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是考察经济波动的首选指标。考察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注重几个主要变量:经济增长率;投资增长率;规模效益。
刘国光、刘树成在定义“软着陆”时,同时定义了适度增长区间。“软着陆”的基本经济含义是: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而“适度增长区间”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社会的物力、财力、人力即综合国力所能支撑的潜在的经济增长幅度。
著者认为,投资也好,经济增长也好,衡量增长速度是否适度,主要还是看规模扩张的社会宏观效益。经济增长主要受投资规模诱导,在资源约束和市场通货膨胀率的约束下,投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一般说来,投资规模的合理界限,应是资源有效利用前提下的规模收益最大化。规模效益取决于投资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我们将资源缺口、消费抑制、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和外债压力等都化为投资的社会成本或社会代价。如果投资规模适度,会产生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社会效益会扩大;反之,投资规模过大,将会产生外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es),使社会成本上升,规模收益递减。
我们考察常态波动取决的合理界限,主要涉及了6个变量:
(1)时间(T);
(2)规模(Q,即投资或产出增长率);
(3)边际社会成本(MSC);
(4)边际社会收益(MSR);
(5)外部经济(EE);
(6)外部不经济(ED)。
根据拉氏乘数法,我们的目标函数为规模收益最大化,而约束条件应为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
目标:
max Q(X1 ,X2 ,。。。。。。Xn)(1)
约束条件:
s。t。 MSR= MSC(2)
根据上述关系,我们可以确定最佳投资规模和预警界限。
令 Q为产出规模,I 为投资,a 为投资乘数(或平均投资效率),则:
Qt= a· I(3)
求导:
d t/d q=d i·(MSR- MSC)(4)
(4)式表明,当边际产出为0时(即边际投资收益小于0时),则应视为告警。从模型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经济波动的复苏和高涨阶段,实际上就是经济扩张或投资项目产生外部经济的时期。具体说,就是投资发生正乘数效应,投资需求拉动了连锁部门的生产,国民收入增长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在经济衰退时期和萧条时期,实际上就是规模扩张产生外部不经济时期,这时发生负的乘数效应,打击了各个部门,居民收入下降。
第二,常态波动区间的经济波动实际上就是总波动效益为正数的波动,危机波动实际上就是总波动效益为负数的波动。因为,每一次波动的复苏阶段结束时,产出已回升到上一次波动的高峰点。如果以上一个高峰点到本次高峰点之间算做一次完整的波动,而且中间仅有正常衰退而无危机的话,整个波动期间平均社会收益会大于平均社会成本,于是总波动效益为正。
第三,如果两个高峰点之间发生了经济危机,则社会成本大大超出常态波动边界,从增长意义上讲,就是扩张超出了“0”值效益点,它也是“停止营业点”。扩张一旦超过这一点,则惯性将使社会总效益急剧下降,振幅超出常态边界。由于负的增长率以及在负的增长率为基础的复苏起点极低,以至于高涨阶段的收益弥补不了危机的损失,整个波动效益为负。
从实际生活来看,经济增长的上限主要受几个基本因素制约:一是物资最大供给能力;二是社会对通货膨胀最大承受能力;三是财政最大赤字限度;四是外债最大承受能力。经济增长的下限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约束:一是居民原有生活水平的维持和新生人口的消耗;二是社会对企业因产品积压而倒闭和失业的最大承受能力。考虑到不同时期经济增长的基数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的上限和下限应随时变动。
2004年9月刘树成在接受枟中国经济导报枠记者采访时,提出适度增长区间大体应当在8%~10%之间。2004年12月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采访刘树成时,刘树成认为,就当时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9%左右,物价上涨率4%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首都经贸大学张连成教授在2005年中国经济周期研讨会上发言指出,适度增长区间应当随着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根据世界各国发展阶段的不同,经济增长率与经济规模的配比不同,适度区间不同:第一个阶段经济规模较小,适度经济增长率比较低,为5%~6%;第二个阶段规模小,但是适度增长率较高;第三个阶段规模扩大,适度增长率略低;第四个阶段经济规模较大,适度增长率较高。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二个阶段,规模较小,适度增长率区间较高。而美国等国经济规模较大,经济增长率4%就是适度的。中国与国外没有可比性。他指出,所谓潜在增长率是指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潜在增长决定总供给。实际增长率在平均增长率附近时,为适度。根据上述分析,20 世纪 90 年代初已经过热,1993 年适度从紧财政货币政策过晚,应当在 1991年就开始。1978~2004年平均增长率为9 。36%。2004年统计为9 。5%,略高于9%,上下浮动1个百分点比较正常。为此,他认为,2003年下半年适度从紧财政货币政策,2004年9月宣布“继续适度从紧”是不正确的。
江苏大学的刘慧和路正南指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由于工业化进程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由于就业与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梯度推移的促进,未来经济增长可能超出适度区间。他们指出,随着国际金融秩序的逐步稳定与健全,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环境会改善,外资的进入也会增加。体制因素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素,是有利于今后经济健康与稳定发展的。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还有一些对经济增长可起到向上促进和推动作用的因素。我国人均GDP水平尚未超过1000美元,仍属世界上低收入国家。我国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或经济适度增长区间仍可保持在8%~10%之间。1953—1978年的26年里,我国GDP年均递增率为6 。1%;1979—1998年这20年中,GDP年平均递增9 。7%。问题是,这20年来的经济增长仍经常跨越适度增长区间的上限,由此又导致随后的滑出适度区间的下限。从1978—1998 年的 21 年里,超越适度增长区间的有 10 年,占47 。6%;滑出下限的有6年,占28 。6%。超越和滑出适度增长区共有16年,共占76 。2%,而保持在适度增长区间内的仅有5年,这使得经济波动或不稳定性仍比较大。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应尽可能地使经济增长率保持在适度增长区间内,求得较快增长与稳定增长的相互促进。另外,在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在推动工业化的同时,还要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使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此同时,还要解决城市下岗职工和其他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为此,也必须使经济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此外,我国地域辽阔,有着巨大的潜在国内市场,产业结构由东部向中西部的梯度推移有着广阔的空间。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率可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维持较高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