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11100000012

第12章 调息调心养生法

系心在肚脐,息从脐出,还入至脐,出入以脐为限。能易焐无常。……脐是上门,兼能入道,故多用之。

——《静诃止观》

1.佛教的调息养生

调息就是调节人的呼吸系统,它可以引起人体生理和神经的各种反应。如果调息得当的话,可以祛除疾病、增强体质,使身体得到舒展、心情得到放松,从而可以延长人们的寿命。

《静诃止观》曰:“系心在肚脐,息从脐出,还入至脐,出入以脐为限。能易焐无常。……脐是上门,兼能入道,故多用之。”佛教养生的调息特别注重人的主观意志和自动呼吸,调息就是让人能够达到自动呼吸的境界,而自动呼吸是需要用主观意志来引导和控制的。佛教养生对呼吸有自己的要求,那就是要深、长、柔、缓。

呼吸是气体在鼻子中的进出而非在口中,一呼一吸就形成了一息。调息有利于进入静坐状态,是每个佛教弟子都必须掌握的。佛教养生中所谓的调息,包括以下两种:

(1)深呼吸

又叫腹式呼吸。这种呼吸主要是要让气体到达小腹。呼吸的时候,自己丝毫不用力,让鼻中的气体自然到达腹部。在这个过程中气体要保持轻、细,渐渐深长至腹部,如果连自己都听不见呼吸的声音,这就表示已经达到了调息的境界。在吸气时,空气进入肺中并充满于其中,使肺叶得到舒张,从而膈肌的位置被压低,这样胸部就会变得比较空松,腹部变得向外凸出;在呼气时,腹部紧缩使气体上升,膈肌被向上推紧紧贴住肺部,这样肺中的污浊之气就会向外扩散。

(2)身体呼吸

这是佛教养生调息的最高境界,需要长年累月的静坐功夫才能练就。这种呼吸一出一入很有规律,极深极细,甚至连自己都浑然不知,就好像没有呼吸似的。此种呼吸好像没有用呼吸器官,而气息就像从人体全身的毛孔进出似的。

普通人的呼吸大部分是用喉头和胸部来进行,此二种呼吸不能算是调息。用喉头呼吸时,呼吸比较短又比较浅,不能使肺叶得到舒展和收缩,所以体内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够呼出,外界的氧气也不能被吸进,对血液循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用胸部呼吸时,气体的进出都能够到达胸部,可以充满肺叶,但是这种呼吸仍然不能称做调息。

另外,调息多是在静坐的过程中进行的,在静坐的前、中、后都要进行调息。坐前调息注意气息要从鼻中出入,粗细要适宜,先到达喉咙和胸部然后再渐渐抵达腹部;坐时要保证气息的调和,否则心不易静。坐时调息可以采用数息法,从一数到十,反复练习以至心无杂念、血液运行畅通之时,自然气息调和,也可以使用渐进法,可先闭上口从外面徐徐吸进一些清新空气,然后设想污浊空气从脚跟吸上至丹田,然后到达头顶,开口把这些污浊之气吐出;坐后调息要先把体内之气从口中排出,等到体内的温热之气降低到平常状态后,就可以随意动作了。

调息是佛教养生经过试验、研究得出的呼吸之法,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现在已被很多人学习所用,可以保证人体呼吸系统及各个身体器官的良好运行,也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畅通,对人体健康益处良多。

2.佛教调息养生功法

佛教养生经认为,调息就是调整呼吸,使呼吸达到纯自然的放松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人才能充分地利用大自然的气,使身体的能量得以充沛,达到养生的目的。下面是佛教常用的几种有效的调息方法:

(1)风箱调息

把肺部当作铁匠的风箱那样使用,放松身体,舒适打坐,开始时呼吸应相当快速,但不要用力猛烈。用大拇指盖住右鼻处,做腹式呼吸;急速、有节奏、有力地连续吸气和呼气,让腹部扩张和收缩,做20次完整的呼吸;然后,用大拇指盖住左鼻处,重复做腹式呼吸20次。做完了一个回合,休息1分钟,再做第二个回合。

