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的王教授与张教授是一对好不容易走到一起的再婚老年夫妻,他们都遭受过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特别珍惜这迟来的幸福。每当黄昏,两人手牵手漫步于江边,畅谈各自的工作、生活和理想。在生活中,相互体贴入微,尤其是王教授,为了让张教授集中精力搞好科研,他放弃了不少休息和娱乐时间,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还利用自己社交广、朋友多、信息灵的优势,在寒暑假帮助张教授的公司联系业务。张教授也经常利用出差的机会买王教授喜欢的书法用品、书法作品送给他。二人在事业上相互帮助,各自的事业都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二人是再婚,却能如此相濡以沫,令同事、朋友们都很羡慕。但当他俩共同走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之后,家庭矛盾就凸显出来了。有一次,邻居刘教授借了王教授4000元急用,不久刘教授还给王教授时,恰好王教授不在家,于是就还给了张教授。但事后张教授却忘了把此事告诉王教授。王教授十分生气,他认为与之相濡以沫的妻子正在悄悄地隐匿家庭财产,一定另有意图,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他开始猜疑起妻子来。
夫妻之间一旦失去信任,家庭矛盾就会越积越多,最终成为难以解开的死结。终于张教授拿走了家里的现金、债券、存折、户口,这成为二人的婚姻走向终端的导火线。二人在财产的分割上互不相让,誓死相拼,最终对簿公堂,反目成仇。结果5年“马拉松”式的官司,耗尽了教授夫妇的宝贵时间和精力,使本应达到事业顶峰的夫妻落到了两败俱伤的惨境。
白发苍苍、老态龙钟、憔悴不堪,其实也才刚过60岁的王教授痛心疾首地对别人说:“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老伴,也是事业上的好帮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如今闹到如此地步,真是得不偿失啊!唉,都是猜疑心害了我们。”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就有很多关于猜疑的教诲,如:“疑邻偷斧”、“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等。
可见猜疑对我们每个中国人影响之大,夸张一点,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但是如果我们的“理解万岁”是建立在猜疑基础之上的,永远不可能有“理解”,何谈其“万岁”。要摒弃猜疑,必须对猜疑有全面、深刻的认识,那么什么是猜疑呢?
猜疑是一种基于对他人的不信任而产生的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象,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拦路虎。具有猜疑习惯的人与别人交往时,往往抓住一些不能反映本质的现象,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猜疑而产生对别人的误解,或者在交往之前对某人有某种印象,在交往之中就处处用这种习惯效应与对方接触,对方一有举动,就对原有成见加以“对号入座”。
虽然猜疑习惯有种种表现,但我们可以发现其共同的特征,即没有事实根据,单凭自己主观的想象,抓住“皮毛”,忽略本质,片面推测;从不怀疑自己的判断,只是相信自己,轻易怀疑他人,挑剔他人。具有猜疑习惯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置于一种苦恼的心态中,对别人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严重的甚至对自己的感受也产生怀疑。猜疑习惯往往导致心理偏执,这种人常常敏感固执,谨小慎微,事事要求十全十美。这样不仅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
战国时代,魏文侯派乐羊子率兵攻打中山国。乐羊子的儿子在中山国做官。中山国利用乐羊子的儿子乐舒劝乐羊子退兵。乐羊子采取的战争策略是围而不攻。有人就说乐羊子为了保护儿子才不发动进攻的。魏文侯不为流言所动,反而为乐羊子建造宫室。乐羊子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下令进攻。中山国见无计可施,便杀了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子。乐羊子面不改色把肉羹吃了。乐羊子大破中山国,得胜回朝,魏文侯大摆庆功宴。宴后,魏文侯送给乐羊子一只箱子。乐羊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指责他围而不攻的奏章。乐羊子激动地说:“打败中山国都是大王的功劳,没有大王的明察和气度,不可能有今日的胜利。”
因猜疑造成的人间悲剧,在我国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从很多古代的历史剧中可知,从古至今,从宫廷争斗到民间小事,猜疑不知制造了多少血淋淋的故事,它给我们个人、国家和民族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精神折磨和财富的损失,它给人的刺伤可达到让人心力交瘁乃至精神失常的程度。
“疑心生暗鬼”,如果一个人无法克服猜疑,就必然会被这条无形的绳索所捆绑,而走向人生的败局;而一个民族无法摒弃这种劣根性,就必然人心分裂,国不复国。
那么,如何逃离猜疑的枷锁呢?
第一,优化个人的心理素质。拓宽胸怀来增大对别人的信任感,以理性来压制不良感性。
第二,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只有摆脱错误思维的束缚,走出先入为主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第三,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障碍。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谅解。
第四,无视“长舌人”传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长舌人”的煽动下,才越烧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酿成恶果。因此,当听到流言时,千万要冷静,谨防受骗上当。
第五,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一个人在人生旅程中,难免遭到别人的议论和流言。如果猜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议论,该怎样做还怎样做,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产生的猜疑也就因此烟消云散了。
如果你对春天产生猜疑,便会错过秋天丰收的果实;如果你对黎明产生猜疑,便会错过阳光的普照。所以,尽快赶走猜疑的蝙蝠,不要让猜疑之海围起你生活的岛屿。
如果你遇到了朋友乃至领导对你的猜疑,一定要相互沟通,解释清楚,消除误解。相信只要坦诚、信任,就没有解不开的结,猜疑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