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53500000006

第6章 卷六 熟识后论品德志向——此二者终定成败

人无德不立,做人最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便是培养品德。一个人品德的高低,完全能判定其优劣,因此判断一人,其他方面都可以先不用看,唯独品德一项必须观察。一个人有德便是才,有才已经是不容易了,但如果此有才之人再有远大的志向,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自古德才兼备者贵

“曾文正公全集如是说”

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

——《曾文正公全集》

“原文可以这样读”

我认为才与德,两者不可有偏颇。用水来比喻,它的品德是润下,它的才就是容器或灌溉用具;用木头来比喻,曲直是它的品德,作为舟楫和栋梁之用就是它的才。如果德是水的根源,那么才就是水的波澜;如果德是树木的根,才就是树木的枝叶。一个人有德而无才,就与愚笨之人相近;一个人有才而没有德,则与小人一样。世上的人大多不愿承认自己愚笨,所以常常自称愿意成为有才的人;世上的人大多不希望自己成为小人,所以常常以德取人。大致情况就是如此。既然两者不可兼得,那么与其没有品德而归于小人,还不如没有才能而归为愚人。自我修养的方法,识人的办法,都可从此入手。

“曾文正公全集活学活用”

自古以来,德才兼备的人都是帝王梦寐以求的臣子,但是这样的人确实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是才与德只具备一方面,而且多数情况是多才少德。德才兼备的人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凡是德才兼备的人功劳都很大,而且往往流芳千古。如开商汤一代的伊尹,兴周八百年的姜尚,辅佐司马氏平三国乱世的羊祜。

从这些德才兼备的人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一些特点。他们都是先以才能著称于世,然后在施展才能的过程中被大家慢慢地发现是一位有德之人。他们辅佐君王成就霸业后,往往都显得很低调、很随和,从来不主动争取利益,在他人面前也表现得很谦虚,甚至有时候连自己的才能也会隐藏。

西晋开国大臣羊祜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东汉蔡邕的外孙,晋景帝司马师的献皇后的同母弟。但他为人清廉谦恭,毫无官宦人家奢侈骄横的恶习。

他年轻时曾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做官,他都谢绝了。有人把他比做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谦恭好学的颜回。曹爽专权时,曾任用他和王沈。王沈兴高采烈地劝他一起应命就职,羊祜却淡淡地回答:“委身侍奉别人,谈何容易!”后来曹爽被诛,王沈因为是他的属官而被免职。王沈对羊祜说:“我应该常常记住你说的话。”羊祜听了,并不夸耀自己有先见之明,而说:“这不是预先能想到的。”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因为羊祜有辅助之功,被进号中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封为郡公,食邑三千户。但他坚持辞让,于是由原因晋升为侯,其间设置郎中令,备设九官之职。他对待王佑、贾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总是十分谦让,不敢属其上。

后来因为他都督荆州诸军事等功劳,加官到车骑将军,地位与三公相同,但他上表坚决推辞,说:“我入仕才十几年,就占据显要的位置,因此日日夜夜为自己的高位战战兢兢,把荣华当做忧患。我身为外戚,事事都碰到好运,应该告诫自己避免受到过分的宠爱,而不怕被遗弃。但陛下屡屡降下诏书,给我太多的荣耀,使我怎么能承受?怎么能心安?现在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禄大夫李憙高风亮节,鲁芝洁身寡欲,李胤清亮朴素,都没有幸运获得高位,而我无能无德,地位却超过他们,这怎么能平息天下人的怨愤呢?因此企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没有同意。

晋武帝咸宁二年,皇帝又封羊祜为南城侯,羊祜坚辞不受。羊祜每次晋升,常常辞让,态度恳切,因此名声远播,朝野人士都对他推崇备至,以至认为他应居宰相的高位。晋武帝当时正想兼并东吴,要倚仗羊祜承担平定江南的大任,所以此事被搁置下来。羊祜历职二朝,掌握机要大权,但他本人对于权势却从不钻营。他筹划的良计妙策和议论的稿子,过后都被焚毁,所以世人不知道其中的内容。凡是因他推荐而晋升的人,他从不张扬,被推荐者大多不知道是羊祜荐举的。有人认为羊祜过于缜密了,他说:“这是什么话啊!古人的训诫:入朝与君王促膝谈心,出朝则佯称不知——这我还恐怕做不到呢!不能举贤任能,有愧于知人之任啊!况且在朝廷签署任命,官员到私门拜谢,这是我所不取的。”

