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县难以如期实现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其稳定脱贫仍需一段较长的时间,这既不是东乡县单方面的呼声,也不是某些人的个人看法,凡是到东乡做过实地考察的各界人士都持有这种共同的观点。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更多的则是出自客观综合条件方面的严重制约。
(第二节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对策与建议)
所谓摆脱贫困,也就是彻底地解决温饱,稳定地脱贫;走向富裕也就是早日达到小康水平,并在这个基础上向现代化迈进。根据省、州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到1999年东乡县必须达到85%的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130公斤,人均纯收入300元(1991年不变价),90%的村、100%的乡平均达到上述双300的标准,从而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由于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未能实现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有关学者曾在东乡经过调研认为,东乡要稳定脱贫至少需要10年时间。
面对巨大的困难和诸多不利因素,东乡县委、县政府对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决心很大,提出到2010年,力争使东乡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3258万元,年均递增11.2%。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21684万元,年均递增15%,农业总产值达到21574万元,年均递增8.5%;粮食总产量达到105880吨,年均递增5%,人均占有粮达到363.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90元,年均递增15%;财政收入达到4060万元,年均递增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下,人口控制在29.88万人以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从这个奋斗目标来看,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如果这些指标得以实现,东乡人民就彻底走出了贫困,再也不会为吃饭和穿衣问题而发愁了。由于东乡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各种不利的客观条件,到2010年,如国家不采取特殊的帮扶措施,东乡县要实现稳定脱贫目标、向小康水平迈进也是困难重重,甚至难以达到。但只要能完成上述各项指标,小康水平就有基础、有希望,实现富裕的梦想也将会在这个基础上再经过二三十年的奋斗而成为现实。21世纪中叶,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整个中华民族向现代化事业奋进的大潮中,经过50年不懈的奋斗和追求,相信东乡人民也将会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共同富裕。
要实现上述这些近期目标和中远期目标,必须走出经济发展恶性循环的怪圈,采取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走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道路。在经济系统内,要增大投资力度,改善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如交通、水利、通讯、农田等等;在产业结构上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开展多种经营,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水平。在自然生态系统内,要开发现有的自然资源,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同时还要改善生态环境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文化系统内,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科教兴县,用先进科学的思想教育引导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具体的对策和措施是:
一、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邓小平理论是指引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和强大的思想武器。因此,东乡人民要脱贫致富,首先离不开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东乡是一个极端贫穷落后的山区,要早日脱贫致富,根本在于发展生产力,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检验东乡县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是非曲直的标准就是生产力标准。凡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东乡人民的早日致富、有利于东乡各项事业发展的事,就要大胆地干。眼光要放远一点,思维要开阔一些,充分利用东乡的各种有利条件,调动全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带领和组织全县人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风击雨,用辛勤的劳动和聪明的才智去创造财富。同时要转变各种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观念,即小农经济思想、消极无为的悲观情绪、自私狭隘的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怕别人赚了自己的钱、新的读书无用论、“眼前利益大于长远利益”、“文件没规定什么都不能干”等等糊涂、甚至错误的观念。“让思想冲破牢笼”,东乡人民只有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动力,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才能真正摆脱贫困,从而实现千百年梦寐以求的小康和富裕。
二、既要总结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又要充分认识脱贫致富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为了使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农民早日解决温饱,稳定脱贫,党和国家从1983年就开始了扶贫工作,这项史无前例的帮扶工程对东乡县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扶贫17年来,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县乡村各级组织做了大量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投入扶持资金+组织领导+群众努力,已累计解决了近20万人的温饱问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东乡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东乡县在这方面的主要受益是:
第一,在温饱工程方面,按照省、州统一部署,梯田+水窑+地膜,在全县贫困户5640户中,已初步解决温饱的有2550户,占45.2%。17年累计修梯田18万亩;开挖集雨节灌水窖3.6万眼,配套灌溉面积1.52万亩;开挖大小机井780眼,实现灌溉2540亩。
第二,在水电方面,修建骨干水利工程3处,修建配套小电灌28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2万亩;新建、扩建变电所5所,架设35千伏线路43公里,6千伏-10千伏线路183公里;新建高扬程人饮工程4处,延伸人饮工程13处,解决了15.989万人、16.65万头(只)大小牲畜的饮水问题。
第三,在产业开发、增加群众收入方面,一是初步形成了六大基地,即:小尾寒羊基地、大接杏基地、早酥梨基地、桃梨基地、酸巴梨基地、花椒基地,群众可年增收入2280万元;二是乡镇企业累计发展到1016家,实现产值1.88亿元;三是每年劳务输出4万多人,年收入4000万元以上。
第四,在对外移民方面,累计移出6416户,31317万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县的人口压力。
第五,在交通道路方面,共修建县乡公路18条、290公里,乡村公路54条、450.6公里,解决了约18万群众行路难问题。
毋庸置疑,东乡县在扶贫工作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国家所注入的财力物力,都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效益。这些成功经验和做法,都值得继续发扬光大,并且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但是,如上所述,由于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各种主客观原因,东乡县目前的贫困现象仍然是比较严重的。统计数字中的3.3万贫困人口,以及由于近年自然灾害所造成返贫的2.4万人口,全县不仅要全力以赴去解决他们的温饱,而且为确保全县基本解决温饱,还要继续解决近十万人口的吃水困难,解决交通道路、水电水利、文化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困扰脱贫的各项事业建设问题。东乡的贫困由来以久,脱贫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忽视这个现实,或者是用行政指令的方式改变数字,都会使东乡群众继续贫困,也会使东乡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更为缓慢。因此,社会各界要承认东乡贫困的特殊现实,继续给予支持与帮扶,各级政府对此项工作要常抓不懈,直到彻底脱贫。东乡人民更应自强不息,继续奋力拼搏,直至驱走贫魔。
三、抢抓机遇,搞好生态建设,优化农业结构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开发,包括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攻坚和发展教育等各个方面。这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东乡县来说,是一次历史给予的绝好机遇,东乡县要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加快发展,切实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今后和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
首先,立足县情,认真讨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全县真正形成西部大开发的舆论氛围,让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思想。
其次,要打好生态建设的硬仗。东乡县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地区,由于战乱和人为的破坏,致使植被稀少,生态失衡,造成十年九旱,从而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只有恢复植被、改善生态,东乡的农业经济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才能稳定地得以解决。东乡县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安排,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积极搞好生态治理工作。以宜林宜草的荒山荒坡为重点,以“退一加二还三”为目标(退一亩耕地,种树种草,发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定100年不变的优惠政策,采取承包、拍卖等方式,加大投入,积极开展种草种树、绿化荒山荒坡、治沟保塬、小流域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努力形成“乡有规模村有片,社有树林户有园”的发展格局,扎扎实实开展生态建设。在退耕还林区域分布上,根据气候和当地条件,分类指导,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同时以生态建设为龙头,优化农业结构,实行多种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是以南阳渠灌溉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早酥梨、酸巴梨、油松为主的经济林和乔灌林,种植多年生苗木,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带动畜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二是以国道213线西片4乡为主,进行滩地、沟坝地、坡地治理,发展经济林、乔灌林,实行多种经营,发展高效农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以刘家峡库区和洮河沿岸为重点,发展花椒、大接杏为主的经济林和乔灌林,搞好综合开发,推广水面养殖,发展旅游业。四是在东北部干旱山区,加大移民力度,减轻人口压力,大面积实行封山植树种草,种植多年生牧草,改善生态条件,发展养殖业,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四、多渠道全方位争取资金,增加投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