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认知是从人际交往开始的。人际关系是交往的结果。交往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先决作用。它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只要有人群,就离不开人际交往。所以,人际交往是由于共同活动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从而产生心理上的相互影响过程。它包含:[1]交往是由共同活动引起的;[2]交往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形式的接触;[3]交往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心理上的相互影响;[4]交往是一个过程;这四个方面的内在含义也说明了人际交往是由四要素构成的:[1]共同活动;[2]人与人之间的接触;[3]心理上的相互影响;[4]过程。共同活动引起接触,经历一定的过程产生相互影响。四者缺一不可。
交流和相互作用是人际交往的两个特征。交流是反映交往的活动性和接触性。相互作用则反映了交往的心理性和影响性。它们说明人们在组织中,通过交往,不但可以相互认识,而且还可以相互影响,从而构成群体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人际交往的功能
(一)信息交流的功能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没有信息就等于没有了耳目。所以信息交流是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觉剥夺实验表明。当一个人对环境的知觉(信息)被剥夺,他最多能忍受2~3天,这时他的身心都已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害,精神倍感痛苦。如果人一生不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会连最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都难以学到,最终被社会所抛弃。所以,通过信息交流,可以使人获得这样的结果:第一,交往的双方可以增加知识量。据教科文组织统计资料,全世界现在每年出版图书达70多万种,期刊15万种,其他文献资料400万件,但许多专业人员的专业信息的50%~80%是来自文字以外的渠道——聚会、聊天、讲座和聚餐。只有20%~50%是从文字材料中获得的。科技史上有一著名的“维纳聚会”: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二战期间利用每月一次聚会方式组织科学方法讨论会,坚持数年。后来这些成员都成为了有名的科学家,教授。一些公司的经理、商店老板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一些社会名流、专家、学者,请吃“便餐”,在饭桌上随便交谈,从中获得有关信息,以求公司发展。各种各样的“沙龙”也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获取知识的机会。所以,信息交流就变成了知识的交换。第二,通过信息交流也了解对方的人格,从而做出交往的判断和抉择。第三,交流也可以促使人自省,并根据实际进行自我调节。因而,不论学习知识,还是建立关系或是为了胜任工作,一切都离不开信息的交流,而对外的交流只能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实现。
(二)心理保健功能
人有结群性和归属的需要。这两方面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强烈的内心孤独。人们进行交往,可以满足这些需要,排除内心的孤独,得到感情的交流,保持心理健康。无论是婴幼儿、青少年还是老年人,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如果婴儿出生后不能与母亲进行交往,缺乏母子的依恋关系,儿童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和对人的不信任感,失去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使得他们既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又有闭锁性。如果缺乏交往,闭锁性发展起来,就会使他们不能接纳社会也不被社会接纳,心理产生变态趋向。因此,青少年学会交往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少怕寂寞老怕孤独”,这说出了老年人对交往的需求程度。可以说,老年人的交往活动是他们健康的第一需要。如果缺少交往,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凡是在人际交往方面保持较多和协调的老年人,就有更多的健康和幸福,反之则是摆脱不了的悲伤与孤独。对于工作环境中的人来说,更是不能没有良好的交往,否则会产生单调、乏味、不满的感觉,致使身心疾病的发生,从而导致工作绩效的降低。
(三)人际协调功能
交往的最佳效果,是交往双方的完善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交往的过程,也就是双方相互适应过程。交往就其宏观的功用而言,可以协调人际关系,使整个组织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因为人际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因素——误会的消除必须是双方能有机会相互了解。提供这种机会的只能是交往。在交往中增进了解,消除隔阂,增进友谊。
二、人际交往的中介因素
人们从陌生到认识,进而结成朋友,是一个复杂的交往过程。这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中介因素来实现的。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最重要工具。因为语言有两个功能:其一,是思维功能。没有语言,人不能思维,更不能表达思维。其二,是交往功能。没有语言人们无法交流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态度与情感。正是由于语言的交往功能,使得语言成为交往的非常重要的不能代替的中介因素。但是它并不是惟一的因素,一些非语言因素在交往中也起作用。