羊祜平时清廉俭朴,衣被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禄全拿来周济族人,或者赏赐给军士,家无余财。临终留下遗言,不让把南城侯印放进棺柩。他的外甥齐王司马攸上表陈述羊祜妻不愿按侯爵级别殓羊祜的想法时,晋武帝便下诏说:“羊祜一向谦让,志不可夺。身虽死,谦让的美德却仍然存在,遗操更加感人。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之所以被称为贤人的原因啊!现在我允许恢复原来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羊祜是成功的,上至一国之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他表示敬佩。羊祜的参佐们赞扬他德高而卑谦,位尊而端恭。

从羊祜身上我们就能看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的特色,要想识别这样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可遇而不可求的意味。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一定需要像古代这样的大德之人,只需要有才识又具备一定品德的优秀之人。这样的人不是一眼就能被看出来的,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深入了解的过程,而且应从各个方面全面综合地考查。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以失败告终,可以说就是任用了一批有才无德的人所导致的。李自成在打天下时,得到李岩、牛金星、宋献策、刘宗敏的大力支持。这四人都属于有一定能力的人才,能够为李自成打江山提出正确的战略思想,为闯王的事业增分不少。在乱世之中,这些有才能的人的确帮助闯王成就了大业。但随着革命的胜利,这些人失德的一面却给闯王带来了倾覆之祸。

在战乱中,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可以掩饰自己理想上的不纯、道德上的缺陷,压抑自己膨胀的欲望,可是待到天下初定,这些欲望便迫不及待地井喷了出来。牛金星作为辅宰,置百废待兴的局面于不顾,忙着营造豪宅、遍宴亲朋、拉帮结派;刘宗敏作为大将军,不仅起不到平静事态、安定民心的作用,反而纵容兵士奸淫抢掠。

其实李自成本人还算一个有些德行的人,他非常勤政清廉,在受百官朝贺时,依旧是头顶白毡帽,身穿蓝布衣,丝毫无志得意满之态。他亲自领兵去抵御吴三桂和满洲兵的时候,也依然是绒帽蓝布箭衣。可惜其个人的道德力量所带来的“人心所向”,很快就被属下不道德行为所招致的“众叛亲离”所消融、冲毁。农民起义军建立起来的政权只维持了短短40多天。

要分辨一个人是否德才兼备,就要多和他相处。一旦发现某个人是可用之才,就应该提拔任用他,在一定的艰苦环境中考查他,用一定的利益诱惑检验他,他是否有德就能慢慢地看出来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一时发现不了德才兼备的人,那就需要有一个取舍。曾国藩在这一用人原则上,主张以德为本,德重于才,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因为人的才能是能够被逐渐培养起来的,至少能够达到被任用的标准,但如果一个人失德,那就不是能在短期内培养出来的了,甚至可以说是无法培养的。

警惕那些欺世盗名之辈

“曾文正公全集如是说”

名誉恶毁之人,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实足以欺世盗名。

——《曾文正公全集》

“原文可以这样读”

喜欢被人称赞,厌恶被人诋毁的人,就是具有庸俗小人患得患失思想的人。如果这一关不能被突破,那么一切学问、才智,就都只是用来欺世盗名的。

“曾文正公全集活学活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众多人竞争一个机会的场面屡见不鲜,因此也催生了许多欺世盗名之辈。真正的人才从来不会平白无故地炫耀自己。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天天在人前展现自己才能的肯定是欺世盗名的人。欺世盗名的人一般都很高调,他们希望每个人都称赞他们的才能,他们对别人的仰慕从来都不会表现得很谦虚,而是乐意地接受。

