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80100000022

第22章 瑞典的文学(1)

(一)瑞典的文学简史

瑞典文学可从乌姆山附近的吕克石碑谈起,石碑上面有公元850年镌刻的大约800个北欧古文字,描述了古代英雄丘德里克的业绩。人们据此确信,古代瑞典有类似冰岛“萨迦”的传说和故事,只不过没有记录下来和流传后世。现在,人们只能从冰岛、挪威和英国的古代文学和瑞典保存的古碑中看到一点痕迹。

中世纪,有些在教会任职的神学家,写了不少赞美诗,其中优美的《比尔吉达圣歌》就出于林雪平的主教尼古劳斯·海尔曼尼之手。

圣歌一般都是抒情诗。瑞典中世纪的叙事诗则是各种传说,即有关耶稣、圣母玛利亚和圣徒们的故事。这些比较古老的、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大部分起源于东方国家,在1300年之前被译成瑞典文。与此同时,外国的世俗文学也通过骑士阶层传入瑞典,很多外国骑士传奇被译成瑞典文,其中最有名的是《欧费米娅之歌》,而最有文学价值的是1440年前后托马斯主教创作的《恩厄尔布雷克特之歌》,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恩厄尔布雷克特的业绩,最后用一系列抒情诗构成一首自由的颂歌。这首诗歌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铿锵有力,而且还因为诗的形式摆脱了拉丁语赞美诗的影响。此外,瑞典中世纪还有一种古老的集体舞,带有一定的戏剧性,且有歌曲伴奏,人们通常把这种叙事抒情舞曲称作歌谣。后来人们把口头流传的歌谣记录下来,整理出版。最主要的有埃里克·耶伊尔和阿·奥·阿弗塞利乌斯合编的《瑞典民歌》,阿·阿尔维德松编的《瑞典古代歌曲》。

1541年,国王古斯塔夫·瓦萨为了便于推行新教,下令将《圣经》译成瑞典文。1526年出版了《瑞典歌曲和民谣》,这是最早的瑞典文基督教赞美诗。

新教的传播和道德教育深入到学校后,产生了取材于《圣经》的“学校戏剧”。保存至今的剧本《杜毕叶喜剧》,取材于《旧约全书》中的伪书,通篇充斥各种哲理,没有任何人物描写或戏剧情节。17世纪初,历史学家约翰内斯·梅塞尼耶斯(1579-1636)写了4部历史剧,由学生们在二月集市上演出,获得成功。其中最有名的一部是《迪萨》,取材于聪明的少女迪萨的传说。

这个时期中较有才华的诗人是拉尔斯·维瓦利乌斯(1605-1669)。他的《啊,自由,你是最高尚的东西》是一首对自由的赞歌;《怨春寒》是他最著名的诗作,既有民歌的情调,又有赞美诗的特色。他的作品被称做瑞典高雅诗歌的先声。

瑞典强盛时期最著名的诗人是谢恩赫尔姆(1598-1672)。他最初用拉丁文写诗,逐步掌握了古典诗歌的知识和技巧。从17世纪初期开始,他改用瑞典文写诗,把瑞典诗韵建立在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变化的基础上,这是谢恩赫尔姆在瑞典诗歌史上的巨大功绩。他的著名诗篇《海格立斯》(1658)就是用六音步韵写成的。他在逝世前将长、短诗篇汇集出版,题名《是女神诗人现在才教我们用瑞典文写诗和吟唱》,是17世纪瑞典文学的重要作品,因此后人称他为“瑞典诗歌之父”。

17世纪,宗教抒情诗也有所发展,哈奎因·斯佩格尔(1645-1714)写出了创世诗《上帝造物与安息》。在16世纪英国喜剧(包括莎士比亚的作品)的影响下,17世纪瑞典的“学校戏剧”多方面地表现出了世俗艺术的特点。17世纪70年代乌尔班·耶尔纳的剧作《露丝蒙达》是瑞典第一部有固定情节和力求描写主人公心理发展的古典悲剧。

