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干茶外形的色泽乌褐,冲泡以后,茶汤和叶底都呈红色,因此得名。红茶的英文译名称为“Black Tea”,意思是黑茶。
这是因为仅从红茶外表的颜色而译名的,不能反映红茶的品质特征,不过沿用已久,已成习惯。红茶的品质特征是红汤红叶。
红茶是发酵茶,其制法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采回的鲜叶(新萌发出的一芽二三叶),通过低温萎凋,促进酶活性和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然后再经过揉捻(或揉切)、发酵、干燥等道工序,形成红茶所要求的红汤红叶、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
红茶是由小种红茶发展起来的。福建省崇安县首创小种红茶,18世纪中叶,又在小种红茶制法的基础上,发明了功夫红茶的制法,亦发祥于福建。相继传人湖南、安徽、江西、湖北等地,19世纪70年代,创制“祁红”,风靡世界。19世纪80年代,印度在中国功夫红茶制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分级红茶,20世纪20年代继而演变为红茶碎茶,以颗粒红茶为主。
红茶按制法不同,可分为小种红茶、功夫红花、红碎茶三类。
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的特产,原产于福建省崇安县星村桐木关。桐木关高雾多,做茶时萎凋困难,故在室内烧当地出产的松柴进行加温萎凋,致使做成的红茶带有松烟香,遂成为当地所产的小种红茶的品质风格。
小种红茶是生产历史最早的一种红茶,1610年荷兰商人第一次运销欧洲的红茶就是福建的星村小种。
小种红茶以福建崇安县星村桐木关所产的品质最佳,称为正山小种,或星村小种。星村附近地区亦产小种红茶,称为假小种。福建省政和、福安、邵武、光泽等县用功夫红茶筛制中的筛面茶切细熏烟,制成小种红茶,称为烟小种,或功夫小种。
小种红茶的加工特点,是在萎凋和干燥过程中,要用松柴熏焙,使茶叶吸收大量松烟,促进芳香物质散发,以致成品茶具有浓厚而纯正的松烟香气和类似桂圆汤的滋味,鲜爽活泼。
小种红茶因产地不同,又分崇安正山小种、福安坦洋功夫小种、政和功夫小种等品类。
功夫红茶,由于初精制过程中加工十分精细,下的工夫很深,故名功夫红茶。初制过程中,要求保持芽叶完整,条索紧结;精制中,更是精细筛选,反复拣剔,合理拼配,可见制茶功夫之深。
19世纪80年代,中国茶叶占世界茶叶市场的统治地位,1886年中国出口的茶叶达260万担,占当时世界茶叶总贸易量的70%以上。当时中国出口的茶叶则是以功夫红茶为主的。
功夫红茶的传统产区分布于福建、湖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20世纪20年代,台湾省因乌龙茶受到国际市场红茶的冲击,转而发展红茶。后来,云南、浙江、四川、贵州、江苏、广东、广西等地也陆续改制或发展功夫红茶。
功夫红茶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细匀直,色泽乌润;汤色、叶底红亮,香气高锐馥郁,滋味鲜醇。因产地不同,形成不同的品质风格,依产地分为祁红、滇红、宁红、宜红、湘红、川红、越红等,其中以祁红、滇红最优异。
祁红
产于安徽省祁门、黟县、石台、东至、贵池等县,属于高香茶,最富盛誉。条索紧细,锋苗秀丽,香高带蜜糖香或苹果香,号称“祁门香”。
滇红
产于云南省风广、渤海、云县、临沧等县。条索肥壮重实,金黄毫显露,香气高锐,带焦糖香,滋味浓厚,刺激性红碎茶,又称分级红茶,也有称作碎红茶、切细红茶或红细茶的,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多、销量最大的一种红茶。在所有茶类中,红碎茶历史最短,20世纪20年代中期才开始见诸生产,但发展很快,二三十年时间,就风靡世界,在国际市场上占茶总销量90%以上。中国在60年代起开始生产,云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福建、湖南、浙江、江苏、湖北等地都有生产,主要产区分布于滇、粤、桂、川、黔、湘等地。
中国的红碎茶按茶树品种来分,有大叶种红碎茶和中小叶种红碎茶两类。
大叶种红碎茶品质优异,香味具有浓、强、鲜的特点,刺激性强,汤色红艳,叶底红亮,符合国际市场上的需要,创汇高。
云南、广东、广西等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是主要产区。
中小叶种红碎茶一般品质不及大叶种红碎茶,滋味浓强鲜不够,叶底不够红亮,但有此优良品种,香气甚高,为大叶种所不及。中小叶种红碎茶的产区主要分布于湖南、四川、贵州、浙江、江苏等省。
所有红碎茶按外形和内质的差别,分为叶茶、碎茶、片茶、末茶四个品类。
叶茶
呈条索型,不含碎片和末茶,色泽乌润,金黄毫显露。按老嫩程度和色泽枯润,又分为两号,一号相当于花橙黄自毫无,简称F.O.P;二号相当于橙黄白毫,简称O.P。
碎茶
呈颗粒型,不含长条、片茶和末茶,色泽鲜润,香气鲜爽,滋味浓强,汤色红艳,叶底红亮,金黄毫显露。按老嫩、颗粒粗细、色泽枯润等,又分为花碎橙黄白毫,相当于F.B.O.P;碎橙黄白毫,相当于B.O.P.;砰白毫,相当于B.P.等花色。
片茶
呈屑片型,不含茶末,色乌润,香气纯和,汤色尚红亮。按片身老嫩、大小、轻重、色泽枯润等,分成不同的花色,质量较好的,相当于B.O.F.F。
末茶
呈砂粒型,不含粉灰及夹杂物,色马或梢带灰黄,香味尚浓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