公元前622年,晋襄公手下有个大臣叫阳处父,他平时喜欢高谈阔论,好自以为是地教训他人。有一次,他奉襄公之命去卫国访问,回来的时候路过鲁国的宁邑,宁邑有个叫宁嬴的人陪他同行。可是,刚走了几天,宁嬴便离开阳处父独自回家来了。宁赢得妻子很纳闷儿,便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宁嬴回答:“我虽然同阳处父相处只有几天,但我发现他这个人性情偏激,好讲空话,不办实事。这就好比是一株树,花开得好看,可就是不结果子。”宁嬴叹了口气,颇为感慨地继续说,“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就是说,像这样华而不实的人,别人定然都会怨恨他,积怨多了,再跟着他,不仅不能得到好处,反而会受到牵连的。果然,一年以后,阳处父因为只讲空话、不干实事被人杀了。

我们很容易被欺世盗名的人所欺骗,这是他们惯用的手段,借助某些人的爱才心理来达到自己功成名就的目的。初次见面很难分辨这样的人,往往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结识的是一个欺世盗名之人。但这时候发现已经晚了,一旦此人被揭穿,往往你也会跟着名誉扫地。所以,我们在识别和提拔人才的时候,要多留一个心眼儿,对于那些一上来就高谈大理想,谋划大动作,极力展示自己才能的人,不要尽信,要有所保留地观察。

一年夏天,一位来自马萨诸塞州的乡下小伙子登门拜访年事已高的爱默生。小伙子自称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从7岁起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但由于地处偏僻,一直得不到名师的指点,因仰慕爱默生的大名,故千里迢迢前来寻求文学上的指导。这位青年诗人虽然出身贫寒,但谈吐优雅,气度不凡。老少两位诗人谈得非常投机,爱默生对他非常欣赏。临走时,青年诗人留下了薄薄的几页诗稿。

爱默生读了这几页诗稿后,认定这位乡下小伙子在文学上将会前途无量,决定凭借自己在文学界的影响大力提携他。

爱默生将那些诗稿推荐给文学刊物发表,但反响不大。他希望这位青年诗人继续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他。于是,老少两位诗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

青年诗人的信一写就长达几页,大谈特谈文学问题,激情洋溢,才思敏捷,表明他的确是个天才诗人。爱默生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在与友人的交谈中经常提起这位青年诗人。青年诗人很快就在文坛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但是,这位青年诗人以后再也没有给爱默生寄诗稿来,信却越写越长,奇思异想层出不穷,言语中开始以著名诗人自居,语气越来越傲慢。

爱默生开始感到不安。凭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发现这位年轻人身上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通信一直在继续。爱默生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淡,成了一个倾听者。

很快,秋天到了。爱默生去信邀请这位青年诗人前来参加一个文学聚会,他如期而至。在这位老作家的书房里,爱默生问这位青年诗人:“后来为什么不给我寄稿子了?”

“我在写一部长篇史诗。”青年诗人自信地答道。

“你的抒情诗写得很出色,为什么要中断呢?”

“要成为一个大诗人就必须写长篇史诗,小打小闹是毫无意义的。”

“你认为你以前的那些作品都是小打小闹吗?”

“是的,我是个大诗人,我必须写大作品。”

“也许你是对的。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我希望能尽早读到你的大作品。”爱默生有点无奈地说。

青年诗人完全没有听出爱默生的无奈,而是很自豪地说:“谢谢,我已经完成了一部,很快就会公之于世。”

文学聚会上,这位被爱默生所欣赏的青年诗人大出风头。他逢人便谈他的伟大作品,表现得才华横溢,锋芒咄咄逼人。虽然谁也没有拜读过他的大作品,即便是他那几首由爱默生推荐发表的小诗也很少有人拜读过。但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位年轻人必将成大器,否则,大作家爱默生能如此欣赏他吗?

转眼间,冬天到了。青年诗人继续给爱默生写信,但从未提起他的大作品。信越写越短,语气也越来越沮丧。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在信中承认,长时间以来他什么都没写。以前所谓的大作品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之事,完全是他的空想。

他在信中写道:“很久以来我就渴望成为一个大作家,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是个有才华有前途的人,我自己也这么认为。我曾经写过一些诗,并有幸获得了阁下您的赞赏,我深感荣幸。使我深感苦恼的是,自此以后,我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了。不知为什么,每当面对稿纸时,我的脑中便一片空白。我认为自己是个大诗人,必须写出大作品。在想象中,我感觉自己和历史上的大诗人是并驾齐驱的,包括和尊贵的阁下您。在现实中,我对自己深感鄙夷,因为我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再也写不出作品了。而在想象中,我是个大诗人,我已经写出了传世之作,已经登上了诗歌的王位。”

