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06800000010

第10章 幼儿的个性及其个性倾向性

“个性”一词大家并不陌生,但是,什么是个性?个性具有哪些特征?幼儿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发展特点和规律?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个性?这些问题,刚入学的同学一般都较难回答准确;至于儿童早期对父母的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幼儿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这些问题也是准备作幼儿教师者必须了解的,因此,本编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介绍和回答。

第一节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概述

一、个性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说“某某很有个性”,其中的“个性”是指这个人不太合群,有些“特别”。这里的“个性”不是心理学上个性的概念。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那些“倔强”、“要强”、“坦率”或“固执”的人往往有强烈的行为表现,他们是有个性的;而那些“文雅”、“平和”、“斯文”或“柔弱”的人的行为表现往往是平淡的,但他们同样是有个性的人。

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个性不是神秘莫测的。一个人的个性往往体现在他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当中,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言行表现来判断一个人的个性。个性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作用,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带有个性的色彩。例如,一个性格开朗、宽容大度的人和一个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的人,在待人处事时都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个人的特点。

(二)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心理结构,它由哪些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说来,个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个性倾向性它是个性的动力系统,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它不仅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方向,而且还决定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是个体心理差异性的集中表征,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意识它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自控结构,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对个体进行调控,保证个性的完整、统一、和谐。

(三)个性的特征

探讨个性的特征,有助于区分个性心理和其他心理现象,有助于加深对个性的理解与认识。一般说来,个性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人们的个性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的个性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是个性的独特性。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人们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世界上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孪生兄弟或姐妹,虽然他们的外貌很相象,但只要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就可以很快看出他们的不同。而他们的父母,更是能根据他们的一个眼神或动作轻易地区分他们。

强调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个性的共同性。个性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的成员共有的、典型的心理特点。虽然每个人的个性不同于他人,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年龄阶段或同一性别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例如,幼儿普遍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喜欢交往等共同特征,这是幼儿期儿童普遍具备的共同特征。人的个性中既有与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相同的特点,也有与其他人不同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心理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的统一体。这个整体的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一个人的各种行为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例如,一个脾气急的人,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动作快、吃饭快、做事时喜欢一口气干完、和人相处容易冲动等。又如,一个有开拓性、创造性的人往往在任何时候都会表现出不安于现状、爱动脑筋、不愿落后、希望和别人有所不同等特点。

个性的整体性有多方面的表现。首先,表现为个性的内在统一性。正常人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及时调整个性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他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经常保持和谐一致。一个人失去了个性的内在统一性,他的行为就会经常由几种相互抵触的动机所支配。这个人的个性是一种个性分裂现象,叫做“二重个性”或“多重个性”。其次,只有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在和其他个性特征联系中,才能认识个别特征,使其具有确定的意义。例如,“沉默寡言”这一特征在不同的人身上具有不同的意义。甲可能由于怕羞,不愿出头露面,这是怯懦的表现;乙可能是不想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这是虚伪的表现;丙可能是想靠别人的努力,获得自己的满足,这是懒惰的表现。

3.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个性特征具有跨时间和跨空间的一致性。一个人暂时的、偶然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认为是这个人的个性特征。一个人经常一贯表现的心理特征才是他的个性特征。例如,一个处事谨慎的人,总是循规蹈矩,处事稳重,但他偶然也有冒险、轻率的表现,在这里,谨慎标志着他的个性特征,而轻率则不能认为是他的个性特征。一个人偶然忘记某种东西或某件事情,不能说健忘就是他的个性特征。如果一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经常丢三落四,就可以说他有粗心大意或健忘的个性特征。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相对稳定的,这样才能表明一个人的个性,才能把一个人同其他人区别开,也才能预测一个人在一定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合的行为都会有非常相似的表现,是比较稳定的。例如,一个关心别人的人,在家里、在街上、在学校都会表现出这种品质。在家里,他会帮助父母收拾房间、洗碗、洗衣服等;在街上,看到盲人或老人有困难,他会主动帮助;在公共汽车上,他会主动让座给小孩或老人;在学校,他会尽力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根据个性的稳定性,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在某一场合的行为去推测他的个性。例如,在公共汽车上,几个女中学生坐在哪说笑,这时,一个妈妈领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上车,想挤个空座让孩子坐下。可是,这几个学生不但没人让座,而且思想上也没有任何触动。通过这样一个场景,我们就可以想到,这几个学生的个性很可能是自私的、不关心别人的。我们也很难想到她们在家里、在学校里会关心别人。

