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41600000022

第22章 关于炎帝研究中的几个学术问题(1)

炎帝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意见分歧亦大。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将“历史的炎帝”与“文化的炎帝”加以区别,从而造成对炎帝与神农氏、炎帝的时代、炎帝的始祖地位、炎帝的生葬地诸问题见仁见智,各有说法。本人依据古文献记载,并结合今日有关学人的研究成果,谈点个人不成熟的想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从“历史的炎帝”到“文化的炎帝”

所谓“历史的炎帝”是指从历史的视角来认识炎帝,认为炎帝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即真有其人;所谓“文化的炎帝”是从文化的视角来认识炎帝,认为炎帝既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时代的象征、始祖的象征。由于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考察炎帝,所以,也就产生了炎帝是人还是神,炎帝与神农氏是一人还是两人,炎帝与烈山氏是否一人,炎帝生葬地以及炎帝时代的界定诸分歧。我认为,此类问题的产生,关键是将“历史的炎帝”与“文化的炎帝”混合一起而造成的。而这二者的混合,其核心是炎帝与神农氏的合户。

从“历史的炎帝”到“文化的炎帝”大致经过了三个演变时期:

(一)“历史的炎帝”——春秋及其以前。记载炎帝的历史文献,我们现在能看到且比较早的是春秋时期的,有三种四条:

1.《逸周书·尝麦》:

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案:“赤帝”即“炎帝”。

2.《左传·昭公十七年》:

郯子曰:“……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炎师而火名。”

3.《左传·哀公九年》:

史墨曰:“……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

4.《国语·晋语四》:

司空季子曰:“……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为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若将上面的几段文字连缀起来,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炎帝大略的生平事迹:其父族少典氏,母族有氏,诞生、成长于姜水,与黄帝为“兄弟”。因其与黄帝的居住地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故而姓姜。他在部落中的职务为“卿”,工作为“火师”,并因“火纪”而得名“火(炎)”。将炎帝的事迹加以归纳,可以看出,炎帝的功绩主要有三项:一是“火师”,即保管火种者。由此知道,炎帝可能将火应用于农业,发明了“刀耕火种”;二是从后世人们添加的“帝(禘)”号来看,是祭祀活动的主持者。因古代祭祀要用到火,“燔柴以祭天”,故而称“炎帝”;三是辅佐黄帝“执蚩尤杀于中冀”,炎、黄、蚩三部落联盟,建立了华夏集团。炎帝为华夏族始祖之一。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均未提到神农氏、烈山氏等。可见炎帝与神农氏、烈山氏并非一回事。依此还可以看出,春秋及其以前人们传说的炎帝完全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无有一点儿神性的味道。

(二)“历史的炎帝”向“文化的炎帝”的过渡——战国、秦汉时期。使“历史的炎帝”而转入“文化的炎帝”,始于战国,完成于西晋。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录的《竹书纪年·前编》,首次将炎帝与神农氏相连,称为“炎帝神农氏”。随后由战国时人撰,成于战国末年的《世本·氏姓》再一次写道:“姜姓,炎帝神农氏后。”到了西汉末年,由于王莽篡权的需要,刘歆便在《世经》里说:“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种,故天下日神农氏。”将炎帝与神农氏放在一起连说。之后的班固《汉书》、王符的《潜夫论》亦出现了将炎帝与神农氏相连的文字。《潜夫论》载:“有神龙首出常[羊],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王符很清楚地将二者视为一人,并将炎帝视为神农时代的一个古帝的名号。炎帝与神农氏的合户,标志着炎帝的事迹放大了,将“战国、秦汉间陆续出现的神农事迹全给炎帝收受了”。炎帝的时代就不是与黄帝“同时”了,而是先于黄帝。且加长了。这样一来,炎帝“再不是《国语》中的炎帝”,即前边所说的“历史的炎帝”,而具有了文化的意义,进入了“文化的炎帝”的范畴。

其实,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大量的古籍中,未将炎帝与神农氏合户的还占绝大多数。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如《山海经》、《礼记》、《商君书》、《尸子》、《孟子》、《管子》、《庄子》、《文子》、《列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尚书大传》、《新书》、《淮南子》、《尚书序》、《史记》、《春秋繁露》、《新序》、《说苑》、《列仙传》、《纬书集成》、《新论》、《白虎通义》、《论衡》、《吴越春秋》、《越绝书》、《说文解字》、《风俗通义》、《独断》、《古史考》等古籍中,均未将二者连在一起,即使在同一部书里,炎帝、神农氏亦是分开的。在写到二者的事迹时,亦是分开的,说到发明农耕、医药、交换、音乐等均为神农氏,说到火、战争则是炎帝。这里我们仅举司马迁《史记》为例。