18世纪,瑞典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把法国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结合起来。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创作是哲理性抒情诗,同时,一种愉快、明朗而短小的牧歌代替了传统的冗长的田园小说,但不少作品也流露出伤感情调。

乌洛夫·达林(1708-1763)是瑞典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1732年,他创办《瑞典百眼神》杂志,介绍欧洲和各种新思潮。他的作品是瑞典新旧两派文学的分水岭。1753年,努征弗利克特(1718-1763)、克雷伊茨(1731-1785)和于伦博里(1731-1808)成立了瑞典“思想建设社”,出版文学年鉴《我们的尝试》和《文学作品》,倡导启蒙运动,宣传自由思想,并推崇法国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

18世纪60年代的著名诗人是贝尔曼(1740-1795),他的代表作《弗列德曼诗体书信》(1790)和《弗列德曼之歌》,是瑞典文学中抒情性最强的作品。

1786年,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兰西学院建立了瑞典文学院,院士定为18人。第一批院士中有著名作家谢尔格伦(1751-1795)和莱奥波尔德(1756-1829),他们都是传播法国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想的代表。

18世纪中叶,瑞典出现了反对法国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的旧浪漫主义,主要代表有图里尔德(1759-1808),他在诗歌《激情》中阐明了他的旧浪漫主义的美学和哲学纲领。在与谢尔格伦和莱奥波尔德的论战中,他发表了《对批评家的批评》,强调一个有作为的诗人无须拘泥于已有的形式和原则,应该创造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李德奈尔(1757-1793)早年著有悲剧《艾里克十四世》,用亚历山大诗体写成,破除了“三一律”的陈规。其他作品有歌剧《美狄亚》《女伯爵斯帕斯塔拉之死》。

18世纪末,在德国哲学、社会学和文学的影响下,瑞典出现了新浪漫主义。第一批新浪漫主义者是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的几个年轻知识分子。19世纪新浪漫主义文学团体“曙光同盟”发行杂志《晨星》,因此这一文学团体被称为“晨星派”,又称“新派”。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哥特同盟”,主要研究古代,提倡发扬古代哥特人的自由精神、大丈夫气概和坚强不屈的性格。著名文学家泰格奈尔(1782-1846)和耶伊尔(1783-1847)是主要成员。“哥特同盟”又称“旧派”。

1810至1820年是瑞典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有5位著名诗人:斯塔格奈利乌斯(1793-1823)、阿特博姆(1790-1855)、瓦林(1779-1839)、泰格奈尔和耶伊尔。阿特博姆的童话剧《极乐岛》(1824-1827)和泰格奈尔于19世纪20年代写的爱情故事《弗里蒂奥夫萨迦》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两部巨著。

19世纪20年代,新闻界出现了以《百眼神》报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反对派,反对政治上保守的浪漫主义者。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反对派有了自己强大的喉舌——希尔塔(1801-1872)办的《晚报》。1840年耶伊尔摆脱了保守主义,在国会里对当时提出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等问题采取自由主义的立场。这时,阿尔姆克维斯特(1793-1866)到《晚报》任职,发表《这样也可以》,这篇小说有比较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

雷德贝里(1828-1895)是19世纪50年代瑞典最富于自由主义特色的作家,他的历史小说(如《波罗的海上的海盗》《最后一个雅典人》等)都影射当时的一些社会倾向。他的代表作是《森古雅拉》。1860年几位年轻的诗人在乌普萨拉大学建立“未名社”,主要成员有维尔森(1842-1912)和斯诺伊尔斯基(1841-1903)。从1880年开始,维尔森作为瑞典文学院的秘书成了保守派的主要批评家。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始与瑞典的工人运动相结合。1878年的经济危机使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这时,斯特林堡发表了长篇小说《红房间》(1879),抨击了腐败的政府官吏、投机商和资产阶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这部作品被看做是瑞典文学领域里自然主义风格的发端。他的作品如《瑞典的命运和冒险》《结婚集》《女仆的儿子》和描写群岛生活的小说《海姆斯岛上的居民》,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及要求。1872年,他发表了哲理性剧本《奥洛夫老师》,以后,又陆续发表了自然主义的剧作《父亲》《朱丽小姐》等。在《一出梦的戏剧》和《鬼魂奏鸣曲》中,他大胆使用象征性的语言和新的舞台设计,对于印象主义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属于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家还有贝奈迪克特松(1850-1888)和列夫列尔·埃德格伦(1849-1892)。“青年瑞典”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是耶伊尔斯塔姆(1858-1909)。他早期的作品描写了“阴冷的天气”和“贫穷的人民”,后期的几部作品则主要是以罪犯和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