人的个性表现出很大的稳定性,但现实生活非常复杂,随着社会现实和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主观的努力等,个性也可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挫折往往会在个性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个性的变化,这就是个性的可变性。当然,个性的变化比较缓慢,不可能立竿见影。由此可见,个性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教育工作者在塑造幼儿良好个性的工作中要有耐心和信心。

4.个性的社会性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因此,个性首先具有自然性,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上与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是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但人的个性并非单纯自然的产物,它总是要深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初生的婴儿作为一个自然的实体,还谈不上有个性,既没有表达能力和运动能力,也表现不出勇敢或怯懦、勤劳或懒惰的个性特点,更没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个性又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在更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可以说,每个人的个性都打上了他所处社会的烙印,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由此可见,个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主要指一个人的民族、国家、所处的时代及其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风气,微观环境主要是指家庭、学校及生活、工作环境。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影响其个性发展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

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期儿童的个性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是儿童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二、个性倾向性概述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的核心因素,是个性结构中的动力结构,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不仅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方向,而且还决定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例如,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人们选择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活动;当一个人的需要强烈时,他的行为反应就会相应比较强,而当需要较弱时,行为反应的程度就会相对减弱。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其中,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是在外界环境长期影响下,特别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到青年期才逐渐形成的。对于幼儿来说,影响他们活动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需要、动机和兴趣,它们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例如,对游戏和玩具的需要是幼儿的普遍特点,满足了幼儿的这个需要,他们的情绪就愉快,活动积极性就高。了解幼儿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是有效开展幼儿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幼儿的个性倾向性主要表现在需要和兴趣等方面。

第二节 幼儿的需要

一、需要概述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人对某一事物的渴望和力求占有的心理倾向,它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对其自身与外部生活条件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如对空气、食物、水、阳光等自然条件的依赖,对交往、劳动、学习、创造、运动等社会条件的要求。当这些必需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就成为人的需要。

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与人的行为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人的活动总是受某种需要所驱使,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并驱使人去行动时,就以活动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激发人去行动,并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去追求,以求得到自身的满足。同时人的需要又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与发展的。当人通过活动满足了原有的需要时,人和周围现实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因此,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

(二)需要的分类

对需要种类的划分有不同的角度,通常从需要的起源和对象两个角度进行分类。

1.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从需要的起源划分,需要包括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与个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需要,也叫生理需要。生物性需要包括:维持有机体内平衡的需要,如对饮食、运动、睡眠、排泄等的需要;回避伤害的需要,如对有害或危险的情景的回避等;性的需要,如配偶、嗣后的需要。生物性需要是生而有之的,人与动物都存在,但人与动物的生物性需要是有本质区别的。马克思曾说过:“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饥饿”。可见人的生物性需要已被深深地烙上社会的痕迹,已不是纯粹的本能驱动。

社会性需要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社会性需要包括:对知识、劳动、艺术创作的需要,对人际交往、尊重、道德、名誉地位、友谊和爱情的需要,对娱乐消遣、享受的需要等。它是人特有的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级需要。人的社会需要因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有显著的个别差异。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按需要的对象划分,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包括对衣、食、住等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需要。物质需要是反映了人的活动对于物质产品的依赖性,因此,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需要,又包括社会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包括对知识的需要、对文化艺术的需要、对审美与道德的需要等。这些需要既是精神需要,又是社会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他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并按照它们发生的先后次序分为五个等级。

(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包括饥、渴、性和其他生理机能的需要,它是推动人们行为的最强大动力。只有在生理需要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需要才会相继产生。

