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时不为自己留下退路,因而后来遭到了丧身亡家的报复。由于太子的两位师傅公子虔、公孙贾为首,他们故意唆使太子犯法以打击新法威信。商鞅依法论处,不恤人情,虽然太子为嗣君不能用刑,但他为了立威,便将公子虔割鼻,公孙贾脸上刺字。史书称: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商鞅怕人谋刺,每出门皆置卫士十余车,带甲束戈,如临大敌。如果保卫工作有一点欠缺,他就不敢出门。这时有一贤士名叫赵良,特来求见商鞅,向他列举自古以来贤德以仁义待民而得成功的史实,劝他爱惜百姓,不可残民以逞。并向他指出:“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导致天怒人怨,灾祸不日将至,孝公去世之日,即君灭亡之时。”接着,赵良劝商鞅不要贪图富贵了,现在全身而退还来得及。商鞅此时正在权势顶峰,对这些让他及时退位的逆耳忠言根本听不进去。
就在赵良劝谏五个月后,孝公死去,太子即位,为昔年旧恨向商鞅报复,发兵进攻商鞅,商鞅兵败被捕,遭五牛分尸的车裂酷刑而死,全家则被株连族灭。
古人有言“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即是遇狭桥,留人先行,争逐必伤,甘味好吃,不可全部私自吃光,得留三分给别人享受。“谦让”于表面上也许见得是“退”,然于处世做人方面却是“进益”,可以与人和平相处,可以传道弘法,可以增长灵性的光辉。无论何时何事,总要给自己安排好前面的路,并且留好退路,就算这一招很有把握击败对手也要为自己的下一招摆好姿势。如果能够及早为自己留下退路,一旦发觉与原先设想不同时可以全身而退,不至于使自己受到很大的损失。
范雎本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因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的策略,深得昭王赏识,被升为宰相。后来,他所推荐的郑安平与赵国作战失败,按秦国法律,只要被推荐人出了纰漏,推荐者也要受“连坐”处分。但昭王并没问罪范雎,这使他心情更为沉重。
秦昭王为刺激范雎再振作起来,为国效力,对范雎叹气道:“现在内无良相,外无勇将,秦国的前途实在令人焦虑呀!”范雎心中揣测,认为秦王对自己很不满意,因而非常恐惧。
恰在此时,辩士蔡泽来拜访他,对他说道:
“四季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万物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夏,夏天结束养育万物的责任后就让位与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务后就让位与冬,冬把万物收藏起来又让位与春天……这便是四季的循环法则。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子已久,恐有不测,而应让位他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一席活启发了范雎,便立刻引退,并且推荐蔡泽继任宰相。蔡泽就职后,也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当他听到有人责难他后,他明智地舍弃了宰相宝座而做了范雎第二,保全了自己的晚节,也避免了日后的不测。
人生变故,犹如水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这是世事变化的基本公式。世事既然如此,做人也就应该处处把握恰当的分寸,永远给自己留下一条退路。俗话说:“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凡事留有退路,才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是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更要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就收,防患于未然,牢牢握住对日后人生的主导权。
及早为自己留下退路,锁定自己生活的最后防线。这样,事业成功、事业兴旺时,可以不断开拓创新,大胆地往前走;即使事业一时受挫,也没生存之忧,还可以利用机会,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