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71800000001

第1章 早期的报业与记者

一、近代报业概况

1.《申报》创立前后的报业

报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及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和需要水平密切相关。报业进入我国,并非因经济发展、社会进化的需要而自然产生,因此必须寻找适合的土壤生存下去。

《申报》创刊前,我国已有邸报发行,内容仅限于朝廷宫门抄、上谕和奉旨,只供官场阅看,一般读者难以看到,不能算作近代意义上的报纸。这种发行量不多的朝廷出版物、由民间报人(或驿站人员)抄录邸报上的官方文字印刷成的京报,在京城和各地发售。①

《申报》创刊伊始就谈到新出现的报纸与传统邸报的不同,称“邸报之制,但传朝廷之政事,不录闾里琐屑而已,故阅之者学士大夫居多,而农工商贾不预焉。反不如外国之新报,人人喜阅也,是邸报作成于上,而新报之作成于下? ?”②《申报》期望国内读者能了解该报与邸报不同,并将自己的读者扩大到士大夫阶层之外的普通大众,这也是《申报》日后深入中国普通社会的重要原因,以致人们一提到报纸或新闻,“申报纸”成为代名词。

《申报》1872年创刊时,报纸仍是一种刚刚出现于沿海的新事物,就整个社会而言,小农经济为主的近代生产方式使新闻信息的社会需求极其贫乏,读报远未成为普遍的社会接受行为,与普通人的生活仍有很大距离。那时报刊读者很少,常年订阅报纸的,“盖大率洋商开设之洋行公司,及与洋商有关系之商店为多”③。

创办人美查对《申报》以营业为前提,所以将读者对象定位为“此报乃与华人阅看”,对言论不加束缚。他有时自撰社论,其社评被认为“无所偏倚,是其特色”。美查此前为在华经商的英国商人,并不精通报业事务,但对新闻也有自己的看法。《申报》虽在租界,言论上有较大自由,但他仍告诫主持《申报》的主笔们,应多登新闻,少发议论,以免因言论招致麻烦,“慎勿评品时事,臧否人物,以缨当世之怒,以取禁止之耻”④。

近代电讯事业在我国创立以前,新闻信息的传播依靠传统方式,传播速度缓慢。上海到北京南北相距3000华里,将《京报》或京城消息传到上海,以骑马传送要二十多天甚至一个月。如骑马至天津,再由天津的轮船带到上海,最快也需一周左右。1882年初,中国开通了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申报》馆把该电报线路看做是加快传递新闻的极好机会,迅速通知京津地区的采访员,利用电报传递新闻,并以“本报电音”为题头,传递朝廷谕旨、奏折和京津要闻。当时文人学士看重科举,每逢殿试放榜,都翘首京城。自从利用电报线路传递消息后,每逢一年一度的殿试在北京长安街公布,《申报》的采访员即抄录结果,派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地将金榜送到天津,再用电报发到上海发表,上海和江浙邻近地区为之轰动。① 《申报》由此获得读书阶层的推崇,影响力也随之扩大。

洋人在我国设立报刊后,国人也开始努力尝试最初的办报。但民间报纸很难开设,“夫民间创设新闻纸,难免犯君官之语,君隔九重或尚不知,官则未有不知者,一旦大肆威虐,重则封闭,故民间亦不敢冒罪开设也”。“当时清朝文字狱残酷,报纸刊登新闻、发表议论,不管怎么谨小慎微,也可能在一个事件或一言一语中触犯朝廷或地方官吏,自认招致责难、查封甚至闭馆。”②

尽管如此,国人所创办的民报还是先后出现了。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是我国最早的民报,其他还有1874年在上海出版的《汇报》、在香港出版的《循环日报》、1876年在上海出版的《新报》、1886年在广州出版的《广报》,这四家报纸都是当时非常熟悉外国情形的人所办,可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重视。如《昭文新报》最初每日一出,后来因阅者甚少而改为五日一出,但销路仍不佳,未几遂停,随后国人最早创办的几家日报就只剩下《循环日报》了。③

2.政党报刊的兴起

报纸在中国较早影响到官僚阶层和知识界,并最初满足了这批读者的需要。外国人将近代报刊及办报意识带入中国后,新兴报业的出现给传统的言论及信息流通带来强烈冲击。在内忧外患中,苦苦寻求救国强国之法的文人志士,逐步认识到报纸的作用,并将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视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宣传利器,报纸遂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发表意见的重要渠道。而这种需要,为报纸的早期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生存空间,社会精英也通过报刊开始寻求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支持。