司马迁虽未在《史记》中对炎帝和神农氏作以专门论述,这可能与他看到有人将炎帝与神农氏相连不无关系,但在《五帝本纪》、《秦本纪》、《封禅书》、《历书》等卷中都提到了炎帝和神农氏,但均是分开来说:“神农氏世衰。而神农氏弗能征。炎帝欲侵陵诸侯。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尊黄帝为天子,代神农氏”,“神农之前,吾不知矣”,“神农以前,尚矣”,“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等。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炎帝与神农氏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此期间尽管已有人将炎帝、神农氏合户,“但是这种偷天换日的手段固然可以欺骗一般庸众,终于骗不了一二思考精密的学者。三国时,谯周作《古史考》,就以为炎帝与神农氏各是一人”。虽有人反对这种合户,但在西晋以后,炎帝与神农氏则完全成为一人了。

在此还要提到的,在东汉初,郑玄在注《礼记·祭法》“厉山氏有天下也,其子日农,能殖百谷”时说:“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日烈山氏。”开始将烈山氏与炎帝挂钩。另外,汉代高诱在注《吕氏春秋·古乐》“昔古代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一语时说:“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将炎帝与朱襄氏相连。《左传·昭公十八年》注:“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日大庭氏。”又将炎帝与大庭氏相连。另外,还有将炎帝与连山氏、魁隗氏视为一个氏族部落或一人的。炎帝成了多个古帝的化身。

(三)“文化的炎帝”——西晋及其至今。西晋学者皇甫谧,在其所撰的《帝王世纪》里,他对上起远古帝王,下至汉、魏的历史进行了一次大整合。在说到炎帝时,他将神农氏的事迹置于炎帝的身上,将二者完全视为一个人,为炎帝编写了一份较为详细的“履历”。将其降生、生地、妻子、儿女、世系、事迹、葬地、迁徙等都涉及到了,并赋予了炎帝较为浓厚的神话色彩,如“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等。至此,可以说完成了战国、西汉以来从“炎帝一炎帝·神农氏一炎帝神农氏”的过程,即从“历史的炎帝一历史的、文化的炎帝一文化的炎帝”的过程。

不仅如此,皇甫谧在其笔下,在继承郑玄“烈山氏炎帝说”的基础上,更为明确地说:“炎帝神农氏……继无怀氏之后,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神农氏起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此外,晋的另一位学者杜预,在其《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注中亦说:“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厉山在湖北随州北四十里。”除了引郑注外,还确指了厉山的位置。这样一来,使炎帝的事迹变得更为复杂起来,炎帝的生地由“姜水”一地而变为两地,随州厉山亦成了炎帝的出生地。同时皇甫谧又说炎帝“葬茶陵”,今日之炎陵县,亦出现了较为密集的炎帝传说。

在《帝王世纪》的影响下,以后出现的古籍中,则基本上是将炎帝与神农氏视为一人,凡提到炎帝或神农氏都属于“文化的炎帝”的范畴,而“历史的炎帝”则完全隐藏于“文化的炎帝”的背后。其中唐司马贞的《三皇本纪》、南宋罗泌的《路史》在引述皇作的基础上,对炎帝的事迹作了更为系统的记载,其影响也较大。尤其是《路史》,对前人来了个集大成,以七八千字的篇幅对炎帝事迹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描述,并赋予了炎帝更多的“神性”。不仅如此,《路史》等有些古籍中,还把炎帝与祝融、蚩尤(阪泉氏)等相连,使炎帝的生平中又有了祝融和蚩尤的事迹。

当然,也有认为炎帝与神农氏不是一人的,如清代中叶的崔述。他在《补上古考信录》里,则明确地说:“神农氏之非炎帝也。”其理由:

《史记·五帝本纪》曰:“轩辕氏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又曰:“炎帝欲侵陵诸侯;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夫神农氏既不能征诸侯矣,又安能侵陵诸侯?既云世衰矣,又何待三战然后得志乎?且前文言衰弱,凡两称神农氏,皆不言炎帝。后文言征战,凡两称炎帝,皆不言神农氏。然则与黄帝战者自炎帝,与神农氏无涉也。其后又云:“诸侯成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又不言炎帝。然则帝于黄帝之前者自神农氏,与炎帝无涉也。

《封禅书》云:“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夫十有二家之中既有神农,复有炎帝,其为二人明甚,乌得以炎帝为神农民也哉!

