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学欠术的人,属于马大哈一类的人,是搞不好考证工作的。死板僵硬,墨守成规,不敢越前人雷池一步的人,也是搞不好考证的。在这里,我又要引用胡适先生的两句话:“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假设,胆越大越好。哥白尼敢于假设地球能转动,胆可谓大矣。然而只凭大胆是不行的,必须还有小心的求证。求证,越小心越好。
——季羡林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胡适的观点,季老对其推崇备至,他认为“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没有“大胆假设”,就不能在观点上有所突破,无法进步;但“大胆假设”也落到实处,又一定离不开“求证”,而且是非常“小心”的求证,因为没有严谨细致的作风,就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如果把这个观点一分为二,“大胆假设”强调更多的是怀疑精神和天马行空的创新能力。在这一点上不独季老、胡适推崇,很多商业上的成功也遵循这样一个规律。
西方商业世界非常推崇一个“why not”理论,比如丰田公司,这是一个世界上最精益求精的公司,同时也是把进取和改良做到极致的公司。他们的秘诀是,每做一件事情,都问5个why not。他们相信,每问一个why not,都是对原有惯性思维方式的质疑和颠覆。所以丰田总能跑到竞争对手前面。
知道西方人问过的why not有多么天马行空吗?例如,为什么不能放弃高端产品,深入四五级城市呢?为什么不能把蛋糕只做成半成品,然后让消费者自己完成加入鸡蛋和最后的烤制呢?为什么不能把牛仔裤的半成品提供给裁缝店,然后把裁缝消化为自己价值链条的一部分,由他们积极推荐给顾客并完成最后缝制呢?为什么手机企业不能生产和销售电脑呢?当然,这些问题都被某些公司抢先实践了,而且第一个采用该种模式的公司都获得了不错的利润。当然,对于向丰田这样的汽车公司,一本叫做《What Would Google Do》的书也替他们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汽车行业不能像打印机一样,免费提供给消费者,然后按照使用历程或消耗品收费呢?(这是作者从google的商业模式体悟出的道理)
这些听起来,都是天马行空的假设,但未必不是改变行业赢利模式的巨大变革。
在商业领域,大胆的假设,通常都是产业革命的开始,这样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奇虎360老板周鸿伟,被业界誉为“破坏性革命者”,在杀毒软件产业中他的确是革命者,当他问“杀毒软件为什么不能免费”的时候,行业赢利模式就此改变、当他又问“桌面右下角为什么不能发展成客户端平台”的时候,奇虎开始迈向伟大公司的征途。在商业社会中,大胆假设、天马行空的精神特别具有价值,当康师傅绿茶和芝华士成为铁杆搭档的时候,传统饮料绿茶便一步到位成为夜生活时尚饮料;当雪碧和红酒联姻的时候,这种气泡饮料便登堂入室,堂堂正正成为品质生活的黄金搭档。
相信,芝华士配绿茶这个点子被提出来的时候,一定不是一个好点子。但是即使今天老外们仍旧认为这种喝法十分怪异,但却不能否认它市场行为的成功性。所以,当你天马行空的想法受到质疑的时候,回对方一句“why not”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大胆的天马行空需要有一个“小心求证”的条件。否则天马永远是天马,荒诞有余,实干不足。这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效果。
有位学者曾在自己文章中引用“666”的案例。这位学者看到“666”三个数字,就想当然地认为“666农药”的研发过程有过665次失败的实验,到了666次才得以成功。故此,这种有机农药的名字叫做“666”。
如果说写小说,这种大胆假设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但作为一名学者,遇到问题想当然尔,似乎有点儿说不过去。如果这位学者做点儿起码的求证,翻一翻化学手册或者词典,就知道666的由来并不因为经历了665次的失败,而是因为666的化学成分构成是6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6个氯原子,所以叫做666.
如果说上面这位学者搞错了666来源是因为粗心大意和不严谨的学术态度,那么今天很多人失去“小心求证”的习惯则多半来自对名利的极度渴望。
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檀某写了一本名为《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的书,在这本书里,该学者将李白描写成一位类似吃软饭、打群架、混黑社会、梦想闹事挥刀砍人的古惑仔。
而这位文学博士作出这个论断的依据,仅仅是李白诗歌中一些关于酒、侠、歌姬等的描写。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李白崇尚侠士生活,醉心酒剑和江湖,但这并不能说明李白就是古惑仔的唐朝版本。虽然说夸张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但是,违背起码学术良知和基础性尝试的夸张,就不能成为论证他人品格行径的论据。
把李白写成古惑仔,这“大胆假设”的确算是跟认为“大禹是一条虫”不相伯仲,但严谨的令人信服的依据又在哪里呢?这是问题的关键。
故此,我们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原则。就算是商业行为,商家还要花费很大精力搞商业调查。因为不去求证,或者不足够细致严谨的取证,“大胆的假设”不但不会起正面作用,反而会促使人们作出错误决策。
任志强,被中国人认为是最被公众仇恨的第二人物(第一是台湾陈水扁),在演讲中享受过美国总统待遇的中国企业家(被听众当场扔鞋子)。
任志强因为喜欢“放炮”,说了些相当不讨好的观点,例如“我是一个商人,我不应该考虑穷人。如果考虑穷人,我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就是错误的。因为投资者是让我拿这个钱去赚钱,而不是去救济穷人”之类,导致任志强成为“全民公敌”。
但是整个房地产现状并不是任志强的错,任志强的雷人之语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狂言,相反,任志强的话每每都能够言中,虽然他激怒了公众,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说的又的确是真话。所以,任志强的底气从来都是足的,因为他从来都是用“数据”说话,在媒体面前,他反复强调了这一原则,很多数据张嘴就来。这就是任志强被送上人民公敌位置却依然气势凛然的原因。
任志强的例子,说明“小心求证”过的事情,即使不被公众接受,但仍旧是对的。这,是一个人的底气,一个事物的现实逻辑,也是任何“大胆假设”的最终落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