19世纪90年代中期,主张维新变法的人形成一个派别,报刊成为其得力的舆论工具。由此,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政党(团体)报纸,并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维新派的三份刊物先后为《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在这几份刊物的极力宣传下,维新变法成为全国性思潮,势不可挡,由此也拉开了我国的第一次办报热潮。1896—1898年,在办报热潮中创建的105家中文报刊,有70%是维新派所办(或同维新派有关系),这些刊物以来自官僚和知识阶层的阅读者为主。黄遵宪、梁启超等人1896年8月创刊于上海的《时务报》,就特别受到知识界和官僚阶层的欢迎。知识界人士争相阅读,有的学堂还定为教材,连某些官员也以读该报为时髦。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廖寿丰、安徽巡抚邓华照等,都曾叱令订购《时务报》,发给下属阅读。《时务报》创刊时发行3000多份,半年后就增至7000多份,一年后达12000份,最高时曾达17000份,成为当时销量增长最快的报刊,梁启超曾以“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来描述昔日盛况。《时务报》也使梁启超声誉鹊起,以致“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①,由此可略窥该报影响之广。

与政令系统的信息传递相比,报刊这种趋向民间化的传播方式的出现,开始改变着社会对信息的需求。虽然到1908年,通过报刊传递的信息仍是局部的,但已开始在社会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人们发现了一面可以用来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对照的镜子,并通过这面特殊的纸镜子,促进着近代中国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等现代意识的苏醒。报纸在近代中国所发挥的鼓动舆论视听、提高民智、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信息量极其匮乏、信息渠道单一、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不断受到外部挑战的环境下,报刊成为人们得以最直观、最感性地进行自我认知、交流及表达观点的重要手段。报刊对沿海及内地的学生、知识分子影响之巨大,远非有限的发行量能够说明。

政党报刊在辛亥革命时期一度占据突出地位。民国成立后,报刊舆论结束革命还是立宪的争论,随着时局变幻,进入民国初年诸侯争霸、各种思潮学说喧嚣一时的多元时代。

3.早期报纸的内容

自同治末年到光绪中叶,我国近代报纸的日报编辑形式,一般首先是论说,其次是上谕或宫门抄,次为各省各埠要闻,末为本埠新闻。当时还没有“专电”这个名词,除电传上谕外,如遇各省大员出缺、或兵变、大火灾等消息,间由访员发电报告,但也不是常见之事,因此这个时期报务非常简单。②

早期报纸的主要内容“大率里巷琐闻,无关宏旨”,对于国家大政事、大计划,别说无从探访,即使得知也绝不敢形诸笔墨,因此报纸的资料,大半模糊而琐细。报纸门目中的谕旨、奏折、宫门抄、辕门抄等供给官场中人浏览,借此获知官场的“升迁调降等情形与送往迎来之事迹”;至于各省各埠琐录,如试场文字、书院题目、命盗灾异,以及谈狐说鬼等则供给普通社会人士阅读;其他内容如商家的市价、轮船的行期、戏馆的剧目等属于广告性质的部分,则便于一般人阅读,也可作为游客的指南针、旅行者的消遣品。①

甲午以前(1895年前),报纸很少谈论政事,对于官场中人更不敢妄加只字。江南提督谭碧理只因其往来淞沪之间为报纸所记载,即命人与报馆交涉,要求不得登载,后又行文总督,大肆诋訾,官吏敌视报纸之心可见一斑,这种情况在甲午以后发生改变。到戊戌政变时,上海的报纸开始对守旧派有所微词,而各报的论说,也常建议创办航路邮政、改良市政水利等诸凡兴利除弊裕国便民之事,虽不尽为当局所采纳,但促起其注意之力,则甚伟也。②

在清廷“不准议论政事,不准臧否人物”的禁令下,中国的报纸最初是没有评论的。后来《官书局报》总理大学堂大臣孙家鼐请开除禁令,其奏折中有“仿陈诗之观风,准乡校之议政”之建议,得到清廷批准,其后报纸才公开地有论说。当时科举还没有全废,办报的大多是半路出家的文人,因此他们所写的论文,仍不免有八股气味。写的人写腻了,找不到题材,每天凑几百字算数,看报的人越看越觉得没有意思,因此报纸的销路也始终没有打开。1895年中日之战后,国人同仇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的《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北京、上海,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之发表政论也自此开始。③

