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姜炎文化的时限,我在拙作《论姜炎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提出:上限应在老官台文化时期及其以前,距今约7000年以前,为母系氏族时期,即神农氏时代;下限相当于龙山文化至西周,距今约4800-3000年,为“五帝”到夏商周。以此时间为上、下限,姜炎文化从孕育、形成到以高领袋足鬲为器物特征的刘家文化(姜戎文化),其间为3000-4000年,贯穿了老官台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三个时期。尽管此说也不算错,但从考古学的角度考察,似乎不能从宝鸡的考古文化落实下来,其中有些问题难以论述清楚。随着关桃园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考古学资料,所以,对姜炎文化的时限和内涵及其意义,有必要从考古学的角度重新加以探讨。
一、姜炎文化的考古学分析
我们知道,新石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分为老官台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从时限上分,老官台文化约为7000年以前,仰韶文化约为7000-5000年,龙山文化约为5000-4000年。若以此时限与宝鸡的新石器考古学文化相对应,宝鸡的关桃园遗址和北首岭遗址的下层属于老官台文化,北首岭遗址的中、上层和福临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斗鸡台、石嘴头、岐山双庵和武功郑家坡、扶风刘家墓葬等遗址属于龙山文化和先周文化。我们又知道,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一般认为炎帝时代为仰韶文化的中、晚期,时限约为6000-5000年之间(有学者认为在5500-5000年之间),随后为黄帝即“五帝”时代。姜炎文化,顾名思义,是以炎帝为首的姜炎族在其原生地创立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既然如此,若将姜炎文化与宝鸡新石器考古学文化加以对照,北首岭遗址的晚期和福临堡遗址的中、晚期正好为姜炎文化时期。既然仰韶文化是在前仰韶文化(老官台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龙山文化又是继承了仰韶文化,那么,作为一种以农耕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姜炎文化,也有个发展的基础和传承问题。但是,若将姜炎文化的时间长度拟定为3000-4000年,不仅与上面所说的“以炎帝为首的姜炎族创立姜炎文化”的时代不相符合,而且,在考古学文化上也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提出“前姜炎文化”、“姜炎文化”和“后姜炎文化”的概念。从考古学文化上说,关桃园遗址、北首岭遗址下层属于前姜炎文化,是以关桃园遗址出土的骨耜和北首岭遗址下层出土的彩陶为典型器物;北首岭遗址中、晚期和福临堡遗址属于姜炎文化,是以北首岭遗址中、上层出土的“大房子”、“文面鱼纹”和福临堡遗址出土的粟粒为典型遗存;石嘴头、斗鸡台和扶风刘家等遗址属于后姜炎文化,是以高领袋足鬲为其典型遗物。可见,姜炎文化是在前姜炎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后姜炎文化又继承了姜炎文化。从族属上看。前姜炎文化是属于少典氏、有娇氏时代的文化,其文化主人为少典氏和有娇氏;姜炎文化是属于炎帝时代的文化,其文化主人是炎帝;后姜炎文化是姜炎文化与姬黄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姜姬(炎黄)文化(包括先周文化),其文化主人是炎帝后裔族,如四岳、岐伯、有邰、孤竹等氏族和黄帝及黄帝后裔族,如有辛氏、姬周(弃)族等。这三种文化虽有区别,但从文化发展的序列上来看,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以此构成了宝鸡完整的新石器文化。
二、姜炎文化的实质是农业革命
目前,研究者一般认为,农业文明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即距今一万年前后。它以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考古学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资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土了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栽培稻,黄河中上游的大地湾、老官台、裴李岗、磁山等遗址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前的石制工具和炭化的农作物粟、黍。农耕生产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经济的第一次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文明已在人类社会的母体中开始孕育和起源。
文献记载,在黄河流域实施这场农业革命的首任“领袖人物”是神农氏。《逸周书汇校集注》:“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破木为耜、钮、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藏实。”《周易·系辞下》:“庖牺氏没,神农氏兴,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麇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商君书·画册》:“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淮南子·主术训》:“神农之时,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白虎通义·号》:“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关于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记载还有许多。当然,农业革命不能仅仅归结于神农一人或一族一代,而是众多“神农们”多代努力的结果。如以后出现的炎帝、列山氏、柱、后稷等,都称为“农神”。当然,这里的神农氏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我们知道,神农氏的起源地在黄河中上游,具体就是秦川黄土高原,即今天的甘肃天水和陕西宝鸡渭河流域。从上面考古学文化分析我们知道,神农氏时代是处于前仰韶文化时期,这也正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初创时期。将神农的发明与宝鸡的考古学文化相对应,正好与神农时代的社会特征、粟作农业相符合。2001年发掘的关桃园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骨耜”。这是在黄河流域的第一次发现。与骨耜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的石斧、石碾盘、刮削器、骨铲、骨锥等生产工具。神农时代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社会的分工,男子以狩猎为主,女子以种植业为主。所以,可以说,农业在当时还未占到社会经济的主要位置。这从关桃园、北首岭下层等老官台前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生活用具可以看出来。农耕生产工具所占比例比较少,耕作技术还处于点耕阶段,生产能力还是很低的。相较而言,采集、狩猎仍是社会经济的主要来源。当然,各地农耕发展情况是有所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