在信的末尾他诚恳地写道:“尊贵的阁下,请您原谅我这个狂妄无知的乡下小子……”从此以后,爱默生再也没有收到这位青年诗人的来信。

即使是像爱默生这样的文坛老手,也有受骗上当的时候,原因就在于他太相信自己看到的表面现象了。遇到这样夸夸其谈的人,我们尽量不要只从一个方面判断,因为你考查的方面多半正是他们最有把握的方面。他们肯定会孤注一掷,将自己仅有的那一点能力一次性全部地表现在你面前,以此来获取你的信任。不要被一时的喜好冲昏了头脑,多考查几个方面就会发现,这些欺世盗名的人在其他方面毫无建树。

深藏不露的人,才是有志高人

“曾文正公全集如是说”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曾文正公全集》

“原文可以这样读”

君子有远大独立的志向,而不会让世人轻易地看出;有藐视帝王、退却三军的勇气,却从不轻易显示。君子如果想要有所建树,就必须从默默地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开始。

“曾文正公全集活学活用”

你见过哪个真正的人才是通过自我炫耀而成名的?真正有大抱负、大志向的人,从来都很低调,甚至有时候把自己藏得很深,没有遇见英明的人来挖掘,他们是不会显示自己的能力的。至少在中国,情况大致都是这样的。因为中国人向来都比较含蓄内敛,尤其是这些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人才,更是如此。那些有才能完成自己大志向的人,往往不想让人看见他们全部的才能,他们深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展示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才能,足以完成事情就够了。

庞统,字士元,号称“凤雏”,与诸葛亮齐名。当时人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庞统在赤壁之战中给曹操献连环计,让曹操庞大的水军被一把火毁于一旦。可以说赤壁之战的胜利,庞统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庞统的才能被东吴的鲁肃发现了,在赤壁之战后,鲁肃向孙权极力举荐他。初见孙权时,孙问他所治何学,他说:“不必拘执,随机应变。”像这样的大才总是显得很随意,让人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的才能,所以往往被世俗所讥讽不容。一般人总以为能将某一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就是最了不起的人了。于是,尽管鲁肃力荐庞统,孙权依然没有重用他。

后来,在鲁肃、诸葛亮的一致推荐下,庞统来到刘备帐下求职。作为一名有志之士,庞统宁愿用真才实学来展现其本领,而不愿意凭借他人的推荐来获取职位。因此他没有掏出两位名家的推荐信,结果刘备跟孙权一样没有看出庞统的才能,将他随意打发到一个边远小县城去充任县宰。

庞统因为才华没有空间发挥,所以懒得打理县务,到任后整日饮酒作乐。刘备知道后勃然大怒,说:“岂有此理!这不是坏我的法度吗?”于是命令张飞火速前往查办。张飞在谋士孙乾的劝说下,决定先试试这凤雏先生的能力再说。他问庞统:“你为什么不理县务?”庞统知道自己施展才能的时机就要来了,于是笑着回答:“这点儿芝麻大小的事情,实在经不起我认真处理,不如先积攒起来,等事情足够多、足够大了,再一下子将它们办妥。这样岂不是节省体力、智力和精力吗?”

说完,马上命手下传令:老爷升堂断案了,有冤有怨的赶快报上来。于是百日以来累积的诉讼案一股脑儿涌了上来,而且不是一个一个地申辩诉说,而是大家一起开口讲话,那个嘈杂纷乱的场面岂是常人能受得了的!可凤雏先生就不一样了,他边听边断,运笔如飞,等到大家都讲完了,他的判决书也写完了。读给众人一听,无不点头叹服。张飞何曾见过这等人才、气势,在旁惊得是目瞪口呆,赶快下席赔礼道歉,口称仰慕之辞,并立即回家向刘备报告情况。刘备听说后真是又惊又喜,随即将庞统请回,亲自下阶谢罪,此时庞统才把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信拿给刘备看。刘备马上提拔笼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同筹划军务大事。到此,这位大贤才真正展露出了自己的才能。

