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看法,是从整体上否认社会主义经济存在周期性波动。这一观点也承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存在一种怪圈,即膨胀———紧缩———再膨胀———再紧缩的循环,但是中国经济运行的怪圈,不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产物,而是人们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受到的惩罚。也有同志认为,中国经济运行虽有波动,但不具有周期性,理由有两点:(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经济规律如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为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消除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客观基础。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发生周期性危机,是生产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必然产物,而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不会产生经济波动。(2)我国历次发生的经济波动,主要是由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巨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失调和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不切合实际、急于求成造成的,它不是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必然现象,没有一个规律支配着经济的周期性运行。还有同志进一步认为,改革十年中的经济波动也是源于我们选择改革战略的失误和理论上的失误。
这种否认波动的周期性的观点,有四点值得讨论:
首先,这种观点是把波动的周期性与波动的必然性当作同一概念了。实际上,周期性和必然性并不是一回事。所谓周期性是指事物在时间上、样态上有重复的相似性,它首先是个时间概念;必然性反映的则是事物发生的不可避免性,它首先是一个规律的意思。周期性当然是有规律的,但必然性却并不一定有时间的相似性。
其次,波动的本来含义是指事物运动的非直线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呈波浪式状态前进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常识,经济发展也是如此。事实上,国内学者在使用经济波动这一概念时,很大程度上都是指经济增长速度的非直线性或非均衡性,增长速度时快时慢、有升有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否认经济波动的必然性,显然是忽视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逻辑。
第三,用政治上层建筑的动荡来解释经济波动,实际是一种外因论。谁都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作为经济运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经济波动的内因。只要存在着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即使不存在政治变动,经济发展仍会沿着时而扩张、时而收缩的轨迹前进。而政治运动对经济波动来说,是一种外生因素,它们的存在,对经济波动可以起到强化或弱化、提前或推迟的作用。当然,不可否认,在一定条件下,政治变动对于经济波动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过,这并不能否定内生因素导致经济波动的必然趋势。
第四,用决策失误来说明波动的偶然性,也难以令人信服。有的同志指出,不能把经济波动简单归结为计划决策的失误,决策失误的背后,实际上涉及的是计划的编制程序、决策方式、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计划管理体制的调节效率问题。不要把我们的计划机制理想化,要求计划调节“全自动”是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认识及相应的体制设置并没有进入一个自由王国。
其实,波动非周期性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仍然有人坚持。例如复旦大学的石磊(1993年)就不同意中国的经济波动具有周期性这一观点,他认为中国经济波动是一种不规则波动。他认为,在中国中央计划经济条件下投资冲动是非规则性的,而农业波动是自然性的,至于政治波动更是非规则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