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在科技体制及经营方式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企业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使得任何一个生产环节的失误都可能使整个生产过程无法进行。如何加强生产组织管理,如何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如何搞好生产控制,是每个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建立科学、合理而又充满活力的生产管理机制,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著名企业家的经营智语
现代生产管理的重大责任,在于谋求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两者的一致,两者越一致,管理效果越好;反之,两者越不一致,管理效果就越差。
——[英]派·德森
“企业必须追求完美,树立‘质量、服务、清洁、价值’四个理念”。
“走你的路,世界上什么也代替不了坚韧不拔;才干代替不了,那些虽有才干却一事无成者,我们见的最多;天资代替不了,天生聪颖而一无所获者几乎成了笑谈;教育也代替不了,受过教育的流浪汉在这个世界比比皆是。惟有坚韧不拔,坚定信心,才能无往而不胜。
——[美]雷·克洛克
企业在市场中如同斜坡上的小球,要使小球不下滑则必须有个止动力。但仅有止动力还不够,那只能原地不动,难以高攀。惟有创造新动力,打破下滑和平衡状态,才能攀上新台阶。
——[中]张瑞敏
中小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是中小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所决定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的运用,将最终以中小企业谋取最大效益为前提。
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
合理组织企业的生产过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生产组织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
不同的工业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由于下述一些因素的影响,其构成是不同的。第一,企业产品特点。企业产品在其用途、结构上的精密程度、复杂程度、标准化程度等特点,决定了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各个工艺阶段的劳动量不同,各工种的劳动消耗量不同,这就造成了在基本生产过程的内部构成上以及在其他各种生产过程的内部构成上有程度不同的差别。第二,企业生产规模。凡产品专业方向相同的企业,生产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将基本生产过程和辅助生产过程细分为更多的工序,从而有利于采用高效率的专用设备和专用工艺装备,提高企业各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水平。第三,企业采用的设备及工艺方法。凡大量采用专用机器设备和专用工艺装备的企业,由于工艺装备的制造和设备维修等辅助生产工作量的加大,从而辅助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比重增加;凡大量采用通用机器设备和通用工艺装备的企业,其辅助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比重减少,而基本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比重增加。第四,企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凡实行专业化生产的企业,由于基本生产过程的某些工艺阶段或某些零件的加工可由外厂协作供应,因此就使本企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和辅助生产过程相对简化。
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应根据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原则,应用系统分析和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确定本企业的最佳生产过程构成,保证企业取得最佳的生产经济效益。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类型和生产规模在空间上合理划分和布置生产车间、生产班组、工作场地;在时间上规定各生产环节之间的密切衔接与配合。简言之,就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地组织产品的生产过程。
企业的总体布局一旦形成,就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决定着这个企业的产品流向、运输距离和运送重量。合理的工厂布置,是以建立通畅的物料流程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会使企业长期背上低效率、微效益甚至亏本的包袱。即使工厂布置比较合理的企业,由于产品方向的调整及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原来的合理也会产生新的不合理。况且本来已经不合理的工厂布置,必然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企业实行生产组织决策的起点,就是本企业的总平面布置,即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有效、合理地组织产品生产过程,必须将企业内各个单位、车间和各种设施,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衔接的整体。生产过程空间组织决策,决定了企业内部生产单位及各生产阶段的设置,决定了各生产设施排列的位置,决定了原材料、在制品、成品运动的流和流量。它对于缩短还是延长运输路线,缩短还是加大生产周期,提高还是降低产品质量,加强还是削弱生产管理,增加还是减少生产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空间组织才为合理,什么样的工厂布置才会产生高效益呢?尽管企业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但生产单位组织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形式具有普遍意义,也是管理者进行企业总体布局所遵循的理论依据。
生产组织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说就是一条,即生产专业化的原则。企业空间位置的安排必须从产品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出发,使空间组织能达到连续性、比例性、均衡性和适应性的要求。生产专业化的原则,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工艺加工专业化,另一种是加工对象专业化。这两种不同的专业化原则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而且对企业内部各生产阶段和生产单位的分工协作关系、生产工艺过程的流向以及各种物料的运输路线和运输量都产生决定性影响。
