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在茶叶分类上属于青茶类。它的外形与绿茶和红茶相比,比较粗大,不具诱人的外观,可是却富有沁人心脾的芬芳和令人欲醉的滋味。乌龙茶的香气馥郁,芬芳持久,其滋味浓醇鲜爽,甘醇可口,回味无穷。一杯在手,它那特有的芳香,会使你立即进入“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闻圣妙香”的境界。当你呷下几口,当会满口生津,舌有余甘,令你拍案叫绝。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其在领略到乌龙茶真趣之后的感受曾有一段生动的描写。袁枚写道:“余向不喜武夷茶(属乌龙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山,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天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芳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沦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初次品尝乌龙茶的人都会有袁枚所描写的经历和感受。品尝茶叶不仅要重外形,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内质,领略其真味。再者,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风格有各自所特有的色、香、味、形。乌龙茶的外形较之红、绿茶粗大,正是乌龙茶所要求的品质规格。乌龙茶的品饮方法在所有茶类中也是最为讲究的,从袁枚的描述中,可见一斑。但实际品饮起来还要复杂得多,乌龙茶的品饮艺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非寥寥数言所能尽述的。当人们领略到乌龙茶的真趣,就会被这种我国特有的珍品所征服。
乌龙茶的制法发祥于武夷山。武夷山在福建省西北部的崇多县境内,是中国名山之一,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有36峰、99岩之胜,峰峦叠嶂,怪石嶙峋,溪流纵横。产茶历史悠久,宋代范仲淹谱歌道:“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早在唐代,武夷茶就享盛名。宋元以来,山上茶事兴盛岩岩有茶,无岩不茶。乌龙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清初已见有类似现代乌龙茶制法的记载。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制法独特,采制精工。红、绿茶均以采摘细嫩芽叶为贵,而乌龙茶却不然,必须等新梢长到“驻芽”形成(俗称开面)时(即指新萌发的茶芽展叶抽枝到最后,顶芽变得很小不再展新叶时,此时新梢一般可长出五六片叶子),采卜顶上的二叶至三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乌龙茶浓郁的芳香和甘醇的滋味贵在得自天然,只有当茶树芽叶长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其内含物质得以充分积累和转化,并通过精湛的炒制工艺,才能引发出来。《武夷山志》载:“……岩茶反不甚细,烹之有天然具味。”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肯再迟一二日期,待其气足完力,香冽尤倍。”意思是说,等茶芽长成一定成熟度的新梢再采摘,香气倍增。乌龙茶的采摘标准正符这个规律。
乌龙茶的焙制工艺复杂,工序甚多。鲜叶进厂后,其制法分晒青→晾青→做青(包括摇青和做手)→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扇→摊凉→拣剔→复焙→烘干→(制成毛茶)→簸拣→补火→(成品)等道工序。看到所列的十几道工序名称,读者或许已感到乌龙茶的制茶工艺够复杂的了。可是,实际制茶操作过程更是复杂万状,变化多端,令人惊奇。