4.报纸的短评及白话文问题

陈景韩担任《时报》主笔时,开始提倡用短评,使读者耳目一新,也使中国报纸的言论由“论”进入“评”的阶段。各报看见《时报》的短评很受读者欢迎,都纷纷仿效,于是短评风行一时,代替“论说”的地位。后因环境压迫,短评又只存形式而没有内容,受到读者的指责,各报再加改革,但不愿恢复到以前的样子,就把“评”和“论”揉在一起,变成了“评论”。④

在提倡白话文前,绝大多数中国报刊使用文言文报道或记事,这对那些虽然识字但教育水平较低的人而言,存在使用上的障碍。针对这种情况,1876年申报馆印行《民报》,这是我国报纸最早尝试白话报章,该报号称“目专为民间所发”,最大特色为“字句俱如寻常说话,每句及人名、地名尽行标明,庶几稍识字者便于解释”。这里的“民间”是指知识水平较低的店员和劳工阶层。

国内最早热心提倡白话文的是无锡人裘廷梁。他认为,要想启迪民智,除教育外就应读报,而要使报纸人人能读懂,就该从白话开始,因此他在1898年创办了《无锡白话报》。此后,江浙地区白话报一度出现过短暂兴盛,《苏州白话报》、《杭州白话报》、《扬子江白话报》与《京话报》等先后创办,但并未引起社会重视。到民国元年,全国仍有不少白话报章创刊,仅北京一地就不下十四五家,但大多在短期内先后停业。① 现在看来,当时读报者仍以知识阶层为主,而白话文在这个阶层里很难被接受;与此同时,中下层的民众又大都买不起,看不懂报纸,所以白话文报纸无法生存下去也就不奇怪了。白话文真正进入中国报界为时尚早。

辛亥革命前后宣传革命的报刊,毋宁说是以报纸形式出现的宣传鼓动材料和单行本言论集更为确切。这个时期各式的观点和主张在社会上流传,难以预料的时局引起人们对信息的极大需求。那些在青年学生、知识阶层中享有很高影响力的报刊,正是适应了这个特定社会时期的需要,而使人趋之若鹜。其后,随着政局的变化,过去单纯以鼓动宣传为主的报刊从内容特色上逐渐失去优势,同时那些一度为革命而热心办报的人,在革命胜利后,大都随着个人理想转向政界。革命报刊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很少可以长久生存下来。虽然大多昙花一现,但它们在开启民智、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确是值得浓墨铺陈的一笔。辛亥革命前后,报纸确实发挥了很大的宣传和鼓动作用。

二、早期的新闻从业者

近代报业移自外邦,最初国人对其认识有限。在西方被誉为“无冕之王”的新闻记者在中国却极为社会所轻视,所谓社会地位几至无从谈起。

近代报业出现前,我国已有卖“朝报”的先例,因此国人很容易将早期报纸与传统朝报等同起来,认为“报馆为朝报之变相,发行报纸为卖朝报之一类”②。当时朝报所传播的消息在民间可信度不高,卖朝报的人社会地位也非常低下,致使社会对从事报业的人也给予同样的判断。因此,报业初期,报纸及早期的新闻从业者遭到社会轻视也在情理之中。

早期新闻从业者的来源,也是他们遭受社会轻视的重要因素之一。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前,社会优秀分子醉心于参加科举谋求功名,无人愿去从事新闻事业,所以剩下肯从事新闻业的,大多“不过是佯狂之士或者是落拓文人”,借报纸“以发抒其抑郁无聊之意思”,而各地访员“人格尤鲜高贵”也是无可讳言的事实。③ 左宗棠因不满于报纸对其向外商借款一事的报道和评论,曾怒斥“江浙无赖文人,以报馆主笔为之末路”,而当时社会也不以左宗棠此番指责为非。④

报纸最初只有“主笔”(相当于编辑),没有记者、通讯员,消息来源有些靠翻译内地和香港地区的外文报纸,有些摘自朋友的来信。随着读者对消息需求的增加,一些报纸开始在全国各地主要城市招聘访员,主要负责“延抄写案件及采访新闻”,条件是“学识兼长,通达世务,实事求是者”。① 早期的新闻从业者参差不齐,真正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并不多。

