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72700000002

第2章 茶说

茶之为用,至今天,经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青贮存、蒸青做饼、碾碎塑形、杀青炒制,乃至当今各种茶类的发展过程,历时数千年,集历代千千万万茶人之大成。

最早利用茶叶,系咀嚼鲜叶。神农尝百草以疗疾的传说,就反映了这种原始的利用方法。生煮羹饮,也是早期的利用茶叶之法。即采得的新鲜茶叶不经加工,即生煮羹饮,“啜其汤,食其滓”,犹如今人煮菜汤,亦可视为菜食,故古有茗菜的说法。如《晏子春秋》上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栗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晏子春秋》系后人收集晏婴遗事写成的,是说晏婴在做相景公时(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吃糙米饭,烧烤三种禽鸟、五种禽鸟的蛋和茶叶做成的菜。东晋郭璞(276~324年)在注释《尔雅》中的“梗·苦茶”指出:“树小似栀子,冬生青,叶可煮作羹饮。”

古代饮茶与今作菜汤似无什么区别。唐代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写道:“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竞陵子陵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大沦蔬啜者,无异也。”西汉《童约》有“烹茶尽具”。魏代《广雅》有以葱姜等物合煮茶汤。唐代恭龙诗“盐损常添戒,姜豆煮更夸”,也表明唐时亦用盐、姜、豆煮茶。宋代苏东坡诗云:“……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宋代苏辙诗云:“北方茗饮无不有,盐、酪、茭、姜夸满口。”至今,在广东、广西、云南、湖南等省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打油茶、擂茶等佐食羹饮者。

魏代张辑(230年前后)在《广雅》说:“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从《广雅》的记载,可知当时已由煮生叶、晒干贮存,发展到制饼烘干、碾碎冲泡。这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记载详尽的制茶史料,陆羽在《茶经·七之事》有过引用。要使茶叶做成饼状,料想当时已出现蒸青或类似蒸青的制茶方法。从出土的陶器炊具来看,魏代或魏以前,蒸熟茶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自茶树上采下的新鲜茶叶,经甑蒸蒸软,通过捣、拍、焙、穿、封等手续,做成各种形状,并将其穿孔,用绳子穿紧,悬挂高处。当时制成的茶形状多端。《茶经》形象生动地介绍当时茶的形状,说茶的形状有千万种,有的像胡族人的靴子;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的像山顶浮云,大而卷曲;有的像轻风吹拂水面,微波漪涟;有的像用水澄淀出陶土的肥润部分,表面润泽;有的像新耕土地,因暴雨径流而凹凸不平……

宋代熊蕃在《宣和北苑贡茶录》(1121~1125年)中记载:“采茶北苑,初造研膏,继蜡面。”据原注释,蜡面茶产于福建,起于南唐。又云:“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据原注释,太平兴国二年,始置龙焙,造龙凤茶。龙凤茶,皆为做成团片的茶,起于北宋丁渭(962~1033年),一说为蔡君谟(即蔡襄,1世纪) 所创,有龙团凤饼之称。宋徽宗在《大观茶论》(1107年)里亦谓“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南宋程大昌在《演繁露续集》(1192年前后)对蜡面茶作了解释,说:“建茶名蜡茶。为其浮泛汤面,与熔蜡相似,故名蜡面茶也。”

