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思想家易宗夔在《新世说》中讲了一则佚事,说曾国藩驻军安阳时,一个亲戚从乡村来投奔,此人“行事萧然,衣服朴素,对人沉默不能言”,颇得曾国藩所爱。曾国藩打算为他谋一份差事。某天他们一起吃饭,恰巧饭里有稗子,这亲戚先把稗子挑了出来,然后才吃。“曾默然,旋备资遣之行”,这亲戚很是不解,问好端端的为什么要遣送自己回家?曾国藩严肃地说:“子食而去稗。平时既非豪富,又未曾作客于外,辍耕来营不过月余,而既有此举。吾乡人宁复如是耶?吾恐子之见异思迁,而反自累也。”“食而去稗”属于不起眼的“小节”,但正是它,给曾国藩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从而转变了他对自己这个亲戚的看法。
世间万物皆有其因,皆有其本性。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却能反映出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和人格。为人处世的小节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
古人讲:“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并且要牢记:欲达到最高处,就要从最低点开始。诸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做事拘小节,是我们踏向成功的第一步。
于细微之处可见精神,于小节处可见为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自以为气度不凡,不拘“小节”,结果往往破坏了自己的形象。像报端所披露的某地的一位厂长随地吐了一口痰,“吐”掉了一个合作项目;有的过分好客“宴请”,铺张浪费,吓跑了外商;还有沉湎于歌舞厅,精神衰退……小节实在不小,值得三思!
事实上,伟大寓于平凡之中。在平时,一张废纸、一个烟蒂散落在地,捡与不捡,只不过是举手之劳,许多人认为这是区区小事,不值得一提。然而,捡与不捡,也许就是你成功与失败的一个重要分界点。
东京一家贸易公司有一位小姐负责为客商购买车票。她常给德国一家大公司的商务经理购买来往于东京与大阪之间的火车票。几次下来,这位经理发现一件趣事,每次去大阪时,座位总在右窗口,返回东京时又总在左窗边。经理不禁好奇地询问小姐其中的缘故。
小姐笑答道:“车去大阪时,富士山在您右边;返回东京时,富士山已到了您的左边。我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来我们日本的客人都喜欢观赏富士山的壮丽景色,这就是我为什么这样给您买票的原因。”这种体贴入微的细节,使这位德国经理十分感动,促使他把对这家日本公司的贸易额由400万马克提高到1200万马克。他认为,在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这家公司的职员都能够想得这么周到,那么,跟他们做生意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小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与原则无关的琐碎的事情。何为原则?何为琐事?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对此常有不同的理解。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常听到有人自诩“大丈夫不拘小节”,于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光膀子上街……在他们的眼里,这些都是“小节”,不必认真。
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会影响整件事情的大局。一粒没有系好的扣子、一道下滑的拉锁、一根冒出来的线头、一绺散乱的头发、一处醒目的油迹都会在别人的视野之中。在你还没有显示出特别才艺之前,你的不拘小节,在别人眼里只是邋遢。
关注小节,是万万不可忽视的。懂得处世之道的人,都是一群哪怕在小节上也“拘”的人。要做好这一原则,可以从以下三条进行努力:
首先要做到胆大心细。要培养从细微之处洞察人的能力。对所交往对象的行为习惯,以及好恶,经过观察之后形成判断,然后在自己的心里进行一番过滤,好的你就尽量地投其所好,不好的你就尽量回避。要处好与他人的关系,先要了解别人,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取长补短打下基础。
其次是要有小处着手的耐性。做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拼细节与耐心。所谓工作细,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论多么细枝末节的事,不要毛毛糙糙地匆忙结束。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只有对眼前的工作程序经过细心的揣摩,把住要领,才能降低失误的风险,有效地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
其三是养成“行小”的好习惯。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为恶小而为之”,说明的正是细微之处见精神。人际交往中,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虽都是枝根末节,但可能都会影响团队里的人对你人品的判断,如果你忽略了“小节”,那么你也就可能会“小拘小坏”,因此严重影响你的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