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知识的人就像一副躯壳。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学者总是受人尊敬,孔孟老庄这些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至今为后人所景仰。人有了学问,头脑就会充实;有了学问,才会更加懂得做人和处世之道。没有知识的人,也就没有朋友,因为不可能有谁愿意和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交往。
但知识并不代表全部,人看过多少书,上过多少学,和他能做多少事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诚然,一个没受过什么教育的人想要做一番大事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有了高学历就—定能成功吗?
有个人学开车,把交通规则背得滚瓜烂熟,把汽车的各种结构和性能也都牢记在心,尽管他一次车也没真正开过,但还是宣称自己是个会开车的人。后来有个朋友出门,把车借给他开几天,他为谨慎起见,没有去人来人往的街上去开,而是在一片空地上练习。刚开始的时候按照书上说的一步一步来,车子发动了,还真像那么回事,他正扬扬得意,前方不知从哪里跑出来一条狗,他一下子慌了,其实,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减速刹车,但平时学的那些“驾驶技术”一下都忘了,不知道刹车在哪里,胡乱地摆弄方向盘,车子像没头苍蝇一样撞到了一棵树上……
在这个问题一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用他自己的用人之道做了例证:他相中了“三匹马”,一“匹”是大专生、两“匹”是研究生,但大专生一个月的待遇是两个研究生一年待遇的总和,因为那个大专生懂得如何把能力转化为效益,转化能力是其他两人的几倍,而那两个研究生只是口头将军,动手能力不强。企业要的是效益,而不是充门面的花瓶。并不是说那两个研究生就—无是处,他们有很强的理论水平,如果能在实践中把理论充分发挥,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但他们轻视了实际的动手能力,学历没有给自己带来想像中的回报。当花瓶连摆设的意义也没有的时候,只能当烟灰缸了。
但只有能力也未必就一定能闪光。技工老王在一家工厂干了30多年,后来发现自己的工作水平大不如前,许多刚来厂里不久的年轻人比自己干得好多了,待遇也比自己高,他很不平衡,亲自到那些年轻人所在的车间去看个究竟。他发现自己掌握的东西都已经过时了,许多新方法、新技术根本没听说过。他觉得自己太需要学习了,就放下架子谦虚地向那些后生们取经,而这些年轻人也从老王那里学到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这家工厂的效益大大提高了,老王觉得自己依然没有老,还是个有价值的人。
在这个人才急剧膨胀的时代,拥有高学历者已经越来越多。有句顺口溜:“本科生满地走,硕士生多如狗,博士生才敢抖一抖。”从前赋予大学生的“天之骄子”的称号已经成为过云。学历的竞争从未如此激烈,一般学历者都很难找到称心的工作,更不用说那些学历较低者。文凭是一把钥匙,是学子们踏入社会的敲门砖,此时的文凭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衡量人才的一把尺子。当然,有文凭的也不一定是人才,但是却不可否认具有较高文凭的人比——般人具备更多成才的条件,有高学历的人也确实比其他人有更多提升和成功的机会。
但如果惟“历”是图,只看中表面而不考察实际,就会埋没很多人才。受损失的不仅是那些有真本领的人,还有自己。
1995年,尚未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孔祥银获德国马普学会奖学金资助,到马普分子遗传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7年他听说国内急需生物人才,决定回国工作。他回来后才发现自己的决定是多么幼稚:因为自己最高的学历是大学本科,几乎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在外“漂”了几个月后,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独具慧眼,把他安排到中心从事基因研究工作。孔祥银随后用自己一流的成绩证实了那些惟学历论者的短视:在短短的四五年间,他和合作者发现了一系列疾病相关基因,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其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863计划的资助,成果也获得多项专利,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著名桥梁专家林元培在上海设计了杨浦、南浦、徐浦、卢浦四座大桥,成为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但按一般的人才标准,他可能也不算人才,因为他只是中专毕业。按照这个标准,比尔·盖茨也不算人才,即使他创造了著名的微软公司,股票市值相当于一个半上海的经济总量。为什么?因为他大学没有上完就退学了。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小时侯家里一贫如洗,因此也没有上过什么学,但他确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的总统之一。后人对前人的敬佩是因为他们做出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而没人会在意他们是什么学历、什么背景。
博士里面有庸才,工人里面有人才。要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用的栋梁,而不是光说不练的花架子。人人都是大学生固然好,但希望每个人的能力都能配得上他的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