宋时贡茶尤甚,茶产新品目层出不穷,团饼茶的花色不断刷新,制茶技术也随之长足发展。继宋太宗时产制龙凤茶之后,仁宗时,蔡君谟创造小龙团。当时小龙团茶尤称精妙,欧阳修在《归田录》中曾有记之:“茶之品贵莫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自小团茶出,龙凤茶遂为次。”熙宁(1068~1077年)中,又创制密云龙茶,系取小团之精者,以20饼为1斤,装成两袋,谓之双角团茶。当时大小龙团茶是以绯色袋装盛的,表示圣上赐的。而密云龙则独用黄色袋装盛,表示专门敬奉皇上饮用。绍圣(1094~1097年)年间,又改为瑞云翔龙,亦为福建所产,制法与密云龙无多大差别。到宋徽宗时,出现白茶,因属茶树品种的关系,偶然生出,非人力可至,于是白茶遂为第一。大观年间,又创制三色芽及试新铐、贡新铐。三色细芽即御苑玉芽、万寿龙芽、无比寿芽。自三色细芽出,瑞云翔龙则居下。此时团茶已不复为贵,讲究采摘细嫩的芽叶制茶。《宣和北苑贡茶录》云:“凡茶芽数口,最上日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织说,故号芽茶。次日中芽,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枪一旗。次日紫芽,乃一芽带两叶者,号一枪两旗。其带三叶四叶,皆渐老矣。芽茶早春极少。……如一枪一旗,可谓奇茶也。故一枪一旗,号拣芽,最为挺特光正。”《大观茶论》亦谓一枪一旗为拣芽。从当时文人学士咏拣芽的诗中,则可知拣芽尤为贵重。王歧珮诗云:“北苑和香品最精,绿芽未雨带旗新。”韩康绛诗云:“一枪已笑将成叶,百草皆羞未敢花。”宣和庚子年间,郑可简又在福建创制银线水芽,即将拣芽先蒸熟,置于水盆中,取其芽心,谓之水芽,是小芽中最精英者,光明莹洁,犹如银线,因用很小的袋装盛,袋上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团胜雪,故有“盖茶之妙,至胜雪极矣”

的赞语。北宋时,据记载仅福建所产的名茶不下50余种,品质极妙,命名雅致,耐人寻味,除上面所提到的茶名外,还有上林第一、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玉除清赏、启沃承恩、雪英、云叶、玉华、寸金、万春峪叶、玉叶长春、宜年宝玉、玉清庆云、无疆寿龙、长寿玉圭、香口焙烤、太平嘉瑞、龙苑报春、南山应瑞、琼林毓粹、壑源拱秀等等。

据宋代赵汝励所撰的《北苑别录》(1186年)记载,宋代在生产龙团凤饼茶时采制方法即相当考究,指出:“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侵晨则夜露未呖,茶芽肥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不仅择时采茶,而且注意培训采茶工,防范贪多不顾质量,并订有采茶标准,“使其择焉而精,则茶之色味无不佳”。制茶分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等过程。

“茶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然后入甑,俟汤沸蒸之。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液,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彻晓奋击,必至于干净而后已。”“研茶之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分团酌水……每水研之,必至于水干茶熟而后已。”“造茶分四局,……凡茶之初出研盆,蘯之欲其匀,揉之欲其腻,然后入圈制夸,随笪过黄。”“茶之过黄,初入烈火焙之,次过沸汤滥之,凡如是者三,而后宿一火,至翌日遂过烟焙焉……火数既足,然后过汤上出色。出色之后,当置之密室,急以扇扇之,则色自然光莹美矣。”其时成品茶的等级也分得很细,茶的品目有12纲,共3等41名。

北宋以后,蒸青团茶逐渐演变为蒸青散茶。宣和后,团茶不复为贵。南宋蔡条在《铁围山丛谈》(1148年或稍后)指出:“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制茶技术不断革新,茶类当有发展。从南宋陈鹄辑《耆旧续闻》(13世纪初)记载中,亦可知当时散茶已很风行:自景祐(1034~1037年)以后,洪之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此乃江西所产的双井红纱名茶的描述,显然是指散茶。制茶方法演变为蒸后不榨、不研、不过水,直接烘干,或揉捻烘干。《王祯农书》(1313年前后)则有此记录:“然茶之美者,质良而植茂,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斯为上品。

如雀舌、麦颗,特次材耳。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怖火,烘令干,勿使焦,编竹为焙,裹篛覆之,以收火气。茶性畏湿,故宜篛,收藏者必以篛笼。翦篛杂贮之,则久而不浥。”由此可知,元初除蒸气杀表外,制茶方法与现代烘青绿茶制法相仿。

