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华民国以前区划
宋以前全县置4乡20里。浮乡,辖县治象湖镇及县南至福建界的长乐里、查田里、七堡里、池福里、兴乐里、训裕里、太平里、锦乐里;承乡,辖县西30里以外至会昌、雩都界的甘福里、九堡里、顺化里、清吉上里、万田里、归义里、小徐里、清吉下里;智乡,辖县西北50里外至宁都界的兴仁里石门里;招召乡,辖县东北至石城、福建界的招下里、招贤里。
元时乡里制如故。明时增置常乡,境内设5乡8里。即浮乡一、三、四里;常乡一里;招召乡一里;承乡一、三里;智乡一里。
清代改招召乡为贤乡,全县仍设5乡8里。
民初沿清制。民国17年(1928)公布县组织法。推行村里制。县以下设区、里、村,百户为一村,不满百户者联合数村为联合村,并试行地方自治。村、里及自治会皆属基层组织。至民国18年,全县共编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
民国19年(1930)6月,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以瑞金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嗣后,瑞金成为中华维埃共和国中央直属县。直至1934年10月中央政府北撤。
民国23年(1934)冬,民国政府在县以下推行区、乡、保、甲制,瑞金“祗因资缺,无从设法”。民国24年9月,增设瑞林区,至民国28年10月,全县分为6区、28乡(镇)、313保、3243甲。
第一区(中区)设县城,辖东华、凌宵、六俊、毓秀4乡和象湖镇,50保,536甲。
第二区(东区)设壬田,辖凤岗、中潭、云集、合龙、沿岗5乡,74保,758甲。
第三区(南区)设武阳,辖石水、武阳、谢坊、大富、庵子前5乡,53保,476甲。
第四区(西区)设九堡,辖七堡、官仓、下宋、九堡、黄安、万田6乡,64保,747甲。
第五区(北区)设黄柏,辖大柏、黄柏、鲍坊3乡,31保,308甲。
第六区设瑞林,辖冈面、瑞林、丁陂、渡头4乡,41保,418甲。
民国27年8月至29年11月,江西省政府在瑞金县试行新县制,取消区级建制。县政府直辖28乡、1镇、313保、3243甲。
民国36年,进行乡(镇)、保、甲调整,全县设象湖镇,六俊、黄柏、大柏地、云集、壬田、沿岗、合龙、武阳、谢坊、黄安、大富、九堡、万田、瑞林、渡头、庵子16乡,207保,2571甲。直至民国38年,行政区划未变。
(第二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区划
1930年4月30日,安治、黄沙、武阳、九堡等农民暴动队,联合攻打瑞金县城,取得胜利。同年6月,成立瑞金县革命委员会,下辖东、南、西、北、中5区,是年10月以后,逐步增设一些区。至1931年7月,全县设城市、下宵、九堡、黄柏、壬田、沿岗、云集、黄沙、桃阳、新中、新迳、踏迳、瑞林、渡头、黄安、沙心等16个区,下辖123个乡。是年8月,桃阳、黄沙两区合并为桃黄区,新中区更名为武阳区,全县辖15个区。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6次会议,决定对中央苏区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8月,增设一些省、县。江西省增置了太雷(设横江)、西江(设西江)、瑞西(设宽田)、长胜(设长胜)等县。同时,将本县西南部的新迳、踏迳2区划归会昌县;西部的黄安划归西江县;西北部的沙心区划归瑞西县;北部的瑞林、渡头2区划归长胜县;东部的沿岗划归太雷县。全县共管辖城市、下宵、九堡、黄柏、壬田、云集、桃黄、武阳8个区。接着,调整县内区划,壬田析出河东,桃黄分为桃阳和黄沙,九堡析出下宋、官仓,黄柏析出隘前,武阳析出下洲,云集析出合龙,加之原有的下宵、城市。至1934年10月,全县共设15区、113乡。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划
1949年10月,全县设象湖、壬田、武阳、九堡、黄柏、瑞林6区,144乡(镇),800多屯(后改置村)和象湖镇4街。
1951年10月,整顿行政区划,重新划编区乡。全县分为象湖、黄柏、瑞林,沿岗、壬田、武阳、谢坊、黄安、九堡、大柏地等10区,124乡和象湖镇4街。
1952年初,增设城关区和冈面区,全县划12区144乡和县城5街。是年6月,将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
1954年5月,城关区改置城关镇,仍属县直辖。镇内设8街,后改为13个选区。
1955年,增设13个乡,全县为157个乡。是时,农村全面实施农业合作化,以乡为单位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一乡一社。