1891年左右,拉格洛夫(1858-1940)和弗勒丁(1860-1911)开始发表作品后,瑞典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时期便告结束。这个时期的作家不拘泥于现实素材,而是让想象驰骋在遥远的国度和古老的年代里。像新浪漫主义者一样,他们喜欢把所描写的事件安排在东方国家和地中海沿岸各国。他们后来深入研究瑞典历史,把创作内容上溯到古代和中世纪。海登斯塔姆(1859-1940)是19世纪90年代瑞典文学中唯美主义的代表。

1905年,瑞典与挪威联盟的解体和1909年的大罢工,促使作家面向社会现实,密切注视瑞典人民的生活,在这基础上,出现了不少现实主义的作品。如瑟德尔贝里(1869-1941)、恩斯特勒姆(1869-1940)等人的作品,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已不再是脱离现实的神秘莫测的人物,而是一定社会环境里的普通人。在想象力的丰富和深入刻画人物方面,首推贝里曼(1883-1931),他的主要作品是《瓦德雪平的马库雷尔一家》。

20世纪20年代后,瑞典文学界的中心人物是帕尔·拉格尔克维斯特(1891-1974),他既是抒情诗人,又是戏剧家和小说家。他的作品大多以善与恶的斗争为题材,力求探讨人生的真谛。他在短篇小说《刽子手》(1933)、长篇小说《侏儒》(1944)和《巴拉巴》(1950)等作品中,讽刺和抨击德国法西斯暴力政策和野蛮行径。1940年他被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195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20世纪20年代,有些工人出身的作家如安德松(1888-1920)和延德尔(1895-1939)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生活。他们广泛细致地观察和思索他们经历的现实,更大胆地揭露生活的阴暗面。

工人文学的先驱考克(1882-1940)着重描写工业主义给瑞典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他的主要作品有《工人》(1912)、《森林谷地》和《上帝的美好世界》(1916)等。洛·约翰松被称为“雇工派”领袖,主要作品有《土地,晚安》(1933)、《雇工》(1936-1937)和自传体长篇小说《文盲》(1951年)。

1930年前后,在抒情诗方面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五青年”派,他们认为文化方面的奢求是人类获得幸福的障碍。人们后来把他们称为本源派诗人。其中最有才华的是哈里·马丁松(1904-1978),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流浪者》(1931)、游记《漫无目标的旅行》(1932)、《再见,海角》(1933)、自传体小说《荨麻开花》(1935)和英雄史诗《阿尼雅拉号宇宙飞船》(1956)等。20世纪30年代还有些作家受劳伦斯的影响,创作了一些表现求生的渴望和性偏见的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典的文学更为活跃,许多作品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上的沉闷空气和人们的变态心理。一些作家接受了外国文学各种流派的影响,产生了一些模仿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另有些作品则带有超自然的倾向或神秘主义和厌世哲学的色彩。这个时期瑞典的诗坛尊崇英国诗人艾略特和近代法国诗人所提倡的自由诗的诗风。较有成就的诗人是埃里克·林德格伦(1910-1968),他写了著名的象征主义诗篇《没有路的人》,被认为现代瑞典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

(二)瑞典的文学名人

1.阿斯特丽德·林格伦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

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袜子皮皮”的故事就被翻译成中文介绍给我们的读者。2001年1月28日上午,“长袜子皮皮”的创造者、瑞典儿童文学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因病在斯德哥尔摩的家中去世,享年94岁。

