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是一个较为固执己见的人。他本人智商较高。正因为智商高,导致他不善于利用外脑,不相信任何人,固执己见,最后以累死告终,可谓悲哀。每次重大政治军事决策,从不开会研究,刘备一切依靠诸葛亮,而诸葛亮则是自己定好计策,布置任务的会议上都不明说,而是让张飞、赵云等受命者附耳过来,如此这般,或是给简贴,到什么时候折看,照此办理。久而久之,下面人谁也不动脑筋,只是听命行事。反观曹操、孙权,在这方面都比刘备、诸葛亮高明,尤其是曹操,连诸葛亮也不得不佩服其“智计殊绝于人”。即使这样,曹操在每次重大决策前,都要召集部下开会研究,集众家之长,每当他认为意见正确即拍板决定,还要对出主意者大加赞赏。尊重部下意见的做法,大大激发了部下争胜之心,使人人殚精竭虑,为其出谋划策,也使人才闻风而至,曹操、孙权手下都是猛将如云,谋士如林,而蜀国,战将仅关、张、赵、马、黄、魏,谋士连一个像样的都没有,蜀国安得不败!
固执是一种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类人具有敏感多疑、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不接受批评、易冲动和诡辩,缺乏幽默感等特点。固执的人常常发生与朋友分手、与恋人告吹、夫妻不和、父子反目等情绪,因而可以说,固执是人际交往的大敌。
如果说自信是促进人际交往的一大优势,那么固执则是妨碍正常人际交往的一个阻力。固执己见的人往往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只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还会有一种盲目的自我崇拜心理,以为自己处处都比别人高明,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
固执己见之所以会成为人际交往的一个障碍,是由于它使人不能理智地评价自我,当然也就不能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别人,更无法赢得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另一方面,过于自信而固执己见的人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这种做法势必会造成别人的心理反感,从而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心理对抗”。
固执己见的人通常免不了与他人发生争执,从而影响到与他人的思想交流和融洽相处。过于固执就无法与人顺畅地沟通,这会使你处于孤立无援、举目无友的境地,最终会导致你对自己能力的怀疑,甚至动摇、丧失自信。
晋国元帅栾书是一个很能听进别人意见的人。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
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
事实胜于雄辩,固执己见,强出头者必然受到社会的重击。个人修养和平时所交往的对象是固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常与个人修养好、善于应酬周旋、灵活性强或虚心随和的人交往会改变或减弱本人的固执程度;而固执的人与固执的人交往,会促使双方更加固执。
首先,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以及无礼的言语和行为,加强自我调控,对自己的错误要主动承认,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其次,要提高个人修养,丰富知识,从教条和陈规陋习之中解脱出来。要尊敬和信任他人,学习他人的智慧。不要过于欣赏自己的成绩,谈论别人的不足,要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不要去计较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其三,要克服虚荣心。人无完人,这是客观事实,用不着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历史是一面镜子。齐威王如果不能从善如流,听取淳于髡和邹忌的进言,哪会有励精图治之举,怎会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效果?唐太宗如果不能从善如流,听取魏征之谏,哪会有“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假如当初商纣王能从善如流,听取比干王叔和闻太师的忠言,怎么会落个国亡自焚的下场呢?假如楚怀王能从善如流,虚心听取屈原的忠言,怎么会落个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下场呢?
再看历史上有名的楚汉相争: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前虽有斑斑劣迹,被李宗吾先生斥为“脸厚心黑”,但他成功了,灭楚建汉,登上了天子宝座。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能“从善如流”。鸿门宴前,他听取樊哙之言,籍吏民,封府库,忍痛离开咸阳,以观形势之变;鸿门宴时,纳张良之言,笼络项伯,抽身而退;鸿门宴后,听取韩信的计策,暗度陈仓。与刘邦相反,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时如能听范增之言,斩杀刘邦,历史将会重写;但他刚愎自用,错失良机,放虎归山,留下了后患,乃至兵败乌江,长叹自刎。刘邦和项羽,一是连父亲、子女都不顾惜的小人,得意时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一是破釜沉舟之真正英雄,但却在末路低吟“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历史之鉴:从善如流,有过则改者,昌;固执己见,不听人言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