从庞统身上,我们能够看出中国高人的普遍心理——比较清高,相当低调。他们不是不希望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发挥作用,而是希望找到一个真正懂得自己的人,才渐渐地显露自己的能力。而另一种胸怀大志的人是迫于形势将自己的才能深藏起来,等到适当的机会就会全面爆发,这样的人也是人才,而且是老道的人才。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许多儿子,其中朱棣为人深沉老练,很像朱元璋。在太子朱标病死以后,朱元璋曾想立朱棣为太子,但许多大臣表示反对,理由有二,一是如立朱棣为太子,对朱棣的兄弟则无法交待;二是不合正统习惯。朱元璋无奈,只得立朱标的次子(长子已病死)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皇太孙即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既年龄小,又生性仁慈懦弱,他的叔叔们各霸一方,并不把他放在眼里。建文帝的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一些大臣的鼓动之下,建文帝开始削藩。在削藩的过程中,杀了许多亲王,其中当然也有被冤杀的。

朱棣一直想篡夺皇位,早有谋反之心,怎奈时机一直没有成熟,名不正言不顺。这次建文帝削藩的举动,让朱棣觉得时机快要到了。朱棣开始厉兵秣马,伺机而动。他唯恐练兵走漏消息,就在殿中挖了一个地道通往后苑,修筑地下室,围绕重墙,在内督造兵器。又在墙外的室中养了无数的鹅鸭,日夕鸣叫,声浪如潮,以不使外人听到里面的声音。但消息还是走漏出去了,不久就传到了朝廷。大臣齐泰、黄子澄两人十分重视此事,黄子澄主张立即讨燕,齐泰以为应先密布兵马,剪除党羽,然后再兴兵讨之。建文帝听从了齐泰的建议,便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谢贵、张信掌北平都司事,又命都督宋忠屯兵开平,再命其他各路兵马守山海关、保卫金陵。

朱棣知道建文帝已对自己十分怀疑,为了打消他的疑忌,便派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前往金陵,祭奠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正在疑惑不定,忽报三人前来,就立即召见。言谈之下,建文帝觉得除朱高煦有骄矜之色外,其他两人执礼甚恭,便稍稍安心。等祭奠完了朱元璋,建文帝便想把这三人留下,作为人质。正在建文帝迟疑不决之际,朱棣早已料到这一着,便派人飞马来报,说朱棣病危,要三子速归。建文帝无奈,只得放三人归去。魏国公徐辉祖听说了,连忙来见,要建文帝留下朱高煦。

原来,徐辉祖是徐达之子,是朱棣三子的亲舅舅。他对建文帝说:“臣的三个外甥之中,唯有高煦最为勇悍无赖,不但不忠,还将叛父,他日必为后患,不如将他留在京中,以免日后胡行。”文帝仍迟疑不决,再问别的人,别人都替朱高煦担保,于是,建文帝决定放行。朱高煦深恐建文帝后悔,临行时偷了徐辉祖的一匹名马扬鞭而去。一路上杀了许多驿丞官吏,返见朱棣。

朱棣见高煦归来,十分高兴,对三个儿子说:“我们父子四人今又重逢,真是天助我也!”过了几天,建文帝的朝旨到来,对朱高煦沿路杀人痛加斥责,责令朱棣拿问,朱棣当然置之不理。又过了几天,朱棣的得力校尉于谅、周铎两人被建文帝派来监视朱棣的北平都司事谢贵等人设计骗去,送往京师处斩了。两人被斩以后,建文帝又发朝旨,严厉责备朱棣,说朱棣私练兵马,图谋不轨。朱棣见事已紧迫,起事的准备又未就绪,就想出了一条缓兵之计——装疯。

朱棣披散着头发,在街道上奔跑发狂,大喊大叫,不知所云。有时在街头上夺取别人的食物,狼吞虎咽;有时又昏沉沉地躺在街边的沟渠之中,数日不起。谢贵、张信二人听说朱棣病了,就前往探视。当时正值盛夏时节,烈日炎炎,酷热难耐,但见燕王府内摆着一座火炉,烈火熊熊,朱棣坐在旁边,身穿羊羔皮袄,还冻得瑟瑟发抖,连声呼冷。两人与他交谈时,朱棣更是满口胡言,让人不知所云。谢贵二人见状,相互对视了一下,就告辞了。

