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顶茶被誉为台湾茶中之圣,产于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
关于冻顶茶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冻顶山据说是因为山坡滑溜,上山要绷紧趾尖,台湾俗语称“冻脚尖”,才能上得了山头,即“冻”着脚尖上山“顶”,因以名日“冻顶”。其茶,一说是清道光十一年鹿谷一学人林凤池,为报答族人林三显资助盘缠而得以中学之恩,在福州应试取得功名后,特到武夷山取回乌龙品种茶苗36株,以其中12株赠给冻顶山的林三显,因天、地、人因素调和,得以发展成现在闻名海内外的冻顶茶。另一说,冻顶山原只有野生茶树,后来自台北文山引进前清嘉庆年间由福建移民柯朝引入的乌龙品种,竞后来居上,发展成现在深受欢迎的冻顶茶。
冻顶茶的鲜叶采自青心乌龙品种的茶树上,故又名“冻顶乌龙”。冻顶为山名,乌龙为品种名。但按其发酵程度,属于轻度半发酵茶,制法则与包种茶相似,应归属于包种茶类。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系为姊妹茶。两者之异,只是文山包种重清香,而冻顶茶以滋味醇厚、喉韵强劲且具沉香而见长。多年来,由于习惯称呼冻顶茶为“冻顶乌龙”因以传开,其实冻顶与乌龙茶是两种不同的茶叶。
冻顶茶系泛指南投县鹿谷乡所产的茶。据台湾茶产地系列介绍中有关鹿谷乡冻顶茶的报道说,鹿谷乡位于海拔500米~900米之间,终年气候凉爽,年平均温度约22℃;清晨云雾迷蒙,轻烟缭绕,白天晴时云,傍晚薄雾逐渐笼罩,空气中水分充足;加上红棕色土壤中含一种细软石,不仅利于排水,且细软石能将水分吸收,至冬季无雨时季,可以供给茶树的水分。冻顶茶98%是采自青心(软枝) 乌龙品种的茶树上,并经特殊技巧焙制。因此,冻顶茶品质优异,在台湾茶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其上选品外观色泽呈墨绿鲜艳,并带有青蛙皮般的灰白点,条索紧结弯曲,干茶具有强烈的芳香;冲泡后,汤色略呈柳橙黄色,有明显清香,近似桂花香,滋味醇厚甘润,喉韵回甘强。叶底边缘有红边,叶中部呈淡绿色。
采制包装显特色冻顶茶的包装,亦独具风格,以梅花分等级。为了扩大行销,特别重视品质管制和包装设计。从1985年6月起,将品质管制表现于包装纸盒上,纸盒上标明梅花和鹿农注册商标字号,其中以梅花颜色区分茶类,鲜红色的梅花表示发酵茶,暗红色的梅花表示不发酵茶;以梅花数量区分等级,五朵梅花为最高品,依此递减。
冻顶茶的鲜叶为“一心两叶”。所谓一心两叶,实际上是新梢长到“小开面”(即新梢刚出现驻芽)时,采下顶端对口二叶梢。
采回的茶菁随即摊开散热,然后薄摊于篾筛或布幕上,进行日光照射10~20分钟,其间轻翻三次。日光萎凋的温度以30℃~40℃为宜。以第二叶的光泽消失,叶面呈波浪状起伏,且有柔软感,并发出清香,为日光萎凋的适宜程度。
茶菁日光萎凋后,即移入室内进行室内萎凋并结合摇菁。通常先在室内静摊l~2小时,等叶缘水分蒸散,呈萎凋而起微波纹状态时,进行第一次搅拌,大约每隔60~120分钟搅拌一次。摊叶厚度和搅拌动作随搅拌次数的增加而加厚加重。一般搅拌3-5次,最后一次搅拌后静摊60~80分钟,待青味消失,散出香气,即可进行杀青。
杀青的温度约160℃~180℃。冻顶茶的“炒青→揉捻(或团揉,福建称包揉)→解块→复炒”的程序要重复3-5回,一直炒到叶片柔软,香味接近成熟时,即可起锅。
通常冻顶茶杀青后,先放人揉捻机进行初揉,解块焙至半干(即走水焙),此时杀青叶的含水量约为30%~35%。走水焙后,先行摊凉,再放入四方形的布巾,包裹成圆球形,进行转揉。转揉时,以手工揉和机器揉相结合。转揉机下面是一个平面有轮骨的揉盘,上面由一轴柄带动碗形的机胴,罩着包好茶叶的包团(人工先将包团揉成团)进行揉捻。团揉后解块,接着再焙,然后再用布巾包好,再行团揉,如此反复四五回。这样使水分慢慢散失,同时逐渐形成半球形而条索较紧的茶叶,此亦为冻顶茶特殊的外形。经过以上重复程序,最后采取“两次干燥法”,焙至足干。等到干茶制成,已是鸡啼三遍,东方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