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成比较了改革开放前后两大阶段经济波动特点,比较了改革开放以后四个周期中第四个周期与前三个周期的区别。关于改革前后经济波动的区别,改革开放前波动状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振幅大、峰位高、谷位深、平均位势低、扩张长度短。改革后波动状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振幅减小、峰位下降、谷位上升、平均位势提高、扩张长度延长。改革开放前后波动状态的变化可以更加简洁地概括为:由“大起大落”型转向“高位—平缓”型。这些变化充分表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刘树成将改革以来的这种缓升缓降、振幅趋于缩小的高位稳定新态势,表达为经济周期的“微波化”变型趋势。刘树成说,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主要国家,其经济周期波动也表现出“微波化”新趋势,但是不等于说将会进入一种“无波动状态”。在“微波化”的趋势中,尤其应当注重外在冲击的影响,包括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严重自然灾害以及其他国际经济冲击。
张立群认为,导致中国经济周期微波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经济短缺现象消失;市场调节机制逐步完善;宏观调控水平提高。
“微波化”趋势对企业的意义在于:供给面将会趋于宽松,供给约束将有所解除,但市场需求面将会趋紧。这将意味着“投机机会”减少,为企业良性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按从峰到谷,刘树成将改革开放以来1978到1996年划分为四个周期:其中分别为 1978—1981 年,1982—1986 年,1987—1990年,1991—1996年。从1991年到1996年这第4个周期比前三个周期更具特点:改革开放后第4个周期,即建国以来的第9个周期,与过去的历次周期相比,其波动状态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第一,振幅最小;第二,谷位最高。改革后各周期振幅明显缩小,但前三个周期的振幅也都在8到6个百分点;而改革后第4个周期的振幅仅为4个百分点,这轮周期的振幅是建国以来最小的,而谷位为10 。2%,是建国以来最高的。改革后第4个周期之所以呈现这样的特点,除上述两大原因外,主要是这一轮周期的峰位控制得好。在扩张阶段到收缩阶段的转折点,宏观调控在时机上切入及时,方向正确,力度恰当。但是在第四个周期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与收缩阶段各年度之间经济增长率的平稳回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扩张阶段的各年度间经济增长率的上升跳跃很大。以 GDP增长率看:1991年比1990年上升了5 。4个百分点;1992年比1991年上升了5 。0个百分点;1993年比1992年回落了0 。7个百分点;1994年比1993年回落了0 。9个百分点;1995年比1994年回落了2 。4个百分点。扩张阶段上升跳跃10 。4个百分点;收缩阶段平稳回落4个百分点。这表明,第四轮周期以“峰—谷落差”所表示的收缩期振幅很小,仅4个百分点;但是,以上一轮周期的谷与第四轮周期的峰之间的“谷—峰落差”所表示的扩张期振幅则很大,为10 。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