随着茶类的发展、制茶技术的进步,为保持茶的香味,饮茶方法也改为全叶冲泡。明代朱权《茶谱》曾有记述:“得春阳之首,占万木之魁,始于晋,兴于宋。惟陆羽得品茶之妙,著《茶经》三篇,蔡襄著《茶录》二篇。盖羽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也说:“茶之团者片者,皆出碾皑之末,既损真味,复加油垢,即非佳品,总不若今之芽茶也。盖天然者自胜耳。”故有“宝夸自不乏,山茅安可无”、“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等诗句。

唐以后,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茶类也不断创新,相继形成丰富多彩的茶类。各种茶类本身也有一个形成发展的演变过程,难以分出各个茶类的起始绝灭阶段。就全国而言,也不可能一种制茶方法灭绝了,再兴起另一种制茶方法,很多茶类乃长期并存,各有发展。

茶叶制法虽以晒、蒸为始,但随饮茶之风的兴起,其他炒制方法亦应运而生。炒青绿茶始于何时,尚难确定。然从唐·刘禹锡(772~842年)《西山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苑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唐时似已有炒青绿茶,这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有关茶叶炒制的史料。据考证,刘禹锡的这首诗作于朗州武陵郡,即今湖南省常德市,取材朗州一带茶事而成的诗歌。

关于炒青茶名,清代茹敦和在《越言释》中指出:“茶理精于唐,茶事盛于宋,要无所谓撮泡茶者。今之撮泡茶,或不知其所自,然在宋时有之。且自吾越人始之。按炒青之名,已见于陆诗,而放翁安国院试茶之作有曰:我是江南桑苧家,汲泉间品故园茶,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其自注日,日铸以小瓶蜡纸丹印封之。顾渚贮以红蓝缣囊皆有岁贡,小瓶蜡纸,至今犹然。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日炒青。”

到了明代,有关炒青的记载已屡见其详。普遍改蒸为炒,制茶技术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明代许次纾在《茶疏》(1595年)中详尽地介绍了炒制方法以及炒青器具、燃薪等。许次纾说:“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甚至枯焦,不堪烹点。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用干叶,干则火力猛炽,叶则易焰易灭。铛必磨莹,旋摘旋炒。一铛之内,仅容四两,先用文火焙软,次用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炒转,以半熟为度。微俟香发,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钞置被笼,纯棉大纸衬底燥焙,积多候冷,入罐收藏。”从这段记载的制茶方法采看,相当现代的半烘炒。此时茶叶贮藏已用磁瓮。明代闻龙在《茶笺》中也写道:“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时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需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此与现代炒青绿茶炒制方法,基本相同,特别强调杀青时透炒,散发青气。

明代罗廪《茶解》(1609年前后)还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炒青茶的技术经验,指出茶叶要“新鲜,膏液具足”。“去其梗,则味自清”,“炒茶,铛宜热”,“初用武火急炒,以发香气”,“茶置铛中,扎扎有声,急于炒匀”,“茶炒熟后,须揉挼”,“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再略炒入文火铛焙干,色如翡翠,若出铛不扇,不免变色”。

明代炒青制茶方法已很普遍,形成许多名茶,然当时也还有蒸青茶生产。闻龙在《茶笺》曾谈道:“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岕宜于蒸焙,味真蕴藉,世竞珍之。即顾渚阳羡,密迩洞山,不复效此。想此法偏宜于界,未檗施他茗。而经已云,蒸之焙之,则所从来远矣。”

宋代蔡襄《茶录》(1049~1053年)提到熏香茶,说:“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即以一种名叫“龙脑”的香料,加入龙凤茶,以助茶香,进贡皇帝。后来发展茶引花香,创制出薰花茶。

南宋施岳《步月·茉莉》词中,提到以茉莉花焙茶。该词原注说:“茉莉岭表所产,古今咏者甚多,……此花四月开,直至桂花时尚有玩芳味,古人用此花焙茶。”

