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们无一例外都认定,中国未来的经济起飞是必然的,而起飞中经济波动也是必然的。人们需要探讨的是,在变动的经济成长过程中,如何寻找可以接受的适度波动区间。
所谓适度波动区间,不等于没有波动,而是没有大起大落的可接受的波动区间,即常态波动区间。为此,科学地界定常态波动区间是个争议颇多的话题。
著者认为,常态波动区间,也可以叫做“可运行区间”,它是指经济波动的可接受限度。这个限度分为上限和下限两个方面。就经济增长一项指标来说,上限意味着经济扩张“过热”,下限意味着经济收缩“过冷”,介于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活动区间即为常态波动区间。
学术界探讨常态波动区间比较多。经济景气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态势的综合性指标,包括宏观经济景气和微观经济景气两个方面。经济景气按照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期经济景气(1年左右),中期经济景气(通常为5~10年)和长期经济景气(20年以上)。宏观经济景气通常是以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经济指标组成一个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来综合显示宏观经济运行是否处于正常状态。这些经济指标有12项,其中包括: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企业存款、银行货币支出、财政支出、进口额、工资性支出、物价指数等增长情况。根据这些指标分别得出评分值,将各项指标的评分值相加,即可得出宏观经济景气的综合评分。比如,每项指标的最小到最大评分值分别是1分到5分,那么,宏观经济景气的综合评分为60分。宏观景气分为过冷、偏冷、适度、偏热、过热5个区间。30分左右为适度,10分以下过冷,10分~20分偏冷,40分左右偏热,接近60分过热。
微观经济景气通常是以一套科学的问卷调查方式取得企业家或消费者对经济变动尤其是微观经济变动的主观感觉与判断,用以反映经济运行的态势。微观经济景气通常用 1到-1来显示,分成上升、不变、下降3个区间,正数显示上升,负数显示下降。被调查者根据对生产经营环境的整体感受,作出上升、不变、下降的回答。用选择上升的被调查者数减去选择下降的被调查者数,再除以全部被调查者数,即得出微观经济景气的数字。比如,60家被调查企业选择上升,40家企业选择下降,那么微观经济景气是:(60-40)÷100=0 。2.
著者认为,在体制转轨中,经济波动的依存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在界定常态波动区间时应当考虑到几个基本方面:
第一,常态区间的变动性。由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发展模式的变化,企业规模、投资主体、社会产出效益的惯常标准将发生变化。投入多少、增长多快、外部经济的效果多大,将取决于变动中每一时期的体制状况和发展方针,而双重转换本身就是一个过渡状态,所以良性波动区间就不可能固定不变。
第二,市场感应加强。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常态波动区间的“政府感应”将减弱,“市场感应”将加强。经济失衡日益显性化,计划当局所注重的投入量、产出量的规模对区间界定作用将下降,而价格、利润、利息、就业以及市场供求状况将对界定常态区间起着较大作用。如物价指数由人为控制的稳定,变为公开上涨的趋势;失业由隐性变为公开化,故失业、通胀指数的上下边界显得日益突出。
第三,企业、居民的“感应力”或承受力将会提高。双重转换是一场空前的社会组织变动、利益变动、经济生活准则和秩序的变动。如果改革的推进是稳步的,发展战略的转换是健康的,则人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改变将会逐步适应,对利益的改变、地位的升降将会更多地容忍。尤其是对物价、工资、就业等关系切身利益的经济情况变化,如果适度,人们会逐步提高其接受能力。因此,在双重转换中,常态波动区间的确定,更多地将取决于企业、居民的承受能力。而企业、居民的承受能力将会随着双重转换进程有所提高。
第四,利益约束将成为界定常态区间的重要内容。经济主体多元化、利益调节作用上升是双重转换的结果。企业、个人和投资主体关心得更多的是收益好坏,生产的扩张和收缩、市场购销水平将更多地取决于赢利、成本和收入水平,而不是由过去计划体制下的总产出、总投入的数量决定。
第五,久远变量的制约将有所表现。随着经济转型和快速成长,深层结构矛盾演化为经济发展的宏观障碍,技术升级的快慢指数、新技术产业群的比重成为制约长期经济稳定的关键因素,综合生产要素增长率的适度界限也在变动。
关于超前指标的选定,学术界通常根据不同经济变量参与经济波动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确定初始基准循环及其转折点,以此为基础,划分先行、同步、滞后三类指标。确定先行指标的标准为各个特殊循环的峰值比基准循环的峰值先行至少在3个月以上,且这种先行关系比较稳定,不规则现象较少;确定同步指标也是特殊循环的峰值与基准循环的峰值时差保持在正负3个月以内;滞后指标的特殊循环的峰值比基准循环的峰值落后在3个月以上。现在人们利用的先行指标包括工业贷款、M1货币流通量、期末商品库存总额、物资供销企业贷款、固定资产投资、能源生产总量、股票市场价格指数、出口值、零售商品总额等等。
刘慧、路正南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周期走势:(1)逐步由短周期向中周期过渡,周期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波动幅度减小,波峰和波谷的位势从高位向中位型转变;(2)仍然以增长型周期为主,今后实际经济增长率将难以越过潜在增长率实现超常增长,而会保持一个适度的幅度;(3)世界经济周期对中国的影响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稳定性、抗干扰性也会加强;(4)为避免大起大落,政府的宏观调控仍然以微调为主,调控手段多样化,调控重点逐步从总量向结构调整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