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季子劝重耳说的话。季子和重耳都是姬姓,黄帝之后裔,应该说对先祖是比较清楚的。所以,历代史学家认为这段关于炎帝和黄帝的记载是比较可靠的,亦是目前所能看到的较早提到炎帝、黄帝生地和事迹的史料。分析这段话,至少我们可获得如下的历史信息:一是炎黄二帝皆为“少典之子”,有血缘关系;二是炎帝、黄帝氏族或部落诞生、成长的地域姜水、姬水相邻或相近;三是由于炎黄生息地不同,生产和生活的习俗、风尚、方式,以及心理、文化传统亦各异,所以是又联合又斗争,且以联合为主流。下面,我们就以此为基础,对姬姜二族的“三缘”即地缘、血缘、业缘关系加以考察,以探讨姬姜二族在汉民族及中华民族形成中的历史作用。
一、炎黄时代姬姜二族的“三缘”关系
我国考古界研究表明:黄帝的年代为仰韶文化晚期与龙山文化早期之间,炎帝在黄帝之前。那么,炎帝的年代应在仰韶文化晚期之前。以此推算,炎黄时代应在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早期之间,即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在这长达2000年的历史时期,根据历史传说和大量的仰韶文化考古资料相印证,炎帝和黄帝及其后裔都在陕西宝鸡渭水流域生息过,前者“以姜水成”。后者“以姬水成”。姜水、姬水是相邻的两条水,均为渭水的支流。
关于姜水地望。郦道元《水经·渭水注》考证:“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确指出姜水为今岐山县境内的岐水一段(即今流经岐山、扶风而入漆水河的河,俗名“后河”)。又引《帝王世纪》曰:“炎帝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并肯定地说“是其地”。明清以后,又有一种说法,姜水是指今宝鸡市渭河之南的清姜河(原名清涧河)。明代李贤等人所撰的《大明一统志》对姜氏城和姜水作了考证,在“风翔府·古迹”中记载:“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姜氏城是濒临姜水的古城堡,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证明今姜城堡(姜氏城)及其周围,遍布仰韶文化遗址。因而,徐旭生曾说:岐山县和宝鸡县“两地相距不太远,全是姜姓所居旧地,可能性也很大”。邹衡亦说:“古代传说,本来难以考实,以上两说谁是谁非,不必过于拘泥,但总是在凤翔府地,即今宝鸡市区之内”。所以,无论是“岐山”之姜水,还是“清姜河”之姜水,皆在今宝鸡地区之内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关于姬水地望。史书里无明确记载,但郦道元在说发源于宝,鸡地区麟游县的漆水、上游的漆溪或漆渠时,把出于岐山西北大道川向东南流入漆水的大峦水称为岐水(即今岐山县南的横水河)。按“姬”与“岐”古音义相通,姬水当系岐水(一种说法“姬水即漆水”,“漆、姬通假”)。何光岳在《炎黄源流史》一书中考证说:黄帝轩辕氏生于今天水,这里有轩辕谷、轩辕溪、寿山(亦叫寿丘),是黄帝轩辕氏的最早居地。东面不远有岐水、姬水。北邻清水县有羌水,出羌谷,是神农氏最早的居地。神农氏后来东迁宝鸡市姜水、姜氏城;黄帝轩辕氏也东迁至岐山的姬水(岐水)。姬姜二族居地相邻,同住一地。
姬姜二族先后部分东迁中原后,亦是相邻而居,炎帝族顺渭水东下,在黄河以南的大平原落脚,发展农业,形成定居的部落集团,逐渐建立了都城,“自陈(今河南淮阳县)营都于鲁曲阜”。之后,黄帝族也顺渭水东下迁徙游牧于黄河以北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后来,黄帝族又占领了炎帝故都曲阜,二族相依而居。以上说的是地缘关系。