一般茶叶最忌日晒,而乌龙茶的制造中首道工序就是晒青,一定要把采回的鲜叶摊在太阳下利用日光曝晒,也就是相当于制茶术语所说的“日光萎凋”。这个过程对乌龙茶香型的形成和能否产生醇厚的滋味关系致密。鲜叶通过日光曝晒,可蒸发部分水分,叶质变软,引起叶中所含的多种芳香物质起化学变化,青臭气散发,而茶叶的清香外溢。清代初期,福建崇安县令陆廷灿在所撰的《续茶经》中曾说:“凡茶见日则夺味,惟武夷茶喜日晒。”晒青和晾青是乌龙茶的萎凋过程,非常重要。因此,制造乌龙茶必须选择晴朗的好天气,历来为乌龙茶制茶师所重视。清代释超全在所作的《武夷茶歌》中曾写道:“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晴天北风吹,若遭阴雨风南来,香气顿减淡无味。”据研究,乌龙茶区春天起北风则天晴,起南风则阴雨。直到现在,乌龙茶制茶师傅也还在选择好天气做茶,因为遇上阴雨天,就会严重影响茶叶品质,色、香味皆次,故乌龙茶不仅要看茶做茶,还要看天做茶。
做青是使乌龙茶形成“绿叶红镶边”的特殊功夫,也是形成乌龙茶品质风格的重要环节,技术性极强,难度大,非经多年训练者是无从动手的。做青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一方面又要限制其化学变化的速度,使茶叶中内含物质缓慢进行转化和积累。因此,做青过程中,采取摇青和晾青相结合的方式,摇摇停停,反复萎凋还阳而达到半发酵的程度。摇青的手法非常巧妙,运用特殊的手势,使水筛上的晾青叶作圆周旋转和上下跳动,让叶与叶、叶与筛面碰撞摩擦,引起叶缘细胞的损伤,发生局部氧化,使叶缘发酵变红。摇摇晾晾,反复七八次,逐步形成“红镶边”,而叶片中部分又不至撞伤而发酵,仍然保持绿色,使整个叶片形成“绿叶红镶边”,达到“三分红七分绿”。此时,取出一二片做青叶在亮处观察,只见叶脉透明,叶面青绿亮黄,叶缘朱砂红,呈“青蒂、绿腹、银朱缘”的“三节叶”,叶片由于叶缘失水较多而收缩成背下凹的“汤匙形”,手触之,柔软如绵,鼻嗅之,幽而清、浓而不浊的兰花香扑鼻。这时制茶师傅当机立断,立即取出投入高温锅中杀青,制止继续发酵,使色香味稳定下来。近年来,茶叶研究单位和生产部门进行乌龙茶做青机械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操作中还得运用传统的“看青做青”的经验,由富有高超技术经验的制茶师傅来掌握。
乌龙茶的烘焙技术也十分考究。《武夷茶歌》中曾有一段描述:“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烘焙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红,心专手敏细功夫。”诗中讲到,烘焙得法,可以提高乌龙茶如梅似兰的香气,但要心专手敏,适时调节火温,细心地翻拌。乌龙茶特别是武夷岩茶,烘焙过程大不同于一般茶的干燥,烘焙的工序道数多,技术要求高。这里不妨简略地介绍一下武夷岩茶的烘焙过程,乌龙茶的制茶技术之考究也就可见一斑。第一道是“走水焙”,在一个比较密闭的烘间内,备有不同温度(90~12℃)的焙窟,采取流水作业法使复揉叶经历高、低、高不同温度的烘焙,整个过程十几分钟,速度快,工作紧张,故又称“抢水焙”,焙到六七成干即下焙,簸扇去片末,然后摊凉五六小时,以增进后熟作用,使滋味醇和,色泽砂黄而油润。再经拣剔后进行复火,约焙一至两个半小时,再改用“文火慢炖”,最后趁热装箱。
乌龙茶的干燥程度比其他茶类要求都高,含水量只有2%~3%,最高不能超过4%。乌龙茶能够久藏不坏,就是因为焙得熟,干度高,耐贮藏。而且在良好的贮藏条件下,还能“香久益清,味久益醇”。
乌龙茶的整个制造过程都要实行“看茶做茶”,特别强调根据香气的变化来掌握各工序进程,释超全的《武夷茶歌》中说“大抵烘焙候香气”,倒可以改成“整个焙制候香气”。这种以香气变化作为制茶工艺的依据是非常之科学,其技术高超,奥妙无穷。乌龙茶的焙制过程不但技术性强,而且也相当辛苦:“种茶辛苦甚种田,耕锄采摘与烘焙,楮雨届期处处忙,两旬画夜眠餐废。”