在心理学史上,有许多学者认为在语言出现之前,手势曾是原始人普遍使用的交往手段。在现代社会,手势的作用虽已被语言所代替,但它在某些环境中仍然是十分有效的交往工具,人往往用手势来进交往。聋哑人主要以手势作为交往工具。英国学者阿盖尔1973年在《劳动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手势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起着以下作用。
第一,有时可以代替说话,如聋哑人。
第二,可以用来强调某一问题,或描述事物。
第三,可以加强说话时的情绪状态。
体态主要指运用性体态,又叫“说明性身姿”。它一般都与语言相伴使用,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体态往往反映着他人所持的态度。与一个你所厌恶的人相处,会表现出厌恶的体态,假如那个人对你有心理压力,你会手足无措;假如对你没有心理压力,你会表现出“如入无人之境”的轻松,随便。女性心情不舒畅时,往往显得懒散。而当一个人自我感觉很愉快时,常常是挺胸抬头,体态轻盈。
面部表情是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表达区域。交往时对方的态度最容易从面部表情流露出来。一个微笑,可以表示自己的友好。面部阴云满布,则使对方敬而远之。因此,在交往中根据对方面部表情来把握其对交往的满意度,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
人与人接触,必须具备合适的距离。一般来说,距离越远越不易产生交往。这种空间距离的选择往往是无意中确定的,但它却反映了一个人与他人已有或者希望形成的关系。一些大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一般都有一个大办公桌,与部下或商人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增加庄重的气氛。当然,不同的人所需要的个体空间是不同的。这主要与人的心理、文化、习惯、地域、性别等因素相关,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阿拉伯人和北美人若在一起交谈,阿拉伯人喜欢近距离地进行交流,北美人则需要保持一定的个人空间,因而会出现阿拉伯人“步步紧逼”,北美人“连连后退”的局面。两个同性女子的交往距离比两个同性男子的交往距离近。社会地位相差悬殊的人,其交往距离较大。性格开朗的人往往喜欢近距离地接触他人。
三、人际交往的途径
交往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实现。
同事的接触是一条最常见的人际交往途径。它能使交往双方直接,较快地建立交往关系。
约会是交往的一条特殊途径。交往的双方的交往目的性很强。当为某一问题而进行交流、磋商或因为交流的内容需保密或需解决比较紧迫的问题时,人们常常采用约会的方式。约会有群体间的约会如联谊会和个人之间的约会。
舞会是一条有组织的,但无严格规则的大众性交往途径。通过健康、有情趣的舞会,不仅能调节人的生活,而且可以打开自己的生活窗口,与不同行业、专业、年龄、性别和个性的人进行交往。
在一些社交场合中,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偶然相遇,这也是人们交往的不可忽视的途径。对此途径,既不要漠然视之,失去结交知己的机会,但也不可牵强附会,盲目交往,导致不良结果的发生。
书信传递是一条间接的交往途径,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受空间的限制。它也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往方式。
同龄社会是青年人所使用的独特的交往途径。由于青年人向往独立、自由,以及像成年人那样生活,因而这种心理需求促使他们摆脱长辈的束缚,过自己随心所欲的生活,结交自己的朋友。由于有这种需要加之交往经验缺乏,就在青年中出现一种“同龄社会”,年龄大致相同的青年在一起交往,议论人生,议论社会,探讨事物并寻求知心朋友。
四、人际交往的社会渗透
从动态过程分析,人际交往还是交往主体与客体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确切地说是一个社会渗透过程。社会渗透是指在有选择地确定交往对象后,交住双方不断地沟通信息、交流感情、表达思想,从质和量上不断扩大,加深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交往双方在认识和感情上不断加深,发展;
第二,交往双方有积极的相互作用;
第三,交往过程是非匀速发展的,时快时慢,有时停止,有时又一次性渗透到较深层次。
社会渗透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交往双方从相识发展到结为朋友、伴侣的过程。美国电影《魂断蓝桥》中的男女主人公罗伊与玛拉之间的偶遇,相识到魂系梦绕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渗透过程。这个过程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觉察阶段,即交往双方彼此觉察到另一方的存在产生交往意图。
第二阶段:表现接触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双方交往一些表面的信息并且都努力从下面表现自己,以给对方留下较好的印象,而不是暴露自己内心的东西。情感还没有发生变化。
第三阶段:探索情感交换阶段。交往双方均被对方的某些品质所吸引,产生好感,试图向对方表露一些内心交往思想、情感。因而这阶段的感情依赖性并不很强内心情感未达到沟通。
第四阶段,情感交换阶段。双方产生真正的情感交流,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发展为较亲密的友谊关系。
第五阶段;稳定情感交换阶段。交往达到最深层次,不仅有共同活动,有情感的依恋,认识的一致,而且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全部暴露给对方,成为知己知音。以上五个阶段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