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调控是否有必要,周期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警惕什么?这些问题事关经济周期调控的方向,对此刘树成给出四个非常经典的提法。刘树成提出,要牢记历史上两类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一类是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一类是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总之,经济周期调控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
其一,向下转折的突发性。美国著名经济周期专家 P·尼米拉和A·克莱因在他们所著枟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枠一书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做“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背”。这是形容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累积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各种矛盾也累积起来,当经济运行发生向下转折时,往往具有突发性,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冲击,也会使经济扩张立即中断。这就像一匹超载负重的骆驼,再给它加上一根轻微的稻草,也会立即压断了它的背。这一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越是当经济走势红红火火“热”起来、市场前景普遍看好的时候,越是要谨防经济发生突然的向下转折,也就是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预做安排,防患于未然。
其二,经济周期运行的宏观调控必要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他们所著枟经济学枠中曾经形象地比喻说:“在19世纪伤害资本主义的狂烈的经济周期现在已经被制服,但它还不是一条叭儿狗。”从19世纪到20世纪头40年,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的周期波动经常表现为狂烈的大起大落。二战后,由于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了宏观调控,经济周期的狂烈性被制服,但经济周期还不是一条驯顺的“叭儿狗”,仍要加强宏观调控,防止严重衰退的发生。美国在1991年3月走出经济周期的谷底之后,进入了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亦称“新经济”)时期。为了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不断跟踪经济走势,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使经济保持了长达120个月(10年)之久的快速增长,成为美国经济周期史上一次最长的扩张期。
其三,大起的危害性。人常说:山高谷深,树高影长。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要害在于大起。过高的大起,必然导致过深的大落。这是因为在过高的大起中,过度消耗了物力、财力、人力等资源,严重打破了经济正常运行的各种秩序和均衡关系,必然引起随后的大落。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三次大起(1958 年为 21 。3%,1964年为 18 。3%,1970年为 19 。4%),其经济增长率的峰位都在20%左右。改革开放后的四次大起(1978年为11 。7%,1984年为15 。2%,1987年为11 。6%,1992年为14 。2%),其经济增长率的峰位明显下降,但仍然较高,均超过了10%。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必须十分注意控制峰位,及时削峰,防止大起,以熨平波动。只有控制住了峰位,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稳定性,促进经济波动的微波化。
其四,投资波动的剧烈性。“在古典均衡理论的伊甸园中,威克塞尔放进了一条蛇。”这是后人对提出“投资过度论”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Wicksell,Knut,1851—1926年,瑞典学派或北欧学派的奠基者)的赞誉之词。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半个世纪中,在西方经济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一直是古典经济学的供求必然均衡论,这种理论把市场经济描绘成平静无波的美好“伊甸园”。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对形成经济周期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对伊甸园式的古典均衡理论发起重要冲击的第一个人就是威克塞尔。他提出,投资和货币信贷的扩张与收缩是形成经济周期的重要因素。威克塞尔的理论就像在古典均衡理论的伊甸园中放进了一条蛇,从此打破了伊甸园中的平静无波状态。中外经济周期的历史表明,大起大落的核心是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剧烈性。大起,往往首先是投资的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