(2)圣光调息

舒适打坐,合上双眼,始终放松,不要使劲,像风箱式那样做腹式呼吸,不同处是:使劲做呼的过程,吸气须慢慢自发地进行;每次呼气之后,只做一刹那的悬息,然后慢慢吸气,呼气50次后,再做最后一次呼气,尽量呼出肺部的空气。完成一个回合,再做2-5个回合。

(3)昏眩调息

舒适打坐,双眼闭合约百分之九十,缓慢而深长地吸气;悬息由一数到三,做收颌收束法和凝视第三眼;非常缓慢而彻底地呼气,抬起头,吸气,重复练习此法2-3次。

(4)清凉调息

舒适打坐,背部伸直,双手放在膝上;张开嘴,把舌头伸出一点,卷成一条管子;通过舌头小管子吸气,把舌头当做是一条吸管,吸入空气;能清凉的空气经过舌头,沿气管向下送;吸气应缓慢深长,吸满空气后,闭上嘴巴,悬息;把头向前放低,悬息由一数到四,之后,抬头,接着慢慢通过鼻孔呼出空气,最好用喉呼吸方式。这是一个回合,共做25-50个回合。

(5)经络调息

呼吸交替地通过左、右鼻孔进行调试,以平衡左经和右经中生命之气的流动。初级功法为:用大拇指闭住右鼻孔,通过左鼻孔吸气;接着,闭住左鼻孔,通过右鼻孔呼气;然后,又通过右鼻孔吸气,闭着它,通过左鼻孔呼气。这是一个回合,可做25个回合。

高级功法是在吸气和呼气之间之后都要悬息:用左鼻孔吸气,悬息;用右鼻孔呼气,悬息;用右鼻吸气,悬息;用左鼻孔呼气,悬息。此为一个回合,可做25个回合。

这种清理经络调息法对心身有很多益处。总之,练好呼吸调息法,便为练瑜伽冥想法做好了准备。

3.佛教的调心养生

调心,顾名思义就是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佛教养生特别重视人的心理作用,强调使用“内省法”。从下面一段话可以看出:“境非本善,但以顺己之情,便名为善;境非本恶,但以违己之情,便名为恶。故知妍丑随情,境无定体。”佛家认为事物没有美丑、好坏之分,只是因为人们的心理感受不同,才会出现差别。

佛教养生认为,人出生以来所有的苦恼和烦闷都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其实在生活中找不到根据,但是人们又乐此不疲,所以人们的这种妄念最不容易被调伏。

在修禅的时候,心意容易出现上浮下沉、紊乱无序的状况。“浮”指的是身体左右摆动、心意飘浮不定、心猿意马;“沉”则指的是头部下垂、心意昏沉、大脑空白。这两种情况对禅坐都是十分不利的。调心就是要使心意不沉不浮,把气控制在肚脐当中,压制住心中混乱的想法,这样心境就会比较容易平静。

佛教养生认为,把心念调伏在不浮不沉的状态,才可以入定,但是入定之后仍然会出现一些别的情况来干扰心智,需要继续调心。入定之后,可能还会出现心过宽、心过急等情况,心过宽指的是心念散漫,身体前倾或倚在别处、心中混沌一片,此时应该坐正身体、收回自己的心意;心过急指的是由于注意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胸闷疼痛、急火攻心,这时应该使身心都得到放松,设想自己体内之气向下身流动,这样就可以稳定住自己的心意。

调心的目标是夺人不夺境。即心理活动要不含杂念,更不能为外界的一切事物所影响、控制,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定”。对此,佛教上有记载:“心清静故,世界清静;心杂染故,世界杂染”。“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不被一切善恶、垢净、有为、无为、福德智慧之所拘,名为佛慧”。