1956年春,撤销黄柏、谢坊、黄安、冈面4区,保留象湖、壬田、沿岗、武阳、九堡、瑞林、大柏地等7区和城关镇,设60个乡和镇内4路居委会(乡级)。
1957年8月,撤销象湖区、沿岗区和城关镇,恢复黄柏区,保留武阳、壬田、九堡、瑞林等区,设城关、仰山、叶坪、凤岗、沙洲坝、樟树、安治、律阳等8个直属乡和黄柏、王屋、三河、院溪、大柏地、鲍坊、云集、壬田、洗心、日东、大胜、高轩、合龙、沿岗、桥龙、陈埜、湖陂、武阳、下洲、谢坊、乐村、国兴、步权、拔英、桂清、羊角、下宋、高围、官仓、清溪、黄田、梅岗、杨梅、麻地、黄安、瑞林、丁陂、下坝、水口、冈面、渡头等区辖乡。
1958年9月,实行政社合一。全县成立红旗(城关)、沙洲坝、国兴、武阳、谢坊、拔英、高峰(壬田)、东风(合龙)、沿岗、叶坪、仰山、云集、瑞林、红华(冈面)、渡头、九堡、官仓、高围、万田、黄柏、大柏地等21个人民公社和日东、绵江2个垦殖场,243个生产大队、城关4路居委会和垦殖场4个分场。同年12月,高峰公社更名为壬田公社,红华公社更名为冈面公社,东风公社并归壬田公社,沿岗公社与日东垦殖场合并。国兴并归武阳,拔英并归谢坊,仰山与云集并归叶坪,渡头并归冈面,官仓并归九堡,万田并归高围。大柏地并归黄柏(其中三河大队并归九堡),全县共设11个人民公社2个垦殖场。
1961年10月,成立区工委,区管社。全县设日东、壬田、黄柏、九堡、武阳、瑞林等6个区工委,33个区辖社、8个直属社、2个垦殖场,286个生产大队、4个城镇管理区。
1963年2月,撤销区工委,实行县、社、大队三级体制。全县调整为城关、沙洲坝、安治、武阳、谢坊、拔英、壬田、合龙、叶坪、瑞林、冈面、九堡、高围、万田、黄柏、大柏地等16个人民公社和日东垦殖场(场社合一),284个生产大队和城关4路居委会。是年12月,增设律阳公社,划县城南北郊区部分大队归律阳公社管辖,共为17个人民公社,下设大队如故。
1968年2月,成立县、社两级革命委员会。合龙公社与壬田公社合并,高围公社更名为云石山公社。10月,撤销律阳公社。
1969年1月,安治公社更名为泽覃公社(纪念毛泽覃烈士)。
1972年,恢复合龙公社,增设下坝公社。全县划为城关镇,叶坪、沙洲坝、泽覃、黄柏、大柏地、壬田、合龙、九堡、云石山、万田、武阳、谢坊、拔英、瑞林、冈面、下坝、日东等18个社、场。
1980年12月,县革命委员会复名为县人民政府,公社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1年2月,恢复日东人民公社(场、社分设)。日东垦殖场辖两个大队和若干分场。全县共有日东、沙洲坝、叶坪、泽覃、壬田、合龙、黄柏、大柏地、瑞林、冈面、下坝、九堡、云石山、万田、武阳、谢坊、拔英等17个人民公社和城关镇、日东垦殖场。
1983年9月,城关镇复名象湖镇,辖4个大队3个居委会。
1984年6月,体制改革,恢复乡级建置,由原县、社、大队改置为县、乡、村三级体制。18个人民公社改为18个乡,大队管理委员会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5年,全县设17乡1镇1场,267个村民委员会和3个城镇居民委员会,3671个村民小组和30个居民小组。
1987年6月1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瑞林乡析出丁陂、水溪、里田、山溪、山潭、山龙6个村民委员会,建置丁陂乡。同月撤销壬田乡,建立壬田镇。
1988年12月,壬田镇设立中华街居委会。
1989年4月,撤销谢坊乡,建置谢坊镇。
1993年3月,将叶坪乡的东升、上坪、桔林、岗背村,沙洲坝乡的瑞明、金星村的部分村小组划归象湖镇管辖。5月,沙洲坝乡以金星村委会管辖的枣子排、竹山下、桥坑、龙子口、荷树坪、乌石垅村民小组组建金龙村委会,与此同时,撤销金星村。6月成立日东水库管理局,将日东乡所辖的炉坑、湖陂村划归日东水库管理局管辖。11月17日,九堡撤乡建镇。12月,沙洲坝、瑞林撤乡建镇,辖域未变。
1994年10月,九堡镇谢村分成谢村和横山两个村民委员会,并成立九堡镇九都街居民委员会。
1996年5月,将国营日东营林林场所辖的龙兴、黄竹和日东水库管理局管辖的炉坑、湖陂4个村民委员会划入日东乡领辖。与此同时,撤销营林林场和水库管理局的乡级行政建制。
1996年10月,将国营日东营林林场和日东水库管理局降为副局级机构,分别隶属市林业局、水利电力局管辖。
1997年元月,撤销象湖镇绵水、绵塘、东升3个村民委员会,设立绵水、绵塘、东升居民委员会,同时,增设中山路、红都大道居民委员会。
1997年4月,设立瑞林镇沿江街居民委员会。
1998年8月15日,撤销武阳乡,设立武阳镇,与此同时,撤销竹阳村委会,设立坪埠居民委员会。
2000年,瑞金市领辖7镇12乡,以下设立268个村民委员会和13个居民委员会,共计3692个村(居)民小组。
1986年瑞金县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