要之,自司马迁以前未有言炎帝之为神农者,而自刘歆以后始有之。

崔述说“自刘歆以后始有之”不确,实际上从战国起就有人开始将炎帝与神农氏合户了。

在此期间,除了古籍中的记载之外,民间关于炎帝大量的传说故事(其中许多可以说是神话故事)都讲的是“合户”了的炎帝,即“文化的炎帝”。如在宝鸡地区民间流传的“炎帝降世”。说炎帝降生后,头上长角,身上生疮,炎帝母安登便抱上他到九龙泉“洗三”(洗澡)。刚把炎帝放进泉水,便从泉底游出九条龙,向他身上喷水,顿时,炎帝头上的角没有了,身上的疥疮没有了,变成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炎帝见风而长,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七天能下田干活。在这则民间传说里,却更多地赋予了他神话色彩。在湖南炎陵、山西高平、长治等地区也有类似的炎帝降世的民间传说。有关炎帝发明创造方面的民间传说就更多了,如“炎帝抱太阳”、“神农寻谷”、“神农种五谷”、“炎帝祈雨”、“神农鞭药”、“炎帝择婿”、“降牛耕田”、“炎黄联姻”等等;而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版本。这些民间传说,虽则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有些甚至荒诞不经,但是,它作为一种文化,却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炎帝”的形象,使炎帝更具有了文化的意蕴。

随着二千多年来文人、民间的相互传说、演绎,即顾颉刚先生说的“层累地造”,使“历史的炎帝”完全走向“文化的炎帝”。“炎帝”之名已不在是《左传》中以“火师而火名”的那个具体人物的名字了,而成了内含“人物”、“氏族(或部落)”、“时代”等的多种文化的集合称谓,正如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所说:“在氏族史上着名的某人即成为该氏族以之命名的祖先。”其身上负载着神农氏等多个古帝的事迹,甚至其身上的“神性”,要多于“人性”,即演变为纯粹的“文化的炎帝”了。我们今天所认识,所研究的,就是“文化的炎帝”。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为什么有人说炎帝是人,有人说是神,产生炎帝生葬地异说的根本原因,即有人从历史的视角研究炎帝,有人从文化的视角研究炎帝所造成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能使“历史的炎帝”走向“文化的炎帝”。且被历史所认可,一直延续于今天,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阴阳五行学说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炎帝与神农氏的合户虽说在战国时的《竹书纪年》、《世本》中已经出现,但二者真正的实现,且被人们接受是在西汉末年以后,即受此时流行的五德终始说的影响。西汉末年,刘歆作的《世经》,根据邹衍原始的五德终始说又创造了一种新的五德终始说,从伏羲的木德为始,以五德相生说为次,木生火,故炎帝以火德继;火生土,故黄帝以土德继……木又生火,故帝尧以火德继;火又生土,故帝舜以土德继,这样一直编排到汉。王莽为了给自己篡权寻找理论根据,便依据刘歆的五德终始说又编排了一个系统,自认为自己为黄帝的后裔为土德,而土生于火,火是炎帝,但炎帝与黄帝为同父昆弟,同时代人,不能由炎帝(火)禅让(生)于黄帝(土),于是便又依据《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等记载:黄帝之前尚有神农氏。但神农氏不是火德,怎么办?于是便想到炎帝,便将表示前一代的神农氏与表示火德的炎帝“生生地合起来了,‘炎帝神农氏’一名就出现了,战国、秦、汉间陆续出现的神农事迹全给炎帝收了!”如此,将刘、王两家的世系变为:炎帝神农氏禅让(生)黄帝轩辕氏,帝尧陶唐氏禅让(生)帝舜有虞氏,汉禅让(生)新,即“(火)炎帝神农氏一帝尧陶唐氏一汉”相对应于“(土)黄帝轩辕氏一帝舜有虞氏一新”。王莽编排的世系及其五德之运,似乎顺理成章,没有什么理由可反对的。到了东汉时王符,他在《潜夫论》里,依据五德终始说,将同德的帝王一起说为祖孙,即从华胥生太吴伏羲氏到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青阳氏、颛项高阳氏,组成了一个后者代替前者、更加紧密的关系网,使“炎帝神农氏”的称谓完全固定下来。