佛教养生认为,我们无法改变身外的环境、事物,但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是属于我们自身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内心的心念、心意去适合、配合外界的事物以及改变。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佛教调心对养生的积极意义:调心主要是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增强神经中枢的协调性。比如皮层和皮层下的各级叫中枢,身体的应激状态有所降低。此时机体对来自周围环境的各种劣性刺激的敏感性也降低,进而身体的抵抗力、免疫力及修复能力提高,因此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4.佛教的冥想养生

冥想又称“沉思”、“坐忘”或“澄心静默”,是一种通过静坐调息、默念意守来防治疾病的方法。

中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而神寓于精与气之中,“静则藏神”,躁则消之,故安和平静有利于蓄精和养气,神亦得其养。冥想可采用坐位、卧位、立位、蹲位等多种姿势,但以坐位最常用,故有“坐忘”之说。可在床、凳或地上盘腿而坐,脚心向上,身体自然垂下,两眼微闭,一般放松。安定情绪,平息思绪,调节呼吸,意念顺从任督二脉循行,在循行过程中,不时守上丹田(两眉之间)、中丹田(心窝部)和下丹田(脐下3寸)。即是说意念在上述三个部位停顿和内守。初做功时,反复默念一个“静”字或一个“安”字,会自然而然地入静心安。久而久之,就能体会静坐默守的味道,再进而练习意守丹田功夫,逐渐进入养功的境界。

冥想可以概括为四步:打坐正身,入静收心,意念循行,意守丹田。打坐正身讲究姿势正确,安稳协调,身体端正,两侧对称,四肢自然,目不斜视,耳无外听。入静收心是冥想的首要功夫,要静居一处,收心于内,排除杂念,使杂念归于正念,由正念而止念,由止念而无念,争取“一念不生,寂然不动”。意念循行系入静后使意念沿督脉而上,再循任脉而下,此阴阳两脉有助于调和气机,阴平阳秘,意守集中。意守丹田指依次止念意收上、中、下丹田,凝神安息,心目内注,达到超然。

近年来,中国医学关于冥想的理论和方法在西方比较流行。戈利曼在《冥想的种类》一书中把各种冥想方法进行了归类,并认为各种方法所共同遵循的要旨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来达到:默唱吠陀赞歌或祷词,凝视诸如烛光那样的物体,计算一个人的呼吸,用那些能给人带来自我控制和内心平静的专注来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心神烦乱。冥想者一天至少要留出两次时间。早晨和晚上各一次,每次10-30分钟,安静地坐着或躺着。

不管采用何种冥想方法,环境必须舒适和宁静。莱尚在《如何冥想》一书中为冥想的基本类型、具体益处和注意事项提供了指南,并强调冥想要比其他一些解决问题方法更有效,它能使严格的遵循者实现尚未开发的潜能,而这些潜能是很难用其他方法来发掘的。而且,冥想的最大效益不单在早晚两次的冥想中实现,还需要适应日常的紧张世界,在引起焦虑的刺激中间保持松弛和控制。

同类推荐
  • 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诸如基本信仰和功修制度、教坊和掌教制度、寺院经堂教育、传统节日、婚丧礼仪和生活定制、苏非门宦、清真寺建制、近代回族伊斯兰教的维新运动,以及现阶段的新面貌等等,都有所涉及,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归纳和认识回族伊斯兰教的社会作用。尤其是对回族伊斯兰教的民族特色,作了比较充分的探讨和论述。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本书从佛教史,佛教教义,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切入课题研究,得出“佛法在世间的结论”。
  • 步步莲花

    步步莲花

    红尘滚滚,何处安心?瑜伽,是一条静心修行、寻找生命真谛的路径。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习练瑜伽的书,而是深入心灵,描述瑜伽与生活相融合的散文“心经”。《步步莲花》作者借鉴佛学术语,以“色”——瑜伽于身体、“受”——瑜伽于心性、“想”——瑜伽态的阅读与观影、“行”——瑜伽态的行走与寻觅、“识”——瑜伽于灵魂,记录瑜伽带来的沉淀和变化,启发读者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式,感知神秘力量,感知宁静与温暖。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出家人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对我们常人而言一直有其神秘的一面,但该书却以风趣的文笔和详实的图文,向我们描绘了出家人寺院生活的世俗性。他们朴素、简约和体现着人性本真的生存观念,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热门推荐
  • 幻羽觉醒

