年日照只有900多小时,约占应照时数的1/5。
蒙山树木葱茏,植被茂盛,土层深厚,表土疏松,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正是上有天幕(云雾)覆盖,下有精气(沃壤)滋养,实乃得天独厚的茶之天府。
蒙山,古时属于祀祭的名山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成功,曾致祭于此,《尚书·禹贡篇》中有此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蒙山逐渐变成佛教圣地。山顶五峰——上清、菱角、毗、灵泉、甘露,其命名都与佛教有关。
蒙山有五顶,又称五峰,状如莲花。明代徐元禧有诗云:“五顶参差比,真是一朵莲。”山上古木参天,寺院罗列。整个名山县72寺院,蒙山占了一半。峰顶有天盖寺、永兴寺、千佛寺、静居庵等古刹,其中天盖寺、智矩寺、永兴寺等都是汉末所建。古木苍翠,清泉遍壑,绿树红宇,景色优美。道旁山问,寺院周围,都有茶园分布。古人称:“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有“蒙山之巅多秀岭,亚草不生生淑茗”之说。
据《名山县志》记载,蒙山贡茶茶园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工种分有:采花僧、薅茶僧(负责除草及田间管理)、制茶僧、看茶僧(负责评茶)等。各寺院也有分工,如静居庵专管采茶,千佛寺专管茶园,大佛寺专管制茶,天盖寺专管评茶。
山上专门筑有“石屋”,供和尚采制贡茶之用。迄今蒙山上还有“贡茶石院”遗址。
贡茶每年都规定有任务,为了保证贡品完成,僧侣们特别重视茶园的培育管理,有诗曰:“闲将茶课话山茶,种得新株待茁芽,为要栽培根柢固,故园锄破石烟霞。”同时,还编造许多神话,以防民间上山采茶。如说民间不可烹饮“仙茶”,喝了“仙茶”要遭雷击。
还说山上有白虎巡逻守护“仙茶”,私往采茶必被虎害等等,以致“樵牧不敢撞人”,蒙顶石茶便成帝王和官僚专享的贡品。
蒙山贡茶的采制极为神秘,所谓“仙茶”更视为神灵,采制尤其隆重。每逢春天茶树发出新芽,当地县官即择吉日,身穿朝服,率僚属并全名山72寺院和尚,浩浩荡荡,上山朝拜“仙茶”。待烧香礼拜之后,开始采摘“仙茶”,规定只采360叶,送交制茶僧负责炒制。炒制时寺僧盘坐诵经,在新釜中翻炒,用炭火焙干,贮入两双银盒送京进贡,供皇帝祭祀天地祖宗之用。此谓之“正贡”。除中顶上清峰七株“仙茶”外,其余茶树统称“凡种”。“仙茶”采后,再采“凡种”细嫩芽叶,制成颗子茶,共10kg,装18锡瓶,陪贡入京,此谓之“陪贡”,专供帝王享用。
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各种花色名茶的统称。唐代开始成为贡茶,早期的贡品大都为细嫩的散茶,品名有雷鸣、雾钟、雀舌、芽白等。
以后又有凤饼、龙团等紧压茶,曾有诗赞道:“薄润犹含雨露鲜,离披散叶当纷然。请将一副和羹手,捏作龙团与凤饼。”后来又出现甘露、石花、黄芽、米芽、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花色品种。
其中石花、黄芽属于黄茶类,其余属烘青绿茶。民国初年,以生产黄芽为主,故称蒙顶黄芽,为当时蒙顶茶的代表;如今,以生产甘露为多。
蒙顶甘露
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新鲜芽叶适当摊放,以高温杀青,须三炒、三揉、三烘和整形等工序。外形美观,条索紧卷多毫,浅绿油润,香馨高爽,味醇甘鲜,汤黄微碧,清澈明亮。
蒙顶石花
嫩芽经杀青后,即在锅中整形,后经摊凉再入锅复炒,最后低温烘干。银芽扁直整齐,汤色黄碧,香气纯鲜,味甘隽永。
蒙顶黄芽
制法与石花大同小异,惟杀青后要经过轻揉捻。色泽黄亮,芽呈金黄色,香醇清,味浓鲜,汤色清黄明亮。
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是用迟采的稍大芽叶制成的。制法与甘露相同,惟茸毫减少。品质较甘露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