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一种独具风格的名茶,其来历、其产地、其形状、其功效皆具特色,称奇逗趣,古往今来,传为美谈,真是:拐杖变茶传神话,孔雀故乡茶同栖,塑成团饼茶成趣,爱惜不尝性恐尽。
普洱茶因集散地的地名而得名。普洱是云南省思茅地区的一个县名,原不出产茶叶,但为云南南部的重要贸易集镇和茶叶市场。
自古以来,澜沧江沿岸各县,包括古代普洱府所辖的西双版纳所产茶叶,都集中于普洱加工,运销各地,因以得名普洱茶。清代阮福在《普洱茶说》中曾对此有记叙,他说:“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六处:日倚邦、日架邦、日熠崆、日蛮砖、日革登、日易武。此即所谓六大茶山,倚邦、易武最著名,另外勐海、景谷等地之茶,也都会集于普洱,统称普洱茶。”
传说,三国时代刘备的高参,武侯诸葛亮(孔明)率兵西征七擒孟获时,来到西双版纳,士兵们因水土不服,患眼病的很多。诸葛亮欲为士兵觅药治眼病,一天来到石头寨的山上,他拄着随身带的一根拐杖四下察看,可是拐杖拔不起来,不一会变成一棵树,发出青翠的叶子。士兵们摘下叶子煮水喝,眼病就好了。拐杖变成的树就是茶树,从此人们始知种茶,始有茶饮。至今,当地的少数民族仍称茶树为“孔明树”,山为“孔明山”,并尊孔明为“茶祖”,每年农历七月十七孔明生日,举行“茶祖会”,以茶赏月,跳民族舞,放“孔明灯”(即一种扎成像诸葛亮帽子的灯)。“孔明山”坐落在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最高峰海拔1 900米。孔明山周围的六座山后来也都种了茶树,也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普洱茶的六大茶山。
“拐杖变茶”,这只不过是美妙的神话,十分离奇,不足为信。
不过,茶具明目之力倒是有据可查的。但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只到了云南曲靖一带,并未到西双版纳,其实在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前,西双版纳早就有茶树。据傣文记载,1 700多年前,西双版纳已栽培茶树。
南宋李石《续博物志》云:“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所谓普茶,即今之普洱茶;西藩,即今唐藏地区。唐代樊绰《蛮书》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界诸山,就是指现在的西双版纳茶区;蒙舍蛮,即指今洱海地区的居民。据记载,宋时普洱县已开始有茶叶市场。
从《蛮书》记载来看,唐代西双版纳所产的茶叶还是散茶,要运往外地加工制作。宋以后,普洱茶已成边疆少数民族交易的商品,并运销较远的康藏地区,以及毗邻国家和地区,茶叶“采造法”随之产生和革新,花色品种不断增加。明代谢肇浙《滇略》指出:“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将散茶蒸压、塑成团饼等多种形状的紧压茶,在中国茶史上由来已久,唐代有月转茶,宋代有龙团、凤饼。普洱茶在外形造型上还保留了这些传统风格,将茶叶塑转造型的历史,当在明代谢肇浙写《滇略》之前的宋元时代。
据清初史料记载:“普洱名重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可见17世纪初叶,普洱茶生产规模相当之大,十分兴隆。
当时,各族商人从丽江领“茶引”到普洱贩茶,马帮结队,络绎于途,运销康藏地区,每年普洱茶贸易量达10 000担之多。丽江位于滇西北,靠近康藏,是云南与康藏进行贸易的重要茶市。
普洱茶的原料主要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尤以西双版纳一带为最多。古时所谓的“六大茶山”,都分布于西双版纳地区。
西双版纳是孔雀的故乡。传说孔雀是孔雀国公主的化身,她把灿烂的翎毛撒在大地上,大地才长出金黄稻谷、甜蜜的水果、芬芳的茶叶……西双版纳的傣家人唱道:“孔雀欢乐得展开金色翅膀,把灿烂的翎羽散在大地上,愿人们幸福吉祥!”
据说在西双版纳的茶山上,如果你有幸,在茶林里就可以见到翎毛绚丽的孔雀,有时还可遇上孔雀开屏。翠绿的茶林中,映出孔雀开屏时的绚丽色彩,更为诱人。
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属于热带边缘,为我国少有的热带地域,也是茶树生长最适宜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如春,雨水调匀,土地肥沃,是一个终年披翠的“植物王国”。在这块2.5万平方公里大地上,被许多呈折扇状的河流切成平顶的高山和陡狭的河谷,丘陵和盆地交错,天然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连绵不断的原始森林,有世界稀有的珍禽异兽,有极为雄厚的地下宝藏,还有丰富多彩的茶叶资源。到过西双版纳的人都会感到满眼是绿,到处有密林。
西双版纳茶区分布于海拔。1000~1300米的地带。普洱茶主要产地有勐海、澜沧、景谷、普洱等县。勐海是西双版纳茶区的重要产茶县,产量最多,品质最佳,年产茶3万余担。勐海县以茶为特产,故有茶叶城之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温暖湿润,终年雾露弥漫,雾日多达300天左右,超过了著名的“雾城”重庆,土壤深厚,腐殖质含量高,质地疏松、肥沃;茶树生长季节长,茶芽一年可以萌发七八轮,从2月上中旬至11月下旬,都能萌发出幼嫩的茶叶供人们采用。
勐海县东20里的南糯山出产的普洱茶品质尤佳。南糯山居住着爱伲族,又称爱伲山。“万壑树参天,千里响杜鹃”的南糯山,是西双版纳古老的茶山之一。在这座山上的半坡寨,至今还保留着一株两人合抱不住、号称“茶树王”的大茶树。其树大似槐,叶大如掌,树高6米,树幅10米,主干直径达1.4米,蔚为壮观。据传树龄已达800多年,现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已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和友人前往考察与观赏。