所谓工艺专业化原则,简称工艺原则,就是按照生产过程各个工艺阶段的工艺特点来设置的生产单位,在工艺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内,集中着相同类型的生产设备和相同工种的工人,对企业的各种产品或零件,用相同工艺方法进行加工。其特点是,在工艺专业化生产单位中,工艺方法是相同的,而加工对象是不同的、多样的。
根据每一个工艺专业化生产单位完成企业,生产过程中某个工艺阶段或某些工序加工任务的不同,工艺专业化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完成某一个工艺阶段的全部工程作业的生产单位。例如机械制造企业中的机加工车间和装配车间等。另一种是,只完成某一个工艺阶段的部分工种或某一种的工艺专业化生产单位。例如机械制造企业的车工车间、铣工车间等。
所谓对象专业化原则,简称为对象原则,就是以产品或零部件为对象,把加工对象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集中在对象专业化生产单位内,集中了为制造某种产品所必需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和不同工种的工人,对同类加工对象进行着不同工艺方法的加工。其特点是,在对象专业化生产单位中,加工对象是一定的,而工艺方法是不同的、多样的。
对象专业化原则也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以产品或部件为对象的生产单位,在这样的生产单位中,能够基本上独立完成某种产品或某种部件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例如,汽车制造厂的车身车间、底盘车间和发动机车间等。这种生产单位,把加工与装配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减少零件的周转手续,加强产品的成套管理,缩短生产周期。另一种是,以同类零件为对象建立的生产单位。例如,机床厂齿轮车间,汽轮机厂的叶片车间等。这种生产单位,因生产的对象结构相似,工艺方法相近,有利于采用高效率的设备和工艺装备,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
工艺专业化和对象专业化原则都既有相互对应的优点,又有不可抹煞的不足,相比较而言,对象专业化是一种优点较多、经济效益较好的生产组织形式。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可以缩短产品加工路线,缩短运输传送路线;可以减少产品占用量,减少资金的占用;可以简化车间之间的生产联系,有利于增强车间完成产品任务的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然而,对象专业化原则,也有着对产品变换品种适应能力差和车间内部技术管理比较复杂的缺点。而工艺专业化原则的优缺点与对象专业化原则的优缺点完全相反,因此,两种原则的生产单位设置形式适用在不同的企业,适用在不同的生产技术条件下,这正是企业管理者在实行生产组织决策时必须加以重视的。
对于生产规模较小,产品方向不稳定的企业,如果按对象专业化原则建立车间,往往使设备和生产面积得不到充分利用,反而造成企业生产活动经济效益的下降,因此采用工艺专业化原则建立生产单位较为适宜;对于那些加工技术要求较高,投资费用较大,且需集中加工的生产单位,如自行车的冷轧制管、零件电镀、横具加工,或食品、日用化工行业的印铁、制罐加工等,更适宜按工艺专业化原则建立生产单位,这样既可充分利用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又能保证工艺加工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那些按专业化生产的零部件,如缝纫机行业的螺丝、机针、摆梭生产或自行车行业的链条、飞轮、辐条生产等,以及按系列组织生产的产品,更适宜按对象专业化原则建立生产单位;对于产品结构比较稳定,零部件的继承性较好,企业工人工种数量构成合适,设备类型齐全配套且企业专业方向稳定、产品品种适量,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无疑有条件采用对象专业化原则设置生产单位。
在实际建立生产单位时,针对每个企业的不同特点,往往采用工艺专业化与对象专业化相结合运用的综合原则,综合原则的采用,有助于对工艺专业化与对象专业化原则的优点相互补充。总之,企业的管理者在选择生产单位的专业化形式时,必须从企业的具体生产技术条件出发,全面分析各专业化车间技术经济效果,兼顾到长远发展和现实生产的需要,加以决策。
合理组织产品生产过程,不仅要求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生产单位在空间上合理配置,密切结合,而且要求劳动对象在各个生产阶段和各个生产环节的时间上也相互衔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节奏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企业生产经济效益,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生产管理的职能
生产是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在工厂、办公室、医院以及超级市场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生产过程。生产管理就是关于生产过程的决策制定,以使之按照规格、数量、进度和最小的成本生产出产品和服务。生产管理在实现这些目标时,是同其他两个广大领域(生产系统的设计和控制)的活动相关的。
由于多种原因,生产管理也许最经常地是同工厂管理而不是同上述更广义的定义相联系的。作为一门知识,生产管理主要在工厂中发展起来,而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生产的重大问题最早是在工厂中出现的。在工厂制度出现之前,主要由单人作业生产物品,在生产管理上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可是,随着工厂制度的出现,情况改变了,组织、布置设备、控制质量和满足进度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必须得到回答。当做出答案并将之普及之时,生产管理的领域也开始发展起来。
早期的生产管理着重于控制工厂的劳动费用,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在泰罗时代,构成生产费用的主体是劳动费用。随着一直存在着向机械化和自动化进步的趋势,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工厂中,间接劳动费用相对于直接劳动费用上升很快。在现代工业经济结构的条件下,一个公司会发现自己制造产品的许多部件是不经济的,因而材料成本常常占支配地位。所以,工厂的生产管理必须在装备的设计和选择、间接劳动费用控制、生产和库存控制、以及质量控制等领域中得到发展。
但是自从泰罗时代以来,还出现了另外一些变化。尽管生产管理的重点还是工厂,但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数目急剧地增加了。今天,白领工人超出蓝领工人数目达几百万人。还有其他一些活动,在二三十年以前对生产管理来说并不重要,现在已发展成大规模的单位,已无法再忽视其业务活动。例如,街道拐角处的杂货店已消失了,在它们的位置上继之而起的是大型的超级市场。在这里,设施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商场的地址的选择、平面布置和储存具有了新的重要意义。我们都知道,医院的费用已急剧上升了。医院的主管人员比以前更加认识到经营或生产的问题。平面布置、分工、作业设计和失误控制(质量)等基本问题都不容忽视。中小企业应明白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