报业的经营手段也使新闻从业者不易得到公众的承认和尊重。以上海为例,早期报纸出版后,在本埠一部分先送给常年订阅各家,其余则雇佣专人挨门挨户分送至各商店,到了月终,又必须说尽好话以乞取报资,此种情形几乎与沿门乞求无异。② 既然报业遭受轻视,那么新闻从业者也极易被诟病,无论是报社主笔还是普通访员均被认为是“不名誉”的职业,“不仅官场仇视之,社会亦以搬弄是非轻薄之”,如此种种,致使开报馆者被认为“惟以牟利为目标”,任笔政者“惟以省事为要诀”。③

此外,早期的新闻从业者在社会上属于待遇较低的职业。曾任《申报》记者的雷瑨,谈到在外人办报纸时代,普通记者的生活和工作状况相当清贫,薪水是按西历发给,最高不过银币四十元,其他则依次递降,最低只有十几元,而饭食、茗点、茶水、洗衣、理发以及笔墨等都从其中取用,生活十分落魄。至于饮食,报馆中按照惯例不提供三餐,记者们不得不就食于小饭摊,或者让人出去买回来在房子里吃。④ 设备简陋,薪俸菲薄被认为是当时报馆的基本情形,由此可见早期记者的大概的生活状态。

相较于普通记者,主持笔政者的待遇要稍好些,但这些人大多过着充满旧式文人习气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形态决定着他们的社会观念,因此在这些人主持报纸笔政的时期,新闻业被认为总是停留在新的形式和旧的内容的阶段,没有进展。⑤

中国近代报章草创时期,社会不知报刊为何物,报人也闲居于社会之外,无所谓责任。潘公弼在《望平街之回忆》中说,“社会视报人,或尊之为清高,以其文字生涯,‘士居四民之首’而非以其为报人;或鄙之为无聊,以其不务‘正业’,则是根本不了解报纸为何物”。社会如此看法,报人虽确有责任感,也几乎无从负起责任来。而当时的报纸报人,似乎也以不负责任为得计。⑥ 当时的报人不能对报道负责,常以传统“有闻必录”作为推卸责任的幌子。如果某报纸记述引起某种纠纷,主持者不是根据事实予以力争,只以“有闻必录”为辩护,而社会上也以报纸之有闻必录而原谅之。正史者且常以所谓“报上流言”见之官方文书,意为在官家眼中的报纸是拾取流言之处,而说者不以此言为苛刻,闻者也不以此为怪,报人也未将此视为侮辱。① 可以说,早期的新闻工作者大部分既无专业训练,也缺少积极的思想和追求进步、将新闻当做事业来做的精神。

甲午战败后,举国上下一片哗然,社会变革似乎无可避免,但出路何在为众目所望。处于大变动前夜的社会,其传统的信息流通已无法满足国人抒发心声、要求变革的需要,近代报纸具有的便捷、迅速、影响力大等特点引起国内精英层的注意。1896年,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其后一年间,沿海各都会办报之风即起。② 由于梁启超等学者出而办报,影响极大,社会对于记者的眼光才稍稍有所变化。③

在此期间,清政府对办报的态度也发生着改变。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查禁报馆,访拿主笔,报界在残酷的打击下,人人自危。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后,报业重新获得发展空间,但在极不稳定的大环境下,记者职业仍缺乏基本保障。报人在清政府统治时期,曾遭受非常野蛮的迫害。1903年秋,记者沈荩因为报道了中俄密约的消息而遭清廷逮捕,被判“斩立决”。由于当时正值慈禧的“万寿庆典”,不宜公开杀人,遂改为“立毙杖下”。沈荩被打两百余棍后“血肉横飞,犹未至死”,最后只好用绳“勒之而死”。消息传出,舆论大哗,被外报称为20世纪不应有的野蛮种族的行为。

从1899—1911年,至少有53家报刊被查禁,或受到暂时停刊、警告和其他处分;有两位报人被杀、17人被监禁、100多人被传讯、拘捕、警告、押回原籍或流放边疆。清政府的倒行逆施遭到新闻界的抵制和反抗,除公开抗议外,新闻界还采取多种策略和办法与清政府对抗。有的报纸依托于租界,或聘用洋人为发行人;有的报纸用化名去注册,有的报刊采用伪装封面进行递送,以逃脱邮政、海关的检查;有的在报纸版面上开“天窗”等。④ 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记者不能安居其职,随时寻找机会另谋他就。