西双版纳茶区种植的茶树品种都是乔木型的大叶种,统称为石南大叶种。这里茶树树高叶大,茶多酚(即茶单宁)等化学成分含量丰富,加上茶树与樟树间种,混合成林,相得益彰,制成的普洱茶,味具浓醇、回甘、耐泡的特色,品质优异,正是:“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
普洱茶的花色品类丰富多彩,形状多端,别具风格,历史上有-毛尖、芽茶、女儿茶、人头茶等等。
明代谢肇浙《滇略》说:“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女儿茶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尖稍壮,采制成团。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楮雨后。”
清代阮福《普洱茶记》对当时所产的普洱茶花色品类作了进一步说明:“二月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茶;采而蒸之揉为茶饼,其叶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楮花茶;大而团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圆茶也。”
历史上还有一种团茶,大小不等。小者,重不过几两,犹似乒乓球;大者,一团重5斤,形如人头,称为“人头茶”。“人头茶” 以春尖等高级普洱茶原料制成,用以进贡王室,民间难得。目前,尚保存有清朝皇帝宫中遗留下来的大小“人头茶”标本数团,百数年完整无损,质地不变,可见其压制技术之精湛。
现代的普洱茶包括普洱散茶和普洱紧压茶两大类,其原料主要是滇青茶。
滇青,又称晒青毛茶,是以云南大叶种的芽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加工而成的。过去系采取晒干或阴干的方法进行干燥的,故名晒青。其品质不如烘干的,为了提高普洱茶的品质,滇青的制法有所改进,已改烘干。现在作为普洱茶主要原料的滇青,实际上就是云南大叶种的烘青绿茶。
作为普洱茶原料的滇青毛茶,因采摘时期不同,分为春尖茶、二水茶和楮花茶。各种花色品类的普洱茶,采用的原料和配比方法各不相同,非常讲究,极为复杂。就不同时期采制的茶叶而言,分得很细,取料严格。清明至谷雨所采的茶叶,称为春尖,又因老嫩和时期不同,分为头拨(白毫特多)、二拨(叶肥汁浓)、三拨(叶梗肥大而耐泡),为压制沱茶的原料。芒种至大暑所采的茶叶,称为二水,又分细黑茶、二介茶和粗茶,为压制紧茶的原料。白露至霜降所采的茶叶,称为楮花,白毫特多,亦很细嫩,为制饼茶的原料。
普洱散茶以比较细嫩的滇青做主要拼配原料,经过普洱茶特有的后熟作用而成。
普洱紧压茶以细嫩的滇青为主要原料,还要选用不同等级的粗茶,作为里茶或称包心茶。经过毛茶拼配、筛分、半成品拼配、蒸压、冷却定型、干燥、包装等工序,手续相当复杂。目前普洱紧压茶的花色有沱茶、饼茶、方茶、紧茶、圆茶等。
沱茶形似碗臼,面看像圆面包,底看似小臼,由细嫩的晒青毛茶蒸压而成,为普洱茶中品质最佳的一种。外形紧结端正,色泽乌润多毫,香气馥郁清纯,汤色淡黄明亮,滋味醇厚紧口。云南沱茶集中于云南下关加工。沱茶主要销往西南地区和港澳,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也都有销售。
饼茶形状为饼形,系以精制普洱方茶和沱茶的副产品压制而成的。因大小不同,又分小饼茶和大饼茶。大饼茶又名七子饼,因以七饼装一筒而得名,直径20cm,中心厚2.5cm,边厚1.3cm,每块重0.35kg。外形美观,色泽乌润,香气精纯,滋味醇厚带陈,汤色橙黄,叶底匀嫩,主销香港、澳门、新加坡、缅甸、越南、泰国等地。小饼茶直径11.6cm,中心厚1.6cm,边厚1.3cm,每块重0.125kg。色泽灰黄,香气纯正,滋味醇厚微涩,汤色黄明,叶底花杂细碎,主要供应省内藏族同胞饮用。
方茶形状正方形,以细嫩的滇青为原料压制而成。大小规格10×10×2.2cm,每块重0.125kg,表面印有阳文“普洱方茶”字样。
色泽青绿多毫,香气清浓,滋味醇厚。
紧茶形状原为有柄的心脏形,现改为长方形的砖形。大小规格14×9×2cm,每块重0.25kg。色泽乌黑,香气纯带粗气,滋味醇和尚厚,汤色黄红,叶底粗细不匀。
普洱茶的传统饮用习俗很多,有烤茶、烧油茶、酥油茶等,但通常的泡饮方法是:将10g普洱茶倒入茶壶,冲入500毫升沸水,冲泡5分钟,即可饮用。
古人称普洱茶性温和,具药效,适于烹用或泡饮,且久藏而不变质,越陈越好。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清代方以智《物理小识》(1664年)记载:“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散出汗即愈。口破喉嗓受热疼痛,用五分噙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清代吴大动《滇南闻见录》(1782年)说普洱茶“能消化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他茶独胜”。经现代医学界专家研究,并通过临床试验,证明普洱茶有抑菌作用,如以100克洱茶,泡在700毫升水中煎浓,每天服用4次,每次一小茶杯,则可治疗细菌性痢疾。许多事实都说明普洱茶具有醒酒、解酒、消化、美容的奇妙功效。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因普洱茶能生津止渴,醒脾解酒,消食下气,一向珍之为养生妙品。
宋代王禹称的《凤茶诗》,原赞咏皇帝所赐的福建贡茶,后半阙对团饼茶的吟咏,脍炙人口,常被近人引用来对普洱紧压茶的赞颂,诗中吟道:“香于九畹芳兰气,圆似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