谢贵把这些情况暗中报告给了建文帝,建文帝有些相信,便不再成天琢磨着该怎样对付燕王了。但朱棣的长史葛诚与张、谢二人关系极好,告诉他们燕王是装疯,要小心在意,谢贵二人还不大相信。过了许久,燕王派一个叫邓庸的百户到朝廷去汇报一些事情,大臣齐泰便把他抓了起来,严加拷问,邓庸受不了酷刑,就把朱棣谋反的事从头至尾说了一遍。建文帝知道后大惊,便立即发符遣使,去逮捕燕王的官吏,并密令谢贵等人设法伐燕,又命原为朱棣亲信的北平都指挥张信设法逮捕朱棣。

张信犹豫不决,回家告诉母亲,母亲说:“万万不可,我听说燕王应当据有天下,王者不死,难道是你一人所能逮捕的吗?”张信便不再想法儿逮捕朱棣。可朝廷的密旨又到了,催他行事,张信举棋不定,就来见朱棣,想看个究竟。但朱棣托病不见,三请三辞,张信无奈,就便服前往,说有秘事求见,朱棣才召见了他。进了燕王府,但见朱棣躺在床上,他就拜倒在床下。朱棣以手指口,不知所云。张信便说:“殿下不必如此,有事尽可以告诉臣。”朱棣问道:“你说什么?”张信说:“臣有心归服殿下,殿下却瞒着臣,令臣不解。臣实话告诉殿下,朝廷密旨让臣逮殿下入京,如果殿下确实有病,臣就把殿下逮送入京,皇上也不会把殿下怎么样,如果殿下是无病装病,还要及早打算。”

朱棣听了此话,猛然起床下拜道:“恩张恩张!生我一家,全仗足下。”张信见朱棣果然是装病,大喜过望,便与朱棣秘密商议。朱棣又招来道衍、袁珙等人一同谋划,觉得事不宜迟,可以起来了。

这时,天忽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暴雨,殿檐上的一片瓦被吹落下来,朱棣显得很不高兴。他的亲信、僧人道衍进言说:“这是上天示瑞,殿下为何不高兴呢?”朱棣谩骂道:“秃奴纯系胡说,急风暴雨,还说是祥瑞吗?”道衍笑道:“飞龙在天,哪能无有风雨?檐瓦交堕,就是将易黄屋的预兆,为什么说不祥呢?”朱棣听了,转怒为喜。于是,朱棣设计杀死了张昺、谢贵二人,冲散了指挥使彭二的军马,安定了北平城,改年号为洪武,部署官吏,建制法令,公然造反了。经过三年的反复苦战,朱棣终于打败了建文帝,登上皇位,并迁都北平,成为中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皇帝。

对待这样深藏不露的人才,我们就要进行纵向的观察。纵向观察就是将其放入一个很长的时间轴中,仔细留意记录,看其是不是在前面的某个时间点上曾经展示过一些才能,而过了很久之后,是不是又在另一个时间点上展现过自己的才能。因为时间久了,我们往往很容易忽略,只是记得近期其展现的一些才能,但是这些才能又不足以让你对其刮目相看。这种片段式展示才能的方式,是很多深藏不露的人才惯用的,他们有意隐藏又会不经意地流露。这些人在别人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的时候,总是会微微一笑,不予理睬,而一般的人则多会极力地辩解。

君子豁达而开明

“曾文正公全集如是说”

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康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实,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

——《曾文正公全集》

“原文可以这样读”

古人在遭遇困难忧虑的时候,正是他的品德修养进步之时,他的功绩表现在胸怀坦荡,其效果表现在身体健康。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其关键都在于遭受大的磨难挫折的时候,把心放得实,养得灵,有乐观的心态,有坦荡的襟怀,即使身体受到外部伤害,也不至于伤到身体内部。

“曾文正公全集活学活用”

如果我们欲寻求一个思想开明、有风度、具备领导才能的人,就应该多多注意那些胸怀坦荡之人。胸怀坦荡的人特点比较鲜明,只要和他们交往一小段时间,大多数的人都会被他们宽广的心胸所征服。这样的人从来不抱怨别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于他人的无理总是看得很开,他们具有亲和力,很容易与人相处,很适合当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郭子仪爵封汾阳郡王,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郡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出,郭子仪不准府中人干涉。