(2)安全需要当一个人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满足安全的需要就会产生。个人寻求生命、财产等个人生活方面免于威胁、孤独、侵犯并得到保障的心理就是安全的需要。如要求职业稳定、劳动安全、未来生活有保障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这是一种社会性需要,包括与人往来,进行社会交际,获得伙伴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爱,给予别人爱;并希望为团体与社会所接纳,成为其中的一员,得到相互支持与关照。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受人尊重与自我尊重两方面,前者是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获得名誉、地位;后者希望个人有价值,希望个人的能力、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马斯洛认为,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可以表现在体育上,还有人表现在绘画或发明创造上……简而言之,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潜能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首先,人类基本的需要必先得到满足,然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其次,人类需要与个体生长发展密切相关。人出生时,最主要是满足生理需要,然后逐渐考虑到安全、归属、尊重的需要,最后才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个人的需要结构之发展过程是波浪式的演进,各种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至另一级。第三,人类需要的高低与个体生存状况有关。马斯洛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除了应该满足人们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要使人们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鼓励个人去追求自我实现。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需要和国家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才能有永不衰竭的动力,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

二、幼儿需要的发展

对于6岁以前的幼儿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对于新生儿来说,生理需要占绝对主导地位。到1岁左右,由于和成人交往的增多,幼儿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与成人交往的需要,例如,看到妈妈来了就高兴,妈妈离开就会哭,这时候成人是否在场,是影响幼儿情绪的主要原因。1~3岁期间,幼儿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加,出现了模仿成人活动的探索性需要、游戏的需要及与伙伴交往的需要等。但这个阶段,生理需要仍然占主导地位。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进一步增强,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

(一)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幼儿的需要中,既有生理与安全的需要,也有游戏、交往、尊重、求知等社会性需要,并且各种需要的水平也在提高。幼儿的需要中,比较突出的有下列几种。

1.生理的需要表现为对饮食、睡眠、休息等的需要。幼儿最初出现这类需要时,往往立即要求满足,得不到满足便焦躁不安,甚至哭吵。以后在教育影响下,幼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并能以文明的行为方式满足这类需要。

2.安全的需要幼儿具有强烈的安全需要,从幼儿的语言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我希望爸爸、妈妈不要打我、骂我”、“希望爸爸、妈妈不要争吵、打架”、“希望爸爸不要老出差,家里冷冷清清的,我害怕”、“我不要打雷、闪电,还有大灰狼”。

3.活动的需要幼儿具有强烈的游戏、娱乐的需要,喜欢参加唱歌、画图、捉迷藏、玩沙、玩水等种种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增加了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激发了娱乐的情感,锻炼了意志和性格。在正确的教育下,幼儿还逐渐形成了劳动的需要,他们喜欢自我服务,争着参加公益劳动,得不到劳动机会时,便表现得难过不安。

4.交往的需要正常的幼儿喜欢和别人交往,不愿一个人独处。他们喜欢和亲人在一起,喜欢和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小伙伴共同游戏。在交往中,他们获得了爱抚和友谊,也学会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等。

5.受人尊重的需要幼儿自我意识有了发展,希望受到成人或其他幼儿的赞扬、友谊和“尊重”。“我最高兴老师表扬我”、“我希望能得到一朵小红花”等幼儿语言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他们感到不被别人注意,或被嘲笑、戏弄,或在大众之前被呵斥、责骂、甚至被体罚时,“自尊心”便受到损伤,会感到委屈、痛苦而哭吵,甚至暴怒反抗。

6.求知的需要幼儿和周围现实相互交往时,渴望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表现了强烈的求知需要。这种需要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基础。幼儿好奇喜问,常向成人提出“地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鸟能飞”、“世界到底有多大”、“电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要求成人解释。也喜欢摆弄拼拆各种东西,了解其中的原因。在幼儿园里还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学习本领、满足求知需要。在幼儿晚期,上小学学习的需要逐渐发展起来。“我可喜欢看图书、听故事了,我想天天有人给我讲故事”、“我想天天学习新本领”、“妈妈要给我买个新书包了,我想当小学生”等幼儿语言中都体现了他们求知的需要。

