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建在一家周刊工作,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记者,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口才以及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常常使他的报道趋于完美。他策划的选题常常是周刊的头条,发表后常常会引起轰动。因此,周刊一旦有什么重大选题都交给阿建,阿建也从不推辞,一来二去,也开始飘飘然地经常在同事面前说:“这些选题,离开我阿建怎么能行呢?”起初一两次也没什么,次数多了,同事就不满了,认为阿建太嚣张了,好的选题老是自己霸占,从不给别人一个表现的机会。渐渐的,阿建被同事疏远了。但阿建不以为然,他觉得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卓越的人,就应该显得与众不同,同事疏远自己,是心怀嫉妒的结果。
有一天,周刊记者部主任辞职了,周刊需要挑选出一个新主任。周刊高层决定采用民主选举的方法,让所有员工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主任。阿建当时非常有信心,认为主任非他莫属,因为处于同一级别的同事没有谁比他更优秀了。然而,让阿建想不到的是,没有一个人选他,大多数人把票投给了一个平时不声不响做事的人。
更惨的是,新上任的主任再也没有把周刊的重点选题交给阿建负责,而只让他负责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阿建由失落到失望,最后不得不辞职了。
谦虚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谋略,古人称:“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则渺然自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做学问做官时,只要以“谦”字铺路,你就会在人际关系上做到游刃有余,将来才会对自己,对社会尽到责任,才会有所作为、有所成功,而妄言轻人即使才华横溢也难以成就大业。
中国古语称:“美好者,不祥之器。”意思是事物过于完善美好了,必定会带来毁灭的结果。古人曾反复告诫世人,要防别人嫉妒之心,无论求名求利都不能太完美,这才是立身之本。
“枪打出头鸟”成了中国人世俗的一个法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出头鸟”本来是一个推动时代前进的角色,却可悲地成为了“爱出风头”的牺牲品的代名词,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也是一种文化的悲哀。但以谦为本,却是出于对自身修养的自勉要求,也是人不可锋芒太露的进一步解释。
三国时期,流传有“卧龙、凤雏,得一人而安天下”的说法,即是说,魏、蜀、吴三国,不论哪个国家得到卧龙和凤雏其中一人即可夺得天下,可见凤雏先生庞统的本事和大名鼎鼎的诸葛先生不相上下。但是庞统容貌怪异,不太讨人喜欢,吴国孙权没有留用他,他就去了蜀国投奔刘备。
在去投奔刘备前,孔明给庞统写了一封推荐信。如果庞统见到刘备呈上孔明的信件,定会得到重用。但生性就孤傲的庞统见到刘备时并没有呈上这封信,他想凭借自己的真本事打出一片天地,因此怀揣信件并不上呈,而是以一个平常谋职者的身份求见。刘备见到庞统,见他其貌不扬,也未能重用他,只是让他去治理一个小县。
庞统深知,要在该露脸的时候才露脸。身怀治国安邦之才的庞统没有拒绝这个一般人瞧不起的职位,他这样做,是他不想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吗?非也,他深知,靠人推荐不足以服众人。果然,当刘备对他所管辖的耒阳县的政务产生质疑时,他便当着刘备的心腹、爱弟张飞的面,将一百多天积累的公案,不到半日即处理得干净利索、曲直分明,令人心服,使张飞大为惊讶。
试想刘备听到张飞的禀报后,对庞统的才华能不暗自佩服吗?庞统适时地不露真本事,以低姿态入场,低调做人。当需要展示才华时,他又一鸣惊人,才将自己卖了个“好价钱”——副军师中郎将。
锋芒毕露的人一般没有太好的人缘。我们发现踏踏实实的人很容易与人共处,而锋芒毕露的人则没有什么太好的人缘。人缘可不是小问题,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你的前途。由于锋芒毕露造成的人缘丧失最终会影响到你的事业。有许多人由于年轻气盛、爱出风头而处处碰壁,最终一事无成。
一个人的锋芒也应该在关键时候、必要的时候展露给众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场合表现出来的锋芒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那时人们自然会承认你确实是一把锋利的宝刀。反之,把自己的才华作为锐利的宝剑,时不时地拿出来挥舞一番,直杀得别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天长日久,就会失去原有的光芒。“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百炼方成柔钢,刀刃需要长期的磨砺,只图一时之快,不懂保养,只会令其钝化。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一旦出了名,除了风光无限,也还有麻烦不断。于是有的名人抱怨自己失去了自由,正常生活受到了干扰。可见,适当地掩藏起真本事,是少受骚扰的一种必要的保障。人学本事的目的不外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真本事不外露是因为还没到外露的时机,所谓“不露”不过是待价而沽,为的是寻求更好的“买主”。当然,也有良玉精雕未就,正待点睛之功者。
一个身具高深才德的人,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不要锋芒太露。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尤其是奋发有为的青年,往往会由于在团体中表现得太拔尖,为此而遭到别人嫉恨,于是陷入了困于流言蜚语的被动境地,可见该藏则藏,该露则露,也不失是一门高深的处世学问。真人不露相,实乃做人做事的至高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