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因感情用事、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气而被杀的典型人物,他就是祢衡。献帝初年,孔融上书荐举祢衡,大将军曹操有召见之意。祢衡看不起曹操,抱病不往,还口出不逊之言。曹操求才心切,为了收买人心,还是给他封了个击鼓的小官,借以羞辱他。一天,曹操大会宾客,命祢衡穿戴鼓吏衣帽当众击鼓为乐,由于对曹操不能重用自己而怀怒在心,祢衡竟在大庭广众中脱光衣服,赤身露体,使宾主讨了场没趣。
曹操对其恨之入骨,但又不愿因杀他而坏自己的名声。便把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祢衡替刘表掌管文书,颇为卖力,但不久便因倨傲无礼而得罪众人。刘表很恼火,便让他再去另一个地方军阀黄祖处。刘表部下问:“他这样侮辱嘲弄您。为什么不杀了他?”刘表笑道:“侮辱曹操,而没遭杀害,是由于曹操怕影响士人的好感,失去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支持,所以想借我之刀杀这狂妄的家伙,让我承担杀贤人、害名士的罪名,而为他出气解恨。我为什么干这傻事呢?”因此就把祢衡推荐给黄祖。祢衡为黄祖掌管文书,起初干得也不错,后来黄祖在战船上设宴,祢衡无礼受到黄祖呵斥,祢衡在愤怒之中也发起了脾气,顶嘴骂道:“死老头,你少啰嗦!”黄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杀了,当时祢衡仅26岁。
做人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怒气的牺牲品。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动怒,愤怒情绪也是做人的一大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也许你会说:“是的,我也明知自己不该发怒,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若你是一个欲成大事者,你就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愤怒情绪从你的身上冲出来。
愤怒是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古代素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说法。同其他所有情绪一样,愤怒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愤怒是你经历挫折和不愉快后的一种天性反应,消极地对待与你的愿望不相一致的现实。事实上,每当你气得失去理智时,你便暂时处于精神错乱状态。当你遇到不合意愿的事情时,就告诉自己:事情不应该这样或那样,于是你感到沮丧、灰心,然后,你便会做出自己所熟悉的愤怒的反应,因为你认为这样会解决问题。但是,愤怒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要你不去改正,你的愤怒情绪将会阻止你做好事情。
公元前203年,刘邦与项羽在战场上进行激烈的战争,就在此时,韩信攻占齐地后派人给刘邦送来了信,要求封他为假齐王。刘邦见信勃然大怒道:“我被困在这里天天盼他来帮助,他却想自立为王!”正在这一时刻,张良用手拉了拉刘邦的袖子,悄声对他说:“现在战场形势于我不利,怎么能阻止韩信称王呢?不如答应他的要求,立他为王以稳住其心,否则他会倒戈叛乱的。”刘邦这才恍然大悟,忙改口对使者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就当他个真王,哪能当假王呢?”这一步棋稳住了韩信,使韩信尽心竭力地为刘邦效命,为汉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发怒,完全是一种可以消除与避免的行为,只要好好地把握自己,你就可以让自己走出这一误区。当然,你需要选择很多新的思维方式,并且需要逐步实现。每当你遇到使你愤怒的人或事时,要意识到你对自己说的话,然后努力用思维控制自己。从而使自己对这些人或事有新的看法,并做出积极的反应。下面是消除愤怒情绪的若干具体方法:
当你愤怒时,首先冷静地思考,提醒自己不能因为过去消极地看待事物,现在也必须如此,自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当你要动怒时,花几秒钟冷静地描述一下你的感觉和对方的感觉,以此来消气。最初10秒钟是至关重要的,一旦你熬过这10秒钟,愤怒便会逐渐消去。
当你发怒时,提醒自己,人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事,如果一味禁止别人这样做,只会加深你的愤怒。你要学会允许别人选择其言行,就像你坚持自己的言行一样。
请可信赖的人帮助你制止你的发怒行为,让他们每当看见你动怒时,便提醒你。你接到信号之后,可以想想看你在干什么,然后努力推迟动怒。
不要总是对别人抱有期望。只要没有这种期望,愤怒也就不复存在了。当你想用愤怒情绪教训人时,可以假装动怒,提高嗓门或板起面孔,但千万不要真的动怒,不要以愤怒所带来的生理与心理痛苦来折磨自己。
对怒气进行主动控制。主要是用自己的道德修养、意志修养缓解和降低愤怒的情绪。有人在要发泄怒气时,心中默念“不要发火,息怒,息怒”,会收到一定效果。
总之,在做人时,你应当提高自己控制愤怒情绪的能力,时时提醒自己,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绪的波动。千万别动不动就指责别人,喜怒无常,改掉这些坏毛病,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容易接受别人和被人接受、性格随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