明代钱椿年《花谱》(1539年)写道:“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惠、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对花的采摘、用花量、熏茶器皿、熏茶方法等都作了具体说明,料想当时花茶已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炒青茶的创制和发展促进了其他茶类的产生,明代已有黄茶、白茶、黑茶制法的记载,如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记载了制绿茶不得法而演变成黄茶的历史。许次纾写道:“顾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铛,业已焦枯,讵堪用哉。

兼以竹造巨笋,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门。”

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有一段制茶方法的记载,类似现今生产的白茶:“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

生晒茶沦之瓯中,则旗枪郐畅,青翠鲜明,尤为可爱。”宋代虽有白茶出现,但根据《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的记载分析,当时所谓的白茶,是指一种稀有的白叶茶的茶树品种,与后来以生晒为主的制茶方法制出的白茶(譬如今所产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则不相同。

黑茶生产在明代也已有记载。据明代史料,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陈讲疏称:“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乃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品而考之。”此时湖南安化所产黑茶近似统销,用以边销换马。

乌龙茶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其出现于北宋,有的则推定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开始生产。

然而,目前所能查阅到的有关乌龙茶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清代陆延灿《续茶经》(1734年)所引述的王草堂《茶说》。王草堂茶说》(写作年代不详)在阐述武夷茶时写道:“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岩合咨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色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扼(摭,相当于乌龙茶现行制法中的做青)。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王草堂所记述的武夷茶制法与现今乌龙茶的制法非常相似。根据王草堂《茶说》的记述,18世纪,武夷山的乌龙茶生产已有相当水平。

红茶最初是由小种红茶发展起来的,始产于福建省崇安县桐木关,交易于武夷山下的星村镇。清代刘靖在《片刻余间集》(1753年以后)中曾有记述:“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星村至今还是小种红茶的集散地,以星村小种(红茶)为名,而蜚声中外。功夫红茶由小种红茶演变而成,最初亦产于福建。著名的祁门功夫红茶始创于1875年,其制茶的基本方法亦从福建传人。20世纪20年代,印度等国开始发展红碎茶,60年代起,我国亦开始红碎茶生产。

同类推荐
  •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分五章:羌族概况,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刺绣与建筑,羌族民歌、歌舞谱例分析。
  • 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本人从事声乐工作四十余载,追求的目标就是“让歌声更美妙”。虽无甚成就,却有许多教训和体会。在几位好友的鼓励、鞭策下,将这些实际感受付诸文字,这对我十分艰巨,但很有意义。通过归纳整理,首先自己得到充实提高,同时也尽了一位声乐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 艺术文化论

    艺术文化论

    针对当代艺术存在的新现实,针对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变相、艺术表现,试图从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的艺术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其目的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解蔽。
  •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印章、玺印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印章、玺印

    本书内容包括印章概说、印章的选材、历代各章名家、印章的鉴赏、印章的收藏、细说玺印的产生与嬗变、精品鉴赏、玺印与书画、印石鉴藏等。
  • 听不完的历史

    听不完的历史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从圆筒录音开始直至二十世纪的重要历史录音唱片。全书分为录音先驱、浪漫派钢琴大师、德国现代钢琴学派、二十世纪早期诸多小提琴学派、中提琴和大提琴巨匠、德奥指挥学派、欧美指挥明星、意大利歌剧——从威尔第到真实主义、法国歌剧、瓦格纳王国等。每一章都按照时间顺序对作曲家的生平、重要录音、演奏风格、历史地位等做了详尽阐述,并配以各CD唱片的封面、编号、年代和评级。
热门推荐
  • 永宠娇妻:白总裁追妻还开挂