7.欣赏美的需要幼儿在社会生活和成人教育影响下,形成了欣赏美的需要。幼儿喜爱美丽的图画、优美的歌曲、美观的服饰。此外,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色,和谐多变的舞蹈、体操以及整洁优美的环境布置,也能引起幼儿的美感,满足他们欣赏美的需要。而幼儿园的美术、音乐、语言和体育等活动更直接培养了这种需要。

辽宁师大杨丽珠教授把幼儿的需要归纳为以下七种:生理与物质的需要,安全与保护的需要,与成人、同伴交往的需要,游戏、活动的需要,求知的需要,自尊与受尊重的需要,利他行为的需要。她认为,这七种需要的排列是有等级顺序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低向高螺旋式上升地发展;幼儿可以用高层次需要调节低层次需要;需要范围逐渐扩大;有些需要在整个幼儿期都占优势,如母爱、安全感、游戏、求知活动等;有些需要则有典型的年龄特征。总的来看,3岁幼儿对母爱、吃穿、玩等物质要求、感官游戏和听讲故事的需要最强烈;4岁幼儿对同伴交往、体育游戏、承担劳动任务的需要更强烈;5岁是生理、物质需要逐步向精神需要转化的时期。一方面,生理、物质的需要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求知与好奇的需要、自尊与受尊重的需要、利他行为的需要等呈上升趋势。

(二)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幼儿期占主导地位的优势需要由几种强度较大的需要所组成,同时,每种需要在整体中所占地位也在发生变化。在3~6岁这一阶段,不同年龄幼儿需要的排序都在发生变化,说明幼儿期是需要发展的活跃时期。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从5岁开始,幼儿的社会性需要迅速发展,求知的需要、劳动和求成的需要开始出现。6岁幼儿希望得到尊重的需要强烈,同时对友情的需要开始萌发。

三、幼儿需要的引导

幼儿的需要激发了他的个性积极性,促使他积极进行各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又产生了新的需要,从而促使个性积极性进一步发展。幼儿需要的发展是幼儿个性积极性发展的基础。成人要关注和正确处理幼儿的需要,从而引导和促进个性积极性的正常发展。在对幼儿的需要进行引导时,成人应注意下列几点。

(一)满足幼儿合理的需要,激励个性积极性的发展

需要总是指向某种具体事物,总是对一定对象的需求。对于幼儿的各种需要,成人首先应对它的合理性做出判定。对于合理的需要,成人应尽量加以满足。例如,针对幼儿的生理需要,成人应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按时定量地准备富于营养的食物,指导他们安静地就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仪表整洁,使他们精力充沛,健康成长。又如,针对幼儿的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成人应和幼儿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要尊重、关心幼儿,不嘲笑、戏弄幼儿,更不要众人之前呵斥、责骂或者体罚幼儿。为了满足幼儿的认识需要和欣赏美的需要,要组织幼儿学习关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的基础知识,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要组织幼儿欣赏音乐、参观图画展览、参加艺术表演等。满足幼儿各种合理的需要,能够使幼儿的积极性得到强化,激起活动,促进个性的发展。

(二)纠正幼儿的不合理需要,引导个性积极性正确地发展

在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下,例如,父母的娇纵溺爱,其他幼儿的不良榜样等,幼儿可能形成一些不合理的需要。例如,有的幼儿不顾别人,常要独占一切;有的不能独立活动,事事需要成人的照料;有的不知谦让,处处争先;有的自我意识特别强,时时想要成为“注意中心”,事事需要受到赞许。这些不合理的需要,往往使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使他们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不仅使他们不能和别人和谐相处,发生适应方面的困难,有时还扰乱了整个集体的秩序。成人要防止幼儿形成不合理的需要。对于幼儿已经形成的不合理需要,要及时纠正,保证个性积极性向正确方向发展。

(三)引导幼儿形成新的需要,促使个性积极性继续发展

成人还要丰富幼儿的生活,激起新的需要;或向幼儿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其转化为他们新的需要。需要的丰富和发展,可以推动个性积极性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教师对于初入幼儿园的儿童,可以要求他们在成人的帮助下自己使用小勺吃饭、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等,这种要求可以转化成幼儿自我服务的需要,发展独立生活能力。对于幼儿中期的儿童,不仅要求“自己能做的自己做”,而且要求他们能为同伴和集体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对于幼儿晚期儿童应要求他们认真地、有始有终地做自己能做的事和为同伴、集体服务。这些教育和要求促使幼儿形成新的需要,不断激发幼儿的实际行动。总之,丰富幼儿生活,不断提出适当的要求,可以促进幼儿的个性积极性进一步发展。