二是适应了秦汉以来“大一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在战国以前则只有种族观念,并无一统观念。《诗经·商颂》:“天欲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大雅》:“厥初生民,时维姜螈。”其他如任、宿、须句出于太昊,郑出于少吴,陈出于颛顼,楚、夔出于祝融、鬻熊等等,他们是各有各的始祖。但春秋以来,由于“大国攻灭小国多了,疆界日益大,民族日益并合,种族观念渐淡而一统观念渐强。于是许多民族的始祖的传说亦渐渐归到一条线上。”本来为横的,现在变为纵的,有了君臣、祖孙的关系。到了秦汉统一国家的出现,这种“大一统”的观念更为加强。在《尧典》、《五帝德》、《世本》等书所编排的古帝系统的基础上,经《史记》、《汉书》、《潜夫论》推演,一个完整的华夏族的世袭系统即“三皇五帝”图便基本上固定下来,“炎黄”成了华夏族之始祖,即国家、民族“大一统”的象征。炎帝与神农氏的合户也就很自然地被人们接受了。

三是反映了真实历史的缩影。罗琨先生曾谈到炎帝与神农氏的合户时说,人类的童年时代以采集兼捕捉小动物为生,后来发明了火猎,狩猎便成了独立的经济部门。这就是“取牺牲以供庖厨”的伏羲氏时代。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华大地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这是始教天下耕种的神农氏时代的开端。以后,制陶、琢玉、制骨、牙雕、纺织、铸铜等各种手工业部门先后出现,逐步推向史前发展的高峰。与此同时亦产生了分工、交换、私有制和阶级分化,进入了文明的初曙的英雄时代,即以战争取胜而王天下的黄帝为代表的时代。“所以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实是夏朝以前历史进步的长河中的三大重要里程碑。”经考古印证,文献记载的种种发明,确在历史上出现和存在过,并凝结在很多民俗中,“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形成有赖于那个时代奠定的基础,所以,‘炎帝神农氏’一语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一代代地流传下去”。

“历史的炎帝”到“文化的炎帝”,其意义,今天看来,简言之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为炎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依据,使“历史的炎帝”的形象更为高大、内涵更为丰富,使炎帝更为平民化、宗神化,易于为老百姓接受,有利于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文化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以及有利于炎帝寻根祭祖旅游文化的开展。

二、炎帝与黄帝为同一时代人

同类推荐
  • 陈应松文集:天下最美神农架

    陈应松文集:天下最美神农架

    陈应松的写作常被人称为是“底层写作”或是“生态文学”,不少作品深刻而真实地描写了苦难的生活以及苦难的人群。由于“神农架系列”小说,他在神农架林区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影响神农架十大人物”之一。他回忆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说,自己原本是出身文盲家庭的孩子,一个封闭环境中的不通汽车的针眼小镇人,“一个高中时才看到《唐诗三百首》的学生,不是天才”。今年以来,他自愿要求到家乡挂职,深入生活,进行广泛的乡村调查,尤其想唤醒自己童年和少年的记忆。“我怀念不成器的青春时代。虽然现在是露臀装的时代(包括文学的露臀装),可我还是要为青春喝彩,为糊里糊涂的青春欢呼。”
  • 阳光八万里:古清生散文精选

    阳光八万里:古清生散文精选

    本书为作者精心构筑的美文,多为作者近年已发、未发的散文、随笔。
  • 文学遐思录

    文学遐思录

    《文学遐思录》是一部关于作家和作家的创作的随笔。从多个角度看待名人作家的写作背景、创作历程。例如托尔斯泰、爱默生、海明威等。本书作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如实解析了这些作家的经典的作品,并且节选经典作品的经典部分进行评论。
  •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悲剧集》收录了莎士比亚四部悲剧代表作,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麦克白》(1606)等。在这四部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以悲剧告终,却因其喜剧气氛使得剧本里“处处是青春和春天”;《哈姆莱特》中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越来越少,现实主义描写越来越突出;《奥瑟罗》则对现实社会中的邪恶势力做了深刻有力的批判;《麦克白》等作品中,理想光辉的正面人物形象不再出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也日趋破灭。这些作品无不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与人性的悲剧,代表了莎士比亚最杰出的成就。
  • 废都后院:道不尽的贾平凹

    废都后院:道不尽的贾平凹

    贾平凹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和符号,他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和潮流。贾平凹以独特的文学风格,旺盛的创作活力,轰动的社会效应,一次又一次地证实着他在中国文坛的巨大影响。他的长篇小说《浮躁》和《废都》,不仅在国内引起诸多关注和争议,而且得到世界文坛的赞誉和肯定。
热门推荐
  • 鬼神夫君别病娇

    鬼神夫君别病娇

    突然噩梦惊醒,醒来发现身边多了个靓丽的男“鬼”,之后便怪事层出穷,无故在停尸房醒来,和一个人说话,后来却发现他已经死了一周了。坐个火车都会被发现,曾经的“万人坑”。脖子上祖传的倒斗出来的玉坠,又频繁的带我附身回到死人生前的一幕。桃花运永远建立在各种被分尸的尸体上……但是他永远能护我周全,梦回千年,古墓里相互依偎,知情后解,愿你永生永世笑靥如花,可惜我却不在六道之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复仇公主的殇