死讯传来,瑞典国家电视台中止了正在播出的节目,报道这一不幸消息。古斯塔夫国王立即对她的逝世表示哀悼,首相佩尔松则代表政府说,林格伦帮助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学会认识自己,在她的书和无数人物中,人们总能找到力量和慰藉。林格伦于1999年被评为瑞典20世纪最受欢迎的人物,她的《长袜子皮皮》系列小说已被译成包括阿塞拜疆语和祖鲁语在内的数十种文字,总发行量在1亿册以上。为悼念这位在瑞典享有国母般崇高地位的作家,斯德哥尔摩人在她的寓所门口和以她名字命名的一家儿童医院里放满了鲜花和蜡烛。一位母亲含泪对她不到10岁的儿子说:“我是与她的小说一起长大的。我的父母在我小时候念她的小说给我听,我又念给你听,你还会念给你的孩子听。”

1907年11月14日,林格伦出生在瑞典南部一个佃农家庭里。父亲耕种的农庄已有500年历史,她家那幢红房子四周是苹果园,环境十分美丽。林格伦晚年回忆道:“在我们眼里,岩石和树木是有生命的。大自然在保护并孕育着我们的玩耍和梦想。我们虚构出来的一切神话和历险记其实都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

但是在她19岁那年,林格伦因未婚先孕不得不离开她热爱的故乡。她先到哥本哈根生下了一个儿子,然后到斯德哥尔摩住了下来。为维持生计,她到一家汽车俱乐部做秘书工作,不久与一位同事结了婚,1934年,她生下女儿卡琳。卡琳7岁时得肺炎卧病在床,不断吵着要妈妈讲故事。“该讲什么呢?”疲惫不堪的林格伦问道。“就讲长袜子皮皮的故事吧。”女儿漫不经心地想出这个怪名字。于是“长袜子皮皮”的故事就诞生了。有一天林格伦崴了脚,无法走路,躺在床上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这故事写下来给更多的人看?”《长袜子皮皮》于1945年出版,它标志着瑞典儿童文学的新时代。《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作者、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尔玛·拉格洛芙已于1940年逝世,像尼尔斯那样的好男孩在20世纪中期的读者看来并不能代表真正的童趣,而拉格洛芙在20世纪初的写作动机也显得有点过时,她曾说她要写的书“富有教益,严肃认真,没有一句假话”。

同类推荐
  • 婚冠丧祭

    婚冠丧祭

    是一本关于中国婚丧习俗的图书,其中主要以汉族为主对婚姻、丧葬和祭祀的习俗进行了讲解,并对少数民族的一些习俗也进行了简单的描述。这些习俗在中国的古文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婚冠丧祭:传统婚丧民俗解析》对这些习俗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且有真实的例子,使人们在增加习俗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氛围。习俗充分地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同时它也是一种特有的文明。这些中华文明是华夏子孙智慧和他们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的结晶。
  • 巴蜀咽喉 瞿塘关(文化之美)

    巴蜀咽喉 瞿塘关(文化之美)

    中华大地受大自然厚爱,山川大河,茂林平川,各具特色。天府之国,巴蜀平原素来有富饶美丽之名,然而李白却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说,可见要及进入这富饶之地也是不简单。而瞿塘关却被称为巴蜀之咽喉,可见其特别,而本书将为读者整理讲述这瞿塘关的历史渊源、古迹名胜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著名晋商家族祁县渠家在晋商后期具有重要的代表地位,其经营的票号、茶庄、布庄遍布海内,盛极一时。
  • 无华企盼 福禄寿喜(文化之美)

    无华企盼 福禄寿喜(文化之美)

    它是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他源远流长,博大情深……
  •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热门推荐
  • 掌上英雄联盟