(四)鼓励幼儿的交往需要,引导幼儿学会交往

是否善于交往对于幼儿的生活和成长产生着重要影响。婴儿一出生就爱看人脸,喜欢对父母、亲人咿呀作语、微笑、触摸,能够行走时就会追随、拥抱、依恋成人。3岁幼儿尤其喜欢和成人游戏,要求成人给他讲故事、看图书。4岁以后,幼儿明显地表现出对同伴交往的兴趣。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幼儿逐步学会了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学会调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正确引导下,大多数孩子活泼开朗、乐于交往;但也有的幼儿胆小、退缩、少言寡语;在人多场合,常常表现为抑郁、焦虑、紧张不安;有的幼儿想交往而不会与别的孩子相处,常常不欢而散。成人应引导这些幼儿主动与同伴或成人交往,丰富社交经验,学会与人相处。

(五)培养和发展幼儿利他行为的需要

许多独生幼儿往往乐于接受亲人的关心、注意和爱护,却不知道自己也应当做一些使别人高兴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多数幼儿没有利他行为的自发要求,只有极少数幼儿在家长的鼓励和赞许下,学会了点滴的利他行为,懂得要关心、同情和帮助别人,懂得自己快乐时,也要使别人快乐。成人应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幼儿利他行为的需要,让幼儿在同情、分享、互助、合作等行为中感受到愉快和自豪。

总之,成人应当正确对待幼儿的各种需要,满足其合理的需要,预防和纠正幼儿的不合理需要,积极地培养良好的需要。

第三节 幼儿的兴趣

兴趣在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健康而广泛的兴趣能使人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和乐趣,深入而巩固的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强大动力。兴趣在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的探究和认识活动染上强烈的、肯定的情绪色彩,从而使这种活动为人所接受和喜爱。

一、兴趣概述

(一)兴趣的概念

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它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例如,一个人喜欢听音乐、唱歌,而且特别关心音乐方面的信息,主动探索音乐方面的知识,我们说这个人对音乐产生了兴趣。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例如,当一个人口渴需要喝水的时候,就会对水产生兴趣。又如,一个人由于缺乏知识而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学习知识就会成为他的迫切需要,从而促使他去努力学习,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但是,人的需要和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需要和兴趣也会随之发展和变化。

(二)兴趣的种类

根据兴趣的目的不同可将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本身产生的兴趣。它往往是由于有意义事物本身在情绪上引人入胜而引起的。例如,学生对一堂生动的课、电影或歌曲等的兴趣往往是直接兴趣。直接兴趣具有暂时性的特点。

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其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例如,有的学生对某些课程并不感兴趣,甚至感到乏味,但意识到这些课程对于自身发展和将来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刻苦学习,并对此产生兴趣。间接兴趣具有较稳定的特点。间接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

(三)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指向性兴趣的指向性是指一个人的兴趣所指向的是什么事物。由于兴趣的指向性不同,人与人之间会出现很大的不同,例如,有的人对音乐感兴趣,有的人对美术感兴趣,有的人对文学感兴趣等。

2.兴趣的广泛性兴趣的广泛性是指一个人兴趣范围的大小或丰富性程度,也称兴趣的广度。兴趣的广度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有的人兴趣十分狭窄,对什么都没热情,也不感兴趣;而有的人兴趣十分广泛,对什么事都有兴趣。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例子,他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又非常喜欢音乐,小提琴拉得好,钢琴弹得也很出色,甚至能撰写文学评论。

3.兴趣的中心这是指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要有一个中心的兴趣。多方面的兴趣只有在与某个中心兴趣相结合的情况下,才是一个珍贵的品质。例如,一位数学教师是文艺爱好者,他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他特别醉心于传记文学,他对于艺术理论与哲学也感兴趣,而且还研究过心理学的问题。但他对于数学具有一种特别的、任何东西都比不上的兴趣。他说:“这门科学经常给我以创造性的愉快,并且这种愉快逐年在增长。”这是一位既有广泛兴趣又有中心兴趣的教师。

