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小杂志社社长资历不深,水平不高,但他不管是什么场合总喜欢装腔作势,指手划脚并且故意以降低自己的音调来表现经验丰富的样子。不但如此,他也总是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这种姿态让人觉得他好像在做自我宣传。然而,不论他再怎么装腔作势,再怎么发表高见,他出版的杂志或周刊也永远登不上大雅之堂。
他所出版的刊物总是被人批评为现学现卖、肤浅的杂学之流,这是因为他对任何事都喜欢插进一脚来评论,发表并不高明的高见。殊不知他说的越多就越暴露出无知的本质,再加上一副天上的事我知一半、地上的事我全知道的样子,不但被别人看不起,而且还觉得他滑稽可笑。这种人怎么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呢?在朋友中,最令人敬而远之的就是这种不懂装懂的人。
承认自己某种知识的缺乏并不丢人,为了要自抬身价而不懂装懂,一旦被对方看穿,反而会令对方产生不信任感而不愿与你交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
不耻下问是学习之本,广纳言路是发展之根,虚心求教是壮大之需,不懂装懂是自欺欺人。
一个人应该用诚实、谦虚的态度去对待知识,对待别人。不懂装懂自欺欺人的做法既会妨碍自己的求知进步,又会贻笑大方。
宋濂,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学者。他一生中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学习,从幼年起,就热爱读书。当时他家里穷,买不起书,于是就向藏书的人家借书,抄写后再按期归还。由于他守信用,人家才肯借书给他,使他能够遍览群书。20多岁后,宋濂读书更加勤奋了。但由于没有名师指点,遇有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他就步行一百多里路,去向名师吴莱请教。他请教的这位老前辈是位大学者,对学生要求很严厉。对学生有时大声呵斥。为了真正学到东西,宋濂在向他请教时,每次都十分恭敬地提出疑问,并躬着身子侧耳倾听。遇到吴莱生气的时候,他的脸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不敢疏慢。由于他虚心求教,宋濂跟着这位老师学到了很多知识,后来终于在学术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主修《元史》,还写了大量优美的散文,著有《宋学士文集》。他写作的《送东阳马生序》,被作为一篇虚心求学者的范例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本中。
愈是爱表现的人,愈是无法精通每件事。他们万事通的样子不仅欺人而且自欺,因而不再去虚心学习和倾听。他们从不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交朋友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别人比自己精通的地方就应虚心求教,这样自己才会进步,即使是自己很精通的事,也要以很谦虚的态度来展现实力,这样才能赢得人心。
谦虚的态度是指对于自己专精的事物,不妨表示一下自己的意见,只是说话技巧要高明。
在一个高度复杂的信息时代,每个人所吸引的知识都不可能包罗万象。若不以虚心的态度与人交往,如何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凡事都自以为是的人,必然得不到大家的尊敬。
不懂装懂就是无知,不利于交际范围的扩展。这样的人在社会中永远都是不受欢迎的一类,不懂装懂和自作聪明的处事方法会毁掉一切刚刚兴起的事业,使人们失去对你的兴趣和信任。在知识淘汰率如此之高的时代,不懂装懂的人只能停滞不前,最终被社会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