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们认为,无论是从文献典籍、考古资料,还是从历史遗迹、民间传说来看,宝鸡渭水流域“是中国文明的破晓之地”,是中国先秦历史文化的核心之地。从距今8000年前的关桃园到炎帝、黄帝及至周秦时期的文化遗址,在宝鸡渭水流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这充分说明了“宝鸡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它是华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脉、渊源中宏大的一支”,对华夏文明和民族的起源与形成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着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我认为宝鸡不仅是陕西十分重要的一个地方。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宝鸡的每一寸土地都保留着深厚的历史遗韵,每走一个地方,都是在古代历史中徜徉一回”。
关于姜炎文化,学者们认为,姜炎文化的实质是农业革命。而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其他国家文明的起源一样,也与人类的第一次革命——农业革命密切相关,是在农业革命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的农业革命发生于炎帝神农氏时代,毫无疑问,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农业革命的创始人。所以,以农立族的姜炎族所创立的姜炎文化,它对华夏民族以农立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文明的起源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开中国文明起源之先河。
对于湖南、湖北、山西、河北等地出现的炎帝遗迹和炎帝文化,学者们认为,在上古时期,我们的原始先民不可能始终拘于一地。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或自然灾害等原因,他们要不断地向外迁徙,开辟新的生存环境。所以说,那些宝鸡渭水流域以外地方所遗留下来的炎帝遗迹和炎帝文化,可能是炎帝或其后裔迁徙的结果。徐旭生先生说:炎帝氏族向东迁徙的路线“大约顺渭水东下,再顺黄河南岸向东”。尽管如此,那也是炎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值得重视和研究。修祠建陵,开展学术研讨,举行祭祀活动,这也是对炎帝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并对提高该地知名度,发展该地旅游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者们还认为,研究炎帝·姜炎文化,应结合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把注意力主要放在研究、继承和弘扬炎帝精神上,放在炎帝精神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上。炎帝所具有的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百折不挠的创造精神、造福于民的务实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铸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品格,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之魂,使其成为渗透于中华民族政治、法律、文学和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念等领域的精神元素,并世代流传,积淀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稳定的心理情感,成为中华儿女精神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所以,在宝鸡召开学术研讨会,举办‘“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探讨、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呼唤民族情感,团结全球华人力量,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宣传地方,提高地方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促进地方“三个文明”建设,发展地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旅游经济文化亦能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标志着宝鸡的炎帝·姜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通过参加研讨会、开幕式文艺演出、祭祀大典以及参观考察北首岭、青铜器博物馆、法门寺等历史文化遗迹,使与会学者大开眼界。宝鸡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致认为,宝鸡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工作者心目中的圣地”。亦如着名学者文怀沙先生所说:“余敢预言,至21世纪,凡治文史者,如不谙‘宝学’,定非饱学之士也。”
史学名家有灼见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我国史学名家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和作风,分别从文献学、考古学、训诂学、地名学、地理学、民俗学等不同领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炎帝的出生地、迁徙、活动遗迹以及功绩、精神和开发利用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经典性的科研成果。
徐旭生先生说:“……以上所述文献内的材料,考古方面的材料,民间传说的材料似乎完全相合,足以证明炎帝氏族的发祥地就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
郭沫若先生说:“传说最早的是炎帝,号神农氏。据说炎帝生于姜水,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
范文澜先生说:“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
翦伯赞先生说:“在陕西一带有姬姓黄帝与姜姓炎帝部落,他们之间世代通婚。”
周谷城先生说:“炎帝……长于姜水,姓姜。”
白寿彝先生说:“相传,在遥远的年代里,黄河流域有两个着名部落。一个部落是姬姓,它的首领是黄帝;一个部落是姜姓,它的首领是炎帝。这是两个近亲部落,它们结成了部落联盟。它们活动的地区,其初是在渭河流域,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达到今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一带。”
文怀沙先生说:“炎帝的诞生地就在宝鸡。这里有充分确凿的史料、考古发现及丰富的民间传说证明。‘姜炎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反映先民们开创农业文明的历程。炎帝为救民而献身的圣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他的功德在于哺育了一个民族,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想。”
邹衡先生说:“现已查知,姜炎文化的中心分布地域适在宝鸡市区之内,这样,上述文献记载就在考古学上得到了印证。就是说,远古时代的炎帝族确实在此发迹。”
“炎帝的原生地……在陕西宝鸡一带。此出自《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个记载比较重要、可靠具体、地点明确,不可能想到其他地方,只能想到宝鸡,远到周原一带。姬水与姜水今固不能确指,但其范围肯定是在宝鸡,在陕西周原和宝鸡一带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宝鸡说是比较可靠的。从考古研究看,今已在宝鸡、周原一带发现‘姜炎文化’。姜炎文化在这一带发现很多,更在考古学上得到了印证。”
张文彬先生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着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和徐旭生先生等就来到宝鸡进行调查,开展考古发掘,并获得相当重大收获。50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在北首岭发现新石器时代半坡类型的仰韶文化遗址,为探讨炎帝故里和炎帝氏族——中华民族华夏集团源头奠定了科学基础。一般而言,炎帝发祥地应在渭水上游的一带或者在宝鸡、岐山周围。2002年又在宝鸡关桃园发现了早于北首岭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研究姜炎文化提供了新线索。此后,炎帝部落为自身的发展,有可能沿黄河向东迁徙至中原和华北山西晋南一带,这也是河南、山西同样有炎帝传说的原因。”
张岂之先生说:“炎黄时代距今5000年左右。我国历史记载最早谈到黄帝出生的是《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少典族居住在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娇氏通婚,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居姬水,以后姓姬;炎帝居姜水,以后取姜姓。黄帝生于陕北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宝鸡市姜水一带。黄帝和炎帝部落曾经顺河移动,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后来成为华夏族。”
石兴邦先生说:“根据史籍和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炎黄部落是从渭水流域地区发祥成长起来的。古史文献记载,当时活动在这一地域的是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集团。黄帝部落活动在北部高原地区,经营半农半牧的生活。炎帝部落则分布在南部的渭水河谷,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国语》记载:‘炎帝以姜水成’。这就是说,炎帝部落发展形成于姜水流域及其附近。有同志考证,就是现在宝鸡地区的周原及渭水流域。”
“炎帝是以粟作农业为主的部落,活动在黄河流域的黄土地带,他们的足迹超不出粟作农业分布的范围。虽然在黄淮流域交错地区粟稻种植有交错……但那是很有限一个小的区域,可以肯定炎帝部落迁移的足迹没有跨过长江,达到今天对炎黄崇拜炽热的两湖地区……所以,两湖地区的炎帝崇拜,是后起的社会观念形态所形成的。不可能是炎帝在北方转了一个大圈后南下两湖,死于斯而葬于此的。”
何光岳先生说:“神农氏只能在一个地方诞生,而另一个地方的诞生地则无疑是他的另一个后裔,也袭称为神农氏。在随县历乡的神农氏诞生地,当系榆罔南迁之后的一个后裔。”
“我一贯研究认定宝鸡姜水是八个炎帝中最早的一位炎帝诞生地,在这里正式由神农氏的名称被尊为炎帝。”
从这些史学名家的言论中,我们会很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宝鸡是炎帝的原生地和主要活动之地;宝鸡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宝鸡亦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原裁于《宝鸡日报》2005年12月30日;后收入《炎帝与民族复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又刊发于《光明日报》2006年7月31日第6版,署名“宝鸡炎帝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