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我在杉村岗砍柴,然后挑到小街尽头的供销社食堂里去卖。小街上来往的都是很熟的人,不少还是我的同学。我在山上砍柴的时候,心里总在想怎样才不会碰上那些人?
当我鼓起勇气挑着柴迈步走向街口时,母亲却让我把柴放在石桥边拐弯的地方。“你坐在这里歇一下,我打转身来接。”我坐在桥墩上,一会儿,母亲就小跑着回来接替我。
我们接连砍了10天柴,我一次也没有挑着柴穿过小街。有一次,我低着头坐在那里等母亲,生产队上的“老糊涂”看见了,走过来伸手拧了一下我的脸,说我脸皮薄。
最后一天的下午,我执意要挑着柴上街,母亲生气了,说我一点也不懂事。我到底没有挑那担柴,但不知当时心里怎么想的,当母亲挑着我那担柴进入小街时,我站在街头饭店的墙角边,朝母亲的背影张望。
母亲没有走在街心,而是靠右边走。走到一半的时候,母亲停下来跟一个人说话,顺带将柴担转了一个肩膀。我的柴只装了一半柴夹,母亲挑着它就像挑着篮子一样。小街上人不多,只听有人大声说“桂秀她娘,又在担柴卖呀!”没有听清楚母亲怎样回答。阳光安安静静地照着,风将母亲的衣角吹得翻起来。
母亲回来的时候,手里拿了一块水红色的布料,说替我做件褂子。开学报名的那天,我穿上那件褂子,心里像有一只兔子在跳。队长的女儿小英也穿了一件一模一样的褂子。穿那种褂子的人,班上还有几个人。当时我太高兴了,忘了细想能穿那种褂子的人,父亲都不是一般的人物。而我的父亲早已死了。
很多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仍不自在。13岁半的我多么不懂事啊!推算起来,母亲那时才35岁,有一头乌黑的头发。
人生感悟:年少幼稚的我们不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任性和虚荣,往往会留下难以驱散的阴影。
宽容地活着
北美原始森林里,有一种灰熊。当它被猎人布设的力紧齿锐的夹子夹住后,它会用尖锐的牙齿啃断自己的爪骨。之后,便遁躲起来,用舌舔自己的伤。
有一种解释:熊是在伺机报复。它在等待猎人出现,而后去攻击他。以报残爪之仇。
而当地的猎人说,熊根本没有报复的念头。受伤后,熊只记着:残了,也要好好活下去!
灰熊之所以残了也要好好活着,应该是源于它对猎人的宽容。这样一种视角,作家梁晓声先生的话就能定位:即使你是一头熊,也只有四只爪子。如果被夹掉一只又被夹掉一只,报复和宽容实际上对你都没有区别了。
竞争的时代,我们无法拒绝被伤害。有时,甚至眼睁睁看着智慧被夺走,成就被贬低,爱情被摧折……屡屡遭遇锱铢必较的烦腻,争奇斗巧的排斥,以及阴险的谋算,我们的努力与真诚换回的可能仅是一地破碎。
人活在世上,不能不在乎某些东西。于是,伤害过我们的人,你就反其道而行之,用甚至几倍的伤害伎俩重创他们。心理得以平衡之后,有一天你又被伤害,你又在报复。周而复始,我们终日被报复充斥,成了报复的囚徒。苍白了信仰,空虚了精神,丢掉了理想,可惜了美德,得到的只是伤害。
遭遇排挤伤害时,我们不妨做一只大度的熊:残了,也要宽容地活下去!关掉自己的刺激点,宽容地忍受,轻蔑置之。甚至,连目光也不瞥过去。
疼痛之中,问一问自己:我凭什么就不可以被伤害?
而后,宽容地活着。
这是我们惟一能做的。
人生感悟:疼痛之中,问一问自己:我凭什么就不可以被伤害?