乌龙茶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粗壮,色泽青灰有光,香气馥郁芬芳,汤色清澈金黄,滋味浓醇鲜爽,叶底绿叶红镶边。各地所产的乌龙茶又因品种、产地、制工不同,各具风格。
乌龙茶的产地分布于福建、广东和台湾三省,近年江西、湖南也有少量出产。因产地不同,以及品种、制茶工艺上的差异,可概括地分为福建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台湾乌龙茶。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也是乌龙茶的主要产区。由于茶树品种丰富,生态条件优越,采制技术精湛,囊括了乌龙茶优质高产的三要素,以致产量最多,品质优异。
目前乌龙茶区已扩展到闽北、闽南的很多县,但商品茶生产主要集中在闽北乌龙茶区的崇安、建瓯、建阳,闽南乌龙茶区的安溪、永春等县,为外销乌龙茶的商品基地。
福建乌龙茶花色品种繁多,兹择主要几种略作介绍:武夷岩茶产于武夷山正岩的乌龙茶称为武夷岩茶,素有“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央骨花香之胜”的声誉,并享有“活、甘、清、香”四绝之称。清代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备加称赞:“其味甘泽而气馥郁,去绿茶之苦,乏红茶之涩,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岩茶带有兰花香,具有特殊的“岩韵”,味醇回甘,润滑爽口。岩茶的品目众多,著名者有武夷水仙、奇种、肉桂以及名槽等。
铁观音
原产于安溪县,用茶树优良品种铁观音的鲜叶制成。近代闽南部分县市也有引种推广,但品质不及安溪。
铁观音茶,条索圆结匀净,名呈螺旋形,身骨重,色泽砂绿青润,青腹绿带,俗称香蕉色,素有“美如观音(菩萨)重似铁”之称。香气清高馥郁,滋味醇厚甜鲜,入口不久,立即转甘,具有一种特殊风韵,称为“观音韵”(简称“音韵”),蜜底甜香,回味无穷。叶底开展,肥厚柔软而明亮。由于香郁味厚,耐冲泡,故铁观音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誉。
水仙
主要产于建瓯、建阳、崇安以及永春等县,用茶树优良品种水仙的鲜叶制成。因产地不同,分武夷水仙、闽北水仙、闽南水仙。
武夷水仙,外形肥壮,色泽绿褐油润而带有宝光,香气浓郁清长,带特有的兰花香,汤色浓艳呈深橙黄色,滋味浓厚醇和,喉韵明显回甘鲜爽,耐冲泡,叶底软亮,叶缘红点鲜明。
闽北水仙,主要产于建瓯、建阳。外形肥厚,鲜爽回甘,汤色橙黄,叶底匀整。
闽南水仙,主要产于永春。外形较闽北水仙紧结,香气馥郁,滋味浓厚。
肉桂
产于武夷山,用茶树优良品种肉桂种的鲜叶制成。外形紧结,色泽青褐鲜润,香气高锐而长,带有明显的桂皮香。品质优异者,带孔香,滋味鲜滑甘润,汤色橙黄清澈,叶底黄亮,红点明显。味不耐泡,而香气久泡犹存。
奇种
产于武夷山一带,用茶树品种菜茶的鲜叶制成。外形紧结匀整,色泽铁青带褐,较油润,有天然花香,细而含蓄,滋味醇厚甘爽,喉韵较显,汤色橙黄清明,叶底欠匀净。
色种
产于安溪及闽南茶区,用毛蟹、梅占等茶树优良品种鲜叶制作拼配而成。外形紧结,香气馥郁,滋味醇和,汤色橙黄,叶底明亮。
乌龙
主要产于安溪及闽南茶区,用茶树优良品种乌龙种的鲜叶制成。外形细紧,色泽青褐,香气细长,滋味醇和。
佛手
产于永春及闽南茶区,用茶树优良品种佛手种(又名香橼种、雪梨种)的鲁叶制作。外形肥壮,曲皱重实,色泽褐绿鲜润,叶背沙粒明显,香浓而清,带雪梨香,滋味浓厚甘润,汤色深橙黄泛红,叶底粗大黄亮。
饶平色种
用梅占、茗花、奇兰等品种的鲜叶制成的乌龙茶,统称为色种,不分品种命名,主要是每个品种种植数量不多。饶平色种以梅占品种占多数。条索紧结秀匀,色泽砂绿鲜润,香气清细有花香,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橙黄清澈,叶底匀亮开展,叶缘银朱色,叶腹浅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