    复仇公主的殇

    安水颜男朋友的抛弃,好朋友的背叛,让她面对了世上最痛苦的事,面对妈妈因一场生意场上的谋杀,妈妈死了,没有一个人来帮,他帮完他妈妈后事,就去了暗学院,几年以后,他华丽转身从丑小鸭变身为高贵的公主,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上,又会遇上什么人,什么事,有没有遇到他的真命天子呢,他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看下文,嘻嘻!
  • 欲踏七星

    欲踏七星

    远古时期人魔神同为万族之尊,一代人皇陨落,人族也跌下神坛,此时人类面临灭族之患,幸兽族与其联盟,人修魂法,一名少年坐拥天兽之魂,手握人皇经于乱世中崛起,谱写出一首属于自己的悲壮诗篇欢迎喜欢本书的道友加聊天群573654827另外这个群招收管理哦
  • 晴辰流胤

    晴辰流胤

    她从重生就附有了“主角光环”技能,对此亦晴深感无奈,天知道为什么每次出去都能碰到世界各地的王孙贵胄,皇天作证,我真的没有招惹他们啊!!喂喂,牛顿,别以为你被苹果砸到我就怕你哦!诶诶,谁能告诉她为什么莎士比亚居然晚生了一百多年,还嚷嚷着要和她一较高下?咦?这个可爱的瓷娃娃就是贝多芬?一定要把他的耳疾治好,绝不能让这个天才的后半生在失声的痛苦中度过!可是……这几位大神难道是被她女主光环的翅膀扇过来的?还有那神秘的玄幻迷天大陆……天哪,她到底穿越到了有多混乱的清朝了?女主有颖悟绝伦的智商,闭月羞花的外貌,超级外挂的系统,还有....比鱼还愚的情商,当情商为负的亦晴和冰块面瘫的四四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
  • 北斗星之易清夜

    北斗星之易清夜

    短篇。。。。。来自宇宙的一颗小行星的无限奇遇,又在地球邂逅如何美好的时间事情呢?
  • 江湖剑魂

    江湖剑魂

    “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的只是刀光剑影!江湖永远会有属于你的地方,属于你的江湖。
  • 百弊放言

    百弊放言

    《百弊放言》以民国初期的社会史实为背景,披露了上自官府衙门,下至妓院赌场中各色人等唯利是图、营私舞弊、为非作歹的种种丑恶行径,可谓是广言民国时期的民俗流弊。
  • 纨绔鬼徒

    纨绔鬼徒

    世人分为两种,一种拿活人财务为活人办事的凡人,而另一种收死人财务为死人办差的鬼徒,他们活着只是为生前留有遗憾而死不瞑目的亡灵完成未偿的遗愿。无酒肉不兄弟,无美女不练功。人鬼之事都包办,仙家道家都滚蛋。从夜袭寡妇村到纵横迪拜,无所不能。百里者诸侯姓,千机者演万变。百里千机,纵横三界。我若修炼满十年,敢叫天帝下黄泉。
  • 宠妻,一宠到底

    宠妻,一宠到底

    她,唐云菲,出生于家道中落之家,一贫如洗。他,孙开江,纨绔子弟,英俊潇洒,可惜身患绝症,朝不保夕。孙家冲喜广告遍布盘龙镇,机缘巧合,偏偏让她遇上了,上天怜悯,冲喜成功了,她,一朝冲喜,嫁入豪门,身价百倍,命运也从此改变了。
  • 夜廷妆,惑君一生

    夜廷妆,惑君一生

    ‘他’英姿飒爽,豪迈征战上沙场。‘他’风流倜傥,醉卧酒池下青楼。唯有在夜里才会画上那妖娆的夜廷妆。战功赫赫归来。真金白银,皇上不赏。美人美酒,皇上不赐。皇上却偏偏赏赐‘他’一池泉水……听闻皇上佳丽三千却雨露不沾,可偏偏看上了将军,所以都怀疑皇上的性取向有问题。千辛万苦,不远万里,终究寻到她。他一袭青衣,挑起她的发丝:“你若从我一生,江山后位,酒池肉林,我统统赠送。”“一生有多久?”她含笑而问。“朝朝而生,暮暮而死。”他邪魅如妖。她抚眉轻笑:“那我宁愿每日乘暮而死。”他淬毒威胁:“那我便血洗我大江山。”刹那风华,红颜萧瑟。天涯思君,花落人亡两不知。他说:我为你征战天下。她说:我为你貌美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