    幻羽觉醒

    ????“幻光幽幽映九泉,羽翎千千落八轩……”他和她已是孤儿,他们的父母被杀。在逃亡中,她被迫离开他。他发誓要报仇!即使他是废材。他遭受辱骂、欺辱、殴打……但浇不灭他心中的火花。在重重困难中,他创造了奇迹,守护了她和世界。
  • 学长的甜心公主

    学长的甜心公主

    开学第一个星期,沐夏柠就接二连三遇到了这个学校的五大校草,还是学生会五个分局的老大,为了躲避自己犯下的“桃花债”她立刻申请了住宿,被安排进了他们的宿舍,要和这五个男生朝夕相处,沐夏柠欲哭无泪,上辈子究竟欠了他们多少钱,她的校园生活从此和平静两个字擦肩而过→_→
  • 网游之仙侠

    网游之仙侠

    世界毁灭,他进入游戏世界而后重生!杀魔砍怪,求的不是无穷力量,娶她回家是正事!游戏里修真,修炼还能找老婆,何乐而不为?
  • 失心疯子

    失心疯子

    揭露社会底层90年代人的深沉青春,残忍爱情,残忍人世,血淋淋的现实,颠倒红尘疯了少年心,现代社会价值观念造就的一个悲剧人物,一个悲剧故事!
  • 绑架皇妃

    绑架皇妃

    她是君王之妃,他是精忠臣子!她倾国倾城,思想不似普通女子一般保守就被众人指为红颜祸水!他作为金盟国的战神,百姓的守护者,要做的便是保家卫国,可惜却对皇妃动了情!英雄难过美人关,且看他如何将王妃绑架为“人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毅性相兮

    毅性相兮

    冰山总有融化的一天,北方总有回春的一天,努力让这成为现实。冰融了、春到了、你习惯了,却发现自己早已沉迷于这份美好,当你真正离开时,心碎吗?难过吗?当张城和杨兮在一起时她依赖他,却不知道甜蜜背后只是他自导自演的戏码罢了。谎言、心碎一触即发,又是谁默默陪伴默默守护?
  • 纹鼎苍穹

    纹鼎苍穹

    异界求生杀戮狂,尸骨成峰血成洋。问顶乾坤苍穹破,逍遥三界做帝王。纹鼎苍穹,谁与争锋,一切精彩尽在纹鼎苍穹。
  • 猎艳狂尊

    猎艳狂尊

    一个沦为卑贱下人的古老世家少爷,变成一个狂到没边、厉害到极致的风流狂尊,是畏惧,是敬仰,都已不重要,关键是他已经站到这片大陆的顶点,耀眼的光环使他成为了传说,也成为万千少女的神。
  • 《汉末火枪手》

    《汉末火枪手》

    我是一个喜欢三国而又对牛仔有特殊情怀的90后,每天总是想着穿越三国,但是我对汉末三国那段历史真的了解吗?好吧,我只读过几遍罗大大的《三国演义》,话说三国志我没看过嗳,后汉书也布吉岛吖。就这样穿越到另一个时间空间天地之间,为什么我的故事在所有书里面都没有写过
  • TheEnd

    TheEnd

    生死爱恨不过是过眼云烟,2人都是薄情的人,却最后无法逃避内心的冲动她是文艺范的大学生,爱好摄影。他是被视为难得一见的天才,颜值与智商均备,在公安机关工作,常年研究各种犯罪心理,冷静严谨,为人谦逊,却会不经意的流露出强大的气场,有人视他为英雄,也有人认为他罪不可赦,因为他有某种特殊癖好,让女孩害怕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