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特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两人正在梳洗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手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使唤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回去后,不免要把这情景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做笑话在谈。

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都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

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几个儿子却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敬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儿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收敛了笑容,叫儿子们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的身家性命。”

儿子们一个个都十分惊讶,忙问这其中的道理。

郭子仪叹了口气,说:“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没有看到这声势丧失时的危险。我爵封汾阳郡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容纳我郭府1000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界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妒贤嫉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郭子仪虽然身居高位,但是胸怀坦荡,从不与人计较。监军太监鱼朝恩素来和郭子仪有恩怨,鱼朝恩恨不得让郭子仪身败名裂。鱼朝恩趁郭子仪领兵在外,派人暗地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郭子仪班师回朝后,朝野人士都恐怕要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代宗也为了这件事特别吊唁慰问。郭子仪却哭着说:“我在外面带兵打仗,士兵们破坏别人的坟墓,我也无法完全照顾得到,现在我父亲的坟墓被人挖了,这是报应,不必怪人。”

鱼朝恩得知此事后便来邀请他同游章敬寺,表示尊敬和友好。宰相元载知道了这个消息,怕鱼朝恩拉拢郭子仪,那样问题就大了。因此,元载派人秘密通知郭子仪,说鱼朝恩的邀请是对他有大不利的企图,要想谋杀他。郭子仪门下将士听到这个消息,极力主张要带一批武装卫队去赴约。郭子仪却毅然决定不听这些谣传,只带了几个必要的家童,很轻松地去赴会。他对部将们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他没有皇帝的命令,怎么敢来害我?假使受皇帝的密令要对付我,你们怎么可以反抗呢?”就这样他到了章敬寺,鱼朝恩看见他带来的几个家童戒备性的神情,就非常奇怪地问他有什么事。于是郭子仪老老实实告诉他外面有这样的谣传,而且说:“所以我只带了8个家童来,如果真有其事,也免得你动手时还要煞费苦心地布置一番。”他这样坦然说明,使鱼朝恩感动得掉下了眼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意思是,如果不是郭令公你这样宽厚待人的大好人,这种谣言实在叫人不能不起疑心的。从此,鱼朝恩与郭子仪成了好友,不但不反对郭子仪,还在朝廷之中处处维护他。

史载郭子仪活了85岁。他所提拔的幕府中的部下有60多人,后来皆为将相。八子七婿,皆贵显于当代。“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历代功臣,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在大难而特难矣。

郭子仪正是因为有这样坦荡的胸怀,才能在钩心斗角的封建官场长期站稳脚跟,而且还没有收到皇帝的怀疑。他让人们看到了他与世无争的一面,像他这样的人,是一个很好的上下衔接者。对待上级能够不骄不躁、稳重理性,对待下级能够以开明的态度为主,包容下级犯的一些错误。这样的人放在现代社会来说,就是一个让人放心的中层干部,不会去做最高层领导,也不能屈才在底层。因此,应该尽量发现这样胸怀坦荡之人,只要他们具备一定的能力,就可以提拔任用他们。

同类推荐
  • 每天一堂礼仪课

    每天一堂礼仪课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形成的,涉及语言、行为、衣着、用品、程序等方面的律己敬人的规则。它是人际交往的方法和艺术,它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世界各族人民共同享有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对于一个人来说,礼仪实质上是人的内在修养、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尊重、恭敬他人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技巧,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塑造形象的良方、赢得人脉的法宝和竞争取胜的利器。
  • 那些富人告诉你的事

    那些富人告诉你的事

    本书通过个人采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调查了超过5000个美国最富家庭,获得了大量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如何致富,如何投资,如何配置资产,以及如何让财富和产业流传后世的独家一手资料。有多少钱才算富豪?今天,衡量富豪的标准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已跻身富豪之列。数据显示,除房产外,净资产超过10万美元就算得上“富豪”了。或许你觉得日子过得不错,但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可能拥有更好的财富未来。财富的逻辑是让金钱滚动起来,持续不断地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是坐吃山空,挥霍无度。
  • 16型人格的自我修炼

    16型人格的自我修炼

    MBTI性格评估工具是根据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类型理论制成的,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最实用的性格测试;它译成20多种语言,在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于89%的100强公司、各大顶尖商学院以及高校。
  • 能力创造机遇