4.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兴趣持续的时间或巩固的程度。从这一品质考察,有的人兴趣是持久而稳定的,一旦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就始终保持且长期不变,还会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甚至达到迷恋程度;而有的人兴趣极不稳定,经常会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但又不能持久,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这种暂时的兴趣即使很强烈,对实践活动的推动作用也是有限的。

5.兴趣的效能性兴趣的效能性是指兴趣对活动产生的作用。人们兴趣的效能性是有个别差异的。有的兴趣只停留在期望和等待的状态中,不能促使人积极地行动。这种兴趣缺乏推动的力量,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有的兴趣则不然,它能推动一个人去积极活动,能产生实际的效果。兴趣对人的行动的动力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凡是对社会的进步和个人身心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就是具有积极效能的兴趣;凡是对社会的进步和个人身心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就是具有消极效能的兴趣。例如,有的学生对上网很有兴趣,但主要用于玩游戏或聊天,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样的兴趣就是消极效能的兴趣。有积极效能的兴趣才能促使人参与某项活动,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增长才干。

(四)兴趣的功能

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例如,有的幼儿喜欢摆拼图,一有空闲时间就拿起拼图摆弄,从中获得乐趣。

1.兴趣的定向功能任何一种兴趣总是针对一定事物、为实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一个人对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优先地、积极地把注意指向并集中于该种事物。兴趣的指向性不是指偶然地、一时性地倾向于某种事物,而是指经常地、主动地观察和思考某一事物,渴望去认识和获得它。兴趣可以奠定一个人事业的基础和进取的方向。例如,一个人从小喜欢探究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将来就可能去学习生物学或心理学,并作为终身研究的方向。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是如此。

2.兴趣的动力功能兴趣的动力功能是说人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达尔文曾在他的自传中提到,就他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对他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强烈的兴趣,沉溺于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喜欢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是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幼儿兴趣的发展

幼儿兴趣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幼儿的兴趣比较广泛

幼儿渴望认识世界,喜欢和周围的人交往,对周围事物和各种活动表现出广泛兴趣。例如,幼儿一般喜欢小动物和各种花草树木,对雨露雾雪等自然现象也很有兴趣;喜欢观看成人的劳动和交往等社会生活;特别爱好游戏和玩具,也喜欢参加简单劳动以及唱歌、美术、体育等各种学习活动。据调查,幼儿喜欢听故事、看电视、逛公园、搭积木、唱歌跳舞、折纸工、拍球、玩枪等,喜欢与年龄较大的孩子一起玩。

孩子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对客观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看,什么都想摸摸。幼儿的几种优势兴趣左右着他们的行为。首先,对游戏的兴趣是幼儿期占主导地位的兴趣。不管什么样的游戏、不管玩了多少遍,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始终不会改变。其次,对因果关系的兴趣发展迅速,从问“是什么”、“做什么用”到“为什么”。这种兴趣不仅表现在幼儿的言语中,同时也表现在幼儿的行为中,他们喜欢拆卸,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第三,幼儿对动画片、活动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看卡通片。

一般说,幼儿的兴趣比较广泛,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固的中心兴趣。

(二)幼儿的兴趣表现出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幼儿受素质、教育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对各种事物的爱好以及爱好程度各不相同,幼儿的兴趣已经表现出个别差异。例如,有的幼儿喜爱唱歌,有的爱好画画,有的则喜欢跳舞;有的幼儿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兴趣,而有的幼儿对许多事物都缺乏兴趣。

幼儿一般都喜爱玩具,但不同年龄的幼儿对玩具表现出不同兴趣。一般说来,年幼的幼儿喜欢现成的玩具,而年长的幼儿喜欢自己操作的玩具;年幼的幼儿专注于一个兴趣活动的时间较短,而年长的幼儿专注于一个兴趣活动的时间较长。