    永宠娇妻:白总裁追妻还开挂

    身世传奇的她美的不可方物。他独自在F国的商圈掀起一层又一层波浪。他没有贵族公子的脾气,但却在外人眼里冷漠无情。她柔弱像一杯水,坚强像一把利剑。再遇见你,是否还会认识我?再亲吻你,是否还对我有感觉?一切慢慢揭分晓……“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一句誓言,终究圆了这么多年的感情纠葛回首往昔,感谢那些曾在生命里出现的人。倾辰,对你说最美的早安。“白先生,你为什么姓白不姓黑?”“跟你儿子一个姓。”“可我不想要小孩子…好麻烦!”某只男主邪笑“可这由不得你!乖乖就寝。”追妻记,小虐怡情婚后生活,宠的无法无天1v1的同时带你感受最纯真的友情,最浓厚的亲情!欢迎收藏么么
  • 宿命之阴怨

    宿命之阴怨

    诡居,予你揭开月穴之谜,死亡之谜……
  • 毒步医圣

    毒步医圣

    一介小子江洹,师从老头子习得七星毒宗用毒医道,凡是有毒之物,均为江洹行医救人所用药材。以毒攻毒,万病祛除!毒可杀人,亦可救人!妙手熹来春,美女缠上身!美艳的医学校花,温柔的美女医生,剽悍的性感警花……
  • 三界之绝代剑仙

    三界之绝代剑仙

    传说中,盘古神开天辟地,化躯体为山,以血液为海;女娲神化生万物,抟土造人,而后又立下婚姻制度,形成了原始的人族世界。然而,无尽岁月过去,原本的蛮荒大陆,逐渐衍变成了一个新的世界:三界。天界、冥界以及人间界!方逸飞本是人间一凡俗,死后来到地府,由此开启了他的修仙证道之路……一代剑仙,耀世而出!
  • 变不出魔法的下午

    变不出魔法的下午

    本书精心编选了近20年来在全国大型报刊、杂志发表的最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童话,分别从不同视角为孩子们缔造了色彩斑斓、瑰丽奇幻的童话王国。书中的人物活灵活现,生动而富有文学意味的描写将使读者如临其镜,淋漓尽致地去体味的童话乐趣,每一篇都赏心悦目,百读不厌。珍藏一卷,快乐一生。呈现了宽容、梦想、爱与勇气等最初的珍贵的品质,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文字,能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间重饮一露甘泉,纯净小孩甚至大人的心。
  • 妙手易容之庶女毒妃

    妙手易容之庶女毒妃

    “相处五年的人,竟把我推出去挡子弹……”雪慧悠醒之后一阵苦笑。魂穿古朝再重生,雪慧心中满是恨、离、悲、忿……凭借着前世大师级易容师的能力,雪慧穿梭于皇宫、王侯、将相中……遭人陷害,身陷险境,假死以逃生天。为复仇,巧使手段,看我易容师之“三十六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台湾纪事

    台湾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焚炼三界

    焚炼三界

    一个因为经脉薄弱的废材,在一次欺骗跳崖后,开启自幼佩戴的吊坠!获神诀,收神兽!从此傲冲九天,君临三界!
  • 穿越虫洞找妈妈

    穿越虫洞找妈妈

    特色:1.是一部让成人回归童心并关爱孩子和动物的儿童文学,一部让孩子了解和走进成人世界的成人童话,一部关于寻“找”亲情爱情的言情文学。对小孩、成人的可阅读性都非常强,对老人而言也是一部回忆年轻的温情的好作品。2.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文学精炼和提升,有四川的风土人情、美食、民生;又兼具了科学幻想、人文幻想、童话幻想、神话幻想。3.警醒人们爱护动物、警醒成人关爱孩子、警醒人们在忙碌繁杂的红尘中药回归内心淳朴善良等......4.融入了中国国粹艺术“京剧”的元素:“生、旦、净、丑”等......5.全文共三卷三十一节,每节里都有一段唱词,或原创或引用。
  • NBA的北境之王

    NBA的北境之王

    提起03一代谁还记得那曾经的榜眼秀?所有人都忘记了我的名字,只知道我是史上最差的榜眼秀没有之一!如今,我要高调的说出我的名字!我是达科·米利西奇!NBA的北境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