而后,宽容地活着。
这是我们惟一能做的。
橘子
我是在火车上遇见他的,他是位英俊少年,我是穿白毛衣的孤身少女。他的面前堆着很多金灿灿的橘子。我很渴,可我买不到水果和饮料。我把脸扭向窗外。
“这橘子还真不错。”我听见他对着我自言自语。我知道他是希望我能接上话,然后顺理成章地给我橘子。可万一他是人贩子万一他是道貌岸然的流氓万一他居心不良在拿我开涮……我闭上眼睛。
他该下车了。橘子仍耀眼地堆在那儿。
“你的橘子!”我喊。
“帮我把他们枪毙了吧。”他笑道,“我的行李够重了。”
又过了两站,我下了车。正匆匆地在站台上走着,忽然听到有人问:“橘子好吃吗?”
回头。少年正坐在另一节车厢的窗旁,没下车。
人生感悟:人与人之间常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遗憾。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诗人
诗人之所以为诗人,是因为眼睛和心灵不同于别的任何人。曾有一位诗人给我看相:你这个姑娘,敏感,细致,情感丰富深刻而又广阔,你与众不同。如果再有一番生活经历,必会成器。
可我没有生活经历呵。我说。
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盲丐向一位诗人乞讨,诗人无以相赠,就在乞丐胸前的木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来了,可我看不到。”从而使这个盲丐收入丰盈渡过了难关。最后,诗人说:拥有苦难的人很多,但他们很少有人能使苦难具有价值。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的苦难据为己有然后放到一个高度上升华。你要记住——关键并不在于你是否亲历,而在于你是否用心体验。
我还认识一位极为放荡不羁的诗人,初次见面他就说道:姑娘,我爱你。如果你相信这句话,那你就错了。不过如果你不信这句话,那也是错误的。
我信。我笑道。我知道他所言的是博爱,而非专爱。
诗人的诗只能用感觉去领悟,而不能去判断去分析。
诗人之所以为诗人,是因为眼睛和心灵不同于别的任何人。
人生感悟:诗人的诗只能用感觉去领悟,而不能去判断去分析。
一只特别的抽屉
曾有一位成功人士,在他办公室里有一只特别的抽屉,在这抽屉里,放着许多他感到难以回复的信。因为一旦回信,肯定会引发两人激烈的争论,而问题是,这些争论对他及对方均没有好处,所以这些信只能阅而不复。
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问题,倘若置之不问,自会解决。也就是说,解决争辩的最好办法,常常是避免争辩。
人生感悟: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问题,倘若置之不问,自会解决。也就是说,解决争辩的最好办法,常常是避免争辩。
猫脖子上的一道红圈
一位画家朋友,从事广告创作。而他的上司脾气有点古怪,他有种老毛病,就是爱挑毛病,甚至上瘾了。
一次,他画了一只很有专业水平的猫,但如果这样直接送上去“审批”,肯定得重新动些筋骨,那才会真正破坏整个画面的美感。于是,他故意在猫的脖子上画了一道拙劣的红圈,当这只“猫”送上去时,他的上司果然又咆哮道:“把那红圈儿取消,那张画就很完美了!”我的朋友心中暗喜,便一声不响地用颜料把那红圈涂去……
有时我们需要造些让人反对的小细节,以满足对方的胜利欲或虚荣心。而这一切是为了我们取得大局的支持。
无论在什么时候,应付人家反对的惟一好办法,就是在小地方让步,如此就容易在大地方取得胜利。
人生感悟:无论在什么时候,应付人家反对的惟一好办法,就是在小地方让步,如此就容易在大地方取得胜利。
到另一个镇去
有一个人要去一个叫“绿岛”的小镇定居,来到城门口时,遇见一个敲钟的老人,便问那老人:这里的居民好相处吗?
老人反问他:你原先住的城里的居民好相处吗?
那人皱着眉头说:不好相处。
老人也皱着眉头说:这里的人也不好相处。
不久,“绿岛”又来了一个新迁户,他碰见敲钟老人,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这里的居民好相处吗?
老人反问他:你原先住的城里居民好相处吗?
这人笑着回答说:好相处!
老人也笑着说:这里的人也好相处。
这个敲钟的老人,是个有智慧的人。他用自己的两次回答,告诉你我这么一个道理:你想让别人怎么待自己,先要自己怎么待别人。
人生感悟:这个敲钟的老人,是个有智慧的人。他用自己的两次回答,告诉你我这么一个道理:你想让别人怎么待自己,先要自己怎么待别人。