其次。血缘关系。相邻的地缘关系为相互通婚提供了可能和方便。据史书记载:炎帝与黄帝同源,皆为“少典之子”,被视为“兄弟”。贾谊《新书·益壤》载:“黄帝者,炎帝之兄也。”又《制不定》云:“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各有天下之半。”关于炎黄同父母(一种说法为同父异母,黄帝母为附宝,炎帝母为安登)兄弟之说,几乎所有古籍记载皆同。其实,这种“兄弟”,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所说的兄弟,而是说他们二人同出于少典氏,为同族。《山海经·大荒东经》注云:“诸言生者,多渭其苗裔,未必是亲所产。”徐旭生说:“少典生黄帝、炎帝,是说后面这两个氏族由少典氏族分出,不是说这两位帝是少典个人的儿子”。因为炎黄为“双胞族”,所以,古人说成“兄弟”是有道理的。何光岳考证认为:吴权为炎帝神农氏之臣,“系羌族”,与炎帝同族。“吴权之裔吴妪(枢)生黄帝,另分为姬姓”,“居姬水而得名”。吴妪即附宝。可见,炎帝、黄帝不仅是羌族的两大支,而且关系密切互通婚姻。
第三,姬姜二族的关系还表现在业缘方面。炎帝族是由游牧生活最早转向农业生活的氏族。文献记载:是炎帝神农氏发明了“五谷”、“耒耜”,才开始有了农耕,“乃知谷食”。炎帝神农氏是原始农业的发明者和创立者。从甘肃秦安大地湾、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和福临堡、临潼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炭化粟粒和石铲、石斧、石刀、石磨棒等生产、生活工具来看,与古文献记载的基本一致。而黄帝族此时还是以游牧和渔猎为主,其文明程度远落后于炎帝族。随着姬姜二族居住地的相邻、互婚,黄帝族也从炎帝族那里学来先进的农耕技术,开始走上定居的农业生活道路,日益强盛起来。民间传说中就有炎帝孙子柱向黄帝孙女罗传授养蚕、纺织技术,并结为夫妇的故事。
姬姜二族在业缘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炎黄联盟抗击蚩尤和炎黄之战上。当炎帝族迁徙中原后继续向东发展时,却与东夷九黎族首领蚩尤发生了激烈冲突。由于蚩尤部落有先进的兵器,势力强大,炎帝部落失利,被迫逃亡。不仅如此,晚于炎帝族迁人中原地区的黄帝族也受到牵连。《汉书》载:“蚩尤叛反,黄帝涉江。”马王堆出土帛书《十六经·五攻》亦记黄帝“上于博望之山,惔卧三年”,说明蚩尤族势力的确很大,黄帝也难以抵挡,只得涉江避让,长达三年之久。蚩尤势力的扩张,损害了炎黄两大部族的利益,但却促进了炎黄军事联盟的形成。于是,炎黄联手结兵,向蚩尤发动反攻,最终杀死了蚩尤。随后,炎黄为了各自的利益又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发生了“阪泉之战”,黄帝“三战”而打败了炎帝(实为炎帝的第八代榆罔,亦自称炎帝),取代了炎帝的地位,成为黄河中下游两岸广大地区部落联盟的共主。战败的炎帝族,一部分人可能留在了原地,与黄帝族重修旧好,共同生活;有少部分则向其他地方迁移了。这也就使今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县有了炎帝(榆罔)的踪迹和传说。《史记》、《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均有此记载。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也是一种融合形式,甚至比其他融合形式如通婚的速度更快。姬姜二族通过这场战争,促进了双方文化上的认同,为以后的长期联盟奠定了基础。
二、先周、西周时期姬姜二族的“三缘”关系
《史记·周本纪》载:周人为黄帝之后裔,姬姓。自古公直父去豳“邑于周地,改国为周”,姬姜二族在炎黄时代建立起的较为稳固的联盟关系,到先周、西周时期,从过去的姻亲、经济联盟,发展为政治、军事联盟。从周人的历史演进过程看,可以说“周人兴,以姜;亡,亦以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