(三)幼儿的兴趣多为直接兴趣

幼儿的兴趣绝大多数是直接兴趣,即直接对当前的事物或活动过程感兴趣。只有年龄较大的幼儿才对比较遥远的事物或活动结果发生间接兴趣。例如,大班幼儿为了在文艺表演中获得荣誉,虽然不喜欢枯燥乏味的反复练习,却乐于学会背诵一首几十句长的快板词。

(四)幼儿的兴趣比较浮浅,容易变化

幼儿由于知识经验和心理能力的限制,不会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他们主要为事物的表面特点所吸引。他们的兴趣往往是由事物鲜艳悦目的颜色、新颖多变的外形等引起,因而比较浮浅。经过多次接触,这些客体的外部特点失去新鲜感、吸引力,幼儿的兴趣也就低落或完全消失。总之,幼儿的兴趣难以保持稳定。

(五)幼儿的兴趣也可能表现出不良指向性

幼儿的兴趣一般表现为良好的指向性,但也有些幼儿没有受到良好教育,任性娇惯,分不清对与错,表现出不良的兴趣。例如,有的幼儿吃饭挑食,对该吃的食物不感兴趣。

与婴儿和幼儿前期儿童的兴趣相比,幼儿兴趣的范围相对广泛,兴趣的内容相对稳定,开始出现个别差异,但总的来说,作为个人稳定特点的兴趣还处于发展的初级水平,兴趣的范围还不够广泛,兴趣指向也不专一,兴趣的稳定性不够。兴趣的发展到了青少年期才能逐渐完善。

三、幼儿兴趣的培养

(一)提高幼教工作水平,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幼教工作水平是幼儿兴趣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要认真学习幼教工作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幼教工作水平;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对活动形式变化感兴趣的特点,巧妙地变化活动形式与过程;要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以此引发幼儿的兴趣。

(二)组织多种活动,发展幼儿的兴趣

实践表明,幼儿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挥它对活动的推动作用。在幼教工作中,应组织游戏、比赛、表演、参观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并帮助他们在活动中取得成功。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3~5岁的幼儿识字。读第一课时,有几个幼儿很成功,第二天他们很高兴地又来读这一课。有几个在第一次失败了,第二天他们就不热心了。再经过几次失败,他们甚至厌恶这个活动,不愿再继续下去。后来,其中一些幼儿经过劝导、鼓励,在识字上取得了成功,他们才逐渐对识字表现出热心态度。由此可见,学习成功是使幼儿感到满意、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成功的经验是发展幼儿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种活动的目标应该是合理、适中的,要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取得进步或成功,让幼儿体验到活动成功的欢乐。

(三)通过肯定性的评价,强化幼儿的兴趣

肯定性的评价是指当幼儿取得成功或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表扬和鼓励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评价,这种评价能为儿童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从而能进一步增强原有的兴趣。但肯定性的评价也要恰当,既要充分,又不要过分,不充分和过分的肯定性评价都不能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肯定性的评价还要做到及时;若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幼儿采取不同的表扬与鼓励的方式效果会更好。当然,对幼儿的肯定性评价应该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四)激发和保护有益兴趣,纠正不良的兴趣

在幼儿兴趣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兴趣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教师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有益兴趣,把有关有益兴趣纳入培养目标并加以培养。对于幼儿的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兴趣,教师要讲清道理,并用有益的兴趣替代这些不良的兴趣。另外,教师本人的兴趣对幼儿的兴趣也有直接的影响,为了培养和引导幼儿的兴趣,教师自己也应该发展多方面的、对健康有益的兴趣。

(五)利用兴趣迁移,培养新的兴趣

兴趣的迁移是指幼儿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并对该事物也产生兴趣。一般说来,兴趣的迁移要满足以下的条件: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是什么;其次,教师应寻找到要使幼儿感兴趣的新事物与幼儿原有兴趣的相同点;第三,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使幼儿产生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并把这种需要转化成强烈的动机。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就可以使幼儿对某一事物的兴趣转化到新的事物上来。教师要善于运用兴趣迁移的方法,以培养幼儿对学习、劳动等新事物的兴趣。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个性?个性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什么是需要?幼儿需要发展的特点哪些?如何对幼儿的需要进行引导?