同类推荐
  • 非常试题大公布

    非常试题大公布

    “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的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已成为人类战胜自我、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者顾拜旦说,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虽“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但仍可促进和平;虽“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力”,但仍可促进公平;虽“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和平、公平性、教育性,在他看来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 群众利益无小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要把握方向做好大事,对于每一件小事,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高度落实。本书通过生动的案例阐释了公务员工作的基本态度、基本原则等,并提供了一些详细的调查、沟通等工作技巧,帮助公务员提升提高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 [欧洲]中世纪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下)

    [欧洲]中世纪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下)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心路印迹

    心路印迹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试论中国YC团的几个问题;重庆公学简记;1922年四川教育经费独立运动;认真调查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中共党史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等。
  • 教师工作减压手册

    教师工作减压手册

    为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图书,分为《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手册》、《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教师快乐工作手册》、《教师工作减压手册》、《教师文化娱乐手册》、《教师饮食保健手册》、《教师身体健康手册》、《教师医疗预防手册》、《教师心理健康手册》10册。本图书除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一定指导外,同时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在校专业大学生和有关人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收藏的最佳版本。
热门推荐
  • 元洲录

    元洲录

    他是一个传奇的经历者,也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也许要很多年以后,人们才会忽然惊觉,哪怕在最不起眼的地方,传说也一直从未间断。这个时代需要传说。我们会死吗?会,将来。什么时候?千年以后不是,万载以后不是,至于那更遥远的将来,到那时再说吧。
  • 暗黑狂徒

    暗黑狂徒

    光明不一定代表正义!黑暗不一定代表邪恶!怀有先天暗元素的他,被世界憎恨着,遭到世人疯狂追杀,在逆袭的过程中,无意中看见会走路的炸弹、十条尾巴的女人、能在天上飞的怪鱼,还有……未知的世界。
  • 两意三心

    两意三心

    两意:男意,女意;三心:善心,相遇;上心,相爱,相思,相处,相予;伤心,相误,相弃,相望,相离,相忘。
  • 异界穿越

    异界穿越

    “老爷子,你找我来干什么?”一个带着邪魅气息的男子走进了一间气势恢宏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主人正是被来人唤为老爷子的杨老,他是地球上仅存的四大隐世大家族之一的杨家人,世人都道这位杨老是个科学怪人,却鲜有知道他这一身份的。这究竟是何人?
  • 霸道监护人:老大抱抱

    霸道监护人:老大抱抱

    第一次见,她掐着他的脸,说,“大叔,你好老呀!”第二次见,她突然坐在了他身旁,拉着他合照。然而,当某天,他当上了她的监护人——“大叔,你就是我这两年里面的监护人?”“对!但首先,我跟你讲!第一!不准叫我大叔!我才20岁!第二!不许给我惹麻烦!我讨厌麻烦!”“呐!我跟你说,我喜欢你,我们在一起吧!”“嗯。”“老大……老大……呜呜呜……人家想你了……”“嗯。我早点回去。”他起身来到落地窗前,叹了口气。家有小女初长成呀!
  • 时光之舟

    时光之舟

    多维时空之外的一次星际战争中发生意外,一只高级文明的智能设备被送出那个空间、突破维度到了地球,被主角获得,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
  • 求知文库-物理学的领路人

    求知文库-物理学的领路人

    我们进入中学学习,从圆周率(π)值中首先会接触到“阿基米德”的名字。以后,在学习物理,接触到“浮力”时,又学习了“阿基米德定律”,而且还有“阿基米德杠杆”、“阿基米德螺旋”等等。
  • 都市超级邪神

    都市超级邪神

    异世界秦墨意外穿越到新地球。作为一个邪神的传人,会炼丹,会炼器,会阵法,在这个科技为尊的都市,似乎也是有些有趣的。而且秦墨还发现,这个世界是新地球,而不是地球!什么奔跑吧兄弟,什么中国好声音,什么快乐大本营都没有了。随后秦墨就发现,自己穿越过的这幅身体,竟然是已经经历过一次穿越了!他拥有地球人的记忆!秦墨于是有了一个很好的想法,作为一个经历了两个世界的人,秦墨打算建立起一个新的时代。
  • 穹武御仙传

    穹武御仙传

    仙,又如何?以武可逆之!天,能怎样?执戟可覆之!
  • 快穿之虞恩

    快穿之虞恩

    【快穿】【攻略】【逆袭】【虐渣】【有楠竹】虞恩一醒来就被无赖系统绑定,从此踏上了漫漫不归路。不过为啥她人品值居然是负数?系统你过来给我解释解释。系统表示不想和这个自带BUG的宿主说话。虞恩:“我又不是攻略系统,为什么总有Boss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