    能力创造机遇

    本书从知识准备、目标、心态、能力、敏捷度、领导和执行等要素与层面,阐述了行动的要素与结构,从主体的内在素质、主体指向客体的微观过程,教人怎样走向实际成功。
  • 思路决定出路.1

    思路决定出路.1

    该书对人们在人生定位、心态、思维模式、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爱情婚姻、做人做事、能力培养、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了针对很强的“思路突破”——谋求发展与成功的正确思路。由此引导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在现实中突破思维方式,克服心理与思想障碍,确立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把握机遇,灵活机智地处理复杂和重要问题,从而开启成功的人生之门,谱写卓越的人生乐章。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我的美女大老板

    重生之我的美女大老板

    胸无大痣,屁股也没有大疮的杀手余文被炸上天堂。一觉醒来就变成了人见人恨的废柴富二代萧柏文。眨一下眼睛是勾引良家妇女,脸上一笑就是欲行不轨,未婚妻不爱,父母不认,这人与人之间信任呢?萧宝宝很无奈……
  • 纨绔狂后:暴君别欠揍

    纨绔狂后:暴君别欠揍

    世人眼中的她诡谲难辨,暴力无常,明明拥有倾城般的盛世美颜,却一袭男装不羁天下。狂傲是她的资本,纨绔是她的日常,自恋是她的信仰。谁也别在她面前狂拽嚣张装绿茶,就算是皇帝那又怎样,照样把你打的满地找牙!
  • 如果没有假如

    如果没有假如

    假如我没有认识你,没有遇见你,没有爱上你,是不是结果就会不一样?可是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却没有假如。。。
  • 溺爱1314天:恶魔校草别过火

    溺爱1314天:恶魔校草别过火

    三年后,恶魔沐凌爵回归,呆萌女主楚安夏的生活又回到了从前。某女“好困!”,恶魔勾起一笑“睡我吧”“好饿!”“吃我吧”……可是恶魔也有好的一面。“肚子疼,”某女一说,恶魔马上抱她去医务室;被罚站了,恶魔站起身:“我陪她站!”……(恶魔与天使的故事一般美妙)
  • 刀狂乱武

    刀狂乱武

    天地既盘古开天辟地地球进入第一时代蛮荒时代,天上神族,地下凶兽,此时乃凶兽的天下,龙族为天地霸主。后经龙汉初劫,凶兽退出时代潮流。进入第二个时代太古时代,巫妖的时代,女娲造人,人族开始出现,妖族更是一度占据天庭。后经巫妖大战,蛮荒破碎,两族两败俱伤,巫族直接被灭族。进入第三个时代远古时代,人族在人皇的带领下得到发展,出现了人皇之治。人族开始慢慢走入鼎盛期。进入第四个时代上古时代,此时神族看出人族的潜力,纷纷于人族立教,分人族气运。人族进入五帝混战。进入第五个时代,人族走向衰弱,神族大盛。封神之战。进入第六个时代,万族皆弱,神治天下。进入第七个时代,末法时代,神族摒弃地球。第八个时代即将到来——
  • 失落魔方

    失落魔方

    这是一个异界遗失之人寻找家的路途,亦是一个平凡少年踏上崛起的征途。唯有请君细赏。
  • 掌控天才

    掌控天才

    以武为尊的世界是由什么掌控的,是武力武力是怎么来的,是天才修炼来的天才靠什么?天资?主脚光环?错了,主脚靠的是奇遇、是逆天的功法、是强大的武器、改天换地的神通、加速修为的丹药。。。。。想要做主脚吗?找王奇,因为这个世界的奇遇都是他安排的什么?你是主脚?不好意思,看你不顺眼,奇遇给你,不过就是你用不了的鸡肋,不要怪我哈,谁让你让我不顺眼哈哈哈,这个配角我喜欢,奖励你灵器,去孽主脚吧,我喜欢
  • The Art of Writing

    The Art of Writing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珍宝:天然珍珠宝石

    珍宝:天然珍珠宝石

    本书介绍了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绿松石、碧玺、雨花石、翡翠、孔雀石、青金石、玛瑙、猫眼石等。
  • 显识论

    显识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