    掌上英雄联盟

    短短一个月间,肖璋从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怪物渣渣秒变而成WE.LOL分部的一员。曾经的世界第一ADC微笑因他而复出,曾经的王者战队WE因他而重新崛起!争雄LPL,笑傲IEM,称霸S5世界总决赛,打造属于我肖璋的电竞王朝!都不是梦!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一款神奇的、进化了的手机APP——掌上英雄联盟Pro。
  • 英雄联盟之我是冠军

    英雄联盟之我是冠军

    他,联盟战场上厮杀数年,他,被所有LOL玩家称为辅助之神,可是他却从来没有在大型的赛场上得到过冠军,哪怕是一次。老天似乎一直在和他开玩笑,每次都与冠军失之交臂。直到,他回到了过去,2012年。且看他如何披荆斩棘,重回这舞台,高呼德玛西亚。世界你欠我一个冠军。
  • 我们班里的事

    我们班里的事

    樱花树下一个女孩正靠在一个男孩的肩膀上..................
  • 往生欢,百里梧桐

    往生欢,百里梧桐

    她好不容易可以报恩,却在进轮回时有一个....呃...乌鸦砸到了怀里,于是本来同心爱的上神历的情劫,硬生生变成和这个黑色的鸟历情劫,与......乌鸦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这对她产生了巨大的阴影...呐呐与这个黑煤球组成了冤家
  • 凤舞仙路

    凤舞仙路

    墨晴:小火,你是公的,还是母的?(邪笑)小火:你猜,本兽不告诉你(羞涩低头一回眸)小银:我告诉你它是什么,但是得把票票送上。(神情酷酷)男主及男配:晴儿,想知道我们是男是女吗?快过来呀!(贱贱的笑)女主离奇的身世,从孤女到仙女的华丽转身,扮猪吃老虎的性子,能否跟男主或是男配的腹黑一较高下?激起火花?所有的一切是紧追命运而行呢,还是决然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一切尽看凤凰长成时......
  • 陌上皇后

    陌上皇后

    世人皆称她红颜祸水,却可知她的真性情?男子皆赞她的才貌双全,却可知她的桀骜?女子皆妒她的恩宠无限,却可知她的悲惨?她本是江湖中人,一朝为后,母仪天下。皇后是什么?是走在刀剑上的箭靶子,脚下是刀,前后是暗剑!曾几何时,她还是被灭门,坐在家人的尸体堆里无声哭泣的孩童;曾几何时,她还是在江湖上,草木皆兵大名鼎鼎的女侠。现在?现在她很好。她叫——方陌上。“何必把自己比作花呢?美吗?还是这种路边容易被人辣手摧残的花,真真是个低俗人儿。”皇上的宠妃曾轻蔑的想改掉她的名字。她道:“娘娘有所不知,路边的野花生命力强,倒是温室里的雏菊就不算花了,比较容易凋零。娘娘可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能得真爱,极好。”
  • 阿豪

    阿豪

    中学时代都经历过无知的叛逆,烦躁的学业,纯真的恋爱。我们在一起哭过,笑过,疯过,傻过!忘不掉同学之间的点点滴滴。看着飞逝的青春一点点消耗殆尽,蓦然回首那份曾经的时光我们多想再回去!因为那是我们的青春
  • 圆爱

    圆爱

    秦小猫不是这本书唯一的女主角,每一个女孩都是这本书的主角,她们是出现在她生活中或者生活边缘的人,有的人已经记不起她的名字,有的甚至从来不知道,但是她们从来不曾从我的生命中走出去过。因为每一个曾经在我们生命中留下过痕迹的人,都曾用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诉说成长。这本书,关于成长。
  • 后宫焯敏传

    后宫焯敏传

    一支独秀的宫斗是寂寞的,势均力敌的宫斗才是精彩的,敌我双方的智慧在时间的沉淀中共同成长。波云诡谲的后宫,是敌是友,也如隔雾看花,看不真切,揭下面纱的那一刻,又将面临怎样的选择
  • 透视医圣

    透视医圣

    偶然获得修真界天命医宗的天命菩提,获得了传承以及透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