3.什么是兴趣?幼儿兴趣发展的特点哪些?如何培养幼儿的兴趣?

同类推荐
  • 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

    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

    《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是以朱文锋主编的21世纪教材《中医诊断学》为蓝本,按最新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与任务,明确重点、解释难点,并按知识点设计题型的辅助教材,力求使整门课程繁多的知识体系系统化,以便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做题方法,起到明确思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 完善学校规范化管理的体制

    完善学校规范化管理的体制

    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学校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学校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 优秀小学生的100个学习好方法

    优秀小学生的100个学习好方法

    《优秀小学生的100个学习好方法》由鲁鹏程主编,《优秀小学生的100个学习好方法》从学习能提升竞争力,预习让你领先一步,向40分钟要听课效益,把作业当考试对待,让自己“过目不忘”等12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优秀小学生应该掌握并应用的100个学习的好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有趣、实用、有效,能帮助小学生轻松、迅速地提升学习成绩,适合小学生及有关教师学习参考。
  • 成人教育心理学

    成人教育心理学

    本书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成人学习的实际,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员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方法等。
  • 第三方物流理论与实务

    第三方物流理论与实务

    第三方物流就是通过物流管理的代理企业(物流企业)为供应方和需求方提供物料运输、仓库存储、产品配送等各项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是介于供应商和制造企业之间的,或者是介于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即它是处于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的连接纽带,它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方法。第三方物流处于流通的中间环节,它提供了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是中间流通企业。
热门推荐
  • 不就是分手,行!

    不就是分手,行!

    每次恋爱,结果都是因为对方是渣男亲看见脚踩两只船,大闹之后分手的。老天!你就不能赐给我一个善良美丽大方的男朋友吗?!!
  • exo复仇girl

    exo复仇girl

    原本青梅竹马,可现在去成了仇人。exo,我只一次必定会让你和那个恩将仇报的人生不如死的。期待我的复仇吧!
  • 英雄联盟之召唤师传承

    英雄联盟之召唤师传承

    不一样的时间,那一刻改变了很多一个不同寻常的召唤,他如何在瓦罗兰大陆生存在这你会看到德玛西亚皇子,看到寒冰射手艾希,冒险家伊泽瑞尔等等等英雄他们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带你们走进不一样的英雄联盟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人生
  • 凌云魔志

    凌云魔志

    本文女主为魔修,与正道修士抢地盘、抢修仙资源,带领众魔修走出一条属于魔修的康庄大道,女主角不绝对狠辣,却也不仁慈,是属于一个魔修的修魔奋斗史,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修真界从来就不用讲究什么正道、魔道,只有强者才主宰一切!
  • 凤结良缘

    凤结良缘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入乡随俗,咱学这古代女子羞羞答答。咱只是个小人物,只求平安将生过,忙来事业成,闲来旅旅游。不料,一朝成为笼中凤。要宫斗?咱不奉陪!要夺权?咱不参与!要杀我?咱要跑路!要护我?咱要慎重!
  • 浮陆

    浮陆

    数万年间,魔族不断尝试南下,帝国疆土之争不断;少年自白河而来,为光明前行。
  • 死海传奇

    死海传奇

    家族无一人生还,独留他一人。从此后他发誓一心修行,让所有人都无法伤害到他和他身边的人。自此他踏上了一条修行之道。死海之路,唯我独尊。
  • 鹰的重生

    鹰的重生

    本篇主人公小明是一个勤奋上进的男青年,因为种种挫折,使得他一时沉沦,然而他拥有一颗不甘堕落的心,终于通过种种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男人。
  • 穿越之农家乐

    穿越之农家乐

    梅子金黄杏子肥,子规声里雨如烟。古代的田园美得如同一幅画卷,采莲没有想到,自己居然有缘进入画中,钓虾,摸螃蟹,逮兔子,套野鸡,农家的乐趣,多得数也数不清……这是一个在如画田园里享受生活,并且兴家立业的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半路人

    半路人

    深夜在公路上的奇遇之后,阎师傅的人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一切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